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稻之父”发声明披露袁隆平海水稻背后真相:材料合法性来源成疑,天然杂交育种变身基因工程

  6月22日,我国“海水稻之父”——科学家陈日胜在新浪微博@海水稻陈日胜发表博文《关于海水稻的一点声明》,针对近期网络及新闻媒体热炒海水稻、青岛海水稻研究所和武汉海水稻研究所,以及湛江海水稻的情况进行了说明,海水稻背后的种种真相才逐渐浮出水面。

  1986年11月的一天,陈日胜和湛江农业专科学校的罗文列教授一起普查湛江红树林资源时,在遂溪县城月镇燕巢村海边发现一株比人还高、看似芦苇但结着穗的水稻。穗子顶上有一小撮寸把长的芒刺,把穗子里的果实剥开是红颜色的像米又像麦的颗粒。当时罗教授叮嘱他收下522粒种子进行繁育,将海水稻种子延续至今。随后陈日胜在湛江默默无闻地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培育出了适合广东广西种植的海水稻品种“海稻86”及多个衍生产品。

  但陈日胜的海水稻品种研究长期得不到国家的经费支持,2013年底才由私营企业富程集团投资500万给陈日胜做海水稻研究,但这家实力有限的私营企业对研发经费却十分吝啬,连位于湛江遂溪海水稻发源地的虎头坡种植基地的工人劳务费都拖着不发。后来,富程集团资金链断裂,富程集团被托管给武汉融众集团公司,北京海水稻公司就迁到武汉,进而才有了武汉海水稻公司(武汉海稻国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016年9月3日,袁隆平院士邀请陈日胜到长沙谈合作研究海水稻的事情,袁隆平称青岛愿意拿出25亿研发资金,邀请陈一起研究海水稻。2016年10月,陈日胜受邀远赴青岛参加海水稻研发中心成立仪式,但袁隆平的合作承诺最后却无疾而终。

  2016年11月,拥有“海稻86”一个产品的武汉海稻国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始与袁隆平洽谈海水稻合作事宜。

  12月10日,武汉海稻国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发起的“海水稻研究与应用研讨会暨武汉海水稻生物技术研究院成立大会”在华中农业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英国出席,海水稻研发产业链正式落户武汉,继续挖掘和利用“海稻86”抗盐碱、抗病虫害、耐瘠、耐淹等基因资源。

  后来,袁隆平的海水稻选育了耐盐碱的海水稻(陈日胜未明确说明是否为其培育的品种,陈日胜称2016年12月19日袁隆平参加三亚海稻专家会时还未与武汉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将其基因鉴定并克隆出来,转移到高产的栽培稻,其后就有了青岛地方媒体到央视高调报道的袁隆平海水稻。

  陈日胜在6月27日再发博文《一条发给央视编导的短信说起》中,拒绝承认与袁隆平有任何合作关系。央视节目“我有传家宝”给观众传递的信息是“陈日胜和袁隆平有合作,已提供海水稻种子和他们共同研发;2018新年贺词中提到的海水稻,是在青岛进行测产的海水稻”,陈日胜称这样“是为了给青岛海水稻种质资源的来源合法性、合理性找台阶下”。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后期袁隆平使用转基因技术继续培育海水稻的过程陈日胜并未参与,陈日胜的海水稻为天然杂交品种。而袁隆平很早就与张启发等人合作,使用基因工程育种。

  袁隆平的海水稻此前陷入转基因风波,相关专家以海水稻未转入外源基因来给袁隆平的海水稻进行辩护。然而,转基因技术的广义定义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目的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改造生物的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相关专家关于外源基因的定义显然就狭隘了。

  科学家对于转基因技术的担忧,绝不仅仅是所谓的转Bt基因的食品引入了Bt毒蛋白,更为重要的是转基因技术引发的未知的基因变异。水稻基因组有四五万个基因片段,而目前人类对于这些基因各自的功能了解还很有限,所谓的转基因技术只是恰巧找到了需要的基因(例如可以表达Bt毒蛋白的基因、抗草甘膦的基因,或是海水稻所需的耐盐碱的基因),而不是真正能够精准控制基因。

  以下是陈日胜22日博文内容:

  2013年底,由一家民营企业富程集团的老板曾总给我投资500万资金来做海水稻这个项目。因为这500万资金,我才得以开展的内陆的海水稻的实验工作,才知道海水稻在内陆是可以种植并且很好的生产结果,后期富程集团的曾总就一直为我提供研究海水稻的研究经费。曾总看到海水稻的发展潜力,在北京成立了一家海水稻公司。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富程集团的十几家企业,价值40多亿的公司面临资金链断裂,就无法继续提供资金给海水稻的研究工作。于是曾总就把整个富程集团托管给武汉的融众集团公司,把北京的海水稻公司就迁到武汉,进而才有了武汉海水稻公司。

  目前武汉海稻公司一直只做一个“海稻86”及其衍生的产品,并未涉及其他品种。海稻并非是一个“海稻86”一个种子,而是一系列的种子,与哪里组合,就有哪里的种子。“海稻86”只是最适应广东广西的种植。

  2016年9月3日,袁隆平院士邀请我到长沙谈合作研究海水稻的事情。袁隆平院士一辈子都在为百姓和农业服务,技术特长就是高产,而我所擅长的是抗盐碱抗病虫害的工作,恰好互补。

  袁隆平介绍说青岛政府愿意拿出25亿资金成立海稻研究所来研究海稻,这是国家及政府重视利国利民的事,陈先生如果愿意参与,他就去签约成立研究院带头来做这件事情,当时,我本着利国利民造福千秋的一件好事,能为百姓做些好事,就表示愿意,也答应袁隆平院士参与这个事情。

  但我也表示,这个项目涉及到前期的投资人,本着对投资人要负责,不能全给国家投资人,得不到任何回报不行,对不起投资人不行。袁隆平答应给我最高专家国家待遇等一系列的优厚待遇,但该承诺之后,袁策生物科技公司并未及时兑现,也未有下一步的工作,如何合作,怎么分享种子成果等。

  2016年10月,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项目签约仪式在李沧区政府举行。袁隆平与李沧区政府和袁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备忘录,国家级研发平台"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正式落户青岛。当时,我受邀以私人身份赴青岛见证了签约,但在媒体提问和拍摄环节,我避开了上台和镜头。

  2016年12月19日20日,袁策生物公司在海南三亚召开海稻专家会,袁策公司邀请我去开会,但由于武汉方面没有与袁策公司达成合作协议,也未达成成果分享,所以我未去参加。当时参加该海稻研讨会的还有日本、越南等外国专家参加,媒体就此宣传海水稻是袁隆平院士的科研成果。

  此后,海水稻在百度词条上被重现定义为“耐盐碱水稻的统称”,海水稻进入“百家争鸣”时代。

  从那时至今,袁策公司从未与我联系谈合作条件。

  以下是网友在陈日胜微博下的互动:

  @晴朗的美:涉及前期投资人的海水稻就是基因工程水稻吗,还是只有袁隆平后来搞的才是?

  @海水稻陈日胜:前期不是

  @意远天涯:陈先生,谢谢您了!我觉得很有必要让全国人民了解海水稻的内幕,还你一个公道。我有一个重要的疑惑期待您解答,海水稻的开发过程中用没用到基因工程技术?作为专家,这个事应该让人们了解,我们重点关注袁系海水稻

  @海水稻陈日胜:我的没有用到

  @中流击水三千里:就是说袁公司的海水稻技术与陈老师的没有什么关系?他们只是在“海水稻”品牌名称上贪天之功?

  @海水稻陈日胜:没有关系

  @天涯游子mm:其实我一直为您抱不平还有一个原因,中国的海水稻之所以引起轰动,还是靠您的海稻86成功造出的声势,反而袁隆平套取国家经费,成立青岛海水稻研究中心,最后成果却归一个私人公司青岛袁策所有,而他本人更是在青岛袁策有股份,更是公开为袁策站台,这种行为让我们很不齿

  @天涯游子mm:唉,中央新闻都说的袁隆平是研究的海稻86,而且他的米粒和植株,都和陈日胜的现有成果一模一样,老先生好像有忌讳,不愿意承认这件事,估计袁用的是杂交过的种子,再次进行杂交,没办法追本朔源,只能认倒霉了

  @海水稻陈日胜:青岛的是青岛的,并没有用到我的种子,即便杂交出新品种,也能检测出来,我已将相关基因申请专利保护。

  袁隆平的袁策生物2012年才将目光投向耐盐碱水稻,而陈日胜的研究却始于上世纪80年代,媒体却将镜头聚焦给了袁隆平。“海水稻之父”陈日胜所遭遇的状况与我国杂交水稻的研究真相有很大的相似性。

  如今提到杂交水稻,人们必然想到袁隆平,而在袁隆平身后,是几十个科研单位,使用上千个品种,做了上万个杂交组合,跨省区乃至跨国跨洲寻找成千上万种水稻品种进行远缘杂交和样本培植的结果。这是“人海战术”,也是真正的“群众运动”。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主席根据前人经验,总结出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管、工,意思是只要抓住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这八个重点,农业就不会有什么太大问题了。八字宪法在毛泽东时代得到了充分利用。若袁隆平在今天的科研体制下,以黔阳农校教师的资格,几乎不可能得到任何有价值的资源帮助,但是他当时一个有价值的发现,仅仅只过几个月时间,就迅速引发了一个全国性的科技力量总动员。

  以下杂交水稻培育过程引自《当代中国的农业》一书:

  1964年,湖南省黔阳农校教师袁隆平,首先开始了利用不育系进行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的研究。他与其他科技人员一起,年复一年,先后用了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组合,进行了多方面的艰苦探索,经过六年的努力,进展都不很大。通过深入细致的总结,他发现所用材料亲缘关系太近,不育特性难以保持。于是,他决心用野生稻进行研究。

  1970年,一个新的转折出现了:袁隆平带着他的助手李必湖等人,风尘仆仆地来到海南岛,寻找野生稻。他们在农村四处调查,当年10月23日,李必湖来到荔枝沟,终于在一片沼泽地里,发现了一株奇异的稻子。为应用“三系”(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配套选育杂交水稻的成功,打开了一个突破口。

  1971年春天,湖南杂交水稻协作组根据上级的指示,把“野败”材料分别送给10个省、市、自治区20多个单位进行研究。农林部和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先后把杂交水稻列入重大科研项目;中国农林科学院召开协作会,成立协作组,与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共同组织这项研究。从此,一个以“野败”为主要材料,培育“三系”的协作攻关,有计划、有领导地在中国南方10个省、市、自治区蓬勃展开。几十个科研单位,使用上千个品种,做了上万个杂交组合,与“野败”进行回交转育。

  1972年,袁隆平和江西省萍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颜龙安等科技工作者分别育成了第一批水稻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但是仍然找不到恢复系,“三系”仍然不能配套,不能用于生产,试验遇到了困难。

  就在这时,中国农林科学院又召开了全国水稻协作会议,总结经验,肯定成绩,加强组织,扩大研究材料,选用了长江流域、华南、东南亚、非洲、欧洲等地的1000多个品种进行测交、筛选,找到100多个有恢复能力的品种,1973年,广西农学院的教师张先程等和湖南省的科技人员,先后在东南亚的品种里找到一批花药发达、花粉量大、恢复率在90%以上强优势的恢复系,籼型杂交水稻的“三系”配套成功了!

  在南方杂交水稻取得重大进展的时候,从1971年开始,北方稻区以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杨振玉等人为主,连续进行了六年粳稻杂交优势利用的试验,于1975年选育出黎优57,一九八五年在辽宁、北京、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市示范推广10.67万公顷,比常规稻增产15—20%,显示了北方杂交粳稻的优势。

  经过广大农业科研人员和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杂交水稻得到迅速推广,从一九七六年到一九八五年,十年累计种植面积达5066.7万公顷,这在中国水稻良种推广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

  可悲的是,今天的媒体报道,一方面抹杀了“几十个科研单位,无数科研人员,使用上千个品种,做了上万个杂交组合”的群体功劳,单独宣传袁隆平一人;另一方面却大书特书袁隆平是在怎样困难的环境下搞杂交水稻研究,绘声绘色地编造袁隆平在文革时期的苦难遭遇,仿佛毛泽东时代是在处处阻挠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

  对比几十年得不到充足研究经费的海水稻之父陈日胜,在毛泽东时代搞研究袁隆平无疑是幸运的。顶着“杂交水稻之父”的光环,袁隆平发起的隆平高科如今已经成为一百多亿市值的种业巨头,据隆平高科2018年6月15日的声明,担任隆平高科名誉董事长的袁隆平持1337.14万股,担任隆平高科副董事长的袁定江也同样在隆平高科持股。

  陈日胜搞天然杂交稻育种得不到资金的窘境在今天并非个例。据媒体报道,“十二五”期间,国家对转基因品种的研发支持是300个亿,而常规育种只有1.8亿。这恐怕才是青岛和武汉纷纷涌入海水稻基因育种的根本原因。

  本文内容整理自@海水稻陈日胜新浪微博博文《关于海水稻的一点声明》、《2016青岛之行始末》,《人民网:武汉海水稻生物技术研究院成立》,《羊城晚报:湛江发现海水稻看似芦苇比人还高 专家:系特异水稻种植资源》,《海水稻营养网:海稻国际生物科技与袁隆平进行海水稻合作开发洽谈 》,《当代中国的农业》等。转载请注明来源“读资讯”微信公众号。

Add comment


Security code
Refr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