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主题阅读【文集文稿、文集、传记、回忆录、研究资料大汇总】

xqx021
xqx021
xqx021
xqx021
xqx021



“好的坏的都要让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土地改革工作还没完成,特别是南方各省的土地改革工作还没有进行。

  土地改革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孙中山先生虽有“耕者有其田”的理想,但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直到他自己,都没有做过,只有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才着手做这件事。无论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看,还是从人民的实际愿望看,土地改革都是一件利国利民利生的好事。对此,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的热情都很高。再者,许多民主人士在政府任职,如黄炎培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张澜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陈叔通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他们一是对土地改革抱有很高的热情,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大事,二是他们也从不同方面听到一些反映,甚至还接到地主的告状信,所以他们不少人积极要求到各地去察看土地改革情况。为此,毛泽东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专门布置了安排民主人士下去参观土地改革的事。

  听说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要下去视察土地改革,地方上有些同志有顾虑。但毛泽东不这样看,在他看来,民主人士到各地去视察,各地不要以此为累赘。让他们去听听农民的诉苦,看看农民的欢乐。我们有些什么缺点错误,也可以让他们提提,这是一件有益的事,没有什么值得怕人家看的。

  毛泽东先后安排了黄炎培、司徒美堂(当时是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吴景超(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朱光潜(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陈叔通等人到各地去视察土地改革。年龄最大的陈叔通已七十五岁。

  为了能让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在观察中看到真实情况,受到实际教育,取得有益效果,毛泽东曾通过讲话、书信三令五申地强调:好的坏的都要让看。

  1951年1月10日,毛泽东特意给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一书记饶漱石、中共苏南区党委书记陈丕显写了一封信,信中说:

  黄炎培先生收到许多地主向他告状的信,我将华东局去年十二月所发关于纠正肃反工作中缺点的指示及一月四日关于纠正土改工作中缺点的指示送给他看,他比较懂得了一些。黄先生准备于本月内赴苏南各地去巡视,我已嘱他和你们接洽,到时望将全面情况和他详谈。

  1951年3月18日,为司徒美堂先生去广东省鹤山县(今高鹤县)农村视察,又给饶漱石、邓子恢(当时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二书记)、邓小平(当时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习仲勋(当时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发去指示说:

  民主人士及大学教授愿意去看土改的,应放手让他们去看,不要事先布置,让他们随意去看,不要只让他们看好的,也要让他们看些坏的,这样来教育他们。吴景超、朱光潜等去西安附近看土改,影响很好。要将这样的事例教育我们的干部,打破关门主义的思想。

  吴景超回到北京后,写了一篇《参加土改工作的心得》,登在1951年3月28日《光明日报》上。

  毛泽东看到后,评价说“写得很好”。并指示“请令《人民日报》予以转载,并令新华社广播各地”。

  去广东农村视察的司徒美堂先生4月14日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讲到还要在广东农村参观一段时期。

  4月27日毛泽东复信司徒美堂,非常谦虚他说:“先生在南方暂留一时期很好,希望先生能于六月上旬返京,面聆教益。”

  张澜时年八十岁高龄。去看土改,已力不从心,毛泽东就尽量把有关材料派人送给张澜先生阅。1951年1月22日,毛泽东把当时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邓小平的工作报告送给张澜先生,还手书一信,信中特别关照:“西南局书记邓小平同志给我的报告一件。送上请查阅(可要您的秘书念给您听)??先生身体好吗?甚为系念。”

  当七十五岁的陈叔通写信,不仅要求去农村看土改,还提出亲自去搞土改时,毛泽东立即复信。信中关切他说:“看土改事,同意您的意见。惟冬季气候是否适于先生身体,请加考虑,春季去似乎好些,那时还有土改。又先生这样高龄,只宜去看土改,不宜去做土改。并且看可以多走地方,做则限于一区一乡。??”

  人们常用真、善、美形容人的心灵,其实它同样是语言的最高艺术境界。你看,“应放手让他们去看,不要事先布置,让他们随意去看,不要只让他们看好的,也要让他们看些坏的”,这该是多么真实!张澜年迈不能去农村视察,就派人送文件给他看,并且特意提醒:“可要您的秘书念给您听”,还要问及“先生身体好吗?”这种语言传达了多么善良的意愿!对七十五岁高龄的陈叔通,既同意他“看土改”,又劝他不要去“做土改”,原因是“看可以多走地方,做则限于一区一乡”。还提醒他“冬季气候是否适于先生身体”,“春季去似乎好些”,这又是多么美好动人、感人肺腑的语言啊!
xqx021

Add comment


Security code
Refr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