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摩讲要》,佛经

《阿毗达摩讲要》第 16 讲、微小速行心路


二、意门心路的规律

意门心路和五门心路有所不同。相对而言,欲界意门心路比五门心路生起的心识要少。在五门心路中有五门转向、五识、领受、推度、确定,之后才是速行。但是在意门心路中并没有根识、领受、推度和确定,只有意门转向,之后就是速行,彼所缘可能会生起。

我们讲一讲意门心路的过程以及各别的作用(如图表22所示)。先是有分流,有分心不断地生灭。当所缘呈现于意门的时候,有分波动两次,然后生起一个意门转向心,把心流从有分流拉出来,转向于呈现在意门的对象。因为意门直接从有分生起,所以意门也称为有分。意门转向心灭去之后,依次生起七个速行心;速行心灭去之后,如果对象是清晰所缘,将会有两个彼所缘生起;彼所缘灭去之后,又落入有分。所以,清晰所缘的心路一共有十个心路心(一个意门转向、七个速行、两个彼所缘)。

如果是不清晰所缘,两个彼所缘则不会生起。即:一个意门转向心生灭后,接着生起七个速行心,速行心灭去后,心流又落入有分,没有彼所缘的生起。这是不清晰所缘的意门心路的生灭法则。

我们现在明白五门心路和意门心路的基本运作方式。这些都是我们的心每时每刻生起的运作规律--心的定律(cittaniyàma)。


分类:佛经 书名:《阿毗达摩讲要》 作者:玛欣德比库
《阿毗达摩讲要》,佛经

《阿毗达摩讲要》01讲-序论


十一、律藏

因为三藏住世,佛陀的教法才能够住世。三藏是《律藏》、《经藏》和《论藏》。

先讲《律藏》。《律藏》(Vinayapi?aka)是跋嘎瓦为诸弟子制定的戒律、教诫和生活规则。

上座部佛教的《律藏》,依缅甸版本分为五大册。第一册叫《巴拉基咖》(Pà rà jika) ;第二册叫《巴吉帝亚》(Pà cittiya)。这两部分合称为"经分别"(Sutta-vibha? ga),解释比库和比库尼两部《巴帝摩卡》。这二册侧重在"止持"(và ritta),即佛陀制定不能做的事项,比如不能偷盗,不能说虚妄语,不能杀生,不能接受金钱等等。第三册叫《大品》(Mahà vagga),第四册叫《小品》(Cullavagga)。这两册一共有 22 篇章(khandhaka), 侧重在 "作持" (cà ritta),即应当做的事项。比如如何剃度人出家,如何给人达上,达上的程序如何;僧团要如何进行诵戒,诵戒的场所有哪些规定;袈裟应当怎样缝制,怎样染色;对于食物,哪些是允许的,哪些不允许,贮存和食用的期限多久等等。第五册叫《附随》(Parivà ra),相当于附录,一共有 19 品,以不同的方式解释前面的戒律内容。

《律藏》是三藏中的第一藏,是所有比库、比库尼都应当认真学习、仔细研究,并切实遵守、行持的。


分类:佛经 书名:《阿毗达摩讲要》 作者:玛欣德比库
《阿毗达摩讲要》,佛经

《阿毗达摩讲要》第 16 讲、微小速行心路


四、独立意门心路

当六种所缘的任何一种直接呈现于意门,而不是发生在五门心路之后的心路,称为"独立意门心路"。

五门心路识知相应的五所缘:眼门心路识知颜色所缘,耳门心路识知声音所缘,鼻门心路识知气味所缘,舌门心路识知味道所缘,身门心路识知触所缘。与意门心路相对应的是法所缘。然而,意门心路除了能认知法所缘之外,还能识知一切所缘。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说眼睛只能"看"颜色,其实是眼门心路在执行看颜色的作用。心能不能知道颜色呢?可以!现在大家在心中想红色可以吗?可以!心也可以识知声音,比如大家回想起以前曾经听过的音乐。因此,意门心路可以识知任何对象,包括存在的和不存在的。即使事实上不可能存在的东西,内心也可以想像、虚构出来。

五门分别通过看、听、嗅、尝、触来识知所缘,那么,独立意门心路是怎样识知所缘的呢?根据阿毗达摩的义注和复注,有以下几个来源:

第一、体验过的(di??haü)。曾经看过、听过、闻过、尝过、触过的对象。只要通过五门清晰地体验过某种目标,哪怕只有一次,即使过了一百年,这个目标在因缘条件具足的情况下,也可能令有分波动。因为受到过去经验滋养过的心是非常容易受到它们影响的。无论遇到五所缘中的任何一种,都可以触发一连串的心流,从而识知上千个过去曾体验过的目标,这就是记忆、回忆的原因。因此,只要我们过去曾经体验过,而且是清晰所缘,意门心路就有能力把当时的经验提取过来。当然,这只是提取过去的经验,并非让心回到过去,毕竟这些经验都是过去所缘。

第二、听说的(sutaü)。没有真正见过,只是通过听说而知道。例如从报纸上看到某地发生战争,虽然你不曾亲身经历过战争,也不曾到过该地,但还是可以想像出战争的恐怖。

第三、两者(ubhayasambandhaü)。听到一件曾经体验过的事情。例如你的朋友说今晚要请你去吃川菜,因为以前曾经吃过川菜,所以立刻能想像出川菜的味道与特色。

第四、信仰(saddhà)。信心可以引发许多意门心路。一个人坚信某样事情时,就会经常想着这个目标。例如信教人士相信有神、有菩萨,于是他们会想像出神的威力、菩萨的样子、菩萨的功能,想像菩萨如何保佑众生,甚至会编造出很多宗教经典和传说。有个很有趣的现象,许多华人会把某些现象解释为佛菩萨的作用,例如睡觉梦到某间寺院、梦见某某大师,于是相信是菩萨在指点他们;打坐见到光、见到菩萨,认为佛菩萨在显灵。缅甸人不相信菩萨,会认为这些是鬼神现象。而学过教理的人则认为这些只是心理现象而已。

第五、喜欢(ruci)。由于喜欢某个人、某样东西或某件事情,心通常会主动地倾向于这类所缘,使之成为意门心路的目标。

第六、推理(àkàraparivitakka)。推理是根据已知的而推论未知的,或者根据已经发生的来推测将会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事情。比如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便知道快要下雨了,这是推理。数学的运算、哲学的逻辑、刑侦的破案等,都属于推理的范畴。

第七、所接受的观念(di??hinijjhànakhanti)。一个人所接受的理论、观念、看法,它会影响他的思维模式,使他倾向于用这类理论、观念来看待事物和解释问题。例如唯物论者和唯心论者看待同一样事情就有很大的出入。

第八、业力(kammabala)。由于业将要成熟而成为意门的目标。尤其是人在临终时,过去所造的业会以业、业相或趣相的形式呈现在他的六门之一,他的心就能缘取过去所造之业,作为意门识知的目标。

第九、神通力(iddhibala)。神通心可以识知别人的心,也可以变现出一些对象成为他人识知的目标。

第十、界的动摇(dhàtukkhobha)。四界动摇在我们体内是经常发生的。例如有些人生病的时候看到一些幻象,做梦时感觉沉重、轻盈,梦见山崩、大水、大火等等,这些是由于四界动摇而出现的心理幻象。

在此也顺便谈一谈梦,因为很多人对梦的现象既感兴趣,又感到困惑。根据上座部佛教,梦并不属于五门心路,而是微弱的意门心路。因此梦中的情景通常缺乏理性和逻辑,多数只是一些零碎的记忆片段。

做梦有四种原因:

1.界的动摇(dhàtukkhobhato),即四界动摇。由于胆汁等的动摇而梦到山崩、地裂、在空中飞翔、被猛兽盗贼追杀等。

2.先前经验(anubh?tapubbato),即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在白天或者以前曾经历过的事情,在梦中以没有逻辑的记忆片段呈现出来。

3.天神影响(devatopasaühàrato),即非人报梦。天人为了告知有利的或不利的事情,通过他们的能力来影响人的梦境。例如梦见去世的先人或非人等。

4.前兆(pubbanimittato),即预兆未来的梦。未来将会发生的或好或不好的事情,能以美梦、恶梦或某种征兆的形式呈现。

在这四种梦当中,第一、第二种梦是不真实的;第三种梦可能是真的,也可能不是真的;第四种梦通常是真实的。但绝大部分的梦是杂乱无章的,由前两种原因引起。

第十一、天神影响(devatopasaühàra)。天神有时候能影响一个人的梦境,有时候也能在人清醒的时候影响。所谓的"非人附体"就属于这一类。当然,只有福报差的人才会被非人控制,福报大的人多数不会发生。

第十二、随觉(anubodha)。通过听闻正法等而对四圣谛--苦圣谛、集圣谛、灭圣谛、道圣谛培养的世间智。只有圣者才能如实知见四圣谛,但是凡夫也能部分地了知四圣谛。例如:因为明白苦圣谛而不生起有身见,因明白集圣谛而不生起断灭见,因明白灭圣谛而不生起常见,因明白道圣谛而不生起无作用见。因为明白苦圣谛而不会认为世间是永恒、快乐、自我的,因明白集圣谛而不会相信世界是由上帝、神佛等所创造的,因明白灭圣谛而不会把落入有分、定境等当成涅槃,因明白道圣谛而不会相信纵欲、苦行、祭祀、持咒等能导向解脱。这些都是随觉智。

第十三、证悟(pa?ivedha),又作通达,即证悟四圣谛。圣者并非通过五门心路证悟涅槃,而是通过意门心路证悟涅槃。不能通过看书、听闻、信仰、推理、想像等证悟涅槃,只有通过道果心路才能证悟涅槃。(Pd.137)

这些是独立意门心路识知所缘的原因。不断受到这些因缘刺激的心流,时时刻刻都在寻找机会从有分当中出起,以清楚地识知目标。因此,有分心里的作意心所不断地令有分波动,以及不断地把心转向于由于因缘已经具足而呈现的目标。虽然有分心有自已的目标,但它还是倾向于缘取其他的对象。由于有分心不断地蠢蠢欲动,当某一目标基于某种因缘而足够明显时,它就能把心流从有分中拉出来,从而成为意门心路识知的所缘。

简单地作个总结,独立意门心路根据所缘可以分为六种:1.根据以前直接体验过的;2.根据以前的直接体验再加以推测的;3.根据听来的;4.根据听来再加以推测的;5.根据所识知的;6.根据所识知再加以推测的。其中,根据所识知的包括相信、观念、随觉及证悟等;根据所识知再加以推测的,包括通过归纳、推理得来的结论。这些都可以成为独立意门心路所认知的目标。


分类:佛经 书名:《阿毗达摩讲要》 作者:玛欣德比库
《阿毗达摩讲要》,佛经

《阿毗达摩讲要》第 16 讲、微小速行心路


三、随起意门心路

随起意门心路是怎样运作的呢?即当眼睛看到颜色、耳朵听到声音、鼻子嗅到气味、舌头尝到味道或身体触到触所缘时,心是如何对这些所缘进行加工、判断的呢?

犹如敲钟一样,每敲一次钟,就会传出嗡嗡的回响声。同样地,五种根门只要受到五种所缘(颜色、声音、气味、味道、触)的一次撞击,在五门心路灭去之后,这个过去所缘还会继续呈现在意门,从而引发许许多多的意门心路。由于这些心路随着五门心路之后生起,所以称为"随五门起意门心路"。

根据五种根门,随起意门心路也有五种,即:随眼门起的意门心路、随耳门起的意门心路、随鼻门起的意门心路、随舌门起的意门心路和随身门起的意门心路。

能够明确地识知所看到、听到的对象,实际上是发生在意门,即由心想来识知,而不仅仅只是用眼睛看那么简单。我们以所谓"眼睛看到一朵莲花"为例子来说明识知所缘的一系列过程(如图表23所示):

先是有分流。当莲花作为颜色所缘撞击眼净色和有分时,一个心识刹那生灭过去;然后有分波动两下;之后生起一个五门转向心,五门转向使心流转向于颜色(莲花);五门转向心灭去后,生起一个眼识"看"颜色(莲花);随后生起一个领受心领受颜色;推度心推度该对象;确定心确定对象;确定心灭去后,生起七个速行心;速行心灭去之后,可能生起两个彼所缘;随着彼所缘灭去,该颜色所缘也灭去了。这个心路称为眼门心路。纯五门心路只能获取所缘的信息,就像原材料采集站,只负责把原材料收集起来,之后的加工过程则由其他部门进行。

眼门心路灭去后又落入有分,有分生灭很多次之后,接着生起"随彼起意门心路"(tadanuvattikà manodvàrav?thi)。"随彼起"即紧跟着五门生起。眼门心路灭去之后,刚刚看到的颜色所缘也灭去,紧接着生起的意门心路,再次缘取眼门心路刚刚识知的所缘,但是还不能确知是莲花,只是知道颜色信息而已。

当随彼起意门心路灭去之后,继 续生起一个意门心路整体地识知该所缘(samudàyagàhikà),并且组合所缘的各种信息。由于这个意门心路也是跟着五门心路生起的,所以也属于随起意门心路。但它所执行的作用不同,前面的意门心路继续取五门心路的所缘,而这个意门心路则识知整体信息后再进行组合。换言之,五门心路收集原材料,第一个意门心路接纳原材料,由第二个意门心路进行组合。这个心路灭去之后,又落入有分。

有分生灭无数次后,生起另一个意门心路,识知该所缘的颜色特点(va??asallakkha?à),如莲花的粉红色。该心路灭去之后,紧接着生起另外一个意门心路,领会所缘的形体(vatthugàhikà)。当这个心路灭去之后,接着生起的意门心路识知所缘的形体(vatthusallakkha?à),即知道莲花的大致形状。到此,经过领会后识知,对所缘已有所把握,进一步识知是莲花。当这个心路灭去之后,又落入有分。

接着生起的意门心路领会所缘的名称(nàmagàhikà)。当这个意门心路灭去之后,又生起一个意门心路,识知所缘的名称(nàmasallakkha?à),知道"这是莲花"。

可以看出,心的运作是很复杂的。当我们看到一个对象时,也许对象本身只是这样,然而,我们的内心会不断地收集它的各种信息,并进行加工、整合、命名,从而知道这是什么。然后,内心又根据过去的经验或所接受的观点,对所缘安立各种概念,判断这是好的、这是不好的,于是产生各种分别、喜恶和执著。

心路的生灭是非常迅速的,一眨眼、一弹指之间,已经有无数亿个心路生灭过去。即使一个人的反应再快,比如看书能一目十行,事实上还是由一个眼门心路看一段文字后,再由若干个意门心路进行加工,然后再看下一段文字,意门心路再进行一系列的加工--领会、下定义、安立概念,再进行分析、判断等。于是好的就喜欢,不好的就厌恶。对于喜欢的,接下去的无数意门心路生起贪;对厌恶的,又在意门心路里生起嗔。心的运作就是这么快速而微细。

在这些心路中,第二个随起意门心路整体地识知已重复地被前两个心路(即五门及随彼起意门心路)识知的所缘,组合从五门心路收集到的信息,将所缘的片段感觉组成一体(samudàyagàhikà)。就好像下雨的时候,我们看到的不是一滴滴的雨落下来,而是一条雨线;又如快速旋转着的火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火圈。同样地,第二个随起意门心路能够整合所缘,并将其视为一个整体。

当识知颜色的意门心路发生之后,就知道这是红色、黄色或者蓝色。当识知形体的心路发生时,就知道这是什么形状、这是什么物体。当识知名称的心路发生时,就能知道对象的名字。

例如,我们看到一个认识的人走过来,执行"看"的是眼门心路,它只是收集一堆素材。接着的许多意门心路接过素材进行整合,识知这是什么;然后再识知其整体形象,忆起他的名字,于是便知道他是某某人,姓甚名谁,这些过程都极其快速。如果心不敏锐的话,这些心路还要生起更多次。例如看到一个人走过来,要经过一两秒钟才能反应过来,这一两秒钟已经有无数的心路生灭过去了。所以,以上所举的心识知所缘的过程是对极敏锐的心而言,而事实上心路的运作比此还要复杂得多。

因此,随五门起意门心路是紧跟着五门心路、执行一系列不同作用的意门心路。


分类:佛经 书名:《阿毗达摩讲要》 作者:玛欣德比库
《阿毗达摩讲要》,佛经

《阿毗达摩讲要》第 16 讲、微小速行心路


五、意门心路生起之因

没有因缘,心不会生起。作为意门心路的速行心,必须同时具备四种缘才能生起:

一、依处(hadaya vatthu)--心所依处。

二、所缘(àramma?a)--心识知的对象。

三、意触(manosamphassa)--又分为三种:

1、有分意触:有分心称为意门,一切意门心路都是从有分心中出起的,因此有分意触(有分心)是意门心路生起的必要条件。

2、前生意触:刚刚灭去的心是后面生起之心的缘。只有前生心的灭去,才能提供后生心的生起。在"二十四缘"中,前生意触以无间缘、等无间缘、离去缘、无有缘等缘支助后生心。

3、俱生意触。任何名法不会单独生起,必定伴随着一定数量的相应名法一起生起,所以心与相应心所称为"俱生",即一起生起的意思。与心同生同灭的相应心所称为"俱生意触"。

四、作意(manasikàra)--令心导向所缘。

既然心必须依赖诸多因缘才能生起,能不能说心是"我"、心是主宰者呢?不能!如果认为心是我,它必须是独立的、自主的,但是心必须具足诸多因缘才能生起,所以说心无我。大家也许会感到困惑,应如何理解这个问题呢?

我们用欲界意门心路来解释这种关系:对 于意门转向心,欲界心的生起都必须依靠依处,意门转向心的依处是心所依处。同时,还要有所缘作为识知的对象,意门转向心才会生起。另外,因为前面有分心的灭去,才会有意门转向心的生起。

当意门转向心灭去之后,生起第一个速行心。因为有了有分心作为意门,速行心才能生起。同时,有了意门转向心的灭去,才会有速行心的生起。另外,速行心由若干个心所和心组合而成,不仅有心,还有触、受、想、思、一境性、命根、作意等心所;此外,还要有作意,心才能成功地投向对象。

第一个速行心灭去之后,第二、第三速行心接连生起。由于前生心的灭去,才有后生心的生起,这称为"前生意触为缘"。

在五蕴世间里,无论是有分心,还是意门转向心或者速行心,都必须依靠心所依处生起,心所依处是心脏里的血,这是心生起的物质基础。同时,任何一个心都不能单独生起,它必定伴随着若干相应心所,而相应心所也必须和心一起生起,这称为"俱生",即同时生起,也同时灭去。一切心必定有识知的对象。各种因缘具足了,才会有心的生起。当心路灭去之后,又落入有分流。当然,有分心也有其识知的目标。


分类:佛经 书名:《阿毗达摩讲要》 作者:玛欣德比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