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主题阅读【文集文稿、文集、传记、回忆录、研究资料大汇总】

dsbj116
dsbj116
dsbj116
dsbj116
dsbj116



17.宋初屡败于契丹的诱敌深入战术(读脱脱等撰《宋史》卷四、卷五《太宗本纪》)






  [原文]

  六月甲寅,以将伐幽蓟,遣发京东、河北诸州军储赴北面行营。庚申,帝复自将伐契丹。丙寅,次金台顿,募民为向导者百人。丁卯,次东易州,刺史刘字以城降,留兵千人守之。戊辰,次涿州,判官刘厚德以城降。庚午,次幽州城南,驻蹿宝光寺。契丹军城北,帝率众击走之。壬申,命节度使定国宋僵、河阳崔彦进、彰信刘遇、定武孟玄结四面分兵攻城,以潘美知幽州行府事。契丹铁林厢主李札卢存以所部来降。癸西,移幸城北,督诸将进兵,获马三百。幽州神武厅直井乡兵四百人来降。乙亥,范阳民以牛酒犒师。丁丑,帝乘辇督攻城。

  秋七月庚辰,契丹建雄军节度使、知顺州刘廷素来降。壬午。知蓟州刘守恩来降。癸未,帝督诸军及契丹大战于高梁河,败绩。甲申,班师。庚寅,命孟玄结屯定州,崔彦进屯关南。乙巳,帝至自范阳。

  ――摘自脱脱等《宋史》卷四《太宗本纪一》

  夏四月辛丑,潘美克云州。田重进战飞狐北,破其众。王寅,曹彬、米信战新城东北,又破之。己酉,田重进再战飞狐北,再破之,杀二将。己卯,重进至蔚州,其牙校李存璋、许彦钦杀大将萧啜理,执其监城使、同州节度使耿绍忠,以城降。

  五月庚午,曹彬之师大败于岐沟关,收众夜渡拒马河,退屯易州,知幽州行府事刘保勋死之。丙子,召曹彬、崔彦进、米信归阙,命田重进屯定州,潘美还代州。徙云、应、寰、朔吏民及吐浑部族,分置河东、京西。会契丹十万众复陷寰州,杨业护送迁民遇之,苦战力尽,为所禽,守节而死。

  ――摘自脱脱等《宋史》卷五《太宗本纪二》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此人(宋太宗一引者注)不知兵,非契丹敌手。尔后屡败,契丹均以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办法,宋人终不省。――毛泽东读脱脱等《宋史》卷四《太宗本纪一》的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78页)契丹善用诱敌深入战,让敌人多占地方,然后待机灭敌。杨业战死。――毛泽东读脱脱等《宋史》卷五《太宗本纪二》的批语气见《毛译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79页)

  [解析]
  前面引述的毛泽东读《宋史・太宗本纪》所批注的两段原文,记叙的是北宋初年历时25年的宋辽之战中的两次战争。这两次战争,北宋朝都是长驱直入,先胜后败。

  继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之后,赵匡胤建立了北宋王朝,是为宋太祖。北宋初期,宋太祖发动了一连串的战争,来实现他统一全中国的愿望。及至他的弟弟宋太宗赵灵即位时,与宋对立的只剩下契丹(辽)与西夏。大宗继承其兄的统一事业,于宋太平兴国四年(979),亲自统率军队讨伐契丹。这是宋辽间的第一次大仗。《宋史・太宗本纪》记载,宋太宗沿途所到之东易州、涿州、幽州、蓟州等地刺史、节度使等纷纷来降。毛泽东在这段的天头上批注:“此人不知兵,非契丹敌手。”接着,在“帝督诸军与契丹大战于高梁河,败绩。甲午,班师。”这一段的天头上,毛泽东批注:“尔后屡败,契丹均以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办法,宋人终不省。”

  高梁河一战,是在宋军平定北汉之后,军队没有得到适当休息,虽然连着打败过几次契丹军,但幽州久攻不下,部队由于连续作战,过于疲劳。宋太宗不了解敌情,指挥部署不当,陷子契丹的两军夹击包围之中,因而导致失败。所以毛泽东批评宋太宗:“此人不知兵。”

  宋雍熙三年(986),由于契丹不断南侵的威胁,宋太宗经过多年周密准备,分兵四路,欲收复燕云6州。太平军节度使曹彬从东线宜克涿州,一路胜利。忠武军节度使潘美的西线也节节得胜。潘美的副将观察使扬业攻占了襄州,形势很好。但曹彬连胜契丹攻克琢州后,因无粮草供给,孤军深入,契丹看准这一情况,屯兵幽州,坚守不战,曹彬只得还师雄州。宋太宗却严令斥责曹彬,命其急进。曹彬每次到了涿州,粮草又尽。这时,契丹沿途设下伏兵,两路钳击宋军,曹彬大败于岐沟关。不久,契丹集中十万兵力攻寰州,杨业也由于孤军深入敌境,粮草供应不济,苦战力尽而败北。杨业被擒,“守节而死”。潘美也由于同样的原因而战败。毛泽东在这段记载的天头上批注:“契丹善用诱敌深入战,让敌人多占地方,然后待机灭敌。”在杨业“守节而死”的天头上,毛泽东写下“杨业战死”四字。

  毛泽东在批注中,两次称赞契丹善于用“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战术,批评宋太宗“终不省”,“不知兵”,不是契丹的“敌手”。情况正是这样,两次失败,都败在契丹诱敌的战术运用上。

  《宋史・太宗本纪》篇后,作者元朝的脱脱写了一段赞语,他说:“帝沉谋英断,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毛泽东不以为然地在旁批注:“但无能。”赞中又说:帝“欲自焚以答天谴,欲尽除天下之赋以纤民力,卒有五兵不试,禾稼荐登之效。是以青年者耋之叟,愿率子弟沿道请登掸者,接踵而至”。毛泽东表示异议地批注:“不择手段,急于登台。”赞中又说:“故帝之功德,炳焕史牒。”毛泽东批注:“幽州之败。”

  毛泽东的上述读史批注,从军事观点上,对契丹的“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战略战术,是颇为重视和赞赏的;而对旧史学家所溢美称颂的宋太宗,毛泽东却有许多不敢苟同,乃至相反的评价。

  诱敌深入,聚而歼之,被毛泽东视为克敌制胜的基本的战略战术原则。1965年8月11日,罗瑞卿向毛泽东和中央常委汇报关于诱敌深入的备战方法问题时,毛泽东随即谈起:就是要诱敌深入。我最近研究历史,古今中外,凡是诱敌深入的,就把敌人歼灭了;凡是开始打了胜仗,兴高采烈,深入敌境,就打败仗。宋朝第二个皇帝赵光义,经过苦战灭亡了北汉,占领了太原之后,接着就同辽国打仗,深入到现在的北京附近,被敌人一个反击,打得大败,皇帝几个月不知下落。以后宋朝同外国作战,就是把敌人挡住,不敢让敌人深入。刘邦也是几次轻敌冒进,被打得大败,差一点被敌人捉住。一次是孤单深入平城(大同),被匈奴单子包围了七天,弹尽粮绝,后来用陈平之计,才冲出来。一次是深入彭城,被项羽一个反击,几十万人被歼,刘邦只乘了一辆车和几十个人突围逃走。途中遇到自己的儿女,又因楚军追赶,几次把儿女推下车,夏侯婴几次把他们捡起来。不让敌人打些胜仗,尝到味遁,它就不来了。这件事要经常研究才好。
dsbj116

Add comment


Security code
Refr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