《屈子传》第23章 风雨凄凄 悲愤滔滔屈原使齐归来,闻听怀王又放张仪,气得他捶胸顿足,这真是:竹竿好扶,灌肠难 竖,怀王真是一根竖不起来的灌肠。倘这是自己的孩子,他真会杖责四十,狠狠地教训 他一顿,令其悔而改之。可是,这是堂堂一国之君,为臣者真是徒唤奈何!屈原许久不 曾开口,他浑身哆嗦,嘴唇颤抖,面色灰白,似乎当罢黜左徒之官,宣布"永不得参与 朝政"时,他不曾这样伤心难过过。他真想愤然转身离去,任其所为,从此永不再见这 位糊涂的君王。然而,国事,民利,天下事,重担在肩,早就以身许国的思想家、政治 家屈原,怎么能够义气用事呢?他尽量镇静着自己,平息胸中的义愤,自我宽慰,半天 后说道,"昔者大王受张仪之欺,丧权辱国,亡将失地,民生涂炭,今张仪来楚,臣以 为大王必杀其头,烹食其肉。万没料到,大王不仅不治张仪之罪,反而信其邪说,背纵 离约,事奉仇敌。此乃黎庶鄙视之举,今大王为之,岂不让百姓心寒,天下共愤吗?" 听了屈原的话,怀王深感后悔,急忙派人驱车追赶张仪,但张仪已离楚两天,哪里 还能追赶得上。 怀王派屈原使齐谢罪修好,非是悔过之举,权宜之计罢了,因而使齐归来,屈原依 然见疏,不得重用,他那善良的愿望和忠君爱民之心再次碰壁,碰得头破血流。此后屈 原仍以三闾大夫之职事怀王,直至公元前297年被放逐江南。 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卒,在位二十七年,子武王荡立。武王不满张仪,张仪 避居于魏,次年死于魏。也就在这一年,秦初置丞相,以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 这时候的列国形势似乎有了些变化,合纵的可能性又增大了。公元前309年,齐 宣王欲为纵约长,写信给楚怀王,约他合纵。此刻楚已合于秦,怀王见齐王书,犹豫不 决,集群臣而议。群臣或言合秦,或言听齐。昭睢挺身而言曰:"王虽东取地于越,不 足以雪耻;必取地于秦,方可雪耻于诸侯。依臣之见,王不如深善齐、韩以重樗里疾①, 如是则王得韩、齐之重以求地矣。秦破韩宜阳(韩御秦之军事重镇,在今河南宜阳县西), 而韩犹复事秦者,因其先王之墓在平阳,而秦之武遂②距宜阳不过七十里,故韩畏秦。 不然,秦攻三川(洛河、伊河、黄河交汇之地,秦置三川郡),赵攻上党(韩地,今山 西长治县一带),楚攻河外(韩黄河以南之地),韩必亡。楚之救韩,不能使韩不亡, 然存韩者,楚也。韩已得武遂于秦,以黄河、崤山为边塞,所报德莫如楚厚,臣以为韩 必速事大王矣。齐之所以信于韩,因韩公子昧为齐相也。韩已得武遂于秦,大王亲善之, 使之因齐、韩而重樗里疾,疾得齐、韩之重,其主弗敢弃疾也。今更得楚之敬重,樗里 疾必言于秦,秦必复还侵楚之地矣。" ①樗里疾虽为秦之左丞相,但却善于韩,齐宣王给楚怀王的信中曾强调过这一点。 ②平阳、武遂二邑均在宜阳附近。 听了昭睢的这番分析,怀王十分赞赏,当机立断地决定,不合秦,而合齐以善韩。 这时候的屈原,已经无权参与朝政,昭睢上边的这些议论,是事先跟屈原商议好了 的,因而亦可算作屈原的意见。 秦武王好勇,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骤为高官。公元前307年,武王与孟说赛 举鼎,折足而死,在位仅四年,异母弟稷立,是为秦昭王。昭王母楚人,号宣太后,以 其弟魏冉为将军。 秦昭王初立,又对楚进行拉拢,公元前304年,秦厚赂于楚,楚背齐合秦,往秦 迎妇。同年,秦约楚怀王盟于黄棘(今河南南阳南,一说新野县东北),归还楚之上庸 (今湖北竹山西南),互为婚姻。 屈原虽然被野蛮地、不公正地剥夺了参与朝政的权力,但他依然心系怀王,关注着 朝中所发生的每一件事,因为这关系着楚国的前途和命运,关系着千百万人民的疾苦。 自己无权参与朝政,但还有陈轸、昭睢等文臣武将在,便与之常聚首,彼此交换意见, 统一认识,然后由在楚之政事中举足轻重的陈、昭等大夫向怀王或直陈,或讽谏,或强 谏硬聒。这虽说也是屈原继续参与朝政的一种形式和方法,但毕竟是隔着一层皮,不似 先前为左徒与王促膝倾肠时那样方便,直截了当。再说,对问题的敏感,认识的深刻程 度,旁证博引的辩才,应付千变万化的能力,等等,陈轸和昭睢都无法跟屈原相比,只 是彼此见解大致相同罢了,因而效果多不理想,这就使屈原整日忧心如焚,吃不下,睡 不安,人在一天天消瘦,精神亦大不如先前了。贤妻过早地离世,昭汉为捍卫《宪令》 而献身,倾注心血最多的宋玉背叛了他,正在为虎作伥,身边只有一个贴心的婵娟和数 名家人奴仆相伴。婵娟曾多次劝他"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既然怀王不信任、不重用, 群小嫉恨、陷害,对朝政与国事何必继续耿耿于怀呢?屈原自然不会接受婵娟这样的劝 谏,他异常激动地说:"屈平,生为楚人,死为楚鬼,国难当头,岂能故作麻木,默然 不问呢?"相处数年,婵娟十分理解自己的义父,也就不再多言多嘴。但为了照顾父亲 的健康,使其于烦闷与窒息中稍得解脱,便与常跟屈原相处的几位父老协商,劝屈原暂 时离开郢都,到别的地方去游览一下,以排解心中的郁闷,待怀王回心转意后再归来。 起初屈原执意不肯,他说:"我怎能当国家正处危难之秋,人民正濒临灾难的深渊不管, 而独自一人外出游山玩水呢?" 父老们异口同声地说:"离都外出,非为游山玩水,而是借此机会与民相处,察民 之情,体民之苦,此乃日后治国之基也。三闾大夫正在修改祭神之《九歌》,天下皆闻。 汉北系《九歌》之故土,何不借机一游,广为搜集,此乃先生再创新歌之米粮鱼肉也" 屈原细细品味父老的这番话,确有道理,于是接受大家的意见,带领婵娟等人离郢 北去,开始了历时四年之久的汉北流浪生活。 公元前304年初夏一日,屈原乘坐两匹马拉的车子,沿着通向襄樊的大道向汉北 前进。襄樊为楚之商业与军事重镇,沿途非常热闹,风景也很优美,但屈原却无心观赏, 总在思念着楚国人民的苦难和楚国未来的命运。 到汉北去要经过宜城,宜城曾为楚都,有王城、庙宇、宫殿等建筑物,在这些建筑 物的墙壁上,刻画着天地山川的神像和古代传说中的人物故事。祖先的遗迹吸引着他在 此逗留了一个时期,面对着许多圣君贤王的事迹,屈原心中感慨颇多。他想,怀王为什 么这样糊涂,竟不能以圣贤的先君为光辉榜样,选贤任能,排斥奸佞,思发展,图进取, 最终统一天下呢?自己的忠直劝告,他为何总不肯相信,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呢?面对 着这形形色色的神灵,他不禁大声喝问道:人类世界为什么要有不平?天地之间究竟有 没有是非? 从宜城再向北走,就到了汉北。汉北就是现在的郧阳、淅川一带,北面正靠着秦掠 楚的商于之地,是楚北鄙的边境,和韩也相临接。如果屈原再向北走,就可以离开楚之 乡土,进入韩、魏和齐的领域。在当时盛行着"楚才晋用",如张仪是魏国人,却到秦 国为相;苏秦是洛阳人,却六国封相;便是那被后世尊为圣人的孔丘、孙武、孟轲,也 是长时期在外国寻求知遇的明君和施展抱负的机会,屈原满可到韩、魏、齐去住一段时 期,这些国家都是楚的盟国,而且都很尊敬屈原,尤其是齐国。但屈原不愿离开宗国和 人民而出走,他那爱国爱民的热情不允许他离开宗国一步,他悲愤难抑,痛苦地在汉北 一带徘徊,恨不能马上返回郢都,以实现自己的进步的政治理想。把这种蕴藏在内心深 处的无限思绪抒写出来,这便是《抽思》。 屈原要以缠绵深沉、细腻真切的怨愤之情流贯全诗。
心郁郁之忧思兮 (心里的忧愁万分郁结,) 屈原开门见山地扣住"抽思"二字,以忧伤入题,用一连串带有鲜明感情色彩的字 词--郁郁、忧思、独、永、叹、伤,欲一下子将读者牵入"忧伤"的氛围,并一步一 步地带进更深沉的情感王国。 在这整个抒发忧伤情感的诗章中,屈原的感情是逐步委婉、细腻地予以吐露的。 先从比喻入手,描写自己的忧思如处于漫漫长夜之中,曲折纠缠而不得解,同时自 然联系到了自然界的秋容:
思蹇产之不释兮,(思来想去,怎么也不能开怀, 曼遭夜之方长。只恨长夜漫
漫,天总不亮。) 接着写到了怀王,由于他的多次迁怒,而增加了自己的忧虑,自己虽然一片赤诚, 为国为民,还是无济于事,怀王多次悔约,不以诚相待。屈原试图再作表白,希望靠拢 君王,而直言时却又遭谗间,其中的微纱感情,屈原分别用了"震悼","夷犹"、 "怛伤"、"憺憺"等刻画心理的词语,真切入微地表述出来:
愿承间而自察兮,(想乘着你空闲自行表白,) ①震悼:恐惧。 ②夷犹:犹豫。 ③怛伤:伤痛也。 ④憺憺:心情动荡不安。 屈原的心是坦正的,他的忠言直谏是图君王能光扬美德,而自己则无他求,唯以圣 君贤臣为楷模,求自身品德的修养。这里"望三五①以为像兮,指彭咸以为仪"(愿以 三王五伯作为你的榜样,愿以彭咸作为我自己的典型),"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 作"(善行要靠自己努力,不从外来,名声要与实际相符,不要弄虚作假),既是真诚 的剖白,也是富有哲理的警句,使诗章在缠绵深沉中透出理性色彩。屈原企图通过对往 事的回忆打动楚怀王,使他幡然悔悟,重新任用自己,把国家引向光明坦途。 ①三五:指三王五伯,亦称三皇五帝。 "少歌"之后的"倡曰",虽然继续前半部分的叙述,但转换了角度,以由南飞北 的鸟作譬,刻画自己独处汉北时"独而不群"(没有一个知交)、"无良媒"(没有好 的介绍人)的处境,其时其地,忧思益增,"望北山而流涕兮,临流水而太息",作者 在流涕,在太息,诗文也必催人泪下。至此,屈原巧妙地借助了一个梦境的描写,抒写 自己对郢都炽烈的怀念--"魂一夕而九逝"(梦魂一夜要走九遍),使人似乎看到屈 原的梦魂由躯体飘出,在星月微光下直向郢都飞逝,现实的毁灭在空幻的梦境中得到了 暂时的慰藉。这是一段极富浪漫色彩的描写,读者可以与诗人一起,带着忧思,在追寻, 在飞翔。 屈原最终唱出的依然是失望之辞,因为梦幻毕竟是梦幻,现实终究是现实,诗人处 于进退维谷的境地,倾吐出的是极度矛盾而又无人可诉的心理。 公元前303年,齐、韩、魏因楚负其纵亲而伐之,楚使太子横质于秦而请救,秦 出兵救楚,三国引兵去。 为了深入民间,四处采风,屈原并不总与婵娟、奴仆生活在一起,常常孑然一身, 云游于穷乡僻壤,结交翁妪田夫。有一段时间,他居住在楚韩接壤处的一幢河神庙内, 小庙低矮狭小,残垣断壁,隐于荆榛竹林。每年汛期,都有人居住于此,看护河堤,报 告汛情,以便及时采取防汛措施,因而这里床榻、炊具,一应俱全。虽说因长时期未动 烟火,这里颇有些潮湿,染上蛛网,灶穴兔窝,颇有些肮脏邋遢,但几经清扫整理,倒 也幽静凉爽。因为屈原要在这里创作《思美人》,才特意寻了这么个少干扰的处所。 庙前是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溪,溪上架着木板桥。踏着木桥,渡过溪去,是一片翠绿 欲滴的竹林。走出竹林是一片开阔地,一座座落在小河岸畔的凉亭翘檐屹立,清晰可辨, 此乃楚韩边亭,小河的彼岸便是韩国的土地了。屈原时常到竹林中散步,有时也坐于凉 亭的石鼓上,眺望河那边的情形,或与从河那边过来的三三两两的人对几而坐,彼此拉 些家常,但却不曾走出凉亭,渡河到对岸去一游。 《思美人》是屈原抒发思念怀王的诗,内容早已成竹在胸,只是他的笔端饱蘸着的 并非是墨,而是沸腾的热血,一腔激情。屈原虽承受着几近灭顶的打击,但却并没有灰 心绝望,在思想情绪上依然充满着高度的自信。在这首《思美人》中,他要表明自己对 怀王真切思念的情愫。他经常涕泗交流地凝望着郢都,"揫涕而伫眙"(擦干了涕泪久 久地盼望),有许多要说的话而无法向君王诉说,"言不可结而诒"(要说的话也无法 向你讲)。因为"志沈菀而莫达"(心情沉闷压抑难以表明),他的一腔思念,只得 "寄言浮云"(请浮云传达这些话儿),"致辞归鸟"(托回郢都的鸟儿捎信)。在这 首《思美人》中,他要表达自己从"独历年而离愍"(我个人多年来遭受忧患)的遭遇 中,从"车既覆而马颠"(车已翻了,马也倒下)的沉重打击中吸取经验教训,在再次 崛起中注重策略,采取"勒骐骥而更驾"(重新驾起千里马的车)的方法重新开始,取 得最终胜利。屈原既已来到这"媒绝路阻"(无人说合,道路不畅)的边远之地,倘无 "聊假日以须时"(姑且费些时间等待时机)的从容,便绝无"勒骐骥而更驾"的高昂 情绪和雄心壮志。在这首《思美人》中,他要集中反映自己到汉北以后的活动。在这一 年多的时间里,屈原从没有停止过战斗,他在这楚之边区进行着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培养 人才教育民众的工作。他在山区的"大薄"(草木丛生的地方),汉水流域的"长洲", 发动教育民众爱国卫国,并培养了一批可"备以交佩"(备置它们用来左右佩带)的改 革人才。在这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做着变法改革的试验,这便是他能够"儃佪以娱忧" (徘徊消忧),静"观南人之变态"(观赏南方人的不同生活方式)的原因。在这首 《思美人》中,他表达了自己从边区民众对改革的态度中得到的鼓舞和喜悦,这坚定了 他"芳与泽其杂糅兮,羌芳华自中出"(香花和污秽混杂在一起,芳香总不会被恶臭掩 盖)的信念。因为改革的大得民心,所以他坚信,尽管谗人高涨,改革的成效是瑕不掩 瑜的。在《思美人》中,他从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入手,讽谏怀王对待变法改革要立场 坚定,理直气壮。过去,怀王要屈原变法改革,却又不给他有力的支持,就像要人去摘 薜荔,又不给上树的梯子("令薜荔以为理兮,惮举趾而缘木");要人去采荷花,又 不为人备好篙船("因芙蓉以为媒兮,惮褰裳而濡足")一样。屈原虽然愿意为了国家 和人民去变法改革,并宁愿忍受忧闵失意终身("宁隐闵而寿考")的痛苦,但他不愿 意这变法改革失败在没有主见没有立场的怀王身上。在《思美人》中,屈原表明了自己 的决心和打算,以坚定怀王变法改革的意志。他希望怀王及早励精图治,也不要管他最 终的结局如何。最后诗以"独茕茕而南行兮,思彭咸之故也"(我常常不自觉地一个人 默默地向南走啊,这完全是因为思念像彭咸一样神圣伟大的人)点题,照应全篇。 全诗一咏三叹的情思,层层递进的章法,委婉中的讽谏,坚定不移的信念,将一颗 赤子之心,一腔爱国之情烘托得如铁在炉,如日之升。 在屈原于神庙中伏案创作《思美人》的过程中,总有一个高大的农民汉子不时地出 现在神庙的周围左右,他肩宽腰圆,头戴硕大的竹笠,总是将前檐拉得低低的,遮住自 己的面庞,虽二人相距只有咫尺之遥,屈原却难见其真面目。他的来往很准时,极有规 律。他的右手总提着一个并不显眼的藤包,包内盛有酒、肉、衣物和刀币。他不打扰屈 原的写作,来到庙门前,放下藤包,干咳一两声,转身便走。为了感谢这位雪中送炭的 不相识的朋友,屈原经常站在庙门口伫立等候,但是,那位戴竹笠的汉子远地里发现了 屈原,放下藤包,转身便走,他料定屈原定然会过来取走藤包,因为里边盛的尽是他的 生活必需品。有时屈原也隐身于暗处,待农民汉子来到庙门口,猝不及防地窜将过去, 欲一把将他拽住,不料这家伙泥鳅一般地敏捷,竟来了个仙人脱衣,溜掉了,屈原只抓 到了他的一件上衣。从此以后,农民汉子百倍提高警惕,弄得屈原无计可施,只好无功 受禄,整日闷在葫芦里。 这位戴竹笠的农民汉子不仅常在神庙周围出现,而且影子似的跟随着屈原,屈原竹 林散步,他也竹林散步;屈原山中射猎,他也山中射猎,只是总跟屈原保持着相当的距 离,将竹笠的前帽檐拉得低低。是跟踪?是监视?是暗中保护?不知道,从他那不间断 地送酒、送肉、送钱的举动,屈原推断,不会是恶心歹意。 多年的风吹日晒,神庙前小溪上的木桥业已腐朽,一天屈原外出归来,竟然木折桥 断,坠落于水,幸有戴竹笠的农民汉子在不远处徜徉,闻声迅疾赶来,纵身跃入水中, 救了屈原的性命。在屈原卧床昏迷的日子里,一直是这位农民汉子侍于榻侧,煎汤熬药, 喂水喂饭,直至神志清醒之后,方悄悄隐去,但酒肉钱物还是照送不误。 屈原的病体逐渐康复,一天他再次修改《思美人》,心绪十分沉重,不由得到荒野 里漫步,以排解心中的郁闷之气。他信步向北,不觉只来到了楚韩边亭。远处里屈原便 发现小凉亭内坐着一个人,身边放着一个精致的小包裹,他双手拿着竹笠扇风,脸朝北 眺望韩国那边的风光,似乎没有发现屈原的到来。屈原觉得这个人的背影很熟,连忙上 前探看。那人倏然回过身来,欠身施礼道:"大夫,愚弟恭候多时了。" 屈原愣怔了半天,原来自称"愚弟"者,正是那位照料自己的戴竹笠的庄稼汉,急 忙回礼道:"谢恩人多有照料!" "岂敢,岂敢!"农民汉子撤掉挡在面前的竹笠,自我介绍道:"愚弟便是江北望 霞峰的景柏,难道平兄一点也认不出来吗?" 他乡遇故知,屈原异常惊喜。这位十多年前曾在颂橘坡一起品橘、颂橘的少年朋友, 如今竟在自己最贫困、最郁闷的时候暗中关照自己,不禁激动得泪如泉涌。他紧紧拽住 景柏的双手,二人同坐在亭中的石鼓上,推心置腹地叙谈个没完没了,当谈到当年"赠 宝"一事,屈原还真有些内疚和脸红。 屈原当了左徒之后,常有过去的少年朋友、同窗耍伴、三亲六故来郢都找他,不是 讨官觅职,就是索金求银。为求生活得更好些,忽一日,汉生、石登、景柏同时来找他, 屈原分别赠给他们一把锄头、一把镰刀和一包玉米种子,且谓之曰"赠宝"。锄头上铸 有两行小字:遍地是黄金,只待勤谨人;镰刀上也有两行小字:莫想山中鸟,喂好笼中 鸡;玉米种里有片竹简,上写:不种今年竹,哪得来年笋。这玉米种是不久前屈原使齐 用重金换回来的"大马牙",耐旱防涝又抗虫,比乐平里的"野鸡啄"高产几十倍。它 穗大,籽粒饱满,精心耕作便可喜获丰收。锄头、镰刀是楚国最近冶炼出来的,秦晋等 六国至今还没有这种铁制农具,它坚而不脆,碰到石头上冒火花而不折损,比原来用的 青铜农具胜强百倍。 屈原之举,不谓不对;所赠之"宝",亦可谓情深意厚;"宝"上的文字,也颇有 激励作用。然而这样做,仿佛在表明,在诸多少年朋友中,只有他能够为官,别人却只 是种地的料。 故而往事重提,心悸脸红。 送酒、送肉,送钱物,小河搭救,均系景柏所为。 屈原凝望着这位少年朋友,激动得不知该说什么好,讷讷半天才问景柏:"当年带 回家去的百棵橘苗,如今长得可好?"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圆果抟兮。"(绿色的叶片雪白的花朵,长 得那么茂盛令人欢喜。枝条层叠棘刺锐利,圆圆的果实饱满而又丰腴)景柏用屈原当年 《橘颂》的两句诗回答屈原。屈原听了,顿时兴味勃然,他已经许久不曾这般舒心惬意 了。 突然,景柏遥指天空对屈原说:"平兄快看,天空飞来了什么?" 屈原抬头望去,只见雾蒙蒙的天空正飞翔着一只纸鸢,安详,舒展,自由自在。橘 园,风筝,少年朋友,这勾起了屈原多少童年美好的回忆啊! "不好,风筝断线了--!"景柏忽然惊呼起来。 纸鸢向北飘飘悠悠,就要飞到韩国的天空了。 "走,平兄,快捡风筝去。"景柏挎起包袱,拉着屈原的手向北奔去,追逐着那断 了线的风筝,心中暗喜。 跑着跑着,屈原戛然止住了脚步,伫立于河边不再前进--河的彼岸便是韩国了。 景柏恳切地劝道:"平兄,快过河吧,我们何不学这断线的风筝,远走高飞呢。" "你说什么?"屈原顿时明白了景柏的真意,颇不自在地问道:"尔欲令我离开祖 宗之邦?" 景柏委婉地劝道:"平兄资质超群,忠贞效国,到头来却落了个身陷荒野,兄又何 苦忍受这极不公正的待遇呢?" 说话间河那边驶过一辆四马拉的装饰豪华的彩车,车未近前便跳下一个官宦模样的 人来,趋前施礼道:"屈公,我乃韩之微臣,奉大王之命前来边亭迎屈公入朝,共商大 计。" 原来,当年屈原为左徒时,曾使韩签订过合纵盟约,结识了韩之君臣,大家对屈原 都十分敬重。如今屈原遭难,他们都很同情,想迎屈原共辅韩王,治理天下。但屈原却 谢绝了他们的盛情,说道:"望诸君尽力协助韩王,共守合纵,联合抗秦。我乃楚人, 理当留在自己的故国。" 韩使无言以对,望着景柏求援,希望他出面规劝。 景柏一年前游说到了韩国,博得了韩王的赏识与信赖,做了韩之相国。不久前他所 说故友屈原已流浪至汉北,便乔装成农夫暗中周济,寻找机会劝他弃楚入韩。他曾多次 向韩王推荐屈原,说屈原各方面的条件远出己右,倘他肯屈尊事韩,他情愿以宰相之职 相让。他见屈原谢绝了韩使的诚挚邀请,心急如火,急忙上前施礼道:"平兄,当今天 下,盛行'楚才晋用',当年孔老夫子尚且周游列国,以图进取,后来者纷纷效法之- -张仪,魏人,百里奚,虞人,皆奔秦为宰相;苏秦者,洛阳人也,但却挂六国相印。 如今楚王昏庸,是非不明,听信谗言,排斥忠良,平兄事之,犹鲜花插在粪堆上,明珠 投暗也!况且大丈夫志在天下,四海为家,求知遇之君,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何 苦伴一枯木朽株,金匿于沙石,不见光泽呢?" "尔言尽矣,勿再聒噪于耳!"景柏还想继续劝下去,但被屈原的怒斥声喝住。屈 原尽量平息着自己燃烧的怒火,压抑着自己激愤的感情,半天后才冷冷地说道:"人各 有志,不可相强,余守楚之昏君,尔追求自己的抱负去吧!" 景柏满怀希望,一腔热情,结果却讨了个没趣,弄得十分尴尬,哑口无言。 屈原像似受到了莫大的侮辱,义愤难平,余怒未息地说道:"我无法学张仪、苏秦 之辈,朝秦暮楚,二三其德。"他又长长地叹了口气,十分痛心地说:"相识满天下, 知己能几人!少年时之橘园颂诗,竟清风过耳般未留心头,惜乎,悲哉!" 屈原说完叹罢,拂袖而去,回到他那河神庙内再次修改他的《思美人》。 谷城是汉水中游一个不大的城市,位于南河河口,相传为神农氏试种五谷的地方, 故俗称神农城。境内羊头山下有一股清泉,名唤神农泉,神农氏就是在这股清洌泉水边 休息时,拾到红雀衔来的九个谷穗的。 在古代,谷城曾是彭族人民聚居的地方,流经县境的南河,古时候叫彭水,使屈原 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民间诗人彭贤,便是出生在这个地方的彭族人。屈原因在三峡旅行中 对川江号子发生了浓厚的兴趣,驱使着他到这里来凭吊这位唱号子的祖师爷的遗迹,并 收集他的一些遗作。然而谷城遭受到周昭王的践踏后,又受到周穆王的南侵,并一度被 周族占领,作了他们分封给姬姓族人的封地。这样几经沧桑,彭族人早就纷纷逃离家乡, 转徙到别的地方去了。屈原来到谷城,已经无法在这里寻找到能够提供有关彭贤资料的 彭族父老了。第一个目的没有实现,第二个目的--搜集民间祭祀的歌舞却如愿以偿, 经过搜集、筛选、整理、创新之后,冠以旧名,这便是《九歌》。 夏朝被推翻以后,它的礼乐被后来相继崛起的商、周两朝的礼乐所替代。中国有句 古话,叫做"礼失求诸野",即原有的文化尽管因为某种原因消失不见了,但它们仍然 会保存在与这一文化有过接触的偏远地区。古九歌就是夏朝亡了以后,仍然在楚国的民 间祭祀里保存下来的。 谷城在襄阳的西北面,地处古雍、梁、荆、豫四州的交汇点,有汉水横贯东西,有 丹水直逼秦中,在古代居于交通要冲。北方文化向南传播,这里是个重要枢纽,因而谷 城在承袭夏文化方面得"风水之先"。祭神设"社",祭祀之日称"吉日",诸如农历 二月初八是祭土地神的吉日(山东则是二月初二),九月二十八是祭山神的吉日。各社 吉日,都要请巫师表演祭神的歌舞。那天除设坛供奉所祭的主神之外,还另设五方神的 五个席位。巫师燔柴引导大家祭奠完毕,便一手执扎有三层华盖的彩旗,一手握柄上有 九个铁环的刀,挥着旗,舞着刀,在五方神的五个席位之间穿梭奔跑,且舞且唱。正是 吸取了这丰富的营养,屈原用古《九歌》原题创作了新《九歌》,例如《东皇太一》中 的一段:
吉日兮辰良, (大吉日啊好时光,) 又如《东君》中的一段:
縆瑟兮交鼓, (鼓点密啊瑟弦高,) 屈原对这种古代淳朴而又充满了人类早期智慧的歌舞艺术产生了极浓的兴致,他从 谷城巫师口中打听到:在汉水下游云梦地区和洞庭湖、滨湖一带,有巫师行中的老前辈, 会很多传统的表演节目。为了挖掘这些深埋的古老艺术珍宝,屈原又匆匆从谷城动身, 乘坐木船顺汉水南下。 汉水是条神秘的河流,在传说中,这条河里除了有叫做江黄的美人鱼外,还有许多 男神、女神,如江郎神三兄弟,江渎神奇相,和两位不知名字的女神江妃江妃的故 事很有诗意,说的是有个叫郑交甫的人在汉水边上遇见两位结伴游春的美女,郑交甫大 胆地向她俩倾诉了自己的爱慕,那两个女子并不生气,还笑着解下系在身上的玉佩,赠 给了他。可是一转眼,两位美女不见了,郑交甫接在手里的玉佩也不见了。 汉水还是一条带有浓厚浪漫色彩的河流,在这条河里发生过许多历史上有名的爱情 故事,如威震中原的楚文王熊赀,在汉水下游云梦地区打猎的时候,爱上了一个船家女 子,整整一年没有回郢都料理国事,后来还因此被他父亲的托孤老臣打了一顿屁股。又 如楚共王熊审有个儿子叫子棔,喜欢游山玩水,一天领几名随从在汉水乘船游玩,他们 吹弹唱歌,玩得很开心。在这群人中,子棔颇有些风流倜傥,与众不同。替他们摇船的 是位年轻貌美的越族姑娘,心里竟暗暗地爱上了子棔,她一边摇着船桨,一边情不自禁 地唱起歌来。她是用越语唱的,子棔不懂越语,只觉得好听,像一些美妙的音符在跳动。 他的一个随从懂越语,逐字逐句地给他翻译,这便是:
今夕何夕兮, 子棔为这位姑娘大胆而天真的感情所打动,立即解下自己的绣花斗篷披在她的身上, 并将她紧紧地拥抱在怀里。 屈原对这一带民众用"兮(或思)"作语助词,用长短句歌唱的方法很欣赏,随后 在整理古九歌时,把这种形式稍加发展,竟为我国创造出了一种新的诗体--楚辞体。 公元前302年,质于秦的楚太子横杀秦大夫陆旺,逃回楚国。这是惊心动魄的情 杀,这里边有一段妙趣横生的风流韵事。 分类:春秋战国历史 书名:屈子传 作者:曹尧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