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主题阅读【文集文稿、文集、传记、回忆录、研究资料大汇总】

hun012
hun012
hun012
hun012
hun012



十三 经济天下――在历史的对话中






  有时候,一个人的内心活动,常常可以通过他的阅读活动反映出来。特别是像毛泽东这样“嗜书如命”,而且每逢中央会议解决什么大的事情的时候,就要挑选一些篇章印发给与会者的政治家。

  毛泽东是个名副其实的史学家。而中国的史书,都是讲治国平天下的,古人说这是“经济之道”。所谓“经济”,当然不是今天被人称作“赚钱”的那个东西,而是“经国济世”的大智慧、大方略、大运作、大斗争,诸如怎样用人,怎样谋国,怎样治吏,怎样安民,怎样统兵驭将,怎样制定战略……

  作为政治领袖和罕见的军事天才,毛泽东在和历史的对话交流中,常常要说出点自己的见解来。其中,是不是多少透露出他的一些选择呢?

  1.黄老与申韩:为君之术治术,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所谓治术,就是统治术、为君之术。

  譬如,孔子、孟子及其弟子和后世儒家们,总是反复劝说君王们要施“仁政”,搞“仁治”。古代史家还经常谈到黄老(道家)之学和申韩(法家)之术,所谓黄老之学,是战国、汉初的道家学派,以传说中的君王黄帝和哲学家老子相并,同尊为道家的创始人,推崇“清静无为”、“无为而治”的统治方略。申韩指战国后期的申不害和韩非,他们是当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推崇法治,申不害特别喜好谈君王驭臣之术,所谓“术”,就是循名责实,“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韩非则综合了商鞅的“法”治,申不害的“术”治,慎到的“势”治,提出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三者合一的君王统治术,对后世影响很大。司马迁在《史记》中,把老子和韩非写入同一列传,称申不害、韩非皆“本于黄老而主刑名”,认为申韩提倡的很是严格的刑名法术,同道家的无为而治的主张有一定的联系。但二者的区别还是明显的。

  举两个例子。

  《资治通鉴・宋明帝泰始七年》记述,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好黄、老、浮屠之学,每引朝士及沙门共谈玄理,雅簿富贵,常有遗世之心”。这位大权在握、威加群臣的雄主,给人的印象似乎是对搞政治好像有些厌倦了。当时皇太子拓跋宏刚五岁,因为年纪太小,还传出风声文帝想把皇位禅让给自己的叔叔拓跋子推。因为拓跋子推沉雅仁厚,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可群臣和宗室都不同意,有人甚至说,如果陛下舍弃太子,另立亲王,就要当庭自杀;有的说今后要不惜以自己的生命来拥戴太子,最后,拓跋弘表态了:“既然大家都愿意让太子继位,那就传位给他吧,有你们这些大臣辅佐他,有什么不可以的呢?”于是就顺顺当当地把皇位传给了拓跋宏,是为北魏孝文帝,拓跋弘自己则去当太上皇了。

  ――这就是采用黄老之术的妙用。妙在“以退为进”测试群臣之心,最终达到稳稳当当传皇位给自己的儿子的目的。同时,还把在自己身后最有威望和实力篡位的叔叔拓跋子推“涮”了一道,让其明白:休得有非份之想。

  《资治通鉴・宋明帝泰始七年》还说,明帝自己没有儿子,传位发生了困难。他想了个办法,把各亲王怀有身孕的姬妾秘密接到宫中控制起来,著生了男孩,就把生母杀掉,由他自己的宠妃认作儿子。立为太子的刘昱也不是他的亲生儿子,是他的妃子同嬖人李道儿生的,然后他收为养子,当时还年幼。明帝害怕自己的弟弟们篡权,就把他们一一诛杀了。《资治通鉴・宋明帝泰豫元年》又记载,宋明帝在自己病重时,担心自己死后,皇后临朝执政,形成外戚专权,就派人把皇后的兄弟毒死了。有一次他梦见有人告诉他说:“豫章太守刘储谋反”,醒来后就派人把刘

Add comment


Security code
Refr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