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章 在复杂的环境中坚持抗战 | 朱德传 | 共和国人物

31章 在复杂的环境中坚持抗战


朱德这次回延安,正是国际国内风云险恶、抗日战争十分艰苦的时候。

当时,国际法西斯势力正十分猖撅。在欧洲,德国法西斯以闪电战击破英、法等国组成的联军,接连占领欧洲许多国家。法同贝当政府已经投降,德国已准备对英国本上实行登陆作战。在远东,日本侵略者同德国法西斯遥相呼应,扬言要迅速解决"中国事变"。他们一方面发动湖北宜昌等战役,并截断中国西南的国际交通线,对重庆的国民党政府施加更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连续不断地进行"扫荡",力图巩固它的占领区。

在如此严重的困难面前,中国抗日战争阵线中一部分人更加动摇,国民党内出现一股妥协投降的暗流。蒋介石对抗日前途感到悲观,妥协思想有所抬头。

全国人民强烈要求打击日本侵略者,摆脱抗战困境,争取时局好转。

在中国共产党内部,指导思想上仍存在着分歧。先后犯过"左"倾和右倾严重错误的王明,在六届六中全会后留在延安,并没有承认自己的错误。

就在朱德这次回延安前不久,王明又将他一九三一年所写的鼓吹"左"倾教条主义的纲领性小册子《两条路线》改名力《为中共更加布尔什维克化而斗争》,重新出版。朱德在党内和军内都有很高的威望。因此,尽管华北前线非常需要他,但中共中央还是决定朱德留在延安协助毛泽东工作。

作为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和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留在延安自然仍协助分管军事工作。这以后,从延安发出的重要军事文电一般由军委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和军委总政治部主任工稼祥三人署名。朱德离开前方后,八路军日常工作由彭德怀主持。但八路军总部发出的重要文电仍由他和彭德怀等共同署名。因此,有些由八路军总部发出而有朱德共同署名的电报,收件人中又有"并报朱总"的字样。此外,由于朱德还担任着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的职务,因此,同国民党军事当局之间的文电,一般也由他和彭德怀两人或由他们和叶挺、项英共同署名。

朱德回延安后还有一项任务:许多需要中共中央领导人出面的活动,往往由朱德担负。这就减轻了毛泽东的工作负担,使他能集中更多精力来研究重要间题。所以,朱德的兼职很多。据不完全统计,他在这一时期的兼职就有:筹备中共七大的军事问题委员会负责人,中共中央海外工作委员会主任,军事教育委员会和军事学院负责人,整风学习高级军事干部学习组组长,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大同盟执行委员,中共中央政治工作委员会成员以至延安新体育会会长等。

由于抗日战争正面对着严重困难,如何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国内团结、战胜困难、克服投降危险,便成为放在中国人民面前头等重要的问题。其中,特别需要注意团结的是还保存着抗战积极性的广大中间势力。这些中间势力包括:国民党中的多数党员,中央军中的多数军官,多数的杂牌军,中等资产阶级,中小地主及开明绅士,上层小资产阶级,各抗日小党派。

五月二十九日,朱德向中共中央书记处报告华北磨擦问题时谈到了这个问题,强调要继续争取中间力量,继续坚持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他说,对中央军,我们经常有人和他们来往。我们和卫立煌的关系很好,使他在国共两党的磨擦中保持中立。卫立煌表示要坚持进步。我们得到一个大的教训,这就是争取中间力量是非常重要的;对顽固势力也要争取,毛泽东很赞同朱德的意见,插话说:朱总报告说得很对,我们还要争取中间势力。对顽固派也要争取与分化,就是打了他们也还要争取他们。①六月二十六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时局问题的会议上,朱德又说:目前我们要加强民族统一战线的工作。不要把民族利益与阶级利益对立起来。

地主、资本家一般也还有民族思想,不要把他们看成汉好。统战工作做得好,地主愿意把粮食供给我们;如果工作做得不好,他们会跑掉。②当抗日战争跨入第四年时,中共中央发表了对时局的宣言,明确指出:"现在是中国空前投降危险与空前抗战困难的时期,我们不应当隐蔽这种危险与困难,中国共产党认为自己的责任是向全国提醒这种危险与困难。"《宣言》再次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为克服投降危险和战胜困难而斗争;并要求必须取消现在存在着的"反共"、"限共"、"溶共"、"防共"、"制共"的政策,因为它己产生削弱抗战力量、引起人心不安的严重结果。③同时,在党内作出《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政策的决定》,提出全党必须执行"的十六项政策,其中有一条重要的规定:八路军、新四军军事力量的发展必须"限制在战区与敌人后方及陕甘宁边区二十三县境内,而不向国民党后方作任何可以引起冲突的行动"。同时也说明:在敌后,"必须继续扩大与巩固八路军、新四军及抗日游击队","我们站在自卫立场上的斗争是不能停止的","过去的斗争也正是为着争取团结。"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继续团结抗日。

朱德这时在《新中华报》上发表了《为争取抗战最后胜利而奋斗》一文,说明:"日寇速战速决的企图是早已失败了,于是日寇便想用'以华制华'的方法,引诱中国上层地主资产阶级投降来奴役我全中华民族;用'以战养战'的方法,将战争的负担放在中国人民身上,来达到灭亡中国之目的。"

文章指出:由于一部分上层地主资产阶级不愿意进步,就形成今日新的投降妥协的严重危险,文章还总结了华北军民三年来同日本侵略军进行斗争的经验,指出:"三年以来,在华北与人民呼吸相关的军队非但没有被敌寇消灭,反而日益巩固和壮大起来,非但没有被削弱和疲惫,反而在斗争中锻炼得更加坚强、更加英勇了!""我们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完全应当归功于民众,归功于民主。"强调要继续发动群众,进行人民战争。④这时,日本侵略军急于"迅速处理支那事变","迅速摧毁敌人(指中国人民)继续抗战的企图",⑤决心加强对中国的军事压力。他们把深入敌后坚持抗战的八路军和华北各抗日根据地视为腹心大患,在反复进行"扫荡"的同时,竭力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囚笼政策",企图"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来扼杀敌后抗日根据地,消灭八路军。因此,这时华北军民同日本侵略军的斗争焦点便是粉碎日军的"囚笼政策",开展大规模的交通破袭战。

早在抗战初期,朱德就曾指出:"交通对于现代化的军队,是一个决定胜负的要素"。"交通并非不可变的。可以修理,亦可以破坏和阻塞。因此我军对于敌人的交通,要经常进行破坏,使敌人的交通由最便利的变为不便利的。"⑥敌人的"囚笼政策"是企图利用便利的交通条件,发挥他们现代化装备的优势,来消灭八路军,荡平敌后抗日根据地。为了保存敌后抗日根据地,坚持抗战,交通破袭战势在必行。在朱德动身去洛阳谈判前,他和彭德怀综合敌军在华北的活动情况,指出:敌军近日"加强铁道线军事封锁线及经济封锁";"强化交通,增修道路","且于道侧掘深、宽之沟,此不特妨害军事;且妨害根据地之经济流通"。因此,他们下达了破坏敌方主要交通干线的命令,规定从四月十日起开始动作,并向毛泽东等人作了报告。⑦在华北交通线中,正大铁路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当时,平绥铁路到同蒲铁路还不能通车,石家庄到德州的铁路也远未修通。因此,日本侵略者把正大铁路看成是连接山西和河北的重要交通命脉。八路军的交通破袭战,也把重点放在破坏正大铁路上。

朱德回到延安后,在六月二十二日和彭德怀、左权向八路军各部正式下达破袭正大铁路战役的预备命令。命令中对发动这次战役的缘由,这样指出:"敌寇依据几个交通要道,不断向我内地扩大占领地区,增多据点,封锁与隔截我各个抗日根据地之联系,特别是对于晋东南,以实现其'囚笼政策',这种形势日益严重。又迭据各方情报,敌寇有于八月间进犯西安企图。为打击敌之'囚笼政策',打破进犯西安之企图,争取华北战局更有利的发展,决定趁目前青纱帐与雨季时节,敌对晋察冀、晋西北及晋东南'扫荡'较为缓和,正大沿线较为空虚的有利时机,大举破击正大路。"战役主要在正大铁路沿线进行,"基本是截断该线交通为目的。"命令规定"直接参加正大线作战之总兵力应不少于二十二个团",要求在八月十臼前完成各项准备工作,并报告了中共中央军委。⑧八月八日,朱德、彭德怀、左权正式下达战役行动命令,对战役部署和作战地域区分作出具体规定,并"限八月二十号开始战斗。"②八月二十日晚,大规模的破袭战正式开始。由于八路军广大指战员和根据地民众痛恨日军的"囚笼政策"、迫切要求给他们以沉重打击,参加破击战的积极性非常高,八路军总部原来规定参战兵力不少于二十二个团,结果实际参战的兵力超过了一百个团。战役开始后一天多的二十二日中午,朱德、左权作出指示:"正大战役是抗战以来华北军队积极向敌进攻之空前大战,总合兵力共约百个团,故名'百团大战,,以便向外扩大宣传。"⑩从此,"百团大战"的名称不仅轰传中外,而且永垂史册。

由于此次战役的突然性,加以八路军各部之间和军民之间的紧密配合,给了日军以出乎意外的沉重打击,八月二十一日还一度攻占日军坚固设防的天险娘子关。二十五日,朱德、彭德怀、左权等致电参战部队进行嘉奖。为了扩大战果,二十六日,又对参战部队作了进一步部署。到九月二日,破袭正大铁路的预定计划已基本完成,朱德、彭德怀、左权指示参战部队,基本上结束正大战役。

但是,敌军在华北平原地区推行"囚笼政策"的情况仍很严重。他们通过构筑交通线,准备把冀中、冀南分割成许多小块。如果听任他们继续构筑,将使八路军有"在平原地区无法立足"的危险。因此,朱、彭、左在九月七日电令冀中、冀南部队领导人,"应乘百团大战之胜利,敌已被调集中平汉、正大、同蒲沿线及青纱帐未倒以前"的机会,大规模破击敌军交通线,以粉碎他们不断分割抗日根据地的图谋。电文强调:"必须知道,没有交通上之胜利,坚持平原是不可能的。"(11)九月十六日,朱德、彭德怀、左权部署了百团大战第二阶段的作战任务,规定这个阶段作战的基本方针是:"1、继续破坏敌寇交通;2、克服深入我基本根据地内之某些据点。"(12)这一阶段作战,从九月二十二日到十月上旬,重点在太行山区的榆社、辽县一带,战斗十分激烈。由于日军已有准备,而八路军在连续作战中过于疲劳,牺牲较大。十月五日,朱德、彭德怀、左权下令基本结束这个阶段的作战,要求各部集结主力进行战后整理和整训,恢复体力,总结经验以利再战。

这一个半月连续不断的破袭战,使受到沉重打击的日本侵略军恼怒异常。为了扭转这种不利局势,他们从华东。华中抽调乓力回援华北,以两万多日军加上大批伪军,开始对根据地疯狂"扫荡"。他们从晋东南开始,然后扩大到平西、北岳区和冀中区,所到之处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来不及进行休整的八路军立刻投入反"扫荡"斗争,直至十二月上旬才粉碎这次"扫荡"。至此,历时三个半月的百团大战宣告结束。

百团大战确如朱德、左权所指出的那样,是抗战以来华北战场上空前未有的主动积极向日军进攻的大会战。在华北前钱直接指挥这次战役的彭德怀后来说:"此役共消灭日伪军三万余人,自动瓦解溃散的伪军、伪组织比此数要大得多。正大路、平汉路一个多月未通车。收复大量县城,有些得而复失。

在破袭时一度收复有四、五十县,最后得到巩固的县城还有二十六个以上。"

"这次破袭战,相当严重地破坏了敌人的交通运输,消灭了相当多的伪军和伪组织,摧毁了伪军在我根据地内为数不少的堡垒,收复了不少县城,缴获了大量物资,是抗日战争中缴获最多的一次。

这次战役大大提高了华北人民群众敌后抗日的胜利信心,对日寇当时的诱降政策以及东方慕尼黑(13)阴谋以很大打击,给蒋管区人民以很大兴奋。

此役也给了投降派又一次打

击,提高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的声威,打击了国民党制造所谓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谣言。蒋军有后方接济、国际援助。八路军深处敌后,毫无援助,为照顾大局,还能进行百团大战,把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引为已任。

让全国人民去评断,去教育自己。在对日大规模破袭战中,我军也取得了一部分攻坚经验,便利了以后我们开展敌后的敌后武工队的活动。在华北伪军、伪组织中的瓦解工作也迅速开展。大片解放区的恢复,改变了两面负担的局面,减轻了人民痛苦。

此役胜利的消息传到延安,毛主席立即给我来电说:百团大战真是今人兴奋,象这样的战斗是否还可以组织一两次?所以这次战役是取得了不少胜利的。"(14)九月十臼,中共中央关于时局趋向的指示指出:"我党五十万大军积极行动于敌后(尤其是此次百团战役),则给了日寇以深重的打击,给了全国人民以无穷的希望。"

同时,中共中央书记处提出"击敌、和友"作为"目前军事行动的总方针",要求:"我八路军、新四军全部力量,在目前加强团结时期,应集中其主要注意力于打击敌人,应仿照华北百团战役先例,在山东及华中组织一至几次有计划的大规模的对敌进攻行动,在华北则应扩大百团战役行动到那些尚未遭受打击的敌人方面去。""对于友军则不论何部,即使是最反动、最顽固者,在目前时期中,在彼等没有向我进攻或进攻已为我击破时,均应采取缓和态度。"(15)在百团大战取得初步胜利后,陕甘宁边区各界人士兴奋异常,热烈举行庆祝活动。九月十九日,哪甘警备区在陕西鄜县(今富县)召开庆祝百团大战胜利、纪念"九一八"大会,正在那里工作的朱德应邀参加。他在会上赞扬百团大战取得的胜利。第二天,延安各界也举行庆祝百团大战胜利暨纪念"九一八"九周年大会,参加的有两万余人,毛泽东和朱德被推举为大会主席团成员。朱德刚从哪县回到延安,就匆匆赶到会场,受到热烈欢迎。他在大会上讲话时指出:百团大战是我们对付敌人"囚笼政策"的办法,这个办法还能拖住敌人,延缓他们进攻我大后方的计划。

几天后,朱德又为《新中华报》撰写代论《扩张百团大战的伟大胜利》,指出:百团大战虽然是胜利的游击战争的战役进攻,但它带有全国性的伟大战略意义。他号召全体指战员和政工人员,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自力更生,做到部队给养部分自给,只有这样,敌后抗日武装才能继续坚持,才能扩大已得的胜利。(16)中共中央军委其他领导人都赞扬了百团大战的巨大胜利。

全国各地各界人士也交口赞誉。象卫立煌这样对八路军友好、坚持抗日的国民党高级将领,曾命令在晋南的中央军向白晋、同蒲两路南段积极进攻,以配合八路军发动的百团大战。(17)蒋介石也致电朱德、彭德怀:"贵部窥此良机,断然出击,予敌甚大打击,特电嘉奖。"(18)但他又害怕由此更扩大共产党、八路军在全国的影响,在十月十九日由侍从室通知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对百团大战"此项名词及有关之新闻,以后应绝对禁止登载,希即饬遵。"(19)由于百团大战充分显示了八路军的力量,日军随即从正面战场抽调更多乓力到华北,加紧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进攻,根据地遇到严重困难,有人对百团大战以至华北早期抗战的战略方针是否正确提出疑问。一九四五年五月三十日,朱德在中共六大作关于军事问题的结论时,回答这个问题说:华北抗战一般地执行了中共中央的战略方针,因此,抗战初期八路军只有两三万人,到一九四○年已发展到几十万人;粉碎国民党顽固派进攻的反磨擦斗争也是正确的。至于百团大战,在战术上是有成绩的,部队打仗也打得好。问题在于当时我们的力量还不足以单独战胜敌人,在敌人进攻,我们防御以至退却的时候,却用我们的力量去阻止敌人的进攻,成了攻势阻御,这一点是错了。另外,在百团大战中有几个比较小的战斗带有攻坚性质或正面防御性质,这也是不该打的。

尽管百团大战正在激烈地进行,尽管中国共产党明确地提出了"击敌、和友"的方针,国内的政治局势却越来越险恶了。

这种变化,直接受着当时国际形势急遽动荡的影响。九月二十六臼,德、意、日在柏林签订协定,正式结成三国同盟。他们要求国民党政府放弃抗日,加入他们的同盟。英、美两国也愿以种种条件争取国民党政府加入他们的同盟。与此同时,蒋介石还继续得到苏联的援助。这使蒋介石自感身价陡增,得意忘形。毛泽东在十月二十九日有一个分析:"在七、八月问蒋介石确曾准备于重庆失守时迁都天水,准备亲苏、和共与某些政治改良,至九月已动摇,至十月乃大变,这是德意日同盟与英美对日积极化的结果。"(20)在这种形势下,蒋介石以为时机对他有利,可以为所欲为,于是便下了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的决心。

正当百团大战后期反"扫荡"战斗还在继续时,十月十九日,也就是蒋介石密令对百团大战的新闻"以后应绝对禁止登载"的同一天,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何应钦、副参谋总长白崇穗致电朱德、彭德怀和新四军军长叶挺,以最后通牒的形式,限黄河以南的新四军和八路军各部于电到一月内全部撤至黄河以北。这就是皖南事变前震动中外的"皓电",是国民党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的信号。

一九三九年春,中共中央已委托周恩来同新四军负责人商定"向北发展,向东作战,巩固现在阵地"的方针。但中共中央东南局书记、新四军副军长项英对向北发展的方针始终犹豫观望,迟迟不作有力部署。在国民党顽固派积极活动时,毛泽东、朱德等十分担心新四军特别是军部的安全。九月六日,中共中央军委电告新四军领导人:"据重庆周、叶报告,确悉军令部已向顾祝同发出'扫荡'江南北新四军之命令,请叶、项、胡服准备自卫,皖南尤须防备。"十月八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又向他们指出:"我们意见军部应移动到三支地区,(21)如顽军来攻不易长期抵抗时则北渡长江,如移苏南尚有可能,也可移苏南。向南深入黄山山脉游击,无论在政治上、军事上是最不利的。"但是,项英仍强调困难,不准备将主力北移。十月十二日,毛、朱、王再次向他们指出:"因蒋是站在反日立场上,我不能在南方国民党地区进行任何游击战争",有的部队就是这样在东江失败的。道理已经讲得很清楚了,项英仍不听劝说。

当新四军问题变得愈来愈严重时,朱德正在第三五九旅视察工作。十一月三日,急于寻找朱德的毛泽东致电第三五九旅旅长王震,请他转告朱德:"有事待商,拟派汽车来接,请准备回延。"如此急迫地需要朱德回延安商议的,就是新四军北撤问题。这时,离何、白"皓电"规定的新四军和八路军一部北撤时间只有十几天了。如何回答"皓电",涉及对整个形势的估量和斗争的策略。经过中共中央认真研究后,以朱、彭、叶、项的名义在十一月九日复电何应钦、白崇穗,驳斥他们在"皓电"中的无理命令和对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的攻击,尖锐地指出:"国内一部分人士,复正在策动所谓新的反共高潮,企图为投降肃清道路。内外勾煽,欲以所谓中日联合剿共,结束抗战局面,以内战代抗战,以投降代独立,以分裂代团结,以黑暗代光明。其事至险,其计至毒,道路相告,动魄惊心,时局危机,诚未有如今日之甚者。"为了顾全大局,朱德等在复电中仍表示新四军在江南的正规部队将遵令北移。这就是得到国内中间分子广泛同情的"佳电"。

可是,正当新四军军部和所属皖南部队九千余人,遵照国民党军事当局命令并经中共中央同意后移师北上时,一九四一年一月在安徽泾县茂林地区突然遭到预先埋伏在这里的国民党军队七个师八万多人的包围袭击,这就是同室操戈、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一月十三日,朱德、彭德怀、叶挺、项英联名发表通电,向全国揭露皖南事变真相,要求国民党军事当局"立解皖南大军之包围,开放挺等北上之道路。撤退华中之剿共军,平毁西北之封锁线,停止全国之屠杀,制止黑暗之反动,以挽危局,以全国命。"但是,国民党当局仍一意孤行,悍然发布通令宣布:"着将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番号即予撤消,该军军长叶挺着即革职,交军法审判,依法惩治,副军长项英着即通令各军严缉归案讯办。"

国民党军事当局发言人还同时发表谈话,诬称新四军"叛变"。第二天,中共中央发言人就皖南事变发表谈话,历数国民党顽固派在全国各地制造反共磨擦事件的种种事实,揭露他们有计划地在皖南围歼遵命北移的新四军的阴谋,指出:"过去内战之悲惨局面,又有重演之势,三年半全民抗战之英勇业绩,有中道而废之可能。歼灭皖南新四军之无耻罪行,不过是整个阴谋计划公开暴露之一部分,仅仅是亲日派阴谋家和反共顽固派以内战代抗战,以分裂代团结全部阴谋公开实行之开端。"

当时,党内外一些人认为国共合作快要破裂,内战可能全面爆发。但日本侵华战争正在继续,大敌当前,全国上下普遍反对内战,要求团结抗日。

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采取了坚定有力而仍把民族矛盾放在第一位的克制态度,在政治上坚决反击,在军事上严守自卫。一月二十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了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任命陈毅为代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继续坚持在长江甫北的敌后抗日战争。同时,公布大量事实。揭露国民党破坏抗战的阴谋,提出解决皖南事变善后事宜的办法。

经过中国共产党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同时,由于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不得人心,遭到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强烈谴责,使它不得不放弃反共的军事进攻计划。日本侵略军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并不希望把新四军和八路军全部调往华北,在一月下旬,在正面战场上发动新的猛烈进攻。这也迫使蒋介石不得不放弃他的反共战争计划。一月二十八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对皖南事变后新四军的行动方针作了指示:统一战线原则不变;注意收集皖南散失力量,加强指导;积极布置皖西、鄂东及河南方面的游击战争。

以后,一九四三年国民党当局又乘共产国际解散之际,企图再次发动反共高潮,进攻边区。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朱德在七月四日致函胡宗南,指出:"自驾抵洛川,边境忽呈战争景象。道路纷传,中央将乘国际解散机会,实行剿共。我兄己将河。防大军向西调动,弹粮运输,络绎于道,内战危机,有一触即发之势。当此抗战艰虞之际,力谋团结,犹恐不及,若遂发动内战,必至兵连祸结,破坏抗战团结之大业,而使日寇坐收渔利,陷国家民族于危亡之境,并极大妨碍英美苏各盟邦之作战任务。"

六日,他又致电蒋介石、何应钦和军令部长徐永昌,呼吁团结,要求制止内战。中共中央指示,将朱德致胡宗南电等文件印成小册子,向边区附近的国民党军队散发。国民党当局看到中国共产党已有准备,不敢轻举妄动。

这样,国共两党的合作关系终于维持到抗战胜利,没有破裂。


分类:共和国人物 书名:朱德传 作者:中央文献研究室
32章 呕心沥血渡时艰 | 朱德传 | 共和国人物

32章 呕心沥血渡时艰


一九四○年以后,是各抗日根据地物质困难空前严重的时期。这种困难,是日本侵略者的残酷"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的严密经济封锁所造成的。

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地区。"当时边区只有一百四五十万人口,又是土瘠地薄的高原山区。在国民党顽固派的封锁下,要担负数万名干部、战士以及全国不断奔赴革命圣地的青年学生的吃穿住用,实在成了一个大问题。在一段时间里,我们财政经济极其困难,几乎没有衣穿,没有鞋袜穿,冬天没有被子盖,没有菜吃,没有油吃,甚至吃粮也很困难。"①早在一九三九年二月二日中共中央已在延安召开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在会上发出"自己动手"的号召。

、朱德回延安后,在协助毛泽东指挥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军事斗争的同时,十分关心陕甘宁边区的财政经济工作情况。他看到:边区的"财政经济建设虽有某些成绩,实在入不敷出,以致几月来未发一文零用,各机关、学校、军队几乎断炊。"②深感非采取重大措施,不足以扭转局面。因此,他邀请正在延安的中共南方局常委董必武、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徐特立和边区财政经济工作的几个负责人一起到各地去视察工、农、商各业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一九四○年十月到年底,朱德先后发表《论发展边区的经济建设》、《参观边区工厂后对边区工人的希望》、《完成一九四一年度财政经济计划》等文章,阐述他对发展边区经济的构想。他在文章中指出:"发展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的问题,提出已经相当久,而且也取得相当成功,但因这问题尚未引起各方面最广泛的注意,并为某些条件所限制,直到今天还未达到应有的成绩,所以有重新提出的必要。"他认为,发展边区经济建设最基本的困难有两个:"首先就没有大量的流动资金。其次,我们的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还远不足以应付工作发展中的需要,我们缺乏重工业机器,现在自制不能,又难于购买。"此外,"边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物资难于流通;边区内部各系统的经济建设机关,互相的连系尚不够密切。"③怎样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经过调查,朱德把注意力集中到在陕甘宁边区蕴藏量很大、又是人们生活必需品的食盐上来。边区境内有五个盐池,产量很大,边区内部根本消费不了。当时,大家都还没有想到用盐去换钱以积累资金。朱德考虑到,如果把盐销到附近需要食盐的陕西、山西、河南各地,不就可以换口大量资金吗?当时,这些地区缺盐,正是"千载一时的机会,不可错过。"朱德明确地提出:"现在,自力更生是目前全党全军之极重大任务。""我的意见先从盐下手。""定边盐池为陕北经济策源地。""我们下紧急令,派军队全体动员。首先从盐井来冲锋,冲破这些困难。"为了完成这个计划,他提出六点意见:"一、开足五千亩以上晒盐田,今年不必再多;二、修好通庆阳大车路及他路大车路;三、设置转运站、饭店、骡马店,统制出口商店;四、购足骡马;五、购足运输工具,大车、小车;六、开煤炭厂熬盐,运水运炭,在适当地点熬盐或引盐水到有炭地方去。"

"以上意见都是有可能实现的。"

他还指出,盐价应随时价涨落,不能固定不变,现在井地售价太低,以致公家收入有限;同时,必须毫不姑息地严惩贪污腐化分子,"不惜用严法以至没收、枪毙之法","才能点滴归公"④除食盐外.朱德认为羊毛也是边区的一大优势。全边区有羊二百万只以上,单绵羊产的羊毛,每年就有二百五十万斤以上,纺成毛线、织成呢子,不但可以自用,还可以出口。边区不宜植棉,棉花较少,可以用毛、棉或毛、麻混纺来解决穿衣问题。⑤他提出:"目前只应以盐及羊毛为重心来建设,以后当以次第及于他种工业""⑥怎样解决缺乏技术人材的问题?朱德也提出了几项措施,那就是:一面"欢迎边区以外的熟练工人,到边区来工作";一面靠自己培养。他要求:"边区的熟练工人要安心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更要耐心教育,教会工人学徒的真本事。我们的工人学徒,则要认真努力学习,要每人都下决心,在最短期间内培养自己成为熟练工人。""这里的工厂同时又是学校,他们(指边区工人)在工作和学习中,"能够锻炼和培养自己,在政治上和技术上不断进步,成为将来工作的干部和领导者,成为技师、工程师和各种专门家。"⑦朱德雷厉风行地抓经济工作,措施有力,很快推动边区经济工作出现了新的面貌。十一月,中共陕甘宁边区中央局采纳朱德的意见,作出《关于开展边区经济建设的决定》和《关于财政经济政策的指示》。十二月三日,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在延安生产动员大会上讲话时指出:"朱总司令最近曾到过我们边区各地、各工厂参观过,贡献给我们很多宝贵意见,对于我们明年的生产建设是有很大作用的。"

这年年底,朱德又撰文号召边区全体军民完成边区一九四一年度财政经济计划,"要使边区的财政经济从半自给到完全自足自给";"解决吃饭、穿衣、日用品和军需的事。这件事不办好,抗日战争就难于支持,抗战的胜利就没有保障"⑧克服陕甘宁边区的严重经济困难,一九四一年是关键的一年。

边区经济困难中最紧迫的是吃饭问题。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要养活原有的一百多万老百姓,本来就不富裕,现在又来了几万干部、学生、军队,都是脱产人员,单靠当地人民来养活是不可能的。当时,国民党顽固派又正调集大批军队,企图进攻边区。朱德回延安时,胡宗南二三十个师几十万大军工虎视眈耽地注视着边区,天天进行蚕食和挑衅活动。为了加强边区防务,保障中共中央的安全,朱德回延安后不久就下令从晋西北调一个主力旅回到陕甘宁边区,以防止国民党军队的突然袭击。这一来,粮食的困难更增加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朱德提出一个重要主张,就是在不妨碍部队作战和训练的前提下,实行屯田军垦。

当时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秘书长的李维汉回忆道:"军队实行屯田是朱德倡导的。他从前线回延安后,非常关心部队的生产,主张以部队强壮众多的劳动力,投入到生产运动中去,以减轻人民的负担,密切军民关系,同时帮助边区的建设,也改善部队本身的生活"。⑨对于中国历史上的屯田,朱德是很熟悉的。早年他在读《三国志》时就很赞赏曹操"开芍肢(今安徽省寿县)屯田"的作法,认为这是解决军队生活必需品的好办法。现在,他也准备采用这个办法来解决边区眼前的困难,而在规模上比曹操当时的屯田要大得多,不仅进行农业生产,还准备从事农、林、牧、副、渔以及手工业、商业、运输业的综合开发。为此,他找好一大片荒地,准备把军队开去大干一番,这就是南泥湾。

南泥湾在延安东南约九十里,是延安县金盆区的一个乡,纵横数百里,渺无人烟;但土地肥沃,有三条河川流经此地,是适宜于垦荒的好地方。相传过去这里曾是人口稠密的富庶地区,因为战争的缘故,人民非死即逃,变成了荆棘遍野、杂草丛生的荒地。以前有过一些单位曾想来这里开垦,但都因人力不足,没有能站住脚。当第一二○师三五九旅奉调回陕甘宁边区后,朱德决心以这支主力部队为骨干,带动边区的其他部队、机关、学校一起前去开垦。边区的北面联接着晋西北根据地,受顽固派军队的威胁较小,而南面所受威胁较大。把这支主力部队部署在南泥湾,一方面用来防备顽固派军队可能发动的进攻;另一方面,又可以进行开荒种地。

朱德把开垦南泥湾当作克服经济困难的一项重点工程来抓。

当三五九旅旅长王震前来向他报到汇报工作的时候,他就把军垦屯田的想法告诉王震,王震很赞同:但他提出,这么多部队到哪儿去找开垦的土地呢?朱德笑笑说,土地倒是有,而且是块"大肥肉",好多人想去啃,都啃不动;你王胡子敢不敢去啃?王震生一副连腮胡,同他相熟的人都叫他王胡子,朱德也这么叫他,他一听说有土地,高兴地向朱德保证一定能啃得动。

康克清后来回忆这一段情况时说:"南泥湾政策是朱总先提出,毛主席、党中央同意了的。朱总原来就有军垦屯田的思想,但下面也要有人坚决执行才行;否则也不能槁得那么快、那么好。王胡子很坚决,开创了一个好传统。

开发南泥湾自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首先需要统一认识。不少战士从日夜战斗的前线回到边区,一心想的是打退顽固派的进攻,保卫边区,保卫党中央;可是,到了边区却要他们拿起锄头去开荒,思想上一时转不过弯来。

他们还认为当兵吃粮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哪有当了兵还要种地的道理?一些干部对指挥作战有一套,但组织开荒却没有经验,开始时也感到很不适应,朱德嘱咐部队领导干部:要想把生产自给运动开展起来,必须充分作好思想动员和组织准备,要鼓起大家的信心,要用我们劳动的双手。建立起革命的家务。(11)他深入到战士中去,了解大家的思想,解答大家的疑问,说明为什么要进行军垦屯田的道理。他经常引用毛泽东提出的一个问题:在严重的经济困难面前,我们是饿死、解散还是自己动手克服困难呢?他谆谆告诉大家,饿死。解散不是出路,只有自己动手,克眼困难,才是我们的办法。

除了思想上的障碍需要扫除以外,实际工作中的困难也很大。为了搞好开垦南泥湾的准备,一九四一年开春后,朱德带了几个身边工作人员和军委行政处处长邓洁"还有一位农业技术员,到南泥湾去实地踏勘。

从延安到三十里铺这一段路骑马还比较好走,可是从三十里铺折向东南到南泥湾的六十多里崎岖山路就很不好走了。到南泥湾以后,根本没有路,有的地方只能靠砍刀、斧子砍出一条路来。朱德感到,开发南泥湾,交通是个大问题,必须从三十里铺到南泥湾修筑一条平坦的大道,以便运输。他把这项任务交给炮兵团三营九连去完成。九连指战员在边区政府建设厅的指导下,克服没有经验、缺乏工具等困难,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当时的南泥湾,不但没有路,也没有住处,连老百姓也很难找到。朱德一行在踏勘时,白天披荆斩棘,爬山涉水,观察地形、研究措施:晚上简单地搭个窝棚,歇宿荒郊。在踏勘时,朱德访问了当地能找到的唯一的一位者乡,是姓唐的老汉。朱德同他攀谈起来。这位唐老汉原籍也是四川,是他父亲从四川逃难来此地时把他带来的,住在这里已经几十年了,目前只剩下孤身一人。他对南泥湾的情况很熟悉、详细地向朱德作了介绍。后来,唐老汉在开发南泥湾过程中成了开垦部队的编外"顾问"。

经过几天踏勘,朱德对南泥湾的实际情形做到了胸中有数。传说这里的水有毒,不能喝;他们来时自己带了水。临走时,他又取走当地的水样和上样。由于延安化验条件差,就把水样、土样送到重庆周恩来处,请他找人化验。(12)最后,弄清当地有些水由于长年经过腐花烂叶的浸泡,喝了有害健康,采取适当措施就可以解决。这就为不久后开垦大军的前来创造了条件。

不久,三五九旅六一七团首先开进南泥湾东面的临镇。开进前,朱德又同王震等去南泥湾周围察看。以后,三五九旅的七一八团和七一九团也先后开进南泥湾一带。一九四二年,三五九旅旅部进入垦区,驻在金盆湾。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各直属单位也陆续来南泥湾参加开垦,军委炮兵团到了离南泥湾不远的陶宝峪,掀起了开荒生产的热潮。为了便于统一指挥各单位的生产和供应工作,军委在南泥湾设了一个办事处,负责这项工作。

二月二十五日,朱德在边区县委书记联席会议上作了关于生产运动的报告。他说,"我们党的负责同志,要把生产运动看严重一点,看远一点。因为是一个战争的环境,现在边区周围有二十儿万军队、五道封锁线,企图把边区蚕食取消,它的力量很大,可能打进来,所以我们要把经济建设看远一点,要把力量准备一下,应付他们的来打我们。"他提出了这一年边区粮食生产的任务:"今年边区计划生产四十万石粮,这个任务是要我们实际来做的,就是我们施肥、灌水、挖井,来增加收获。"他还提出种麻、种棉花、织毛、挖药材、养鸡、养鸭、养蜂、养羊、养牛等。要求并规定了边区工业、盐业、运输业、商业、税收工作等方面的任务。(13)他领导军委机关工作人员在王家坪附近开了个菜园,还亲自抓机关食堂,改善伙食。经过大家共同努力,终于渡过了边区这段最困难的日子。

打仗需要武器、弹药。抗战初期,国民党军事当局曾供应八路军、新四军一部分武器、弹药和军饷。可是皖南事变前就已断绝这种供应。在朱德等人筹划下,延安的兵工工业有了很大发展。到一九四一年三月,每月可造步枪子弹六万发,如果弹壳供应有保障,每月可以生产二十万发以至更多(所以战士打枪后要收回弹壳上交);每月可造手榴弹二万枚;小迫击炮五门,炮弹一千发;制造无烟火药的工厂也即将开工;造火药时需要硫酸,又建设了一个硫酸厂,每月约可生产硫酸四百磅。(14)当时,前线的八路军、新四军把缴获敌军的武器、弹药作为主要的军需来源,后方的产品作为补充。

一九四一年五月份,天气开始热起来了。朱德又一次来到南泥湾,在王震陪同下视察了刚来南泥湾不久的七一八团的生产情况。他看到正在成长的谷子,听了团部的汇报,又到战士中找人谈话,征求大家对建设南泥湾的意见,向大家讲解屯田政策的重大意义。他说:"边区地广人稀,只有一百五十万人口,我们这么多机关部队,都要靠人民负担,怎么行呢?我们一定要把生产运动搞起来。""敌人来了,就去打仗,敌人不来,就生产。毛主席说:敌人要封锁我们,我们对敌人的回答,就是自己动手,用我们的双手,做到生产自给。丰衣足食。"(15)六月二十日,朱德写了一封长信给三五九旅的七一八、七一七两个团领导人,对南泥湾生产作了具体指示:"七一八团陈、熊(16)两同志转七一七[团]陈、晏(17)及生产委员会:你们两团的生产有成绩,有了基础,望你们每天都向前推进,建立起模范的生产运动。你们要知道此一工作的重要性,它不但解决了日前自给自足的生活,并且也为边区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将来即是国家一部分优良的产业。

目前你们的农业生产将告结束(指开荒),你们应当乘此机会,建立起下边这些事业来。

一、畜牧业--养鸡、养鸭、养猪、养大、养鹅、养兔、养牛、养驴等,这些东西可由少到多,由无到有,不可忽视。

二、运输业--将牲口集中起来,组织大规模的运输队,到定边驮盐下来,或驮土货到上边去买,要多做大车,利用临镇至延安的大车路贩运货物,能做到每天有到延安的大车就好了。大路两边应多修骡马大店,堆粮、堆草,运草、运菜来延安。

三、手工业--建设手工厂,木厂、铁厂、农具厂、编物厂、食品厂、酱莱厂等。多做多开,不可大开,唯大车厂要大大的开,今年要做大车五百辆至一千辆,卖给边区军政民,以广运输。如铁不够,可到山西招贤镇大大的定购,因为你们有很好的大车工人,大车要做得很好,将来全边区都要用你们的大车。如你们能做,延安可来定购,先定合同,先交一部分款子。

匹、商业--商业要做,但不可大做,能和你们的农业、工业、运输业配合起来就行了。不可投机取巧,把资本放到不可靠的方面去。最好运土货到延安换取必需品,以物易物最为适宜,土货以药材为主,可发动军队和老百姓去开采,盐店是主要的,但不可看利大重。饭店、酒店、豆腐店可附带的去开。运输生意可大做,没有运输即没有生产可做。做生意你们七、八两团(18)要配合一致,不可互相冲突,与军委系统也要配合起来。对边区、整个商业要有政策,不可看小利而失大利,眼光要大,组织要严密、统一。

以上四项,是目前衣闲时要抓紧的工作。目前边区军事一时尚不吃紧(但无[毋]松劲),望你们在生产运动中建立起永久的基础,这是抗战建国的伟大事业。

你们每月应有生产总结,除向旅部作报告外,并应向我们作书面或日头的系统报告。我们最近设有财政经济部,有系统的来指导你们,要与它密切联系,对你们是很有帮助的。

纪律问题要严格遵守,办事人不准贪污腐化,不准在法律外去求赚钱。

你们建立的家务,虽然是你们经营的,同时也是国家经营的。我们是共产党,要时时刻刻想着为国家建立一个很大很好的家务,这样才能'共产'啊!不要忘了整个人民的利益。只求自给自足,结果就会走到自私自利的道路上去,那是走不通的。望你们以共产主义精神来发展生产事业,这才是正确的,才有前途,望你们正确地执行。

此信应在生产小组中讨论。

此致

布礼井祝你们胜利!

朱德

六月二十日于延安"(19)

从这封信中可以看出,朱德当时对生产的领导是多么具体、细致。

除三五九旅各团外,朱德也经常到从事屯垦的其他部队视察。例如:对在陶宝峪从事开垦的军委炮兵团,他至少去过两次,给他们讲解屯垦的意义和必要性,帮助他们解决缺乏生产工具等具体困难。(20)对参加南泥湾屯垦的陕北留守兵团骑兵旅教导队,他也同贺龙一起去视察过。看到他们种的糜子长得好,就称赞他们"不仅是一所培养干部的马背学校,也是开荒种地的好手。"(21)在大生产运动中,朱德自己处处以身作则。他纺的毛线质量很好,还和身边几个特务员一起组成生产小组,在王家坪开垦了三亩菜地。几位特务员年纪很轻,没有种过菜,朱德种菜却是个能手。他就手把手地教他们。为了积肥,他还带头拾粪。(22)朱德有着丰富的农业知识,他种的菜质量好,产量高,品种又多,在当地是很有名的。朱德的菜园经常有人前来参观。朱德同他们交流种菜经验,向大家推荐蔬菜的新品种,还常请人品尝,朱德的部下去看他时,他常留他们吃饭,用自己种的蔬菜招待大家。他们种的菜吃不完,经常用来送人。

朱德带头种菜,在干部、群众中影响很大。大家认为他领导全军进行作战、生产与训练,工作十分繁忙,每天还要批阅文件、考虑问题、参加会议、接待来访者等等,很少有空闲的时间,兼之他年近花甲"因此,部队中、机关中、老百姓中,集体地、个人的纷纷来信恳求替他代耕,以便他能为人民为革命保重身体,在生产的时间内稍为休息一下,但总司令总是婉言的谢绝,他说他的生产任务自己可以完成,生产虽然要花费劳动力,也是一件最快乐的事,这对整个革命,对他自己的身体都有好处。按照他的计划,生产任务的完成是完全有保证的。""总司令在生产中的这种模范作用,感动了所有看见他生产的人,成了推动生产运动,建立革命家务的一个巨大的力量,这个力量鼓舞着大家去创造奇迹。"有些不积极生产,游手好闲的后进战士,也彼朱德的精神所感动而有了转变。(23)516南泥湾屯垦的第一年气候条件比较好,当年秋天就获得较好的收成,解决了边区部队相当一部分的日粮问题。朱德指出:一年多的生产运动取得很大的成绩,解决了经济上许多困难问题。十一月要大大的忙一个月,把粮食收起来。事前要准备好,直送到部队中去。他说:屯田的办法很有用,以后还要用这个办法,在边区的所有部队都要参加屯田。他举七一七、七一八两个团的例子说:七一八团在将下种时才去开荒,但是现在收割的粮食至少够半年吃。七一七团去得比较早一点,他们一年的收获就可以把家务建立起来,所以,无论怎么忙,都要抽一部分人来做这件工作。(24)当经济情况初步好转后,有些人开始不冷静了,产生要建设重工业。大盐业、大军工等脱离边区实际的思想。十一月一日,朱德在边区工业局召开的厂长联席会议上指出:根据边区目前的环境和条件,想把手工业式的生产方式一下改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不对的。边区工业建设的方向应该是根据边区的需要、边区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来决定,我们的任务是为解决边区物质困难和前方的需要多生产物品,而不是为了赚钱互相竞争。

这一年冬天,驻守内蒙的国民党新编第二十六师何文鼎部南下换防,有进犯边区三边地区的企图。朱德命令组成野战兵团,开赴三边,严阵以待。

三五九旅中最早参加屯垦的七一七团也奉命参加。由于边区有了准备,何文鼎不敢冒然进犯。边境空气又缓和下来了。过年后,各部队重归原有防区,七一七团在返回南泥湾途经延安时,延安军民开了一个欢迎晚会。当时,太平洋战争刚爆发不久,朱德在晚会上讲话时指出:现在全世界都在打大仗,目前第一个任务是打倒法西斯。我们八路军、新四军是一支坚强的队伍,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决不落在人家后面。战争是长期的、艰苦的,没有充分的物资就不能取得胜利。你们去年在临镇生产,搞得不错,今后还要开荒种地,养猪、养牛、养羊,做到丰衣足食。(25)一九四二年陕甘宁边区的情况比一九四一年已好得多了。这年年初,毛泽东、朱德致电彭德怀说:"此问财经问题,今年可解决,并在去年打下了基矗""边区经济今年更有计划的组织了人民的、部队的及机关学校的劳动,大发动了生产运动可能向上发展,在不受灾的条件下勿须外援。"(26)这是边区军民一年多来辛勤劳动取得的丰硕果实。

为了促进经济状况的进一步好转,三月二十二日,朱德在延安召开高级技术干部会议,讨论边区的经济建设和技术建设问题。会议通过了给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的七项建议,提出"设立全边区的生产建设企划委员会,以统一和统筹全边区的生产建设事业。"特别强调"精兵简政"问题;要求"裁汰各生产部门中的冗员,合并同类性质的工厂,力求合理的节约人力、物力、财力,使人尽其力,物尽其用。"(27)在精兵简政工作中,朱德直接领导中央军委机关的整编。他把军委的许多下属单位,如总后勤部、直属队政治部、卫生部(包括所属和平医院、医科大学)以及经济建设部所属各单位,统统划入陕甘宁晋绥联防司令部建制,同相应机构合并。军委直属机关从原来的七千人精简到二千人。下一年,又进行一次整编,取消了原来给团以上干部配备勤务员的制度,把勤务员改为公务员,编为青年队,直属军委办公厅秘书处,统一负责军委机关的勤务。

一九四二年夏天,南泥湾一带的庄稼长得很好,眼见丰收在望。当时延安有五位年岁最大的老同志,人称延安五老。除朱德外,其他四位是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徐特立、陕甘宁边区政府秘书长谢觉哉、延安大学校长吴玉章和晋西北行政公署主任续范亭。纪念七七抗战五周年以后,朱德邀请其他四老同游南泥湾。这时的南泥湾和一年半以前相比已全然改观。朱德兴致很高,赋诗一首:

纪念七七了,诸老各相邀。
战局虽紧张,休养不可少。
轻车出延安,共载有五老。
行行卅里铺,炎热颇烦躁。
远望树森森,清风生林表。
白浪满青山,绿叶栖黄鸟。
登临万花岭,一览群山校。
丛林蔽天日,人云多虎豹。
去年初到此,遍地皆荒草。
夜无宿营地,破窑亦难找。
今辟新市场,洞房满山腰。
平川种嘉禾,水田载新稻。
屯田仅告成,战士粗温饱。
农场牛羊肥,马兰造纸俏。
小憩陶宝峪,青流在怀抱。
诸老各尽欢,养生亦养脑。
薰风拂面来,有似江南好。
散步咏晚凉,明月挂树杪。

这一年秋天,南泥湾获得丰收,边区其他地方的经济工作也取得很大成绩,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家务大了,保管问题就突出出来。朱德对负责保管工作的干部说:现在与过去不同了,已经建立了许多家务,就是需要大家保管好的仓库、粮草等等。他勉励大家认真做好保管工作。(28)十月十九日,朱德在中共中央西北局高于会议上讲话时针对边区的实际情况指出:"现在我们党内对于生产运动的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思想上应该转变到每个同志都要自己参加生产,帮助生产。""所以明年特别要把各种各色的生产事业搞起来,用这个作主体,其他的事情才能办好一点。边区劳动力缺乏,过去我们组织生产运动,首先以军队着手,军队有五、六万人,大部分是有劳动力的,所以从军队着手。"他说:军队开工厂、办农场,直接参加生产,有没有成绩呢?成绩相当大,这叫屯田制度,古时候有过的。

现在这种环境逼得我们搞屯田运动,并且已经发生了效力,今后还要搞下去。

边区有的是土地,只要这样做,自己就能解决自己的问题。他讲了军队在南泥湾开荒取得的巨大成绩,讲了运盐来换外面东西的问题,他还讲了边区发动人民参加大生产运动,强调说:"这样子搞,问题就能解决,事情也好办了。我希望高干会要把这个东西抓祝"(29)这次西北局高干会议,前后开了三个月。十二月二十五日,朱德再次前去讲话,又讲到"南泥湾政策"。他说:"为什么搞南泥湾政策呢?就是因为经济困难了,[国民党政府]停止了发饷,军队没有饭吃,这样逼出来的。"

他说,顽固分子封锁我们,同时,时时刻刻要打进来,边区不安全。边区养不起军队,而顽固分子就欺侮我们这一点。你愈没有军队,他愈要打进来。

你有了军队,他又不来了,问题就解决了。靠了南泥湾政策,边区去年能够渡过去,今年更顺利,这是个战略问题。他还系统地谈了对边区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盐业、商业、运输业等方面的问题。(30)十二月十二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一篇题为《积极推行"南泥湾政策"》的社论,其中谈到:"朱总司令从前方回延后,竭力提倡边区军队进行工业、农业、运输各方面的生产工作,以丰富的劳动,投入有用的活动,以减轻人民的负担,改善部队生活,密切军民关系,帮助边区建设。朱总司令这种克服物质困难、支持长期抗战的远大打算,在三年以前,有些人曾是不了解的。为了实行这一正确主张,朱总司令不但苦口婆心,作了许多解释,并且亲自踏看南泥湾,亲自组织南泥湾的开辟工作。当时,南泥湾是空无人烟的地方,那里鸟兽纵横,蒿蓬塞路。当朱总司令去踏看的时候,晚上只能找到一个茅棚住宿。但是,经过披荆斩棘,耕耘种植,今天的南泥湾,己成了'陕北江南'。

于是,'南泥湾政策'成了屯田政策的嘉名,而这个嘉名永远与朱总司令的名字联在一起。"

由于经济情况好转,这年年底,朱德、彭德怀下令改善前方{ewcMVIMAGE,MVIMAGE, !09100020_0522_1.bmp}{ewc MVIMAGE,MVIMAGE, !09100020_0522_2.bmp}广大指战员的生活,自一九四三年一月一日起,每人每天增发食油二钱,每月增发津贴费五角,每年发洗脸毛巾两条。(31)陕甘宁边区在一九四二年渡过了难关,到一九四三年情况就更好了。六月二十八日,朱德写了一封长信给任弼时,认为边区财经工作是目前最中心的工作,延安生产运动不能以丰衣足食为满足,不能不为将来的各方面设想,从十分发展的方向做去。(32)这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至十二月十六日在延安召开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大会开幕式上,朱德号召大家努力生产,厉行节约,把发展生产和保卫边区结合起来。大会闭幕式上,他又指出,军队参加生产,这是惊人的创造,开会期间,还举办边区生产展览会,会上展出了朱德亲手种出的一个大冬瓜,大家看后都很感动。有一个干部看后,当场写了一首诗:工余种菜又栽花,统帅勤劳天下夸;愿把此风扬四海,逢人先说大冬瓜。(33)延安县劳动英雄杨步浩在会上听说朱总司令工作这么繁忙,还要每年生产三石细粮交给公家,表示愿为朱总司令代耕一石,使他有更多时间处理国家大事。第二年六月,他给朱德送来了为他代耕的一石新麦。朱德留杨步浩吃饭,并带他去参观自己经营的菜园。第二天杨步浩回去时,朱德又送给他一口袋自己种的西红柿。

在朱德的策划和带动下,陕甘宁边区军民克服了困难,发展了生产,渡过了难关。它对敌后各抗日根据地胜利地渡过这段物质困难空前严重的时期,也起了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分类:共和国人物 书名:朱德传 作者:中央文献研究室
34章 针锋相对的斗争 | 朱德传 | 共和国人物

34章 针锋相对的斗争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八年浴血奋战,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喜讯传来,革命圣地延安一片欢腾,但是,随着抗战的胜利,蒋介石立刻把注意力转到消灭中国共产党和对付其他民主势力方面来。朱德一面同延安军民一起共享胜利的欢乐,一面高度警惕地注视着国内外的政治动向。

在八年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和它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一直在最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敌后抗战,使华北、华中日伪军的大部分处在它的四面包围之中。因此,当日本外务省在八月十日通过中立国向中、苏、美、英四国政府表示要求投降时起,朱德就以延安总部总司令名义在两天内发布七道命令,命令包围日伪军的各解放区人民军队,迅速行动,收缴敌伪武器,接受日伪军投降,如遇到抗拒,应坚决消灭之;命令原东北军将领吕正操所部、张学思所部、万毅所部及冀热辽边区的人民军队迅速向东北进发。但是,企图独占抗战胜利果实的蒋介石,却在八月十一日连下三道命令,一面要求解放区人民军队"就原地驻防待命",不得向日伪军"擅自行动"①,一面命令国民党军队"积极推进,勿稍松懈",同时命令日伪军"切实负责维持地方治安",只准接受国民党军队的收编。他还调动大批国民党军队向华北、华中、华南各解放区逼进。国民党发言人把朱德发布的命令称为"唐突和非法的行动";国民党高级将领何应钦、冷欣同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约定,趁日军尚未遣散之际利用日军参与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作战。内战危险十分严重。

面对着严峻的内战危险,朱德按照中共中央的决策,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针对蒋介石不许解放区军队要求日军投降的命令,朱德、彭德怀以延安总部正、副总司令名义在八月十三日致电蒋介石,指出这个命令"不但不公道,而且违背中华民族的民族利益,仅仅有利于日本侵略者及背叛祖国的汉奸们","这个命令你是下错了,并且错得很厉害。"②八月十六日,朱德又以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名义致电蒋介石,提出六项制止内战的主张并要求蒋介石公开收回他在十一日的错误命令。电报说:"在抗日战争将要胜利结束的时候,我提起你注意目前中国战场上的这样的事实,即在敌伪侵占而为你所放弃的广大沦陷地区中,违背你的意志,经过我们八年的苦战,夺回了近百万方公里的土地,解放了过一万万的人民,组织了过一百万的正规部队和二百二十多万的民兵","建立了十九个大块的解放区","我们至今犹打击和包围着侵华(东北不在内)日军的69%和伪军的95%。而你的政府和军队,却一向采取袖手旁观、坐待胜利、保存实力、准备内战的方针,对于我们解放区及其军队,不仅不予承认,不予接济,且更以九十四万大军包围和进攻它们。"电报强调:"内战危险空前严重",制止内战的办法是:"凡被解放区军队所包围的敌伪军由解放区军队接受其投降,你的军队则接受被你的军队所包围的敌伪军的投降。这不但是一切战争的通例,尤其是为了避免内战,必须如此。如果你不这样做,势将引起不良后果。关于这一点,我现在向你提出严重警告,请你不要等闲视之。"③

针对蒋、日、伪的暗中合流,朱德在八月十五日以中国解放区抗日军总司令名义命令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你应下令你所指挥下的一切部队,停止一切军事行动,听候中国解放区八路军、新四军及华南抗日纵队的命令,向我方投降,除被国民党政府的军队所包围的部分外"④同日,朱德还向美、英、苏三国政府发出说帖,阐述了中国解放区、沦陷区抗日武装力量和广大人民八年抗战的实绩,揭露国民党政府"主要的是采取袖手旁观、坐待胜利的方针,其军队的大部不打敌伪,退至大后方,保存实力,准备内战",请三国政府在处理日本投降问题时"注意目前中国战场这样的事实。"并向三国政府提出下列声明和要求:"一、中国国民党政府及其统帅部,在接受日伪投降与缔结受降后的一切和条约时,不能代表中国解放区、中国沦陷区广大人民及一切真正抗日的人民武装力量。如协定及条约中,有涉及中国解放区、中国沦陷区一切真正抗日的人民武装力量之处,而又未事先取得我们的同意时,我们将保留自己的发言权。

二、中国解放区、中国沦陷区一切抗日的人民武装力量,在延安总部指挥之下,有权根据波茨坦宣言条款及同盟国规定之受降办法,接受被我军所包围之日伪军队的投降,收缴其武器资材,并负责实施同盟国在受降后之一切规定。

三、中国解放区、中国沦陷区的广大人民及一切抗日的人民武装力量,应有权派遣自己的代表参加同盟国接受敌国的投降和处理敌国投降后的工作。

四、中国解放区及其一切抗日武装力量应有权选出自己的代表团,参加将来关于处理日本的和平会议及联合国会议。

五、为减少中国的内战危险,请美利坚合众国政府站在中美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上。立即停止对中国国民党政府之租借法案的继续执行。如果国民党政府发动对中国人民的全国规模的内战(此种内战危险,现己极其严重),请勿予国民党政府以援助。"⑤蒋介石对朱德提出的警告置若罔闻。但他的精锐部队在抗战期间大多退到西南和西北的大后方,一时来不及调运足够的兵力到北方,内战的准备尚未就绪,因而只好作出和平谈判的姿态。八月十四日、二十日、二十三日,蒋介石连续三次致电延安,邀请毛泽东赴重庆"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

这时,斯大林也致电中共中央,说中国应该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建议毛泽东去重庆同蒋谈判,寻求维持国内和平的协议。

八月二十三日,中共中央在枣园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去重庆谈判问题。尽管蒋介石主张和平谈判只是一种姿态,但中国共产党还是力争能借此实现国内和平,从事国家建设。毛泽东在分析国内外形势后指出有可能争取在一段时间内出现国内和平的局面,我们现在的口号是和平、民主、团结,要学会在和平的条件下进行斗争,准备走曲折的道路。

朱德在政治局会议上发言说:和平对中国人民是有利的,这次去谈判是必要的,蒋介石可能作些让步。毛主席去谈判是有利的。有无危险?看来比过去保险得多了。我们要保持军队,要保住人民已得到的胜利果实。东三省我们一定要去,要派大批干部去开展工作,也要派干部到国民党的大后方去工作。还要把准备打仗作为重要的任务⑥。

会议决定同国民党进行谈判,由周恩来先去重庆,毛泽东随后再去。确定同国民党谈判的方针是依靠人民力量,同蒋介石的反动方针作针锋相对,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争取以和平途径实现一定的政治改革,会议决定毛泽东为中央军委主席,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为副主席。决定朱德继续兼任中共中央海外工作委员会主任,周恩来兼任副主任。会议还决定在毛泽东去重庆谈判期间,由刘少奇代理党中央主席职务。

力争实现和平民主,又准备在不得己时进行自卫战争,这是中国共产党根据当时实际情况制订的明确方针。

战争与和平,风云变幻莫测。在这个历史关头,中共中央进行了紧张的工作。为了表明自己争取和平民主的诚意,中共中央政治局八月二十五日决定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为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的代表,一起前往重庆。与此同时,中共中央也作了应付局势万一恶化的准备。

同一天,一架绿色的DC型美国运输机从延安东关机场起飞,飞机上坐满了中共高级军事将领,共有刘伯承。邓小平、陈毅、林彪、薄一波、陈赓、萧劲光、李天佑、邓华、陈锡联、陈再道、滕代远、宋时轮、杨得志等二十多人,他们将分赴各解放区战场,准备在遭受对方武装进攻时以军事斗争来保卫人民的抗战胜利果实。

行前,中央领导人分别同他们进行谈话。杨得志回忆说,他是由朱德向他交待任务的,当时他正担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司令部教导一旅旅长,朱德通知他:"中央决定你离开陕北,回冀鲁豫去。"还告诉他:中央决定成立晋冀鲁豫中央局,以邓小平为书记,薄一波为副书记;成立晋冀鲁豫军区,以刘伯承为司令员,邓小平为政委,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四个地区统归刘邓指挥。

杨得志问:"什么时候走?"

朱德说:"尽快,要尽快。你先走,部队由其他同志带着随后。怎么样,有这个思想准备吗?"

杨答:"有的,不过没想到这么快。"

朱德说:"是呀,毛主席在七大闭幕时讲过,把中国引向黑暗还是把中国引向光明在互相斗争着。这个斗争今天更现实更尖锐了。日本人愿意到蒋介石那里去,而不愿意向我们投降的!蒋介石已经行动了,杀气腾腾■。他是决心要夺取人民的胜利果实的,我们当然不答应。所以,你们的任务很急。

冀鲁豫的地理位置你是知道的,很重要呀!"⑦八月二十八日,朱德送毛泽东、周恩来等前往重庆谈判。当天下午。朱德在中央党校大礼堂对将要出发去东北工作的干部作报告,谈了他对形势的看法:整个世界要和平,中国人民也要和平,国民党虽然不要和平,要消灭我们,但事实上行不通。这次毛主席去重庆谈判,安全回来的可能性大。谈判会有结果,但不会那么顺利,我们是要民主、团结、和平,建设新中国。

如果他要打,那就消灭他一部分,再来谈和平,无论时局如何变化,我们都要准备好,使抗日战争的胜利果实不致被人家抢去。

朱德在讲话中强调:我们要积极向东北发展,东北大有文章可作。蒋介石的部队大部分在南方,到东北要走半年。即使他到了东北,顶多是他占城市,我占乡村,象日本占领东北那样。打日本我们有办法,对他我们就没有办法吗?不怕!朱德还讲到,有些同志这几天看到苏联和蒋介石订了条约,有些灰心。过去以为苏联会大大帮我们一手,现在失望了,这是因为过去希望过奢。但是要知道虽然有个条约,东北的工作还大得很。苏联三个月撤兵,中国要归中国人自己管,东北要归东北人管,我们当然可以管,条约上没有规定不要我们去,不要我们管。东北工业发达,又挨着苏联,不受夹击,就是打退却,也应该向东北退,退华北还不够。现在要派五万队伍插过去,再派万把干部,将来还要去。这是很长远、很巩固的路,是长期艰苦的群众工作,是争取三千万群众和我们在一起,"我们到东北去是做事,不是去做官。

蒋介石派人是去做官的,国民党在那里没有底子。东北必须是民主的东北,我们大有希望。"⑧朱德在这里所阐述的观点,可以说是"向北发展,向南防御"这一重大战略方针的雏型。

九月十四日,从冀热辽边区率部向东北挺进,担任了沈阳市卫戍司令的曾克林,陪同苏军在东北的最高司令马林诺夫斯基元帅的代表贝鲁罗索夫中校,乘苏联军用飞机飞抵延安,苏军代表向朱德转达马林诺夫斯基的意见:蒋介石军队与八路军之进入东北,应按照特别规定之时间;苏联红军退出东北之前,蒋军及八路军均不得进入东北;八路军之个别部队已到辽宁省沈阳市、大连市、吉林省长春市、热河省平泉县(今属河北省)等地,请朱总司令命令各该部队退出苏联红军占领之地区;苏联红军统帅部转告朱总司令,红军不久即行撤退,我们不干涉中国内政,中国内部问题由中国自行解决。

朱德表示,热河、辽宁各一部,在中日战争爆发时即有八路军活动并创有根据地,请允许该地区八路军仍留原地。朱德还与苏军代表达成协议,即苏军同意将原属冀热辽抗日根据地范围内的锦州(伪"满洲国"曾设,'锦州时,辖辽西十四个县)、热河两省完全交给八路军接管⑨。

当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听取曾克林汇报东北工作。朱德向曾克林再三叮嘱:"东北人民受了日本侵略者十几年的压迫,要使他们感到我们党的温暖,感到党和人民的军队是他们的靠山,使党的影响深入人心。你们是第一批进入东北的部队,责任更是重大。"⑩当晚,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把战略重点放在东北,把原来准备南下的十万部队和两万干部转而挺进东北,并决定建立以彭真为书记,陈云、程子华、林枫、伍修权为委员的中共中央东北局,加强对东北工作的领导。朱德在这次会上发言说:"中央要迅速派人到东北去,要准备四十万至六十万军队。"(11)三天后,刘少奇、朱德致电正在重庆谈判的毛泽东、周恩来,明确提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主张力争东北,控制热察,除派部队去东北外,必须立即调十万到十五万部队到冀东、热河一带,江南新四军主力须转移到江北,调到冀东,或到山东由山东调出部队去冀东、热河。

在得到毛泽东、周恩来复电同意后,中共中央电示各中央局:"全国战略方针是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只要我能控制东北及热、察两省,并有全国各解放区及全国人民配合斗争,即能保障中国人民的胜利。"(12)同一天,朱德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蒋介石对我们的办法是能打就打,不能打就暂时避免打,他们设法把各地联系起来,甚至与日本人合伙起来打我们。

三个月打不起来,要打至少得六个月,我们要争取主动,争取时间";"只要北方行,南方不巩固甚至丢失一些地方也是需要的,苏北、皖中、长江流域,准备做交换条件,我们要来个主动的行动,形成北面归我们的形势。"

(13)

向北发展,关键就在争夺东北。由于贯彻实施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到一九四五年十一月底,进入东北的人民军队已达十一万人,从延安和各战略区抽调的党政干部已有两万人到达东北。成立了东北人民自治军总部,林彪任司令员,彭真往政委,统一指挥进入东北的部队。地方民主联合政府纷纷建立。到这年年底,东北人民军队总兵力发展到二十八万多人。

在毛泽东、周恩来赴重庆谈判期间,朱德和刘少奇在延安做的另一项重大工作,就是在自卫原则下指挥必要的军事斗争来配合重庆谈判桌上的斗争。蒋介石虽然打出"和谈"的招牌,但一点也没有放松对解放区的军事进攻。对这一点,中共中央有着清醒的认识,决定采劝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方针。毛泽东去重庆谈判前,曾经在一次会议上对将领们说:"同志们担心我去谈判的安全。蒋介石这个人我们是了解的,你们在前方打得好,我就安全一些;打得不好,我就危险一些。"(14)朱德坚决贯彻毛泽东的这一指导思想。八月三十日,他和刘少奇、任弼时打电报给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贺龙,说明毛泽东赴渝谈判是必要的,在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下,蒋介石不敢不保障毛泽东的安全,"目前在前线上最能配合与帮助谈判的事情,就是在顽军向我解放区进攻时,在自卫原则下打几个胜利的歼灭战。"(15)当时,国民党当局加紧调兵遣将向解放区进攻,从八月中旬开始一个多月内,调集了三十七个军七十三个师的兵力,其中大部分用于向华北解放区进犯,企图控制整个华北,分割、压缩各解放区,并打开它进军东北的通道。

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在刘少奇、朱德的主持下,密切注视对方的动向,指示各解放区对从平汉、津浦,同蒲、正太和平绥等铁路干线推进的国民党军队给予坚决的打击和阻滞,在各铁路沿线开展交通破击战,集中力量组织几个战役。

在这些战役中,最主要的是上党战役。上党,是晋东南长治一带的古称,是八路军一二九师创建的一块抗日根据地。日本投降后,阎锡山立刻派五个师一万七千余人袭占了这一地区,企图控制整个晋东南。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前,指示晋冀鲁豫军区要把侵占上党地区的国民党军队除掉。八月二十五日刘伯承、邓小平从延安返回晋东南后,立刻着手准备上党战役。中央军委在八月二十八日复电刘邓,同意他们"集中太行、太岳优势兵力,首先消灭阎伪进入长治部队"的部署。三十一日再电指示:"阎部一万六千兵占我长治周围六城,乃心腹之患,必须坚决彻底全部消灭之。唯诸城堡坚垒密,须有充分准备,切不可草率,进攻时宜选择一两个城,各个击破,不宜同时攻击。

如攻而不克,可围城打援。究竟如何打法,请你们详加考虑,我们意见仅供参考。"(16)上党战役从九月十日开始,到十九日,相继解放长治外围各城,形成对长治的三面合围,以围城打援的方法,先在屯留西北地区歼灭从太原出动的援军,再歼由长治向西突围的阎部,在十月十二日获得全胜,共歼阎锡山部十三个师三万五千多人。上党大捷,加强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共谈判中的地位,对重庆谈判起了直接的配合作用。就在上党战役快要结束的时候,国共双方在十月十日正式签署《国民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纪要》签字的第二天,毛泽东从重庆回到延安。

在这前后,由于国民党军队不断向解放区发动进攻,朱德和中央军委又指挥华北解放军进行了平汉(邯郸)战役、平绥战役、承德保卫战、津浦路徐济段的自卫作战,相继取得一系列胜利。在平汉战役期间,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新八军军长高树勋率所部一万余人于十月三十日在马头镇战地起义。十一月二日,朱德和毛泽东致电高树勋,说:"闻吾兄率部起义,反对内战,主张和平,凡属血气之士,莫不同声拥护。特电驰贺。"(17)蒋介石集团向中国人民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得到了美国政府的支持。蒋介石依靠美国的援助,将他的远在西南、西北大后方的军队空运、海运到华北、华东、华中、东北地区,抢占战略要点和铁路交通线。美国海军陆战队从九月底起,先后在天津、烟台、青岛、秦皇岛等地登陆,协同国民党军队侵占冀东等解放区的许多重要城镇。

面对美军的这种行径,朱德采取严正立场,同他们进行有理有节的斗争。

九月二十六日,朱德以总司令名义命令第十八集团军参谋长叶剑英通过延安美军观察组伊万·叶敦上校向美军总部声明:山东省烟台市、威海卫市和河北省秦皇岛市都已在第十八集团军的控制之下,附近并无日军,"如果美军事前未经与十八集团军总部作任何协商和决定,突然在上述地点登陆,将引起中外人士怀疑美军干涉中国内政";"因此,朱总司令希望美军不要在上述地点登陆。"(18)但美军无视这一警告。十月初,美国军舰出现在烟台海面上,先是声称不准备在烟台登陆,只要求允许它的士兵在崆峒岛休息,接着,又"要求十八集团军部队及烟台市政府负责有秩序地将烟台市移交美方接管。"(19)朱德接到这一事态的报告后,十分诧异,十月六日,命令叶剑英致函美军观察组,向美军郑重声明:"一、烟台市早于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四日为本军部队收复,烟台市之日伪军队,早经完全解除武装,市区秩序早复常态,今美军突然要求在该处登陆,我方认为毫无必要。至要求本军部队与当地政府撤离该市,尤属无法理解,因此,请美军总部报贵方有关司令部转烟台海面美海军陆战队勿在烟台登陆。二、美军如未经与本军商妥,竟然实行在该地强行登陆,因而发生任何严重事件,应由美军方面负其全责。"(20)十一月四日,朱德就美军在十月十八日搜查冀中军区驻天津办事处以及美机于十月二十一日在河北省固安县、安次县上空寻衅等事,致函中国战区美军司令魏德迈提出抗议,要求美军今后不再发生破坏中国主权、干涉中国内政及参加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国解放区的行为。

二十八日,朱德接见美国《纽约时报》、《芝加哥每日新闻》、美联社、法国通讯社记者,发表声明,阐述中国共产党对美军在华行为的态度。声明说:中国人民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承认美国在中国近代化、民主化事业上的重要性,并努力促进中美两大民族的互不可少的合作。八路军、新四军无论在抗战中与抗战后,都是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与美国军民相处的。但是,中国的反民主分子竭力煽动美国在中国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来为他们"火中取栗"。不幸美国政府官员与海陆军官中,已有一部分人听信他们的见解,他们想从不公平的干涉中寻找中国的友谊与美国的威信,从参加中国的大规模的因此必然是长期的内战中,寻找中国的统一安定与美国在华的经济利益和生命财产的安全。事实上这样作法不仅伤害了中美的传统的友谊,而且损害了美国人民与世界和平的利益。国民党当局不经过与中共正式协定而经过美军援助,硬把他们的军队开进由八路军和人民创建的冀热辽解放区,这就是今天北宁路上发生内战的原因。倘使这一情形继续下去,我们的抵抗亦将被迫继续下去。解决这些纷争的根本原则是彻底实现国民党与中共的协议,并由此成立全国统一的民主的联合政府,在此之前,地方性的民主联合政府应该得到合法地位。(21)解放区军民经过四个月的自卫战争,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在上党、平汉、津浦、绥远各线的进攻,共歼敌十一万人。同时,国民党统治区内人民掀起了反内战的民主运动。蒋介石在初战失利,大打又未准备好,国内外和平民主力量对他施加压力的情况下,在十二月表示同意按照双十协定的规定,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一九四六年一月五日,国共双方达成停止国内军事冲突的协定,使战争在全国范围内(除东北外)停止了一个时期,同月十日起,举国瞩目的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会议达成了和平建国纲领等五项协议。

这两件事,给渴望和平民主的人们带来了一线希望。

朱德衷心希望这些协议能得到完满的实现,但他对蒋介石扩大内战仍保持着警惕。二月三日,延安各界两万余人举行庆祝和平、民主大会,朱德在会上发表演说,称赞政协会议的成功,表示要努力使政协决协议彻底实现,同时指出:无论什么好决议,既不会自己产生,更不会自己执行,世界上有援助中国和平民主的人们,还有阴谋破坏中国和平民主和政协决议的人们,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和一切拥护和平民主的人们亲密团结,长期合作,保证国家的民主化。(22)按照政协协议确定的整军原则,军事三人小组(由中共代表周恩来、国民党代表张治中、美国特使马歇尔组成)经过多次协商,在二月底达成军队整编方案。三月四日,马歇尔、张治中、周恩来飞抵延安,朱德和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等到机场迎接。当晚,朱德在欢迎晚会上代表中共中央致词,表示中共抱有全部热忱实现中国的统一、民主与和平建设,中共对于停战协定、政协决议、整军方案一定切实执行。不可否认,中国的和平民主统一建设事业还有许多障碍、许多困难,整军方案的实现更不容易一帆风顺,我们对于中国的前途是乐观的,中国一定能够建设成独立自由富强的国家。(23)朱德的讲话表明,中国共产党是力求排除障碍,严格履行政协协议、争取国内和平、实现民主改革,推进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

但是,蒋介石对履行政协协议并无诚意,而是在"和平"的掩护下,继续进行全面内战的准备。三月十三日,国民党军队在苏军北撤后开进沈阳,立刻向周围扩展,对中共领导的军队展开猛烈进攻。在关内,他们部署对中原军区李先念部发动"围剿"。

朱德对这种严峻的局势,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三月十五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通过《关于目前时局及对策的指示》。朱德在会上发言说:"国民党没有一点缩编队伍的样子。东北他们一定要打,我们也就打。打就能生存。武器他们比我们好,士气我们比他们强。国民党现在杀我们的人,抢我们的地方,中原五师方面对我们形势不利。"(24)四月初,朱德代表中共中央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上发表演说时指出:"中国的反动派还是不愿意中国人民享受民主。他们正在寻找各种名义来推翻政治协商会议的决议,来继续保持独裁,来继续进攻已经得到民主权利的人民,因此我们必须继续提高警惕性。"(25)到五月间,国内局势日益恶化,全面内战的爆发已迫在眉睫。朱德在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讲话时,感慨地指出:"我们中国的问题,麻烦得很。

在这半年来,要和平,要和平,事实上不和平,打得不得下台。""因为反动派不要我们这样的和平,他们要他们的独裁制。所以蒋介石讲好了又翻了;讲好了又翻了。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他不翻,他就独裁不成了。"如果大打起来,局势会怎样发展呢?朱德详细地分析了各解放区的现状,特别是指出中国共产党和它领导的人民军队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满怀信心地说:"蒋介石要把我们搞平,这是不可能的。""我们比以前的把握多得多。""他们是给我们送枪的人。""虽然国民党有坦克,我们现在不怕,可以把他的坦克打破的。"(26)一九四六年六月,蒋介石自以为内战的军事部署已经完成,便悍然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全面爆发。由于战略任务发生了根本变化,解放区各部队由八路军、新四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朱德任总司令,彭德怀任副总司令。

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凭借美国的援助和他们在装备上、数量上的优势,抢占了一些战略要点,侵占了解放区的一些重要城市。面对国民党军队气势汹汹的进攻,朱德多次发表谈话,分析国民党军队必败、人民解放军必胜的基本因素,鼓舞人们的斗志,坚定人们的信心。

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是极端不得人心的,也引起国民党军队内一些爱国将士的强烈不满。朱德对争取国民党军队的起义极力重视。当时,国民党开入东北的几个军中,有两个军是云南部队。朱德利用自己在滇军中的威望和同国民党某些高级将领的关系,积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早在一九四六年四月下旬,他就从延安中央党校选调云南籍干部刘浩等前往东北,待机策动滇军起义。他对刘浩说:"在东北我们要着重做好滇军的工作,因为滇军受歧视,同蒋介石的中央有矛盾:对蒋介石和国民党有不满情绪,有些军官受当年护国讨袁影响还有爱国思想,他们迟早会看到,跟着蒋介石打内战是没有前途的。"(27)五月,国民党军队第一八四师(滇军)在师长潘朔端率领下,在辽宁海城起义,朱德驰电祝贺。以后解放长春时,在争取国民党第六十军(滇军)军长曾泽生部起义的工作中,潘朔端、刘浩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六月底,国民党空军上尉刘善本等驾飞机抵达延安。朱德在欢迎会上说:"我们始终坚持和平,但我们并不怕国民党内好战分子所燃烧起来的这股凶焰,我们有力量扑灭它!"七月二十六日,延安各界群众举行反内战反特务大会,朱德在会上讲话,号召国民党军队中一切。爱国的军官和战士,学习高树勋、潘朔端、刘善本等,退出内战。为人民服务;号召解放区的人民和军队,要给敢于进犯解放区的反动派以坚强的反击,拼死保卫解放区;号召国民党统治区一切民主人士要坚决勇敢地为反对独裁、争取和平民主而斗争。

八月下旬,全面内战已经进行了两个月了。朱德在杨家岭向中共中央机关干部作时事报告,他首先分析了蒋介石为什么要发动内战:"如果为了中国的和平民主同赶快恢复经济,当然可以不打。他那里搞的不好,我们这里搞的很好。他不打我们,把他那里搞好,就好了。这样中国岂不是就和平民主、经济恢复了吗?他那里不好,你这里好也不行,要把你这好的地方打烂才甘心。这样能够得到和平民主、经济恢复吗?当然不能够,所以就打起来了。"

朱德在向中共中央机关干部作的这个报告中指出:我们确确实实要和平,但前一段同国民党和谈时,我们并没有上当。他们要打,我们也有准备,打了几个胜仗,没有吃亏,现在我们的军队已发展到一百四十多万。中原我军已经胜利突围。粟裕指挥的部队在苏中连战皆捷。刘、邓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向陇海路出击。"蒋介石想打通铁路线,集中兵力打我们,但是行不通,而我们却把兵力集中起来了。蒋介石全面进攻解放区,我们就全面抵抗。"

朱德接着分析道:从力量对比来看,"蒋介石政治上的优势是失掉了,他要独裁,要卖国,要掀起内战,这是他不利的地方。我们要和平,要民主,要独立,这是我们有利的地方。在军事上说,他有飞机大炮坦克,我们有群众,我们也可以比得过他,在经济上说,他大后方的一切生产都很困难。我们的生产运动都发展起来了。我们是自己动手,有饭吃,有衣穿,就可以同他打。没有子弹也可以从他手上拿。""蒋介石全面进攻他还有弱点,兵力不够,运输经济都来不及。"他断言:"开始时有些人害怕我们打不赢,现在打了几仗,证明美蒋并不那么可怕,我们有条件有力量打赢他。"(28)也在这个月,朱德对美国记者阿·蒂·斯蒂尔发表谈话说:"共产党不要战争。和平可以使我们把解放区建设的更好,并在全国推行民主化与工业化,这个利益对共产党人是显然的。""人民都知道,此次内战是美国反动派与中国反动派搞起来的,如果这些反动派的计划成功,就是中华民族的灭亡,所以全体中国人民热烈支持我们。""城市有某种程度的重要性,但人民的愿望与军队的有生力量有绝对的重要性","依靠人民是最重要的。"(29)

九月三日,朱德在一次会议上讲话,又一次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战争最重要的特点是人民战争。他说:"我们靠什么呢?我们靠老百姓。"他分析了全国各战场的形势,以苏中七战七捷为例说:"七战七捷都靠老百姓。

敌人进入了我们的区域,瞎子摸鱼,东西看不见,我们明明白自,要打他那里就打他那里,结果很快缴了械。这个缴械并不是偶然的。"他说明:解放军的作战不是只顾一些城市,守不住的时候可以让他拿去,把他们的军队消灭后又可以拿回来。他引用毛泽东指出战争要打五年,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一切问题是准备长期战争。"(30)十月三日,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毛泽东提出的《三个月总结》,朱德发言说:"下棋要下活,作战也是一样,也要打得灵活。为了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需要放弃一些城市,放下一些包袱。"在这次会议上,他提出"用俘虏补充我们的队伍是个好办法";还提出在冬季要普遍开展练兵运动。(31)从未德这些讲话中可以看出:在全面内战爆发后三个多月,中国共产党不仅对战胜蒋介石早已有着充分的信心,而且由于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对应该怎样战胜蒋介石也看得越来越清楚了。


分类:共和国人物 书名:朱德传 作者:中央文献研究室
33章 胜利前夕 | 朱德传 | 共和国人物

33章 胜利前夕


从一九四二年春天起,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展开了一次整风运动。

这次整风运动,实际上是一次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则整顿全党作风的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曾经走过一条曲折前进的道路。其中,给中国革命事业带来损害最多的是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错误。队遵义会议到六届六中全会,党批判并纠正了王明的错误。但由于没有来得及在全党范围内对党的历史经验进行系统的总结,特别是没有从思想方法的高度对造成过去党内历次"左"倾和右倾错误的根源进行深刻的总结,所以,党内在指导思想上仍常存在一些分歧。这个问题不解决,党的团结和战斗力必然会受到影响。

中共七大迁延多年未开,除战争环境的客观困难以外,党内对过去历史经验认识没有统一是一个重要原因。一九三八年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任务。一九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中共中央通过了由毛泽东起草的《论政策》的党内指示,指出土地革命后期产生的许多过左的政策,不但在抗日时期一概不能采用,就是在过去也是错误的。

这个指示、事实上指明了王明在土地革命后期的"左"倾机会主义错误。一九四一年五月十九日,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讲演,尖锐地批评那种"不愿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仅仅根据一知半解,根据'想当然',就在那里发号施令"的"主观主义的作风",主张将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毛泽东还主持编辑党的历史文件《六大以来》,供高级干部学习。这部书在一九四一年十二月正式出版。

一九四一年九月十日至十月二十二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扩大会议,检讨党在历史上特别是土地革命时期的政治路线问题。毛泽东在发言中强调:"主要反主观主义、宗派主义。"他说:主观主义的特征是"不切实际,按心里想的去办。"而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应该"从实际出发,解决中国间题。"并且指出"六中全会对主观主义是打击,但未引起一般的注意,主观主义遗毒仍存在。"①会议着重批判从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到遵义会议这一段历史上所犯的"左"倾机会主义错误。

会议的第二天,朱德发言批判了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他指出:过去上级党组织要求红军攻打中心城市,要求打长沙、打袁州、打赣州、打黄肢等,都是主观主义的表现。他特别提到,当时受中共中央完全信任、由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来到中央革命根据地后,完全不顾红军的传统和组织系统,独断地组织红军乱打气,他不是以老部队为基础扩大红军,而是随便组织新部队,所谓扩大百万红军,这些新部队不能打仗,长征时,大多在路上散掉了。他批评:长征是一种搬家式的长征,事前一切准备工作都不通过我(朱德当时是中革军委主席)。长征前期,李德只是领着部队沿途逃跑,不敢同湖南军队打。他分析主观主义的原因是一些知识分子不懂实际情形,拿着马列主义当招牌,随便批评坚持正确主张的老干部。他强调,不切合实际的理论,便是不正确的理论。做什么事情总要从实际出发,就是战斗条令也要根据战场情况灵活运用,不顾实际是不能正确解决问题的。他还谈到一九三五年在川西北同张国焘的斗争。张国焘独断专行,硬说党委会委员要服从书记,也就是西北局委员要服从他张国焘。朱德针锋相对地提出,书记要服从委员会的决议,否则书记便要取消资格。他说,这是组织原则问题,他就是用这个原则说服大家,同张国焘斗争。关于宗派主义问题,朱德指出,军队中宗派主义的表现主要是不敢用新干部,尤其是知识分子干部,不敢利用俘虏,不打破这种思想,不但部队难以发展,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三三制等都无法实行。②会议期间,中共中央作出《关于高级学习组的决定》,成立高级学习组,以理论与实践统一的方法,研究马恩列斯的思想方法论与中共二十年历史两个题目。高级组的成员,全国以三百人为限,其中延安占三分之一,外地占三分之二。十一月二十九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关于高级军事干部学习的决定》,决定在中央高级学习组之下,设立军事高级学习组,以朱德为组长,叶剑英为副组长。这以后,朱德一直领导着军事高级干部的整风学习。

经过这一段时间的酝酿和准备,特别是在党的高级干部中基本上统一了认识后,全党整风的条件就渐次成熟了。一九四二年二月一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发表《整顿党的作风》的演说:八日,又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共中央出版局联合召开的宣传工作会议上发表《反对党八股》的演说。这两个演说,标志着延安整风已由高级领导干部学习的准备时期转入普遍发动全党学习的阶段。全党整风从此开始。

一九四二年五月二日,毛泽东主持的延安文艺工作者座谈会开幕,朱德参加了这次座谈会。毛泽东在座谈会上首先发言,发言内容就是后来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引言部分。朱德也发了言。他热情歌颂中国共产党和在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的伟大功绩,勉励大家创作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为工农兵服务;同时,批评了当时延安文艺界存在的一些错误思想。有一位作家自视太高,瞧不起工农兵群众,宣称自己不但要做中国的第一个作家,而且还要做世界的第一个作家,针对这种思想,朱德指出:一个人不要眼睛长得太高,要看得起工农兵;中国第一也好,世界第一也好,都不是自封的,都要由工农兵批准才行!有的作家感到在延安怀才不遇,没有受到更大的重视,借用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的两句后来发泄不满说:"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③意思是说在延安这个地方没有知人善任的韩荆州。朱德批评说,你到哪里去找韩荆州?在我们这个时代,韩荆州就在工农兵当中,只有到工农兵群众中去,才能结识许许多多的韩荆州。还有些作家不愿写歌颂八路军、新四军的作品,朱德说:八路军和新四军为了国家民族流血牺牲,有功又有德,为什么不应该歌颂?在这次文艺座谈会上还发生了革命作家要不要经过思想转变的争论。朱德说:哪里不要转变啊!

岂但转变,我说就是投降!并且举自己的经历作为例子说:我原来不是无产阶级,因为无产阶级代表的是真理,我就投降了无产阶级。我投降无产阶级并不是想来当总司令的,我只是为无产阶级打仗,拼命做事。还有些作家嫌延安的生活太苦,朱德针对他们的这种思想状况语重心长地说,现在延安的生活比起我们从前过雪山、草地的时候,已经是天堂了。外面大城市吃的、住的、穿的东西比延安好;但是,那里再好,是人家的;延安的东西再不好,是我们自己的啊!④朱德的这次讲话,在延安文艺工作者中引起很大的震动。

这个座谈会在一个月内开了三次。五月二十二日,毛泽东作了结论,成为长期来指引文艺工作者走同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的重要文献。

五月二十一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成立总学习委员会领导整风学习,并决定延长学习时间。各单位的整风学习热烈地开展起来,上级机关也加强对下级机关的检查和帮助。七月份,朱德率领检查组对留守兵团的工作作了检查。他代表中共中央军委对检查结果作了结论,肯定留守兵团在保卫边区、整训部队以及生产建设工作中是有成绩的,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对地方党和政府不注意团结和不够尊重,对军民关系注意不够;有些干部总想扩大队伍,打出去发展,把留守边区看成是暂时的,因此,对中央关于精兵简政的重要指示压下不好好讨论;对生产建设工作不够积极。朱德分析他们思想上的毛病,指出:你们从主观出发,等到主观与客观有了矛盾,还硬要按主观行事,这就是主观主义思想方法在你们身上的表现。做事情要搞出成绩来,只有一个办法,这就是要把握住正确的思想方法,老老实实,按规矩办事,把一切私念去掉,真正为党、为阶级忠实工作。他还批评他们中有的人脱离群众的个人英雄主义思想,指出:我们在工作中即使有所成就,那也是阶级的事业,不是个人的业绩。必须看得起群众的力量,看得起最笨的人。世界上的一切大事,常常是那些老老实实的人干出来的;要干成功点事业,也只有老老实实才行。⑤整风是一次普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运动。朱德在各种会议上引导和启发广大干部、党员提高认识。他在军事学院学员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教条主义对革命的危害和有人争当领袖的问题。他说:要想作成几件事,只有老老实实,实事求是,这是八路军的传统方法。他批评有些人刚念了几天书,背了几条原则,就自高自大,以为是万能,毫不虚心,这是不好的,结果一定是害自己、害别人、害革命。他指出,有些人脱离群众,只知道处处卖弄教条,搬运走不通的最高原则,那样是会把事情弄坏的。有些人,开口闭口社会主义原理原则,结果不少事情就是他们弄坏的;他们对世界各国的事都懂(自然也是皮毛的),就是眼前的实际实事他不懂。他还说:有的人时时刻刻想做领袖。领袖是群众封的,不是自己想于就能干的。⑥中共中央西北局举行的高级干部会议,自一九四二年十月十九日开幕到一九四三年一月十四日结束,开了将近三个月。会议以整风的精神,总结陕甘宁边区的历史经验,批评了工作中的各种错误倾向,会议期间,朱德多次前去讲话。

十二月四日,他在讲话中指出:"我们在过去犯的主要错误","就是'左'的幼稚病,在中国很长一个时候犯的就是这个东西","这一次清算了一下,很好",分清了路线是非,以后的事情就好办了。他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错误的东西过去能统治得那样久呢?他指出:这是因为大多数同志学习马列主义不够,分不情真假马列主义。同时,中国又非常需要马列主义,因此,当错误路线打着马列主义旗号时,大家就相信了。所以,今后必须很好地学习马列主义,使那些冒充的马列主义、假招牌的马列主义非收起来不可,没有办法作怪。他进一步指出,过去"左"倾机会主义是一种幼稚病,但又不简单是一个幼稚病的问题,还因为有些人力了争当领袖而要推翻已有的领袖,都想当中国的列宁。但是,我们党在二十多年奋斗中已经产生了自己的领袖,这就是毛泽东同志,这是在历史过程中锻炼出来的,不但在中国,而且世界上都承认他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所以,我看有些人不要再争了,还是坦坦白白、诚诚恳恳地作一点工作,能作什么就作什么,叫作什么就作什么,这样,最后或许能成为一个领袖人物也很难说。

朱德在这次会上还谈了党的一元化领导问题。他指出:过去我们党也是一元化的,不过因为领袖犯错误,一元化就化到另外一个地方去了。现在路线正确了,以后我们党要在毛主席领导下实行一元化。他说:"服从组织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机械的,一个是自觉的。""如果自觉的话,对的要服从;不对的要讨论执行,再向上申诉抗议,提出问题来,但组织原则一定要服从,过去我们的军队就是这样的。"他还说:在我国,党是有威信的,军队也有威信,就是政府威信差一些,这与历史情况有关,在革命中先有党,然后党与群众结合,发动群众搞暴动。暴动成功后,就组织军队,然后才搞政权。

有很多地方是军队去了才组织政权的,因此,有人就有点看不起政权;但这是不正确的,军队以后一定要尊重政府。⑦一九四三年一月十四日,中共中央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闭幕,朱德再次前去讲话。他肯定这次会议开得很好,特别是解决了党政军民的一元化领导问题,他说:解决这个问题,军队同志一定要下决心,因为对军队的同志不少人是惹不起的,军队的干部不应该单是一个指挥员,而且应该是一个好的共产党员,要遵守纪律,听从党的指挥,服从政府的法令,倾听群众的呼声,向群众学习"⑧西北局高干会议结束不久,中共中央决定把整风运动再延长一年;同时,提出审查干部、肃清内奸的问题,认为:"一年的经验证明:整风不但是纠正干部错误思想的最好方法,而且是发现内好与肃清内奸的最好方法。"⑨开始时,审干肃反工作进行得还比较正常,但从七月康生在延安作"抢救失足者"的报告,发动"抢救运动"后,情况就很不正常了。从国民党统治区或沦陷区来延安参加革命的人,很多被怀疑为"失足者"或"内奸分子"。

这时,朱德根据"首长负责,亲自动手"的精神,领导着军委系统的整风审干工作。当"抢救运动"在延安各单位盛行,普遍发生乱批、乱斗、乱打人的情况时,他强调对人的处理要慎重,要严肃、认真、稳重、严格地掌握党的政策、不错批、错斗一个好人。

当时,军委系统中有一些人看到其他单位搞得轰轰烈烈,也跃跃欲试。

军委机关有一个高级参谋室,成员大多是原国民党部队的高级将领,后来到延安投身革命,很多人历史复杂,人们自然把眼睛盯上了他们。有一个高级参谋名叫白天,曾在国民党部队中担任过参谋长,更是引人注目。有人怀疑他是混进来的军统特务,提出要批斗他。朱德派人了解白天的全部历史,认为这种怀疑没有根据,不同意进行批斗。他指示高参室的领导人一定要好好掌握党的政策,不能乱来。这时,几个高参精神上都感到压力很大,对写自传更是顾虑重重。朱德找他们谈心,勉励他们消除顾虑,实事求是地向党交心。受到一部分人严重怀疑的那个白天,不仅思想负担很重,而且也感到很委屈,写了三首诗贴在自己住的窑洞门口,表示自己投靠共产党是为了革命,不是为了当官,也不是特务。朱德看后,和了他三首诗,表示欢迎他投身革命。白天看到朱德信任他,关怀他,原有的顾虑和委屈情绪就消除了大半,重新调动起工作积极性。⑩别人看到朱总司令对白天采取这种态度,也不再提批斗的事了。

据有的老同志回忆,由于朱德的领导,在当时"抢救运动"盛极一时的情况下,军委机关的"抢救运动"只搞了一个晚上。(11)随着整风运动的深入,朱德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发言中点名批判王明在抗战以来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他说:抗战以后的王明路线表现在几个问题上,如不要领导权、投降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一大堆统一(12)等等。

只要谁放手发展自己的力量,他就说你破坏统一战线,我有些不高兴。他不要政权,忽视八路军,忽视游击战争,对自己看不起,不了解中国革命的特点就是靠游击战争来发展自己的力量。相反,他对蒋介石看得起,把他看得又大又好,说成是"中国唯一"、"雄才大略"。对小党派他也看不起,这样就把统一战线统光了。在党内,王明目无中央,以代表国际来指挥中央自居,对书记处闹独立性,在党内关系上采取一打一{ewcMVIMAGE,MVIMAGE, !09100020_0533_1.bmp}拉的手法。"总之,对外一切服从,对内独立自主。"在群众工作方面则硬搬西欧的一套。朱德尖锐地指出:"我们的革命家务,他也没有出过力。搞掉革命的家务,当然不伤心。结果只有跑到大资产阶级营垒去,可惜蒋介石太蠢了,不要他!"

朱德还把抗战初期的王明同陈独秀相比较,指出:他们的相同点是:第一,不要领导权,不要武装,把革命领导权送给资产阶级;第二,看不见自己的力量,而把资产阶级的力量看得太大;第三,看不起游击战争;第四,就是怕统一战线破裂;第五,对资产阶级不要批评、不要斗争,只要团结。

王明和陈独秀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有共产国际做招牌,穿上马列主义的外衣把人吓住了;第二,新陈独秀主义是法西斯时代的产物,有法西斯的色彩。(13)接着,中共中央领导广大党员干部全面地深入研究了王明的机会主义错误。在此基础上,中共第六届中央委员会扩大的第七次全体会议在延安召开。

这次会议进行了十一个月,深入地讨论党的历史问题和路线、政策问题,分清是非,统一认识,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个重要文件,为中共七大的胜利召开作了极重要的准备。

在中共六届七中全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了四项决议:(一)全会以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朱德、周恩来五人为主席团,毛泽东为中央主席和主席团主席;(二)全会的任务是准备七大及处理日常工作,全会期间,书记处和政治局停止工作(由主席团代行它们的职权);(三)同意毛泽东所提出的关于党内历史问题的六项意见;(四)七大议事日程。(14)在整风运动进行的这个时期内,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极大变化:法西斯德国在同盟国军队的强大反攻中节节败退,已陷入困境;在太平洋战场上,盟军也取得很大胜利,日军的败象已日益明显;在中国战场上,日军兵力严重不足,而各抗日根据地军民渡过抗战中最困难的时期后,力量更加壮大,普遍展开了攻势作战。抗日战争的胜利已经不远了。朱德密切注视着形势的发展,进行指导,号召八路军、新四军积极准备反攻。他说:仗打了七、八年了,世界上和我们一起打仗的同盟国越来越多。我们的部队很勇敢,再加上技术,就能天下无敌,要积极准备反攻,把八路军、新四军造成最模范的军队,打倒日本帝国主义!(15)美国同中国共产党的关系这时也有所改善。当时担任中、英缅战区参谋长和美军司令的约瑟夫·华伦·史迪威将军和在中国的谢伟思等一批正直的美国外交官,对蒋介石政府的腐败、无能不满,认为中共是抗日的新的政治力量。为了在中国战场上对日军发动反攻,他们主张同中共领导的军队合作。

当时到延安采访的外国记者很多。一九四四年夏天,美军观察小组又来到延安进一步了解情况,沟通联系。这个观察小组曾派人到朱德领导的军委高参室和作战部帮助做技术工作。有一个美军中士描图员是大学生,天天前来帮助标图。在工作中,他了解到朱德的许多革命事迹,非常钦佩。当他将要离开延安时,提出希望能得到一张朱德的照片。军委机关工作人员向朱德汇报后,朱德满足了他这个要求,还送给他一块当地自织的绒布,使这位中士非常高兴。(16)其他到延安采访或工作过的国际友人,对朱德也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英国记者根瑟·斯坦因写道:"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将军,兵士们敬爱那个六十岁(17)的老农民,象父亲一样。他宽阔的面孔焕发着一种不可抗拒的热烈与乐观,他有力的握手唤起人们的信心。

我所发现的,随处都自发表现出来的士兵与人民的爱戴和信赖中,他同毛泽东实际上是同等的。

朱德和毛泽东一样,穿着没有徽章而对于各阶级都同样的军装,各处走着,不带卫兵或秘书。"(18)爱泼斯坦谈到对朱德的印象时说:"五十八岁的朱德是一位和蔼可亲的人,满头浓密的黑头发,面部宽阔,两眼炯炯有神。他身材健壮,步履稳健,他的直率使见到他的人一下想起了亚布拉罕·林肯的主要特征。从他的外表一点都看不出他是一个勇猛善战的指挥员和身经百战的战略家。相反,他看上去象一位普通的父亲,在于完一天艰苦而又个人满意的工作之后,回到家中,解开钮扣斜靠在椅子上休息,谈起话来面带安详的微笑,充满成熟而叉淳朴的智慧。这种智慧来自他长期熟悉的生活,并己与他自身融为一体。"(19)美国记者约翰·罗德里克写道:"我首次拜会朱德,是一九四五年在中国西北的延安。作为共产主义军队的总司令,他在'枣园'的生活是极之俭朴的。他当时约六十岁.就好象一位慈样的祖父一样,他亲切的脸孔,时常挂着笑容,使最怀批评性的访客也会消除敌意和顾虑。

在那个年代里,他成为共产主义中国的发言人,接待外国记者、来访的外交官和几乎所有到延安去的人,而且都是持之以同等的幽默感和耐性。当他笑的时候、向朋友递香烟的时候,表现出来的礼貌,都使人感到一阵阵温暖,冒出很强的感染力。"(20)以上几个外国人对朱德的印象很相似,反映了朱德的特点。可是,不久史迪威同蒋介石的矛盾尖锐起来。在蒋介石的坚持下,美国政府宣布召回史迪威,改派赫尔利为美国总统特使前来中国,并且很快就全力支持蒋介石。

随后,美国驻延安的观察小组成员谢伟恩等也被召回国。史迪威在离开中国前,给朱德写了一封信,全文如下:"亲爱的朱德将军:由于我已被解除在中国战区的职务,我谨向您,共产党武装部队首脑,为我们今后不能在对日作战中同您合作深表遗憾。您在对我们共同的敌人作战中发展了卓越的部队,我曾期望与您联合作战,但现在此事已成泡影。祝您战斗顺利并取得胜利。我谨向您致意。

真挚的J·w·史迪威美国将军"

这封信的原件已经遗失,但它的留底仍保存在美国陆军部档案中。一九四六年十月十三日,史迪威病逝。十四日,朱德致电史迪威夫人吊唁,电文说:"史迪威将军的死,不但使美国丧失一个伟大的将军,而且使中国人民丧失一个伟大的朋友。中国人民将永远记得他对于中国抗日战争的贡献和他为建立美国公正对华政策的奋斗,并相信他的愿望终将实现。"(21)当历史进入一九四五年时,抗战胜利已经在望,这时,延安正在准备召开七大,在这里集中了大批干部。朱德向中央提议:七大要早开,开了,人好出去工作。各地的历史问题讨论可以先搞个草案,交七大参考,有些争论也容易解决。总之要早点出去,要赶上苏联参战,要有精神准备。对蒋介石谈判也要有精神准备。(22)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三日,推迟多次举行的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终于开幕。朱德在开幕典礼上讲话。他说:二十五年来我们党已经发展成为中国人民大众的党,受到中国人民爱护的党。我们党一开始就作武装斗争,一直没有离开过武装斗争,这是我们党的一个特点。因此,尽管中国的封建势力要杀我们,外国的帝国主义同样要杀我们。很多时间敌人宣布我们的党已经没有了,已经不存在了;但是,我们党不但没有被消灭,反而更壮大了。

在我们党发展的道路上,充满了激烈的斗争,这些斗争锻炼了我们的同志,同时在这个斗争中间创造了我们的领袖毛泽东。他指出:在今后的斗争中仍有许多障碍,要打破这些障碍,就要靠我们武装同志及全体同志的工作。他说:毛主席那一天讲过,我们不想等到儿子一代才取得胜利,我们这一代人就要取得胜利,我们一定要胜利!朱德的讲话博得全场代表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四月二十五日,朱德向大会作题为《论解放区战撤的军事报告。这个报告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斗争、特别是抗日战争的经验,指出"解放区的战争是伟大的真正全面的人民战争",论述了解放区战场创造、发展、壮大的历程以及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分析了抗日战争中国民党的反人民的单纯防御的军事路线和共产党的人民战争的军事路线"是两条不同的军事路线",并从建军原则、兵役制度、养兵、带兵、练兵、用兵、政治工作、军队指挥等方面,对人民战争的军事路线作了详细的阐述。他指出:解放区军队今后的中心战略任务,是准备"实行从抗日游击战争到抗日正规战争的战略转变。现在已临到在实际工作上逐渐地去准备实现的时机了。我们全军干部必须善于在思想上、工作上准备实行这种转变,以迎接这抗日大反攻的战斗。"(23)在中共七大举行的日子里,德国法西斯在五月八日宣布无条件投降,欧战结束。十一日,朱德和林伯渠等欢宴苏、美、英等国盟友,庆祝同盟国在欧洲战场上的胜利。在席间,朱德致词说:欧洲战场的胜利不仅是苏、美、英三盟国的胜利,也是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全世界人民民主的胜利。德国无条件投降以后,在东方只剩下一个法西斯日本,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和力量,配合同盟国击败日军。(24)五月三十日,朱德在七大上作关于军事问题讨论的结论,对代表们在讨论军事报告时提出的关于毛泽东的军事思想,百团大战,反攻的军事转变,对敌、伪、友、顽军队工作以及军事干部等问题,作了解答。他强调说:"毛主席的军事思想,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人民需要武装斗争,中国农民多,武装就是农民武装,武装在农民里面才能产生出来,这就叫土地革命。关于土地革命的思想也可以说大部分是毛主席的思想产生出来的。"

他指出无产阶级的领导对这个军队的重要性。朱德说:这个军队同以往军队的不同在于它"来自人民,取自人民,依靠人民打仗。"因为这些,也就发生了战略战术的不同。他认为,毛主席的这种军事思想,经过十年内战和抗日战争两个阶段,现在已经是成熟了。(25)六月九日大会选举中央委员时,朱德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

六月十一日,中共七大闭幕。朱德在闭幕式上讲话说明这次代表大会的重大历史意义,指出,"我们以后的问题,就是团结全党争取胜利。"他分析了国际国内的形势,认为:"胜利是可以得到的,""只要我们的党团结一致,争取广大群众,一定会胜利的。"他还说到:这一次选举,军队里的负责同志当选的相当多,所以,有些同志担心将来会不会以军治党?这个事情,请同志们放心。因为我们党不是才发展起来的,又经过了整风,又有毛主席的路线,是不可能发生这种问题的。抗战八年来,我们军队是执行了毛主席的路线的。另外,我们军事干部在各方面一定要无条件去服从党。我初加入共产党的时候,就宣誓服从党。因为我是军人,应无条件的服从党,直到现在还是这样。现在这些军事干部都是党培养成的,我们每一个军事干部都一定要服从党。"我们的军事干部离开了党,那他就一样也做不成,一样也做不了,一切问题要靠党。"(26)六月十九日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朱德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书记处共有五个书记: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代成熟的领导核心。由这五人组成的核心,领导着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直到新中国成立的初期。

中共七大闭幕后不久,八月十五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朱德兴奋地看到:中国人民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分类:共和国人物 书名:朱德传 作者:中央文献研究室
35章 人民的光荣 | 朱德传 | 共和国人物

35章 人民的光荣


一九四六年秋冬之交,人民解放战争正处在一个重要时刻:解放区的自卫作战已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尽管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军事力量上处于劣势,却在七月到十一月问消灭了进攻解放区的国民党军队三十九个旅,约占它的总数的五分之一;但蒋介石仍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以为可以凭借他们军事上的优势,实行速战速决。他不顾中国共产党一再发出的警告,在十月十一日强行侵占华北解放区政治军事中心之一的张家口。当天下午,便撕毁政治协商会议上达成的有关协议,单方面宣布将召开"国民大会"。十一月十九日,中共中央代表周恩来结束同国民党进行了一年多的和平谈判,返回延安,国民党军队积极准备向陕甘宁边区发动进攻。延安正处于紧张的备战气氛中。

这年十二月一日,是朱德六十寿辰。人们在这个严峻的历史时刻为自己的总司令祝寿,有着一种特殊的心情,自然地把朱德的名字同中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形成热烈、真挚的感人情景。

祝寿前夕,《解放日报》在十一月二十六日发表了中共中央祝贺朱德六十寿辰的祝词和《朱德将军年谱1886-1946》,从十一月二十九日起,延安全城悬旗三天。党、政、军、农、工、商、学各界,纷纷举行庆祝活动。有的献上刚从前线缴获的胜利品,有的献上自己亲手种植的丰收果实。

中共中央及各中央局,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林伯渠、刘伯承、邓小平、贺龙、聂荣臻、叶剑英等都为朱德的六十寿辰题词、撰文、致电,表示祝贺。毛泽东的题词是"朱德同志六十大寿人民的光荣"①。刘少奇的题词是"朱总司令万岁"②。中共中央的祝词说:"人民庆祝你的六十年生活,固为你是中国人民六十年伟大奋斗的化身","你对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的无限忠诚,你的不怕艰难危险,不求个人名利的牺牲精神,你的联系群众、信任群众、视民如伤。爱民如子的群众观点,正在鼓舞着全党全军为独立和平民主而奋斗到底。""你的六十大寿是中国共产党的佳节,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佳节,是全解放区和全国人民的佳节。今天反动派还在进攻,""你的寿辰正是战斗的号召,胜利的号召!

全解放区军民,一定要用胜利的自卫战打退和粉碎反动派的进攻,作为替你祝寿的纪念品!"③周恩来的祝词说:"举世人民公认,你是中华民族的救星,劳动群众的先驱,人民军队的创造者和领导者","你为党为人民真是忠贞不二。你在革命过程中,经历了艰难曲折,千辛万苦,但你永远高举着革命的火炬,照耀着光明的前途,使千千万万的人民能够跟随着你,充满了信心向前迈进。""你是那样平易近人,但又永远坚定不移,这正是你的伟大。对人民,你是那样亲切关怀,对敌人,你又是那样憎恶仇恨,这更是你的伟大。""全党中,你首先同毛泽东同志合作,创造了中国人民的军队,建立了人民革命的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写下了新的纪录。在毛泽东同志旗帜之下,你不愧为他的亲密战友,你称得起人民领袖之一。""你的革命历史,已成为二十世纪中国革命的里程碑。"④十一月三十日,是祝寿活动的高潮。《解放日报》以整整两版的篇幅,刊登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的题词,刊登各中央局的贺电,刊登彭德怀、林伯渠、陆定一、习仲勋等的祝寿文章,刊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民主人士李鼎铭的题词:"为亿万人民寿"。寿堂设在中央大礼堂大厅内。寿堂正中墙壁上是毛泽东的题词和中共中央的贺幢:"万年长青",周围墙壁挂满了各方送来的贺词贺联。下午一时,朱德穿着灰布军装,身披斗篷,乘吉普车来到寿堂,接待络绎不绝的各界祝寿代表。他亲切地对大家说:"你们不必祝贺我,我要祝贺你们,祝贺党,祝贺人民。"当时正在延安的一些外宾,如美国著名记者斯特朗、苏联医生米尼柯夫斯基等也来祝寿。

这天晚上,在中央大礼堂举行祝寿晚会。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首先致词,接着刘少奇上台讲话。他称赞"朱总司令六十年来为中国人民所作的事业,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优秀的结晶,给予党和人民极大的光荣。"⑤周恩来在晚会上宣读了他的祝词,他那热情洋溢、铿锵有力的声音,激起了全场一阵又一阵的掌声。最后由朱德致答词,他首先感谢各界代表对他的祝贺,接着他深沉坚定地说:"中国人民很早就于革命,前仆后继,但屡次遇见革命伙伴,就往往不大靠得祝那些伪装革命而以升官发财为目的人,在获得革命果实后却反转来镇压革命,致革命屡次失败,人民屡次上当。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所有农民的儿子都是要革命的,那时不成功是模不到路,后来找到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反动派一定失败,中国人民一定胜利,我相信我可以亲眼看到中国革命获得成功。"⑥同延安的热烈气氛一样,各解放区军民也以各种形式表达对朱德六十大寿的祝贺。哈尔滨市各界代表五万余人集会庆祝,东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高崇民致祝词。晋绥解放区各界代表五千余人集会庆祝,贺龙司令员致祝词,参议会副议长、民主人士刘少白讲话,称赞朱德"有如冬日之可爱",晋察冀军区、华中军区也都集会庆祝,聂荣臻、粟裕分别致祝同。冀鲁豫军区在集会祝寿的同时,还在十一月三十日举办了一个缴获进攻解放区的国民党军队的武器展览会,陈列出战利品六百二十九门大炮,十八辆坦克,作为向朱德祝寿的礼物。在解放区内,真可说是"普天同庆"。

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也纷纷庆贺朱德的六十寿辰。

董必武从南京寄来两首祝寿诗:

其一

虎略龙韬尽革新,
平生戎马为人民。
河山破碎劳收拾,
田土纠纷要试均。
欲挽狂澜于既倒,
不随流俗与同沦。
存雄是谓能行健,
合有春秋似大椿。

其二

革命将军老据鞍,
豺狼当道敢偷安。
骨头生若铁股硬,
胸次真如海洋宽。
要作主人不作客,
甘为民仆耻为官。
乌延黎庶欣公健,
此日江南一例欢。

朱德读诗后,依原韵和诗二首:

其一

大好河山应革新,
推翻封建属人民。
乾坤锦绣欣同有,
肥沃原田思不均。
六十于今多扰攘,
期年以内望清沦。
平分广土归耕者,
裁遍神州满地椿。

其二

历年征战未离鞍,
赢得边区老少安。
耕者有田风俗美,
人民专政天地宽。
实行民主真行宪,
只见公仆不见官。
陕北齐声歌解放,
丰衣足食万家欢。

董必武诗中所说的"此日江南一例欢",真切地反映了国民党统治区许多进步人士的心情。在国民党严密控制的上海,文化界、新闻界的很多进步人士和革命青年,不顾国民党特务的盯梢与迫害,出席了中共驻上海办事处为朱德祝寿而举行的座谈会,并在一块红缎上签名留念。

为朱德六十诞辰祝寿,成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争取中国的光明前途而举行的一次动员。

与此同时,在地球的另一端,一位著名的美国女作家--艾格妮丝·史沫特莱正在伏案撰写《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用笔倾注她对中国革命、对朱德的敬爱之情。

史沫特莱曾经在一九三七年初到延安。在那次采访中,她打定主意写一本朱德的传记。她对朱德说:"我希望你把这一生的全部经历讲给我听!"

"'为什么呢?'他惊讶地问道。我回答说:'因为你是一个农民。中国人中十个有八个是农民。而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人向全世界谈到自己的经历。如果你把身世都告诉了我,也就是中国农民第一次开口了。''我的生平只是中国农民和士兵生平的一小部分,'他说;'等一等,你各处走走,和别人见见面,再作决定吧!'"⑦后来史沫特莱因病回到美国,但一直关切着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她渴望重回中国","希望恢复自一九三七年中断的与朱德的谈话"⑧一九四四年八月十四日,朱德致函史沫特莱说:"我们音信断绝已经多年,现在终于有可能建立联系了。

这种可能是由于美军观察组的到达才出现的。"又说:"此刻,我们特别怀念那些最早给我们以援助并在敌后为我们的军队和人民作出牺牲的美国人。在他们当中,我们经常谈到你。"

"我切盼在可能的情况下,你能重来中国住一段时间,以便了解我们的人民和军队在你离华期间所取得的成就和发生的许多变化。"

信的最后说:虽然胜利在望,但是中国的反动势力仍在负隅顽抗,有时甚至比过去更力顽固,更为残暴。"他们的政策不但造成了人民的深重的灾难,而且最终将造成他们自身的毁灭。而这里,正象世界各地一样,潮流是正朝着人民胜利的方向前进。"⑨一九四五年底,朱德接到史沫特莱托董必武带回的来信后,在一九四六年七月一日又复信史沫特莱,说:"中国的和平民主事业,虽然遭到了中国反动派(在美国反动派的怂恿和合作下)的破坏,然而我和所有的同志都坚信这不过是暂时的现象。反动派的阴谋,虽然在表面上可能得逞于一时一地,但终将为中国人民的浩浩荡荡的大军所击败。""我很感激地了解到,你想花费一些精力写我的生平。

应当说,我的生平仅仅反映了中国农民的士兵生活的非常之少的一部分。是否值得你花费时间,我表示怀疑。由于你那样地坚持着并已着手写作,我也只能答应所求。⑩"一九四六年十二月,也就是朱德六十寿辰到来的时候,史沫特莱又写信给朱德:"我的亲爱亲爱的朋友朱德:我怀着极为沉重的心情写这封信。由于内战,您和您的全体同志都蒙受了极大的痛苦。我了解,我国应对这种痛苦负责。看来,表示伤心毫无用处,然而我必须这样做。我不得不向您倾吐我沮丧的心情。

你今年七月的来信我最近才收到,您嘱我相信中国人民,您还指出您也相信美国人民。我已从您的来信中摘出一段,印在新年的贺年片上,寄发给所有为中国的胜利出过力的朋友们。"

"现在我们所有的人都在尽最大努力为中国工作,但是日前在美国进行这一工作是很艰苦的。"(11)从朱德同美国作家史沫特莱的往来函电中,可以看出,朱德和他所献身的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已赢得世界上许多主持正义人们的尊敬、理解和支持。

朱德不仅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

尽管朱德得到人们由衷的敬爱,但他总是那样谦逊。他说过:"我们切不可居功。群众风起云涌,烈士牺牲生命,如果有功,功是他们的。离开了群众,我们什么事也做不出来。比如说,我个人,中外人士都知道,好像我是三头六臂,实际上,我只是广大群众事业与功绩的代表中的一个而已。一定要记住,如果有功,功是党的,是群众的。"(12)这样的话,他讲过多次。

朱德刚刚度过六十寿辰,蒋介石、胡宗南部队进犯陕甘宁边区的步伐更加紧了。十二月十日,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号召边区军民:"从备战动员转入战斗动员,坚决粉碎蒋胡军的进犯。"一九四七年元旦,朱德发表广播词,指出:"今年的一年,将是中国人民斗争形势转变的一年。"他提出一九四七年十大任务,头一条就是:停止反动派的进攻,收复失地(13)。

二月一日,朱德出席中央政治局会议。会上通过《迎接中国革命的新高潮》的指示。朱德在会上发言说:现在到了快打出去的时候了,准备工作要做好,革命高潮的基础仍然是土地革命。土地问题解决得愈彻底,我们胜利的把握愈大,内无后顾之忧,外有发展之途。去年最大的成绩是土地改革,杏则战争的进行没有那么顺利。东北能够站稳脚跟,也是靠土改。我们打这么大的仗,部队有饭吃,就得靠土改。上改要一村一村地搞。你来打,我就打运动战;你不来,我就搞土改。部队打出去以后,除了打仗就要去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14)。

正象朱德预料的那样,国民党军队由于对解放区全面进攻的受挫,到一九四七年初不得不转为重点进攻,将进攻矛头集中指向山东和陕北。蒋介石在南京召见胡宗南,部署进犯陕北,企图以攻占延安,打击中共中央首脑机关并消灭西北解放军来鼓舞沮丧的士气。三月,胡宗南等部以二十五万兵力向陕北解放区大举进犯。三月八日,延安各界召开保卫陕甘宁边区、保卫延安战斗动员大会,朱德和周恩来、彭德怀等出席大会并讲话。朱德说:"我们今天开动员大会,为什么动员呢?国民党蒋介石已把我们派出去的代表、和平谈判的使节送回来了"。(指蒋介石要京、沪、渝卫戍警备机关限令留在上述三地的中共代表董必武、吴玉章等在三月五日前全部撤回)"蒋介石已经关死了和平的大门,要坚决打内战下去,我们当然也只有打下去。""胡宗南进犯延安,大家要动员起来,打垮他的进攻。打胜仗不是容易的事情,大家一条心,真正不怕死,就能打胜仗。""民兵的战法是一方面要打仗,消灭敌人,另一方面要坚壁清野,到处埋地雷,使敌人进来,一点东西找不到,只剩下空窑洞,他将进退不得","敌人就愈多愈会感到进退两难,困也困个半死,大军一到就更容易消灭它。""正规军有民兵,就会打得更好;民兵有了正规军,也就愈打胆越大。这次我们决心要打胜仗,要在边区里面消灭胡宗南。"(15)三月十六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组成西北野战兵团,由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二万六千兵力,将胡宗南部的大多数吸引在陕甘宁边区给以打击。这一天,朱德和刘少奇、任弼时率中共中央机关部分工作人员撤出延安,向瓦窑堡、清涧一带转移。二十日,在子长县王家沟同于十八日晚和毛泽东一起撤离延安的周恩来会合。

在中共中央撤出延安后的第七天,西北野战兵团取得了青化砭战役歼敌三千人的胜利。朱德得知这一捷报,兴奋地来到子长县好平沟的一座小庙看望从延安迁来的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叮嘱播音员,查清战果后就要把青化砭大捷的消息播向全国。

二十六日,毛泽东来到于长县任家山,同先期到达这里的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会合。三天后,又转移到清涧县枣林沟。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这里开会,讨论中共机关是否留在陕北和领导人谁留下来的问题。中央书记处的几位书记都表示愿意留在陕北。经过激烈争论,会议决定,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留在陕北,主持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工作,刘少奇、朱德等东渡黄河,前往华北,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担负中央委托的任务。

三十一日,朱德和刘少奇从陕北绥德县石嘴驿出发,东渡黄河。行前,朱德召集中央警卫团连以上干部开会,叮嘱说:"毛主席、党中央的安全就交给你们了,这个任务很重大,也很艰巨。你们可要坚决勇敢,千万不能出一点差错,否则是无法补偿的。"他指示要把身强力壮、有战斗经验的干部战士留在陕北,保卫党中央、毛主席的绝对安全。他还让警卫员把自己的望远镜拿来,亲手送给骑兵连长,说:"你们担负着武装侦察的任务,是中央的耳目,拿着它去发挥作用吧。"(16)


分类:共和国人物 书名:朱德传 作者:中央文献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