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主题阅读【文集文稿、文集、传记、回忆录、研究资料大汇总】

gj012
gj012
gj012
gj012
gj012



从友好走向破裂――毛泽东与赫鲁晓夫






  夕阳近黄昏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是毛泽东曾经引用过的一句唐代诗句。斯大林去世后不久,毛泽东同苏联新领导的相互往来仍很频繁。但是,中苏之间的这种亲善,已似“夕阳近黄昏”。

  中苏友好是中国50年代对外政策的基础,维护两国关系的稳定和发展是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斯大林逝世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领导人密切注视着苏联政局的变化。情况很快明朗化:10天之后,部长会议主席马林科夫被解除中央书记职务,赫鲁晓夫实际上负责党中央的日常工作。1953年9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中央全会上当选为第一书记,成为苏联的领导者。

  毛泽东希望中苏之间的友谊得以巩固和发展,而作为苏共第一书记的赫鲁晓夫也希望如此。赫鲁晓夫对中国这个东方大国怀有浓厚兴趣,他很想了解中国。毛泽东也想让赫鲁晓夫来中国看看加深对中国的了解,在中国国庆5周年前夕,赫鲁晓夫被邀请来华访问。

  1954年9月29日,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委员尼・谢・赫鲁晓夫率领布尔加宁、米高扬等党政官员乘专机抵达北京,对中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并参加我国国庆庆典。这毕竟是自苏联成立以来的第一位最高领导人访华。中国党和政府极为重视,刘少奇、周恩来等主要领导人到机场迎接贵宾,并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

  赫鲁晓夫的到来为舆论界所注目。第二天,毛泽东主席率领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陈云、邓小平等主要领导人,亲切会见了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政府代表团成员。赫鲁晓夫在毛泽东的陪同下出席了国庆庆祝大会、阅兵式、宴会等一系列活动。中国方面始终把赫鲁晓夫安排在毛泽东身旁。中苏两国高级领导人的会谈,一直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进行。毛泽东诚恳地对苏联领导人说:我们之间在国际形势和对外政策方面,应多加磋商,协调步调,一致对外;在国内事务和经济建设上,要互相帮助,互通有无,互相协作。毛泽东兄弟般的一片肺腑之言,使赫鲁晓夫十分赞赏。

  赫鲁晓夫的这次访问是富于成果的。中苏双方签署了《中苏两国政府联合宣言》、《中苏两国政府关于对日本关系问题的联合宣言》、《中苏关于各股份公司交由中国完全支配的联合公报》等8个文件。同时,苏方给予中国5.2亿卢布的长期贷款,赠送中国一批农业机械设备。不难看出,中苏之间的兄弟友谊在两国领导人的关怀下仍在开花结果。

  光阴茬苒,伟大的十月革命40周年到来了。苏方邀请中国领导人前往参加庆典。出于对中苏关系的高度重视和对巩固和发展不易得来的中苏友谊这一大局考虑,1957年11月,毛泽东主席亲自率领宋庆龄、邓小平、彭德怀、郭沫若等人登上了飞往苏联的专机。

  毛泽东对那一套繁琐的外交礼仪总不大习惯。他对于8年前在莫斯科车站的欢迎仪式仍记忆犹新。毛泽东在这次出访前,特别让人提请苏方,最好免了那一套。可是,到11月3日,当毛泽东走下飞机后,看到的是:赫鲁晓夫、伏罗希洛夫、布尔加宁等苏联主要领导人以及胡志明等,依次列队迎接,仪仗队整齐以待。毛泽东有点不满地责怪主人:为何还是搞得这么隆重。殷勤的东道主赫鲁晓夫耐心地解释说:其他国家的领导人来了,都照惯例办,象毛泽东您这样的客人来了,礼遇是不能简化的。尊敬之情溢于言表。

  庆典期间,12个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工人党代表会议,68国共产党、工人党会议相继召开。各国党的领袖签署了著名的《莫斯科宣言》与《和平宣言》。毛泽东在随后的酒会上发表了精彩的演说:“我们开了两个很好的会,大家要团结起来,这是历史的需要。中国有句古语:两个泥菩萨,一起打碎,用水调和,再做两个。我身上有你,你身上有我”。对这一形象的比喻,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

  借助于莫斯科大学的讲坛,毛泽东精辟地表达了他对国际共运形势的看法。这位中国领导人声称,国际共运的团结和两颗人造地球卫星的上天,标志着两大阵营力量对比发生转折,新世界的力量超过了旧世界。坚信现在不是西风压倒东风,而是东风压倒西风。

  对社会主义前途充满信心的激情演说,深深感染着革命的后一代。大礼堂的气氛是热烈而欢快的。面对着在场的三千多名中国留学生,毛泽东心潮滚滚,即席发表了一段至理名言:“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蒂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风趣而深邃的话语,博得留学生阵阵笑声和掌声。毛泽东慈祥、和蔼地望着这批年轻人,这是代表中国未来的希望啊!确实,我们的现任的不少中央、省部级领导以及各条战线的许多骨干,当时不就是在场的一员吗?

  半个多月的访苏活动结束了,毛泽东一行启程回国,赫鲁晓夫等苏共领导人和有关人员几百人到莫斯科30公里之外的伏努科夫机场送行。

  毛泽东高度重视中苏关系。但明摆着的客观现实是,必须妥善地处理同苏联领导人,尤其是同苏联的第一把手赫鲁晓夫的关系。赫鲁晓夫,1894年生于俄罗斯的一个矿工家庭。由于家境贫寒,小时候未受过更多教育。他的言谈举止常常显得愚昧无知,粗鲁野蛮,莽撞无礼。失态之时,甚至会在联合国的讲台上,脱下皮鞋,敲打桌子,与一个党和国家领导人应有的风度和修养实不相称。当然,也不能否认,赫鲁晓夫头脑反应还灵敏,善于思考,点子不少。但作为党的领导人,赫鲁晓夫有一个致命弱点,他容易感情冲动,浮躁轻率,信口开河,只凭主观臆想办事。这不知伤害了多少兄弟党领导人的感情,也使与之打交道的西方国家领导人大为惊愕。

  毛泽东同赫鲁晓夫有几面之交,对这位苏联领导人有一些了解。赫鲁晓夫执政前期,给毛泽东的印象不错。毛主席曾诚挚地对苏联驻华大使尤金说:“赫鲁晓夫同志上台,我们很高兴,觉得他有希望”。“1954年第一次会晤,就很谈得来。”

  出于对社会主义阵营首领的尊重和爱护,毛泽东在1957年访苏时曾语重心长地提醒赫鲁晓夫:对兄弟党不要干涉大多,会束缚人家的手脚,影响积极性。你这个人脾气大,说话伤人,这很不好,不能这样。我自己有时也犯这个毛病。赫鲁晓夫皱起眉头,听了几句翻译,不入耳,就不耐烦地把手一挥:我是有这个毛病,不过你要知道,有些事我是很生气的。赫鲁晓夫尽管不耐烦,毛泽东仍苦口婆心地劝说他:各国党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实际情况不同,说法也自然会有不同,有什么不同意见,能讲出来,不是坏事。要慢慢来,慢慢讨论,着急不行。毛泽东的这些逆耳忠言,赫鲁晓夫是听不进去的。

  毛泽东是好心的。但是,社会主义的敌人,对于赫鲁晓夫的弱点是不怀善意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界人士、新闻记者利用一切机会、场合,抓住赫鲁晓夫的缺点,讲话的漏洞,失态丢丑的举止大做文章,广为散布,乃至挑拨离间,制造紧张气氛,唯恐天下不乱。毛泽东对此深有感触他说:赫鲁晓夫这个人确实能捅漏子。自他上台以来,国内风云变化自不必说,国际共运各种事件频频发生,各个社会主义兄弟国家之间的日子也弄得实在不好过,象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中苏关系也日益紧张起来。

  慢慢撕开的裂痕

  斯大林逝世后,中苏关系的蜜月随之成为历史。狂风与大浪,不时地向中苏友谊之船阵阵袭来。

  1954年10月,赫鲁晓夫访华期间,他以一副慷慨大方之态,主动问及中方:“你们对我方还有什么要求?”毛泽东不失时机地提出:我们也想搞核武器试验。毫无思想准备的赫鲁晓夫被毛泽东的这一要求给惊呆了,片刻后说:搞那个东西太费钱了,我们大家有苏联这个核保护伞就行了。赫鲁晓夫毫不掩饰地拒绝了毛泽东的要求。当时毛泽东认为,中国作为一个东方大国,又是占世界人口最多的社会主义国家。帝国主义经常用核武器进行讹诈,如果没有核武器是要吃亏的。在兄弟国家的帮助下尽快搞出自己的核武器,这是中国党和政府的美好意愿。毛泽东没想到,赫鲁晓夫如此冷漠地拒绝了。

  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对斯大林进行肆意的人身攻击和谩骂,全盘否定斯大林,这决不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所应持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赫鲁晓夫的报告在国际共运中造成了极大的思想混乱。为表明中国共产党的严正立场,毛泽东以政治家的战略眼光,抵制了赫鲁晓夫的做法,他指示以《人民日报》编辑部的名义,于1956年4月公开发表了《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一文,首先肯定了斯大林的历史功绩,同时也批评了他的错误。对斯大林作客观公正的评价,这对于澄清世界各国共产党的思想混乱,起到了积极作用,它大大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在国际共运中的地位。然而,赫鲁晓夫认为,中共是要和他对着干,毛泽东要同他唱对台戏。

  赫鲁晓夫在寻机“回报”毛泽东。1957年,毛泽东访苏时,赫鲁晓夫故作为难似地向毛泽东提出:我们在经济建设中困难不小,技术人员不足,所以想撤回我们的专家。毛泽东吃惊了!拥有全世界最强大科技力量的苏联,难道就缺少在华建设的几千名专家吗?赫鲁晓夫是靠不住的了!天要下雨,娘要改嫁,由他去吧。

  在国际形势的认识上,赫鲁晓夫对毛泽东是有看法的。毛泽东在1957年访问莫斯科期间,你美国等是纸老虎,不可怕。赫鲁晓夫困惑了,毛泽东是不是太轻敌了,美国怎么会是纸老虎呢?它可是拥有导弹、原子弹,能吃掉成千上万生命的真老虎呢!

  从维护国际共运团结和中苏关系的大局出发,毛泽东一直坚持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他多次向苏联领导声明:在国家关系上,我们是团结一致的。只要不利于苏联的,我们都反对。在1957年访苏期间,毛泽东尽量多做兄弟党领导人的思想工作,说服他们,坚持以。‘苏联为首,,的提法,支持苏共做大家的头。在68国共产党、工人党会议上,毛泽东谦逊他说:“赫鲁晓夫这朵花比我毛泽东好看”,但是,“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荷花虽好,也得绿叶扶。我看赫鲁晓夫这朵花是需要绿叶扶的”。“一个和尚两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用这生动形象的语言,阐明了深刻的思想,从而受到与会代表的高度重视。毛泽东告诫他的助手:现在球在赫鲁晓夫手上,他要怎么抛,我们是无法子左右的了。

  “好斗的公鸡”不好惹

  赫鲁晓夫来过中国三次。如果说,第一次来华是轻松,愉快的,并得到中国高规格的接待,那么,后两次的来访,气氛则大变,充满了迷漫“硝烟”的争执。

  1958年是国际形势动荡不安的一年。7月中旬,美国军队侵占黎巴嫩,英军进攻约旦,中东局势陡然紧张。同时,美国支持台湾当局叫嚷“反攻大陆”,蒋介石派机窜扰大陆。美国还命令其驻日本、南朝鲜的军队处于战斗准备状态,制造远东紧张气氛。

  打着对付美国的牌子,而对此早自有打算的赫鲁晓夫认为机会来了,突然飞往北京,同中国领导入就中苏军事合作、台湾海峡等问题进行会谈。赫鲁晓夫一行于7月31日抵京,由于是秘密访问,没有红地毯,没有仪仗队。加上事先已知谈话的主题,气氛大不如以往,严肃沉闷。毛泽东没有像上次那样拥抱赫鲁晓夫,只是握手致意,互相寒暄。

  由于急事在先,赫鲁晓夫一行未作任何休息,便驱车驶入中南海正式会谈。宾主一坐定,毛泽东开门见山询问苏联人:“尤金大使向我们提出的要求究竟是什么意思,你们是出于什么考虑?”尤金在7月下旬曾向毛泽东转达苏联领导人要在中国建一个长波电台和组建共同舰队的意图。面对毛泽东的责问,赫鲁晓夫首先埋怨尤金未把苏方意思解释清楚,然后自己慢悠悠地表白了一番:目前台湾海峡局势紧张,美国第七舰队活动频繁,苏联舰队已进入太平洋,需要在中国建立一个长波电台和..

  赫鲁晓夫对毛泽东将会出现的反应估计不足,正不着边际地谈论时,毛泽东突然抬头做了个打断的手势。显然,主人已不耐烦赫鲁晓夫的遮遮掩掩,便语锋急转,直戳要害。

  “请你告诉我,什么叫共同舰队!”

  “所谓共同么,就是共同商量的意思..”赫鲁晓夫吱吱唔唔,难以出口。

  “请你说明什么叫共同舰队。”毛泽东仍紧抓要害追问。赫鲁晓大还是在漫无边际地解释:“毛泽东同志,我们出钱给你们建立这个电台。这个电台属于谁对我们都无关紧要,我们不过是用它同我们的潜水艇保持无线电联络。我们的舰队现在正在太平洋活动,我们的主要基地..”

  话不投机半句多,毛泽东拍了一下桌子,愤然起身,责问赫鲁晓夫:“你讲的这一大堆毫不切题。我问你,什么叫共同舰队!”作为客人的赫鲁晓夫脸立刻涨红,很不自然地答道:“我们不过是来跟你们共同商量商量。”毛泽东怒气未减:“什么叫共同商量,我们还有没有主权?你们是不是想把我们的沿海地区都拿去?”“你们都拿去算了!”

  “我们没有这个意思,不要误解。”“现在是和我们的中国同志商量,就是要共同加强防御力量..”赫鲁晓夫嘟嚷地争辩说。毛泽东立即反驳:

  “你这个意思不对”,“你明明是搞共同舰队!”赫鲁晓夫不厌其烦他说:“我们还不过是来跟你们一块商量商量,没想到引起你们这么大的误解。”这是误解吗?这是关系到一个国家主权的重大问题呀!

  赫兽晓夫不甘心空手而归,又建议:“毛泽东同志,我们能不能达成某种协议,让我们的潜水艇在你们的国家有个基地..”“不行!”毛泽东断然拒绝,严厉他说:“我不想再听到这种事!”

  赫鲁晓夫这次也够沉得住气,表情恢复平和,不甘罢休:“为了合情合理,假如你愿意的话,毛泽东同志,你们的潜艇也可以使用我们的摩尔曼斯克做基地。”“不要!”毛泽东态度强硬:“我们不想去你们的摩尔曼斯克,不想在那儿搞什么名堂,也不希望你们来我们这儿搞什么名堂。”“你们搞你们的,我们搞我们的。”

  望着赫鲁晓夫那不能理解的目光,毛泽东像教小学生似的告诫他:“英国人、日本人,还有别的许多外国人已经在我们的国土上呆了很久,被我们赶走了。赫鲁晓夫同志,最后再说一遍:我们再也不想让任何人利用我们的国土来达到他们自己的目的。”

  赫鲁晓夫绝望了。可以想象,他是带着许多的蓝图、设想而来的,自以为能满载而归。因为,从他的价值判断、思维逻辑而言:苏联可以在东欧其他的兄弟国家派军队、设基地,以保护他们。而中国,作为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一员,同样需要苏联的保护和帮助。在中国建基地、组舰队、搞电台是情理之中的事,这对他们自己也有利。另外,西方阵营中的美国,不也一样在各国中派兵、建基地吗?中国有何理由不答应呢?

  只能说,赫鲁晓夫大大的错了,他不了解中国。自鸦片战争后的一百多年来,西方帝国主义列强几乎都在中国派了兵,占了地,划分了各自的势力范围,沙皇俄国也不例外。深受屈辱的中国人民,受尽了外国侵略者的烧杀抢掠,压迫与欺凌。为了赶走外国占领军,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为民族的解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直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到1949年,才最终赶跑了所有的外国军队,赢得了中国人民盼望多年的主权独立,中国人民从此真正站起来了。

  赫鲁晓夫不明白,已经站起来了的中国人民是再也不会屈服于任何别国压力的。中国的事中国人自己会作主,也决不允许任何一个国家在中国的领土上打自己的主意。

  毛泽东的敏感,毛泽东的愤怒,毛泽东维护主权的坚定立场,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而绝非赫鲁晓夫所言,毛泽东是“好斗的公鸡”、“忘恩负义”。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民族的前途,毛泽东确实表现出好斗、敢斗。这种斗,是必要的,也是任何时候所不能少的。当然,毛泽东也同世界上许多友好人士一样,爱好和平、向往和平,但争取和平是建立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的。在中苏关系上,毛泽东一再声明:我们支持苏联,但错误的不支持。如果中苏双方讲政治条件,半个指头也不行,没有什么好谈的。

  赫鲁晓夫“领教”了毛泽东的厉害。在第二次会谈中,赫鲁晓夫再不敢谈共同舰队问题,话题转向国际形势方面。他有点讨好毛泽东似他说:中苏两国能否作个分工,苏联多考虑欧洲的事情,中国多考虑亚洲的事情。

  睿智的毛泽东没有买赫鲁晓夫的帐。中肯地劝说他:“这样分工不行,各国有各国的实际情况。有些事情你们比我们熟悉些,但各国的事情主要还是靠本国人民去解决,每个国家部有各自的实际情况,别的国家不好去干涉。”话语不多,但毛泽东的态度却十分明朗,我们决不去插手别国的内部事务,但也不允许任何人干涉中国的内政。

  在赫鲁晓夫离京前,毛泽东再一次提醒这位苏联领导:“中国人是最难同化的”。“过去有多少个国家想打进中国,到我们中国来。结果呢?那么多打进来的外国人最后还是都站不住”。最后,赫鲁晓夫只有败兴而归。

  毕竟内外有别.也是为了维护国际共运大局,中苏高层领导的争论没有公开比。赫鲁晓夫离京第二天,《人民日报》头版公布了中苏首脑“会谈公报”。表示中苏两国在一系列问题上取得了“完全一致”的意见,公报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大意义,中苏两国人民对此欢欣鼓舞。

  赫鲁晓夫走后不久,为了粉碎美国染指我国领土台湾。8月23日,毛泽东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击金门,赫鲁晓大深恐这一举动会妨碍“苏美合作”,要求中共在台湾问题上承担不使用武力的义务。这是中国的内政,毛泽东严正拒绝。

  赫鲁晓夫似乎不计“前嫌”。一年后,即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十周年庆典之际,这位苏联领导人风尘仆仆地从美国华盛顿赶往北京,又同毛泽东会面了。

  这次旋风式的访问,名义是来参加庆典,实际上,赫鲁晓夫充当了西方的游说者和宣传员。在同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的会谈中,赫鲁晓夫喋喋不休地大谈苏美戴维营会议的重大意义,把美国吹捧成维护世界和平的旗帜,声称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是重视应当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同一年前访华时对美国的看法大相径庭。这位苏共领导人还一个劲地夸赞美国是如何的富裕,工人也很富、很富。其羡慕的程度犹如一个小孩梦幻着遥远的地方那一片美妙无比的童话世界。毛泽东深沉而冷峻地望着得意洋洋的赫鲁晓夫,中肯他说:“你门跟美国人谈,我们不反对。问题是你们的有些观点,什么三无世界呀,戴维营精神呀,这怎么可能呢?事实也不是这样”。并且怀疑地反问:“访问美国只带回这样一些东西”?只是被和平幻想所陶醉的赫鲁晓夫已听不进毛泽东的忠告了。他反而以一副封建家长式的姿态,责怪中国领导人,一下子抱怨中共不该让达赖喇嘛逃走;一会儿又埋怨我们在1958年8月炮击金门、马祖,这么大的事,没有书先同他招呼,造成世界局势紧张。赫鲁晓夫太健忘了,炮击金门,中方事先是对苏联打过招呼的。心血来潮的赫鲁晓夫又转而批评中国同印度总理尼赫鲁闹僵了,埋怨中国不该为那块不毛之地而大动干戈,不值得。“这是原则问题”!毛泽东愤然反驳。

  碰壁后,赫鲁晓夫拿出所谓王牌来压中国了。在天安门城楼庆典休息时,这位苏联领导突然向毛泽东提出:要求撤回苏联核专家。在此前几个月,苏联已单方面宣布中苏核协议无效。毛泽东冷冷他说,由你们考虑就是了,撤回去也没有多大关系,我们可以自己搞。

  毛泽东明白,几次交往后,与赫鲁晓夫的共同点越来越少了。中苏关系的友好要寄希望于苏联这位领袖是不可能的了。反复无常的赫鲁晓夫很难说什么时候又会突然作出影响中苏关系的断然行动。从赫鲁晓夫的举动中显示,毛泽东深深地感到,中苏关系走向破裂,只不过是时间问题了。

  天下无不散之宴席

  山雨欲来风满楼,摊牌的时候到了!

  50年代未,60年代初,中国遭受了三年罕见的自然灾害,粮食大大减产,国家经受暂时困难,人民生活艰难。真是屋漏又遭连阴雨,赫鲁晓夫落井下石。1960年夏天,苏联单方面宣布撤走在华的近万名专家,并撕毁了343个专家援助合同,废除了257个科技合作项目,还大量减少了对中国的成套设备中的关键部分的供应。赫鲁晓夫背信弃义的举动,使中国的科研、生产中途停顿,严重影响了中国经济建设的正常进行。更让人撕心裂肺的是,赫鲁晓夫翻开旧帐,要求中国在三年内还清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给予中国的武器、物资及其他款项..

  困难是压不倒我们的,站起来了的中国人民是再也不会屈服任何外来压力的。毛泽东告诫人民:“他(赫鲁晓夫)越压我们越要顶”!并对其身边工作人员郑重宣布:我们就实行三不:不吃肉、不吃蛋、吃粮不超定量。毛泽东这种在艰苦复杂的斗争中锤炼而就的个性、气质、决心和意志力,象一块强大的磁铁,对全国人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凝聚力,团结一心,一致对外。毛泽东向苏联宣布:三年的债务,我们一年还清。当时,全国上下,勒紧裤腰带,共度难关。毛泽东与民同心。爱女李讷,经常饿得发慌,想多吃块馒头,也被毛泽东制止,决不让特殊。毛泽东并严厉地对身边工作人员说:别人的孩子也是人,别人的孩子能做到的事,我毛泽东的孩子为什么不能做到?!

  1960年11月,苏联召集81国共产党、工人党代表大会,散发各种材料,攻击、诽谤中共,组织对中共代表团的围攻,周恩来率团愤然退场回国,毛泽东特地到北京机场去迎接周恩来,这是毛泽东极少有过的举动,表示对周恩来的坚决支持。

  对抗在步步加剧。1962年4―5月,苏联公然煽动几万中国公民跑向苏方边境,并策划新疆伊宁的武装暴乱。更让毛泽东愤慨的是,同年秋,赫鲁晓夫公开袒护印度军队侵犯中国领土。毛泽东领悟到,赫鲁晓夫已决意同他决裂。

  随后,中苏两党之间的全面争论走向公开化。从1963年9月到1964年7月,由《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编辑部发表了九篇评论苏共中央公开信的文章,这就是国际共运史上人所共知的“九评”。对赫鲁晓夫进行了全面、彻底的批判。到60年代未,中苏双方甚至发生领土冲突,从而大动干戈

  ①。亲者痛,仇者快。中苏之间闹到如此绝情的地步,决不是两国人民所愿意看到的,这完全是苏联主要领导人赫鲁晓夫造成的。中苏关系破裂的根源

  无意去评论赫鲁晓大的个人功过大小,历史学家自有一番公论。应当提及的是,中苏关系走向破裂的根源,主要在于苏联领导人(自然包括赫鲁晓夫)头脑中那种根深蒂固的大国沙文主义以及霸权主义思想的恶性膨胀。赫鲁晓夫的悲剧之一在于:在中国问题上,他曾激烈批评斯大林的错误做法,可最终又重蹈斯大林的覆辙。

  毛泽东曾经同苏联两任领导人面对面地打过交道。尽管同斯大林只有唯一的一次会晤,可他门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而赫鲁晓夫则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①指1969年的珍宝岛战争。对于中国问题,虽说斯大林也做过一些伤害中国共产党人感情的事,但毕竟到其晚年,他有勇气公开向中国领导人承认自己的过失,并努力改正,中苏友谊之花,到底还是在他临终前几年同毛泽东共同栽培起来的。而赫鲁晓夫留在中国人民心中的是更多的遗憾。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转眼已是1964年。赫鲁晓夫的种种做法和举动,不但为许多兄弟党人为之伤心,而且更为苏联党内的高层领导所无法容忍。10月15日,赫鲁晓夫被党内同僚勃列日涅夫、谢列平、苏斯洛夫等人赶下了台。颇有讽刺意味的是,几天之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西方舆论界声称这是对毛泽东的双重胜利。多少重胜利且不去管,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毛泽东对苏联的看法已有很大的改变,他正以警惕的目光注视着苏联新一代领导人对华政策的一举一动。

  (李文晶)
gj012

Add comment


Security code
Refr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