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摩讲要》,佛经

《阿毗达摩讲要》第 18 讲、有情世间


四、鬼

第三种恶趣是鬼(peta)。鬼,巴利语peta,为轮回流转中的苦界、恶趣之一。

许多民族的先民皆认为人死后会变成鬼,古印度人也不例外。因此,巴利语?peta?(梵preta)一词也作为pa-? (先前的,离开的)的过去分词,有亡者、死者、祖灵等意思,并引申为"鬼"。如《中部义注》从词源学的角度解释说:"死后到达的地方为鬼界。"(Peccabhàvaü pattànaüvisayoti pettivisayo.) (M.A.1.153)

然而,根据业果法则,并非人死后皆投生为鬼,只有所造作的不善业成熟才会投生为鬼。

人类的福报千差万别,有些人果报很大,有些人果报低劣。鬼类的果报也一样,差别很大。福报较大的大力鬼(mahiddhika peta)可能拥有自己的眷属、宫殿,享用种种五欲功德,如同天人一样享乐。还有一种时苦时乐的天宫鬼(vimàna peta),由于他们过去所造的业善恶参半,所以感得的果报是白天受苦,晚上则如天人般享乐。不过,大部分鬼长相丑陋、样子凶恶。例如被谋杀、自杀或冤死的人,由于他们临死时生起强烈的嗔恨心、恐惧心,所以投生为鬼后样子很丑陋而且很凶恶,类似民间传说的厉鬼或恶鬼。由于鬼类众生大多数都经常遭受饥饿、口渴及痛苦的折磨,所以被笼统地称为"饿鬼"。

在《弥林达问》中提到有四类饿鬼:食吐饿鬼(vantàsika)、饥渴饿鬼(khuppipàsina)、烧渴饿鬼(nijjhàmata?hika)和依他施活命鬼(paradatt?paj?vina)。其中,只有第四类依他施活命鬼才能获得人们以他们的名义布施的食物和回向的功德。

由于过去生所造的不善业,大多数的鬼都长相丑恶,体弱多病,还经常遭受着饥饿与口渴的煎熬。许多鬼类无法自己获得食物,只能依靠吃垃圾、死尸、产房的血、痰涕、粪便等维生;有些鬼依赖香气维生;有些鬼什么东西都吃不了,当它们看到水想喝时,护水神就用棒子打它,水还没喝上,却被打得遍体鳞伤。有时候,小鬼会成为大鬼的食物,弱鬼会成为强鬼的食物。鬼类就是如此痛苦。

就和畜生一样,鬼类也没有自己独立的世界,大多数和人类居住在同一个世界,住在森林、荒野、村落、沼泽、坟场等地。通常情况下,人类并不能看到鬼类众生,除非是它们有意显现让人看到。


分类:佛经 书名:《阿毗达摩讲要》 作者:玛欣德比库
《阿毗达摩讲要》,佛经

《阿毗达摩讲要》第 18 讲、有情世间


五、阿苏罗

第四种恶趣称为阿苏罗(asura)。有两类阿苏罗:

一、堕苦处的阿苏罗(vinipàtikàsura)。他们的果报类似鬼类,住在村落或树林,常遭受饥饿、痛苦煎迫,依赖村民丢弃的食物等维生,故又称为鬼阿苏罗(petàsura)。作为四恶趣之一的阿苏罗是指这一类。

二、天类阿苏罗。他们的寿命、容貌、自在等皆与三十三天相同。传说很久以前,他们居住在三十三天,是该天界的原住民。古印度传说和佛教经典皆记载有三十三天众和阿苏罗战争的故事。关于他们为何经常发生战争,有这样的传说:

在马嘎塔国有位名为马喀(Magha)的青年和他的三十二位朋友一起结伴行善,死后投生到天界。马喀投生天界后名叫沙咖(Sakka)。他与其同伴投生到三十三天时,原住的天众准备美酒(gandhapàna)欢迎他们。沙咖劝其随从不要喝酒,喝醉了像疯子一样。于是原住的天众自己拿出金杯,痛饮美酒,喝醉后就地躺着。沙咖令诸天神提着他们的脚,把他们扔下须弥山。当阿苏罗们掉到半空时开始清醒,说:"我们不该喝酒,我们不该喝酒。(na suraüpivimha)"从此他们叫做Asura(不喝酒)。由于他们的福德力,在须弥山脚平地上出现一万由旬的阿修苏罗住区,也生长有巴嗒厘树(cittapà?al?)。由于他们从此以后再也不是天神了,故称为Asura(非天)。每当巴嗒厘花盛开时,阿苏罗登上象车、马车,拿着盾牌,擂响战鼓,从大海出发,像蚂蚁一般爬上须弥山,浩浩荡荡前去攻打天神。(S.A.1.247; Dp.A.30)

因为阿苏罗想夺回自己在天界的尊荣,所以经常和天众打仗。最后,阿苏罗被金刚手天王(Vajirahattha,即沙咖天帝)与天众、亚卡众打败,退到大海里。从此,阿苏罗多居住在大海。

有一篇名为《旌旗顶经》(Dhajagga sutta)的护卫经,描述佛陀向比库们讲述三十三天众和阿苏罗打仗的故事,并借用天众在战争时去除怖畏、恐惧的方法,教导在林野独住的比库可通过忆念佛陀、法或僧的功德来去除怖畏、惧怕或身毛竖立。

阿苏罗的首领称为阿苏罗王(asurinda),经典中较常见的有韦巴吉帝(Vepacitti)、拉胡(Ràhu)、巴哈拉达(Pahàràda)等。有些阿苏罗也喜欢亲近佛陀。如《增支部》提到,有一次阿苏罗王巴哈拉达前往亲近佛陀,佛陀问他为何阿苏罗众喜欢大海?他谈到大海具有八种功德,所以阿苏罗众喜欢大海。接着世尊也谈到佛陀的法、律也具有八种功德,所以比库众喜欢此法、律。(A.8.19)


分类:佛经 书名:《阿毗达摩讲要》 作者:玛欣德比库
《阿毗达摩讲要》,佛经

《阿毗达摩讲要》01讲-序论


十三、论藏

《论藏》 (Abhidhammapi?aka)的论(abhidhamma),古音译为"阿毗达摩、阿毗昙"。现在学习的"阿毗达摩"主要是论藏的内容。

"阿毗达摩" 是什么意思呢?阿毗(abhi)是 "超越、殊胜"的意思(Atirekavisesatthad?pako hettha `abhi'- saddo)。达摩(dhamma)是 "法" 的意思。法有很多含义,有时指 "一切",例如说一切诸法;有时指"有为法",例如说诸法由因生;有时指"法处、法界、法所缘、佛陀的教法"等等。因此,"法"在不同的场合表达的意思也不同。在这里,"法"是指究竟真实的教法,特指佛陀所教导的法。所以,"阿毗达摩"的意思是超越之法、殊胜之法(ayampi dhammo dhammà tirekadhammavisesa??hena `abhidhammo'ti vuccati)。(Dhs.A.p.3)

《论藏》是对佛陀的教法给予精确的、系统的分类以及诠释。南传上座部佛教的《论藏》一共有七部,称为 "上座部七论"或"南传七论",即:《法集》《分别》《界论》《人施设》《论事》《双》和《巴他那》。

1.《法集》(Dhammasa? ga? ?)。dhamma 是法,sa? ga? ?是聚集、集合。此论是整个论藏的根源,广泛地探讨诸究竟法。

2. 《分别》 (Vibha? ga)。 vibha? ga 的意思是分别、 解释。在这部论里,把蕴、处、界、根、谛等法义分为经分别(Suttanta-bhà janiya)、论分别(Abhidhamma-bhà janiya)和问分(Pa¤ hapucchà )三种方式来讨论。"经分别"是把经藏的内容罗列出来讨论,然后又以论的方式进行分析,再用问答来反复抉择。

3.《界论》(Dhà tukathà )。以问答的方式编排,依蕴、处、界讨论一切法。

4. 《人施设》 (Puggalapa¤ ¤ atti)。 puggala 是人; pa¤ ¤ atti是概念。这部论主要讨论不同种类的人。

5. 《论事》(Kathà vatthu)。这部论是在第三次结集时由摩嘎利子·帝思长老所著,目的是批驳流行于阿首咖王时期的各种邪见。当时有很多外道假装成比库混进僧团,所以帝思长老造这部论破斥他们的邪见。

6.《双》(Yamaka)。目的是为了解除种种名相术语含糊不清的地方,再解释它们的正确用法。因为这部论所提出的问题都是以一对一对的方式来讨论,比如说:"是否一切善法都具有善因?是否一切善因的都是善法?"以这种方式来提问,所以称为《双》。

7. 《巴他那》(Pa??hà na)⑤。此论在《论藏》里是最重要的一部论,传统上称为《大论》(Mahà pakara? a)。此论和前面六论不同。前面六部论侧重在分析诸法的名相,这部论则用二十四缘的方法贯穿一切诸法。缘的意思是条件、关系,把前面所讲的诸法都贯穿在一起。如果把前面几部论所探讨的诸法比喻为珠宝,《巴他那》则是用二十四缘这条金线把所有的珠宝都串在一起,它的价值和意义就可贵在这里。上座部佛教的正统传承把这部论视为佛陀具有一切知智的证明。这部论非常复杂,必须先熟悉前面几部论,才有可能通达这部论。它属于组织法,把前面几部论所讲的诸法整理、统合起来。

巴他那: 此词常被讹译为不知所云的"发趣"。根据 《五论义注》 ,ß paññhà naû 有三种含义:1.各种缘,2.分别,3.已离开。今依"多义不翻"的原则,把 ß paññhà naû 音译为"巴他那"。


分类:佛经 书名:《阿毗达摩讲要》 作者:玛欣德比库
《阿毗达摩讲要》,佛经

《阿毗达摩讲要》第 18 讲、有情世间


六、人

人,巴利语manussa,由manas (意,心) + ussa (更高的,优越的)组成。如义注云:"意增盛故为人。"(Manaso ussannattà manussà.)(M.A.1.153)

也即是说:人类能通过勇敢、念力、勤修梵行等功德培育心意,其心意比其他诸趣更加有优势。

如《增支部》第八集中说:

"诸比库,瞻部洲人依三处超越北古卢洲人和三十三天。哪三处呢?勇敢、具念、在此住于梵行。"(A.8.21)由于人类的心很敏锐,所以比其他诸趣的众生更能造作强的善业和恶业。人类既有能力一直修行乃至成就无上佛果,也可以造作极重的恶业--五逆罪而导致堕落无间地狱。五逆罪是弑母、弑父、弑阿拉汉、恶心出佛身血及分裂僧团。从目前来看,弑阿拉汉的机会很少;佛陀已经入灭了,恶心出佛身血也不可能;分裂僧团也很困难;但弑父、弑母在现代社会却时有报道。

比起之前谈到的苦趣众生,人类可以享受更多的快乐,诸如享受五欲的快乐,享受拥有财富、名誉、地位的快乐,享受家庭的天伦之乐,享受美食、歌舞、聚会、旅游之乐。不过,人生还是乐少苦多。人从一出生就必定迈向衰老,在衰老过程中要体验种种病痛,最终还是要以死亡为归宿。人一生必须承受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所求不得等诸苦。穷人有穷人的苦,每天要为柴米油盐发愁;有钱人也有他们的烦恼,害怕自己的财富减少或失去。每个人都有自己痛苦、烦恼。

然而,于诸趣中,诸天极乐,念不坚固,不利修行;地狱等恶趣太苦,也不利修行。只有人界苦乐参半,容易体验苦以及激发精进、坚固其念,所以在人间容易成就梵行。同时,一切诸佛与独觉佛只会出现于此人界,只在此人界住于八支圣道的梵行。唯有人才有机会出家成为比库,天人也不能成为比库。因为佛陀制定除了人类以外,禁止其他众生出家为僧,即使龙和天人化作人身来请求出家也不允许。因此,佛教把人界视为善趣。


分类:佛经 书名:《阿毗达摩讲要》 作者:玛欣德比库
《阿毗达摩讲要》,佛经

《阿毗达摩讲要》第 18 讲、有情世间


七、六欲天(1)

第一、为何称为天?

天,巴利语devatà,为轮回流转中的善趣之一。其果报比人类殊胜,他们寿命长久,身体清净光明,能飞行虚空,变化自在,常享胜妙快乐。如义注中说:"通过五欲功德以及各自的威力玩乐故为天。"(Pa¤cahi kàmagu?ehi attano attano ànubhàvehi ca dibbant?ti devà.)(M.A.1.153)

什么是五欲功德?即色、声、香、味、触。天人时常享受殊胜的五欲之乐,这些欲乐很微妙,不像人界的那么粗劣。

天人的容颜不仅比人类漂亮,而且寿命比人类长,福报比人类大,快乐也比人类更殊胜。

天人与生俱来就有舒适美丽的天衣,不用洗换衣服。同时,他们的身体漂亮、光明,也不用洗澡。若人几天不洗澡,身上会发臭,但天人不用洗澡,身体也不会出汗、发臭。他们不必为生活操劳,拥有享用不尽的五欲功德,想吃的时候,自然出现美味殊妙的天食。天子天女们经常一起去游园、周游、嬉戏、享乐。他们一生都过着无忧无虑的物质丰裕的生活。

虽然天界如此快乐,但也是无常的。他们投生到天界,是由于过去所造的善业成熟。但是,善业所带来的乐报终有享尽的一天。天人即使天寿再长,快乐再殊胜,终有一天还是要面临死亡。当天寿将尽时,会出现五种前兆(pa¤ca pubbanimittàni):花鬘枯萎、衣服变脏、腋下流汗、身体变丑、不能安坐天座。

当天人出现这些征兆时,预兆着他在七天之后将要死去。天人见到这些前所未有的衰相,通常都感到很恐惧和痛苦。因为在天界漫长的生命期间,他们一直都过着快乐的生活,不断地享乐、嬉戏、游玩,很少有机会造善业,一旦遇到这些情况,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将终结,会感到惊慌失措、彷徨无助。即使再舍不得天界的生命,无常的规律还是要使他们的天寿断尽。又由于天界很少机会造善业,因此很多天人死后都堕落到地狱、恶趣。

为什么说天人很少机会造善业呢?天界需要布施吗?每个天人都很富有,要什么有什么,谁稀罕你给的东西?你想做布施都没有机会。

在这里讲一个沙咖天帝做布施的故事。马哈咖沙巴(Mahàkassapa)长老有个习惯,他不去有钱人家里托钵,专爱到穷人家里托钵。如果他刚从灭尽定出来之后去托钵,那些供养他的穷人可以在今生即获得福报。因此,马哈咖沙巴长老出于怜悯穷人而喜欢到他们家去托钵。

有一次,长老入灭尽定七日,出定后想到王舍城托钵。那时,沙咖天帝的五百位天女很想供养马哈咖沙巴长老,于是准备了五百份食物站在路旁,但长老不肯接受:"你们走吧,我只接受穷人的。""尊者,请不要拒绝我们,请接受我们的吧!"长老再次拒绝并弹指说:"你们真不知自量,走开吧!"她们听见弹指声,知道他坚决不会接受,于是沮丧地回到天界。

沙咖天帝问:"你们去哪儿了?""咖沙巴长老刚从灭尽定出定,我们想去供养他。""供养了没有?""他不肯接受。""为什么呢?""他只接受穷人的。"沙咖天帝听了,也想供养长老,于是和苏佳天女(Sujà)变成一对羸弱、齿落、白发、驼背的老夫妇,并变化一条织工街,他们假装在纺线。

长老走进城门,看见街上的这两个人,心想:"这么大年纪还要做工,我想在这城内也没有像他们那么贫穷的了,我就去接受一汤匙的菜来摄受他们吧。"于是朝那家走去。沙咖天帝见到长老走过来,对苏佳说:"贤妻,我们的圣尊朝这儿来了,你就像没看见一样沉默地坐着,一会儿我们蒙混长老而供养他食物。"当长老来到他们家门口站着时,他们就像没看见一样继续做工。

沙咖天帝说:"好像有位长老站在门口,我去看看吧!"他走出家门,行五体投地礼后,用两手撑着膝盖,呻吟着站起来说:"哪位长老啊?我眼花。"并将手搭在前额端详:"哎哟,我们的圣尊马哈咖沙巴长老来到我家了!家里还有什么东西吗?"苏佳假装有点慌张地回答说:"有啊!"沙咖天帝说 :"尊者,请不要介意好或坏而摄受我们!"长老把钵递过去,想:"不管是供养菜还是米糠团都摄受他们。"沙咖接过钵走进屋里,把饭装满钵后,交到长老手中。钵中的食物都是美味佳肴,香味立刻飘满了整个王舍城。长老想:"这个人那么卑微,但食物却很有份量,就像沙咖的天食一样,他到底是谁?"知道是沙咖后,呵斥道:"你造了重业,抢夺了穷人的成就!今天供养我者无论多么贫穷,都能做将军或长者。""尊者,没有人比我更贫穷的了!""你拥有统治天界的最高权威,凭什么说你穷?""尊者,是这样的,我的善业只是在佛陀出现之前造的。有在佛陀出世后造善业者,投生为小车天子、大车天子和多色天子这三位地位和我相当的天子,但他们的威光却超过我。当这些天子邀我去度假并带上天女们上街时,我只能躲进家中。他们的身光可以覆盖我的身体,但我的身光却不能覆盖他们的身体。尊者,还有谁比我更穷呢? ""即使这是真的,从今以后也不许你这样蒙混我来做布施。""蒙混您所做的布施有没有善业?""有的!贤友 。""若是这样,做善业就是我的义务!尊者。"说完后礼敬长老,带上苏佳右绕长老后飞上天空,在空中三次欢呼道:"啊!我已向咖沙巴建立了至上的布施!"(Dp.A.56)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在天界虽然能享受殊胜的妙乐,但那只是在消受过去善业的果报。天人生活富足,在天界难行作为富贵之因的布施;天人整天沉迷于欲乐,大福报的天子甚至可以左边五百个天女,右边五百个天女。

根据缅甸的传说,沙咖天帝有Sumàlà, Sujàtà, Sunandà, Sucittà四大天后,以及1600个天妃,这样哪里还能禅修!如果只知享乐而不知造善业,那只是坐吃山空。

第二、六欲天

天界可分为三类:欲界天、色界天和无色界天。

天界通常也专指欲界天。欲界天又分为六种,称为"六欲天"。分别是:

1. 四大王天(Càtumahàràjika);

2. 三十三天(Tàvatimsa);

3. 亚马天(Yàma);

4. 喜足天( Tusita);

5. 化乐天(Nimmànarati);

6. 他化自在天(Paranimmitavasavatti)。

这六种天属于欲界,天人们过着享受五欲的生活。由于他们还有男女之事,还有饮食、歌舞等感官享受,所以称为"六欲天"。

第三、四大王天

六欲天的最低者为四大王天(Càtumahàràjika)。四 大王天依四方而分为四界,每一界皆由一位天王统领,其部属和居民都是比较低等的天神。

东方由持国天王(Dhatara??ha)守护,统领甘塔拔(gandhabba)。甘塔拔是天界的音乐神。这些音乐神通常很漂亮而且能歌善舞。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就属于甘塔拔这一类天神。

南方由增长天王(Vir??haka)守护,统领瓮睾鬼(kumbha?óa)。瓮睾鬼长相丑陋,因他们的阴囊(a?óa)状如大瓮(kumbha),故得此名。

西方由广目天王(Vir?pakkha)守护,统领诸龙。vir?pakkha直译为"丑目",古译美化为"广目"。龙(nàga)为身长无足,类似蛇的有情类,多数居住在江河湖海中,有呼云唤雨之神力。有些也守护佛教。

北方由韦沙瓦纳天王(Vessava?a)守护,统领亚卡(yakkha)。据说他的前世是一位乐善好施的婆罗门,由于善业而投生为"古韦拉"(Kuvera)天子。后因统辖维萨纳城(Visà?à)而被称为"韦沙瓦纳"。北传佛教称之为多闻天王(梵Vai÷rava?a),并尊奉为财宝神和佛教保护神。

亚卡(yakkha),汉传佛教依梵语yakùa音译为"夜叉"或"药叉"。亚卡属于非人的一种,是地位比诸天低但又具有诸天威力的鬼神众。其种类繁多,有些是凶残暴戾、能伤害人类的恶鬼;有些是依止山川树木而居的树神、地居天;还有些如天人般有大福德、大威势。

在《中部·小爱灭尽经》(C??ata?hàsa?khaya suttaü)中,甚至把沙咖天帝也称为亚卡。《长部·人中牛王经》(Janavasabha suttaü)记载,初果圣者宾比萨拉王(Bimbisàra)死后投生为韦沙瓦纳天王的部下,是一位漂亮且拥有大福报的亚卡,名叫"人中公牛"(Janavasabha)。《长部·阿嗒那帝亚经》(a?ànà?iya suttaü)记载,韦沙瓦纳天王统治北古卢国(Uttarakuru)。那是个亚卡王国,也是快乐的净土。那里环境优美,鸟语花香。人民没有私欲,没有执取,丰衣足食,生活快乐。他们不需要耕种而粮食自然生长,米谷香甜。那里有许多建造在空中的大都市,还有宜人的树林、水池等。(D.32)

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通常把四大天王塑画成很凶恶的样子。其实,天人的容貌是很漂亮的,天人相总比人类漂亮,而且他们的福报也比人类殊胜得多。


分类:佛经 书名:《阿毗达摩讲要》 作者:玛欣德比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