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主题阅读【文集文稿、文集、传记、回忆录、研究资料大汇总】

wy011
wy011
wy011
wy011
wy011



第三章 浪漫情怀――毛泽东与神话传说神话与现实






  古代各民族都是在神话传说中经历了自己的史前时期。神话传说最早作为原始社会的主要的“意识形态”,是借助想象和幻想来表达先民们对世界起源、民族历史、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基本理解。保存中国远古神话传说原貌资料较多的书,有《山海经》、《淮南子》、《楚辞》以及《易经》、《诗经》、《尚书》和诸子典籍等。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人们习惯的想象和幻想的思维方式、思想表达方式,并没有因理性文明的日益加强而泯失;相反,人们不断地敷衍和创造了丰富的神鬼故事和民间传说,诸如《封神榜》、《西游记》、《聊斋志异》、《白蛇传》、八仙的故事等等。这两类神话传说虽然有不同的性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在超现实的虚幻境界中,在神、仙、鬼、怪、妖、魔、异种种形象和故事中,曲折地传达现实人们的生存信念、社会理想和一些具体的情感、道德价值取向。它们在思维方式和题材内容上,构成了文艺传统的一个绚丽多采的重要流脉,以富有特色的形式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浪漫主义文化精神。

  毛泽东的文艺活动和社会活动,在运用和发挥神话传统及其蕴含的浪漫主义文化精神方面,同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理论上,毛泽东首先不是把神话传说作为文艺课题来理解和运用的。他把它作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并用科学的唯物辩证方法来分析它同现实生活的本质联系,由此提出一个“幻想的同一性”的说法。神话中的许多变化,例如《山海经》中所说的“夸父追日”,《淮南子》中所说的“羿射九日”,《西游记》中所说的孙悟空七十二变和《聊斋志异》中的许多鬼狐变人的故事等等,这种神话中所说的矛盾的互相变化,乃是无数复杂的现实矛盾的互相变化对于人们所引起的一种幼稚的、想象的、主观幻想的变化,并不是具体的矛盾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变化。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为,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这种神话中的(还有童话中的)千变万化的故事,虽然因为它们想象出人们征服自然力等等,而能够吸引人们的喜欢,并且最好的神话具有“永久的魅为”(马克思),但神话并不是根据具体的矛盾之一定的条件而构成的,所以它们并不是现实之科学的反映。这就是说,神话或童话中矛盾构成的诸方面,并不是具体的同一性,只是幻想的同一性。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写下的这段论述,着眼点倒不一定是为了阐明神话的本质,神话传说是阐述他的关于主客观关系的矛盾学说的一个例证。但这毕竟是毛泽东较集中地表达他的神话观的文字,而且有两点值得注意。

  第一,毛泽东不是着眼于神话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而是从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角度,从事物内部的矛盾关系入手,来界定神话的本质特征。于是,他将《西游记》、《聊斋志异》这类产生于文明时代,反映现实社会关系的神魔天仙、狐魅鬼妖的故事,与“夸父逐日”、“羿射九日”等远古的自然神话相提并论,认为它们同属于神话范畴。这同此前多数中外学者的理解不尽一致。后者把神话看成人类史前时期特定的文化(宗教和艺术)形态,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神话也就随之消失,文明时代出现的神怪故事不算神话。对毛泽东的说法还可进一步研究,但这对于一个非职业的文化艺术学家来说,毕竟不是一个非“较真儿”不可的问题。我们的目的是把握住毛泽东理解神话的方法论特征,即:对现实是科学的反映还是非科学的反映;其矛盾构成的诸方面是具体的同一性还是幻想的同一性。正是这种辩析方法使毛泽东在两类神怪故事中发现了共同的特征――“幻想性”。

  第二,依据反映论的观点,毛泽东特别注意到神话传说与现实世界的“同一性”。尽管客观现实和理想愿望之间、科学与非科学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构成矛盾的两个方面,但是,相互矛盾的事物和现象却可以在神话传说的幻想方式中求得“同一”,幻想本身毕竟是现实存在的一种“反映”,使人们在其中观照到自身,察知生活现实。所以,神话传说中那些“千变万化的故事”,能够具有永久的魅力,“吸引人们的喜欢”。诸如,《淮南子・览冥训》中记录的远古流传的“女蜗补天”的故事: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

Add comment


Security code
Refr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