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传 | 秦汉

功成失兵 齐王徙楚


刘邦对韩信早就耿耿于怀、心怀不满了,只是迫于形势,他无法下手打击韩信。现在天下已得,项羽身死,对于刘邦来说,韩信不仅已失去了使用价值,甚至他的存在也无意义了。不过,刘邦不会立即要韩信的性命的,一则是现在时机不成熟,二则韩信毕竟对他贡献不小,一时还难下狠心。但打击他却是必不可少的。

垓下大战一结束,刘邦立即飞马进入韩信的军营之中,以最迅速的行动将韩信的兵权夺下了。在这一件事上,刘邦可是丝毫也没有耽误。

接下来,刘邦就在众汉将、汉相们的"拥戴"之下,故作忸怩地当了皇帝。称帝之后,就得行赏功臣。按刘邦以前许下的诺言,应该将楚国之地加封给齐王韩信。

可是,刘邦这时却像根本没有过那么回事一样,将韩信从齐王徙为了楚王。不是增封楚地,而是将韩信原来的三齐之地换成楚地,给韩信在被夺兵权之后又一个沉重打击。

尽管刘邦如此绝情寡义,韩信还是没有抱怨,他想,自己一生的抱负终于实现了,功成名就,大小也是个王了。而且,楚地又是自己的故乡,现在能荣归故里,也是不错了。

于是,韩信高高兴兴地踏上故乡的归途,去就任他委屈的楚王之位。回到故乡,感觉到一切都还那么熟悉。顿时,儿时的往事,一件一件、一桩一桩又全部浮现在他脑海之中。他不能忘记他苦命的母亲,母亲的严厉,母亲的慈爱,还有母亲的艰辛;他不能忘记他孤苦的童年,为了读书,省衣节食,忍饥受冻,没有玩伴的乐趣,也没有父爱的庇护;他更忘不了他无助的流浪,还有屈辱与冷遇;他最无法忘记的还是那位善良的漂母。

韩信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仁厚之人,他知恩必报。

于是,他就任楚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找那位当年曾分饭给他吃的漂母,赐谢千金,他已不仅仅是感激漂母当年对他的无私帮助,而是对漂母的善良表示出由衷的敬意。

之后,韩信又派人找来当年的那位下乡南昌亭长,给了他一百钱,还了当年的饭钱,并对他说 :"你也只能算是一个不通人情大义的小人,做好事有始无终,不能坚持到底 。"

最后,他找来了那个曾使他遭受过胯下之辱的青年,这位青年早就听说新就任的楚王是他曾经侮辱过的韩信。这时已作好了必死的打算,让他想不到的是韩信似乎并没有治他的罪的意思,韩信只是看着他,突然笑了,对他周围的将士们说 :"这是一位壮士啊,当初他侮辱我时,我真的就杀不了他吗?只是杀了他没有任何意义,我就是因为忍下了那口气才得有今天啊 !"

接着,韩信让这个青年当了一个中尉的官,负责捕捉盗贼的工作。

完成了对往事的处理之后,韩信开始行使他诸侯王的权力和职责,不外乎是先在自己领地上巡视一番,处理一些战后迫待解决的事务,然后,韩信又根据自己诸侯王的权力,建立了一支保卫封土的军队。

韩信把楚国治理得井井有条,他认为让楚国繁荣强大起来才是他现在应做的事情。勤勤恳恳于自己的职责的楚王韩信那里会料到,新的灾难就要不期而至。


分类:秦汉历史 书名:韩信传 作者:霍印章
韩信传 | 秦汉

计游云梦 再贬淮阴


韩信倒是在踏踏实实地做他的楚王。可他哪里知道,汉王一天也没有忘记他,当然不是挂念他的身体状况如何,而是对他的一举一动忧心忡忡。他不仅没有因为韩信尽职尽责地把楚国治理好了而高兴,反而更加感到不安。他最怕的事情就是韩信又强大起来。

刘邦决定给韩信再来一次严厉的打击。韩信这时当楚王才不足一年的时间,在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刘邦突然对他的文臣武将们说 :"现在有人上书举报韩信想要谋反,你们看这件事该如何处理?"大臣们听刘邦如此一说,都显得很气愤,七嘴八舌地说道 :"太不像话了,对这样无义小人,我们干脆派兵去把他灭了算了 。"

刘邦听了之后,沉默许久,不置可否。因为他心里毕竟有鬼,知道自己出师无名。而且他对现在势力很弱的楚王韩信仍然是有些忌惮的。他对用武力消灭韩信实在没有太大把握。

于是,刘邦又专门把陈平找来,问陈平的看法如何,狡猾的陈平就向刘邦问道 :"其他的大臣们都是什么意见 ?"

刘邦据实回答说 :"他们都说应发兵坑之 。"陈平就明白刘邦不愿使用武力 ,于是,他故意又问 :"有人上书告韩信谋反,有别的人知道这件事吗?"

刘邦回答 :"没有 。"

陈平又问 :"那么,韩信他本人知道吗 ?"

刘邦又答 :"不知 。"

陈平心里已经明白,原来这果然是刘邦的诡计,

于是,陈平又问刘邦 :"陛下的兵力能比楚兵更精锐吗 ?"

刘邦说 :"不如楚兵精锐 。"

陈平又问 :"陛下手下的将领有在军事才能上超得过韩信的吗 ?"

刘邦说 :"没有 。"

陈平说道 :"陛下的兵不如楚兵精良,手下的将领不及韩信高明。我们还要发兵去逼迫他与我们打仗,这对陛下不是一件危险的事吗 ?"

刘邦说 :"就是这样我才问你呀,你认为该怎么办呢 ?"

陈平这才不慌不忙地说出他早想好的主意 :"古代天子亲往诸侯境内巡视,所到之处的诸侯都要前来拜见天子。南方有个叫云梦的地方是一个好游猎区。陛下您不如假装要到云梦去游猎,告诉诸侯让他们在陈(今河南淮阳)来与陛下相会。陈,正好就位于楚国的边境上,韩信听说陛下您要去云梦游猎路过他的领地,必然要前来拜见陛下。当他前来拜见陛下时,陛下再抓他,这样,只需要一名武士就可以把他拿下了 。"

于是,刘邦高兴地采纳了陈平的计策。

在这里,我们完全可以清楚地看出,韩信是无辜的,连有人上书告韩信谋反的事也全是刘邦一手安排的。如果真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也真认为韩信要谋反,他还敢由陈地去游云梦吗。可见,不仅刘邦不认为韩信要谋反,狡猾的陈平也知道事情真相,但他却不说破。

韩信一听说刘邦要取道陈地游猎云梦,他就反应过来这实际上是为了对付他韩信的。这时,他仍下不了决心和刘邦断绝关系。可是,他又明知来者不善,心里十分焦急。正在这时有人向韩信出主意说 :"把钟离杀了,皇上必然会高兴的,这样这件事就没有祸患了 。"韩信这时方寸已乱,又去找钟离商量,告诉了钟离献计人的意思。钟离本来是项羽手下一员大将,曾在荥阳战场

上多次击败刘邦,刘邦对他很怨恨。后来项羽战死,钟离因为在韩信还在楚营时就和韩信有私交,就来到楚国投靠韩信。他来楚的事刘邦知道了,又曾叫韩信帮他逮捕钟离,而韩信却迟迟不忍心加害于钟离。

钟离一听韩信如此来意,他十分气愤,对韩信说:"刘邦没有发兵来打你,就是因为怕我帮助你造反。你现在把我杀了去讨好刘邦,那么,我今天死,你明天也会被害 。"

接着,钟离又骂韩信说 :"你也没有'长者之风啊 !"说完,立即举剑自杀以成全韩信,使得韩信羞愧难当。

韩信提着钟离的人头前去拜见刘邦,刘邦见不仅韩信乖乖地按他的希望来了,还捎带了钟离的人头。

他十分高兴地先收下人头,然后立即命令武士把韩信拿下,五花大绑扔在了后面的车上。

韩信见钟离的人头也没有能免除他的灾难,同时又更深地认识到刘邦的险恶,他十分愤慨地对刘邦说 :"果然像人们所说的那样 :'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今天天下已经平定,我自然是应该下油锅了 !"

刘邦听了也觉得不是滋味,只好红着脸说 :"不是我无情无义,实在是有人告你谋反呀 。"

于是,将韩信手铐脚镣,带到了洛阳。然后刘邦又假惺惺地赦了韩信的罪。但并没有让韩信回楚地继续去当楚王,而是把韩信降为了淮阴侯。

韩信由王降为侯,而且他这个侯还与别的侯不一样,别的侯有自己的封地,哪怕比王的封地小得多。而韩信这个侯却只有俸禄没有封地,实际上就等于被软禁于刘邦的都城之中。

韩信清楚地看清了刘邦的丑恶嘴脸。他知道,刘邦实际上是忌恶他的才能。对刘邦,他再也不能用一个义字去衡量了。他也知道,只要自己还活着,刘邦绝不会对他稍有放心的。而自己,只要言行上稍有不慎,立刻就能招来杀身之祸。

于是,韩信开始时不时地装病不上朝,以减少与刘邦的正面接触。他也不敢和其他的将军、大臣们过往太密,怕又引起刘邦的疑忌。因此,韩信的生活又陷入郁闷之中,对于他现有所得到的结果他是不能满意的,也是难以接受的。可是,他已没有了任何办法,他像一只被拔了牙的猛虎,对刘邦虽有怨言,但又不敢有所表露。

韩信对现在只和周勃、灌婴等同等地位心里不满意,他觉得不仅是不公平,也是耻辱,那些人一直是他的手下,现在,甚至比他韩信日子好过多了。

但是,除了刘邦和那几个看出韩信是受重点打击的对象的谋臣(如陈平)外,其他的文臣武将对韩信还是很敬重的。他们欣赏韩信的才能,也同情韩信的失意。

有一次,韩信路过樊哙的府第,顺便进去坐了一坐,樊哙对韩信的到来深以为荣,对待韩信也非常恭敬,虽然这时韩信早已由王徙为侯了,而且樊哙也同样位居侯位 ,在政治实力等方面这时也比韩信强得多,--韩信是受软禁的重点打击对象,樊哙是汉王朝这时的实权人物吕后的妹丈。但是,樊哙仍对韩信迎送行跪拜大礼 ,尊称韩信为"大王"。自己谦称为"臣"。由此可见韩信在短短几年中在将士们心中树起的威望有多高。

对于樊哙的恭敬,韩信并没有太高兴。他知道,这对他并非好事。他更希望人们忘掉他,尤其希望刘邦忘掉他,在离开樊哙府后,他苦笑着说了一句话:"想不到我这一生竟要和樊哙等人为伍了,可悲呀 !"

刘邦当然是不会忘掉他的,除非,他死了,或者刘邦死了。刘邦当然一天比一天活得精神,皇帝的生活,他过多少年也不会觉得够,因此,他更要韩信死,只是,时机还不到,没有借口,当然,也怕杀了韩信让别的诸侯太寒心,而激起更多人的反叛。

这时,刘邦就安排了一件工作给韩信,他也知道失意的韩信无事可做闷得慌,就叫韩信和张良一起整理古代的兵书。

虽然这件工作也很不容易,在西汉王朝初期,不仅由于连年的战争使得经济很萧条,而且因为是在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不久,文化的发展也很困难,收集古兵书尤其困难。但是,韩信还是很快地投入了工作之中,而且把这项工作完成得相当出色。在整理古兵书的工作结束之后,韩信还感到意犹未尽,根据自己的军事才华和数年的战争经验又著了兵法3 篇。只可惜后来他自己著的这3 篇兵法全部失传。

对于他这3 篇兵法的失传,很可能与刘邦有关。

首先,他著兵书非刘邦本意;其次,刘邦从成功地还定三秦后就开始忌妒他的军事才能,他自然不愿意韩信著的兵书流传开来,万一因此造就一个与韩信有同样军事才能的人岂不是给他汉王朝留下隐患!不过,究竟是不是因为刘邦才使得韩信的兵书失传,还得留待进一步的考证。但韩信所著这3 篇兵法毕竟是我国古代军事科学中的瑰宝,失之可惜呀。

在韩信着手整理古兵法书时,刘邦也时不时亲自来看看,有意地和韩信攀谈一番,问问韩信他朝中的将领们能力大小,本领高低如何,各自的优缺点如何。

刘邦的用心很明显,不过是想从韩信口中了解到别人的弱点,以利于他驾驭别人。对此,韩信也并没太在意,后来慢慢地刘邦就把话题转到了他们两人自己身上,他先是问韩信 :"你看我能指挥多少兵力 ?"韩信因与刘邦谈得正高兴,一时忘情,减轻了对刘邦的提防,他直率地说 :"最多不超过十万兵力 。"刘邦立刻又问 :"你能指挥多少兵力呢 ?"韩信又失口答道 :"我嘛,是多多益善 。"刘邦这才笑着讽刺韩信说 :"你多多益善,怎么还是要受制于我呢 ?"韩信这才发现了刘邦的不快,惊觉自己刚才的失言,连忙回答 :"陛下您虽不善统兵,但您善于统将,所以我要受制于您。而且,像陛下您这样的成功是上天的安排,人力是无法改变的 。"一句话,把刘邦说得心花怒放,大笑而回。


分类:秦汉历史 书名:韩信传 作者:霍印章
韩信传 | 秦汉

引子


烽烟、战火、鲜血、悲号。

人类的历史总是要伴随这些残酷的现实。

聪明的人类还想不出别的办法来解决问题,似乎

他们更加欣赏这样的手段--战争。

就是这战争,这古老的人类游戏,它把人类社会翻来覆去地折腾。一国的疆土,在战争中一会儿变大,一会儿变小;一国的政权,在战争中瞬间易手。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就是在这战争中,由分到合,又由合到分,再由分到合。合合分分,分分合合;合久又分,分久又合。就是在这战争主导下的分分合合之中,历史的舞台上,有多少人物粉墨登场,又造就出多少幕精彩的,震撼人心的历史片段。

然而,历史是漫长的,而人生却是短暂的。盖世的英豪,即使是名震一时,也难免不会被历史的巨浪淘去。能够在历史的浪涛之中沉淀下来的,毕竟只能是沧海一粟。历史片段的情节,是绝不会有重复的。可是,似乎又有着太多的重复。于是,那些能够堪称精彩的一瞬,必须要能闪烁出耀眼的光芒,否则,它将无法抗

拒淡忘的威力。他,离我们足足有了2200 年的时间距离。用"历

史久远"一词来形容是绝不为过的。然而,在今天,你仍很可能在不经意间就提到他的名字、他的事迹。比如,在你说出这样几句话时,"韩信将兵,多多益

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背水一战"、"四面楚歌"等等。是的,他就是韩信,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非常杰出的军事家。他的生命,是短暂中的短暂,仅仅只有30 多年;他最为辉煌的经历,不足5 年,是瞬间中的瞬间。但是,他把握住了这5 年,他在这5 年之中,创作出了五部闻名历史的战争杰作:"暗渡陈仓"、"木罂渡军"、"背水布阵"、"囊沙断流"、"四面楚歌"。每一部作

品中都融入了他超凡的智慧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使之成为了历史战争中的经典之作。

是他提前结束了楚汉战争,他才是西汉王朝建立过程中的中坚力量。他孤苦贫穷,却有无双奇才;出身卑贱,却能志盖群雄;威震天下,却又甘居人下;功高盖世,却遭不白之冤。

他的一生,历尽了磨难、屈辱、冷落、辉煌、失意和悲惨。他的成与败、功与过、得与失,无不反映了历史中社会与人相互作用的力量。他是高明的,可他又是愚蠢的;他高明地创造了一个历史,而他对封建独裁者的愚忠却毁去了他一世的功绩和英名。

在他身上,我们怎能看不到历史的沉重;怎能感觉不到生命的悲壮和世事的艰辛。历史是残酷的,总制造出太多的悲剧,留给人们无尽的遗憾。没有绝对的对和错,也没有完美无缺的选择。而他的一生,恰在选择中走过。他的选择,是对,是错?

也许,永远都难以说清楚。

不过,每个人都有一个评判的标准。

让我们从他的成与败,得与失,功与过之中吸取点什么吧!--我们也要在历史的进程之中走过。


分类:秦汉历史 书名:韩信传 作者:霍印章
韩信传 | 秦汉

妇人定计 不白之冤


刘邦称帝后并不是只打击了韩信这一个功臣,而是一系列。他的作法终于先后逼反了韩王信等人。

汉高祖七年,韩王信反于太原,刘邦亲自率兵平定。

汉高祖八年,刘邦到东垣过柏人时,赵国丞相贯高等人谋杀刘邦,但未成功。次年,事情败露,牵连到刘邦的女婿赵王敖。

这一系列的事很使刘邦苦恼,加强了打击地方势力的决心,也使得他对韩信更不放心。虽然这时韩信已被他打击到一无所有了,可他仍觉得韩信对他有危胁。

与刘邦不谋而合想置韩信于死地的是刘邦的皇后吕雉。不过吕雉的动机和目的与刘邦不完全一样。

吕雉也是一个相当有野心的人,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3 位女人之一,其他两位是唐朝武则天,清末慈禧。由此可知此人何等人物。刘邦称帝后吕雉已是人老珠黄,故此刘邦非常宠幸年轻貌美的妃子戚夫人,甚至有意将太子,即他与吕雉的儿子孝惠废掉改立戚夫人的儿子如意。对此,吕雉十分不满,于是萌发了培植吕氏家族的势力以抗衡刘姓王朝的念头,到后来这种念头就发展成了要在刘邦死后将汉王朝的江山据为她吕姓所有的阴谋野心。

吕雉要实现她这些不可告人的目的就得培植自己的势力,削弱刘邦的势力,对于刘邦的老部下,她能利用、收买的就利用、收买,不能的就要想办法除掉。

吕雉也很忌惮韩信,觉得韩信会是她阴谋成功的障碍。她觉得将来她反刘姓王时韩信只要偏向刘姓王,她就对付不了。于是她也想除韩信而后快。加上她知道刘邦也想置韩信于死地,只是没有合适的机会。于是,她就开始大胆地自作主张。

汉高祖十一年,陈平反代地,刘邦又亲往平定。

吕雉乘刘邦不在,找来萧何密谋,只顾明哲保身的萧何虽明知韩信无辜,但也昧着良心前来诱骗韩信入宫,他亲自跑来对韩信说刘邦在前线打了胜仗,已把陈平杀了,现在吕后正召集留守京城的文武大臣进宫庆贺,知道你身体不好,所以派我萧何亲自来请你入宫。

韩信哪里知道这是密谋要害他性命啊,他听说陈平的叛乱已平定,觉得是应庆贺一下,而且现在韩信仍有相国的虚位,更应入宫,加上萧何亲来相请,更是无法推辞。于是,高高兴兴地随萧何入宫庆贺。不料,一入长乐宫中,吕后立即命人拿下韩信,宣布韩信有勾结陈平谋反罪和密谋杀害吕后及太子之罪。不由辩说,立即斩杀于长乐宫中。一代英雄,身怀奇才,为汉王朝建立盖世功劳,却落得如此下场。

韩信万没想到萧何竟然也来陷害他,但更为吕雉的恶毒而悲愤 ,临死前才幡然悔悟蒯彻的那句话 :"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 。"他悲叹道 :"悔不该不听蒯彻的劝告,今天反被这帮儿子所陷害,难道,这真是天意吗 ?"

可怜的韩信,不朽功勋,竟屈死于吕后之手,年纪仅在35 岁左右,还被吕后夷灭了三族。

不久,刘邦回来,知道吕后已帮他除去韩信,高兴之中也略有怜悯。高兴的是后患已除,怜悯的是他也明知韩信无辜。

韩信死后,刘邦、吕雉等人立即给韩信罗织罪名,并命史官编造了韩信与陈平密谋的故事情节。将韩信定为反罪,以掩盖刘邦和吕雉的丑行。

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这一段是这样记载的:"陈平拜为钜鹿守,辞于淮阴侯。淮阴侯挚其手,辟左右,于之步于庭。仰天叹曰 '子可与言乎?欲与子有言也。'平曰:'唯将军令之。'淮阴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叛,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 。'陈平素知其能也,语之,曰:'谨奉教!'汉十年,陈平果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阴使人至平所,曰 :'弟举

兵,吾从此助公 。'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平报。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欲杀之。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平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信曰:'虽疾,强入贺。'信入 ,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曰 :'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

从这一段叙述中,可见,韩信与陈平密谋如果真有其事,当时也绝无第三人在场。那么,此事外人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在《史记·韩王信、卢绾列传》中还专门介绍了陈平其人,其中丝毫未提及与韩信相谋反叛之事。对他反叛的理由是这样说的 :"平常告归过赵,赵国周昌见平宾客随之者千余乘,邯郸官舍皆满。平所以待宾客布衣交,皆出客下。平还之代,周昌乃求入见。见上,具言平宾客盛甚,擅兵于外数岁,恐有变。上乃令人覆案平客居代有财物诸不法事,多连引稀。稀恐,阴令客通使王黄、曼丘臣所。及高祖十年七月,太上皇崩,使人召平,平称病甚。九月,遂与王黄等反,自立为代王,劫略赵、代 。"

可见,陈平反是因为周昌先怀疑他,就向刘邦告发。刘邦进一步查出陈平经济财物上的不法行为,陈平知道事情败露,不甘受罚,才萌生反意,与韩信毫不相干。

如果韩信与陈平密谋是真有其事,在介绍陈平其人一生时司马迁绝不会不提到韩信这件事,而他却偏没有提。可见,司马迁也不真相信韩信谋反事真。但迫于为汉王朝编史,不得已而说韩信谋反。又故意留下诸多破绽,以让后人能知韩信的冤屈。

再从韩信本人性格特点来分析,说他谋反也是不足信的。

当初他具有最有利的机会反汉自立,而且还有蒯彻等谋士极力相劝他都没有反,这一点就很能说明问题。

韩信一生对天下形势分析过多少次,他都能看准时机,行事果断但从来不冒险,他不可能在后来手上什么兵力都没有的情况下来冒险谋反,这绝不符合他的性格特征。

如此种种,足以说明韩信蒙冤。

但是,毕竟时过境迁,历史久远,很多事情考证起来也较困难,所以,韩信至今也未能将反叛的罪名除掉,仍蒙受着不白之冤。

不过,历史终会给他一个公正的评价的。

就算是韩信后来真反,恐怕也不能诋毁他一世英名。他愚忠刘邦这样的奸险小人本来就是一个错误。

韩信的一生很短暂,不到40 年,他一生的坎坷和功绩却是世人难比的,他无疑是英雄,但是,无疑也是一个悲剧中的主角,一个zhuanzhi集团中的牺牲品。他一生的功功过过,成成败败,得得失失,留待读者作最后的品评吧!


分类:秦汉历史 书名:韩信传 作者:霍印章
韩信传 | 秦汉

孤儿寡母贫不失志


我们的主人公韩信,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出生于战国末期楚国的一个极为贫苦的农民家庭。具体一点的地点就是在今天的江苏省淮阴县境内。但是,韩信具体一点的出生年月我们已很难考证得出了,只能根据各种相关情况判断他大约出生于公元前230 年之后,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秦朝的兵役制度是成年男子自20 岁起服兵役两年,而韩信从军并非是去为秦王朝服兵役,而是以自由之身投入项梁的起义兵队伍的,那一年是公元前208 年,也就是说,公元前208 年时他还超不过20 岁。

由此,我们又可知,韩信七岁左右时正是秦楚战争最为激烈的时期。公元前223 年,秦灭楚。之后,幼小的韩信就生活在秦的统治之下了。我们又知道,秦始皇焚书坑儒是在公元前213 年,可知,韩信在此之前应该是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及兵法知识的。

有人说韩信自幼丧父,也有人说他的父亲是在他还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他们,但不论怎么说,韩信从小是由母亲抚养的,孤儿寡母俩人相依为命。在那样一个年代,又没有父亲,家境本来就很贫穷,小韩信和母亲的生活的困苦程度就可想而知了。由于家境是如此的贫穷,又没有父亲的庇护,小伙伴们都不愿和韩信一块玩。小韩信却非常懂事,他不愿让母亲为他难过,他很听母亲的话,经常安静地呆在家中。韩信的母亲是一个很刚强的人,她把全部的爱都倾注于韩信身上,她见她心爱的儿子非常懂事,更下定决心一定要尽可能地培养韩信成才。韩母设法让韩信读了一些书,而不让韩信学务农、做工和经商。而小韩信也很能体谅母亲对他的望子成龙的苦心,他在学习的时候非常勤奋,加上他天资聪颖,很快就掌握了必要的文化知识。在小韩信的心灵之中产生了一个坚定的意志,他要不辜负母亲的深切期望,将来一定要建功立业,出人头地。他的这一抱负意志,支持着他一生的奋斗。

后来,韩信接触到了兵法书,他立即被吸引住了。似乎他天生就属于兵法一样,他对兵法的酷爱使他很快地就沉迷于对兵法的孜孜不倦的钻研之中。对兵法的热爱也使韩信明确了他事业的发展方向。虽然他这时还不能很清晰地去分析社会的发展形势,但是,他预感到,战争,很快又会到来,而他,也必然会在将来的战争中实现他建功立业、出人头地的理想和抱负的。因此,韩信对兵法知识的钻研也就更加勤奋刻苦了。可是,就在这时,他伟大的母亲却因为长期的劳

苦和清贫的生活早逝了。

孤苦伶仃的韩信悲痛欲绝,在他的心中,母亲是最伟大的人,他还要想让母亲看到他将来出人头地的那一天呢!可是,母亲却静静地抛下他去了。永远也回不来了。

韩信觉得他没有尽到对母亲的孝敬,而将来也没有机会了,于是,他要"厚葬"他的母亲,一则尽孝,一则壮志。在当时,迷信的人们对安葬死人是很讲究的,不过,最讲究的还是富贵权势之家。他们不仅讲究葬礼的排场,殉葬品的丰厚,还要求坟地的风水好。达官显贵们所要求的风水是要能在坟地周围安置一些老百姓为其"守冢",即看守坟墓,以便于祭祀。因此,坟地的周围要开阔才行。

韩信一心要厚葬母亲。可是,贫困无钱怎么厚葬。既讲不起排场又买不起殉葬品。于是,韩信只好于风水上打主意。好在当时地广人稀,无主之地多的是。于是,韩信找到了一处非常开阔的高地,周围足以安置上万户老百姓居住。然后,韩信将母亲安葬到了这块高地上。

韩信的这一举动在壮志这方面已是将自己纳入了公侯将相之列。当时的人们是无法理解他的。直到后来他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荣归故里时,人们才知道他这时就已有了很远大的志向了。司马迁曾亲入淮阴去看过韩母冢。他的评语是:

"良然。"(《史记·淮阴侯列传》)


分类:秦汉历史 书名:韩信传 作者:霍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