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也谈逆反

       现在的孩子几乎都曾经逆反,孩子逆反时几乎每一个家长都手足无措。为什么先前的孩子不逆反而今逆反?逆反真的很可怕吗?既然逆反这么可怕,对付它,有什么好的办法吗?在此我试着谈一谈。

  逆反出现在叛逆期。叛逆期又叫反叛期、逆反期,依现在的教育体制,反叛期多数发生在初二,因而反叛又叫“中二病”。身处叛逆期孩子的特点是:第一,人格尚未完善,心智尚不健全,对啥都似乎懂一点,其实一知半解,却认为自己早已经弄懂得了全部,应该有所发挥有所坚持了,因为他们长大了;第二,强烈要求个人主权,情绪化盲动,不顾及后果,为追求“我的事情我做主”处处与老师和家长争上风、论输赢、斤斤计较,不惜钻入牛角尖而事事、时时与长辈呈尖锐对立状态,敢豁上,能豁上,豁得上,却不知主权有边界,有些事情不能做,不能做就不让做,这是原则,是不能有所让步的;第三,孩子们马上就要长大成人,一个个对小时候的美好留恋不舍,对将来却产生了探索的好奇和冲动,表现的非常不成熟,非常幼稚,但却以偏概全,觉得本来就是这么回事;第四,青春期的到来让孩子们普遍精力过剩,但这些多出来的精力不是正常发挥,不是自由自在地蹦蹦跳跳,更不是打架斗殴或激情辩论,而是被地狱般的学习生活所压抑,情绪从这个渠道无法发泄,就必然从另一个渠道像山洪暴发一般发泄出来,长此以往,不予疏导,出问题是肯定的,也是很难避免的。这就像洪水堪堪就要冲垮大坝,筑坝为拦截洪水,水满自缢,四处冲撞,这时正确的方式是有步骤地开闸泄洪,而不是一味地增高大坝,否则,大坝一定被冲垮,然后大水漫灌,造成灾难性后果,一发而不可收拾。从这里看,家长对孩子压制的办法是错误的,但家长真正的难题不是不知道该怎么办,而且孩子不配合,这让人手足无措!

  为什么先前的孩子不逆反?其一,先前的孩子没被屏蔽起来读死书、死读书,读书压力不大,接触社会比较多;其二,先前几乎每个家庭都不止一个孩子,爱被分散,不娇生惯养,谁闹事,照屁股一脚,一准解决问题;其三,以前的家长并不像现在这般望子成龙,以前的学校和老师也不像现在这样重视学生成绩。有以上三点,决定了先前的孩子不逆反。可现在呢,每家一个,最多两个,孩子实际上就是娇孩子,抗压力,远远不够。尤其他们这一代,读不好书,将来如果当工人,披星戴月,没半点尊严,干了活不一定能拿到工资,那会气死;将来如果当农民,累得像牛,贱得像狗,种什么,亏什么,被打死都不一定获得赔偿,那,也会气死。尤其,他们这一代注定将来孤单,爸妈陪不了太久,近亲都已商业化,真到那时怎么办?

  当今社会留给穷人的唯一出路就是读书,虽说读书不一定能够成才,但读书却有极大的概率能够成亲,这在男女比例失衡高达四千多万性别差的中国,意义显然并不小。再说了,把书读好,找个相对好点的工作有可能。这就是大多数家长的想法。可逆反很可能葬送孩子前途,中二,恰恰是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输不起的不止孩子,还有家长。而当今社会的罪恶就是不给穷人留活路,也不给小商小贩小老板留活路,农民进城怕失业,市民还乡干不动活,若遭遇拆迁、流转、破产、下岗,那就雪上加霜,因为有翻来覆去的经济危机,而经济危机本身就是个聚财游戏,“小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黑泥”,到最后仅剩下大老板好过,其他人大部分都不可避免地被抛入深渊,背运的无法娶妻,走运的不敢生子,就这样自生自灭。

  孩子们普遍逆反,是社会出了问题,教育出了问题;由于中二逆反而导致孩子在将来落脚空悬,更说明社会产生了问题,其深层潜藏的危机因素,早已存在。其实我从不否认叛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它是长大的里程碑,它是人生的金字塔,但它是人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开始而不是标志,正因此,具有一定合理性。问题是这种合理性被应试教育深度摧残并被家庭教育过度发挥,不得不过度发挥,这就让人气短。毕竟咱没权力改变当前的教育状态,那就一定去适应它、配合它,没任何余地。疏导,交流,倾诉,此乃克服逆反的唯一手段。

  总而言之,逆反是社会造成的;抛却具体的社会因素看逆反,逆反实际上没那么可怕。有时候家长私下聊起来,我常常拿伟大领袖毛主席举例,毛主席很早就逆反,少年时对父亲逆反,读书时对校长逆反,走上社会对军阀逆反,革命后对蒋介石对日本鬼子逆反,甚至新中国建立后还对官僚主义、修正主义、帝国主义及一切社会负面因素逆反,坚决逆反到底反叛到底斗争到底,难道主席错了吗?不见得吧。

  对逆反,我们做家长的确该冷静下来,好好想想。

Add comment


Security code
Refr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