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在拳先的三层功夫-汪荣安

意在拳先的三层功夫-汪荣安

意在拳先的三层功夫-汪荣安

我近日看到江永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在心中"看见"期望的风格》,他介绍了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及其《活法》一书。稻盛和夫创立了两个世界500强企业,他是在心性上加强修养,获取成功的。书中介绍做企业事前要在心中清晰"看见"理想产品的方法,令人怦然心动。我觉得这是一个在拳法学习中可以借鉴的它山之石。 稻盛和夫说:"人生中,在要成就某件事的时候,应该以一状态为目标,深刻思考直至清晰可见。"他强调:"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成功的样子,如果其景象清晰可见,那么你就一定能实现,一定能成功。" 联系我们学习,也是这个道理。如果能先在大脑中,根据老师教授的、自己看到的和掌握的拳法,借助审美素养,深入想象,结合自己的气息,描绘出自己要追求的风格,勾画成理想的姿态、旋律、神韵、气势等在头脑中清晰地"看见",并加以修饰、充实、美化,反复思考、想象直到自己满意为止,然后执着的一心一意地演练、实践,并请老师指导后再提高一步,继而必有大成。 在头脑中"看见"自己,这就是"意";在意的引领下去练拳,就是"意在拳先"。意即心意、意念、意识、思维。从哲学观点看,意是头脑里的意识,看不见,摸不到,无形无象。如同每个正常的人都会说话,话是可以听得见的,但想说什么是看不见的。因此,意在话先是不言而喻的。从修炼的角度来说,意在拳先也是必然的,可以说拳是肢体的形象语言。古人云:"意气君来骨肉臣", "先在心,后在身",可见意在拳先。 意在拳先,不是意要脱离拳,意离开了具体行动,就是胡思乱想,毫无意义。因此意在拳先,就必须做到意与拳合。《拳经》在论述发劲是否得机得势时曰:"凡此皆是意"。我在练拳实践中体会到,意在拳先有三层。 第一层功夫是意与形合。形者,形象也,有形之象也。人之身体乃为有形有象之形体。修炼太极拳,就是要使人的形体变换出美妙、神奇、多样的自己满意的既能健身又能技击的美感的形象、线条、旋律来。健身性、艺术性、技击性是修练太极拳的本质要求。 形体的修炼,总的应是"道法自然"。行拳中,形体有动有静,有虚有实,动静阖辟,虚实转换,但总归要自然而然,方谓得其旨要。要求外观上,中正自然,松顺圆满,神定气闲,尾闾中正,不俯不仰,不偏不倚,立身安舒,浩然正气,无任何矫揉造作之象,自有凛然不可欺,含威而不露,"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从而达到形体的健康和美感。 初学太极拳,要根据老师的教授,把身法搞好,套路练熟,然后要多看老师、优秀者、名家以及网上好的视频演示的拳艺。多看是基础,在头脑中形成自己"看得见"的清晰的映像后反复去习练,并请老师审查,自己满意后,再将其拳术录制下来,自己反复看,找出差距,再反复去练,使其意与形的真正结合。意念自始至终贯穿着整个套路的运行之中。对每一个细节的变化也不容丝毫断意,不致失控,做到"意动形随" 无微不至.
 意念是动作的先导,只有意念正确,动作才能到位。用意念支配身体运动,但是不同的人意念支配身体运动的灵敏程度是不一样的,经过修炼的人可以提高意念对身体支配的灵敏度,所以练太极拳特别强调炼意。 通过炼意,排除错误的意念;让正确的意在太极拳修炼的各个层面上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但是,这还不够,除了大脑主观意念外, 进而开发人体潜能,把身体练出意来,也就是把身体每个部位都练出高度的灵敏度、高度的反应能力,这叫"身意"。 "身意"是太极拳修炼到一定程度后开发出来的身体自发的应变力。这种应变力实质也是心意的反应,只不过通过训练后,这种反应是极快、极其敏锐的。 心意隐藏在拳势之中,只能意会,却看不见。但人们会通过拳势明显看出你的丰满内涵和磅礴气势的拳势。这就是意与形的结合。心意与太极拳势的形体姿势结合,已是初见成效了,这便会在推手技击中发挥出应有的功能。
第二层功夫是意与气合。练拳只有好的外形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培养内气、内功、内劲,形成意气形神合一的、劲法。这就需要意与气和,气与力合。修练太极拳在练好形体外,必须修炼意与气合,我师父把意比作引水之渠,意领气行而水流。那么,只有渠缺水是不行的。所以,必须练好气。人体内之气,有先天之元气和后天之水谷之气及呼吸之气。可以说人体内处处有气,不仅肺部,血管内、各脏器内包括皮肤之内的所有内脏组织之间的空隙都充满了气体。这些气是可以通过修炼,以意念支配的,即以意行气。首先,要使气足即要养气。太极拳以培气、养气为首要,通过无极站桩、混元内功和慢练拳势即活桩,培养内气,内气储藏以气海(丹田)为主,内气充盈即精神焕发。然后,通过拳势的阴阳开合、胸腹折叠、螺旋缠绕来运行内气、运化内气,气随意行,气遍全身。这里的养气、行气、运化气第一位的是,意守丹田。意守丹田的前提是"静",全身心的入静,心静神守、空洞无物、杂念不起、心神虚静、物我两忘、全神贯注、一片神行,只有这样才能意守丹田地练功、练拳,使神意相守,神气相合。心静才能心空,心空才能止念,念止则神来,心神相依才能意气相合,这是修练内功之根本所在。在静的状态下,"拿住丹田练内功",即一心想着丹田处有一股气,虽然它是无形的,但久而久之,你会感觉这股气在动。然后, 以意行气,使气在体内运行。初练者意与气还没有达到高度协调,必须经过以意行气,气运全身的漫长修炼过程。陈鑫的《陈式太极拳图说》中说:"炼过十年以后,周身混沌极其虚灵,不知身之为我,我之为身,亦不知神由气生,气自有神。"这就是通过修炼内气,培养和壮大了人身三宝精、气、神的结果。精足气足神足则内劲自足。古人把丹田分为上丹、中丹、下丹、前丹、后丹。上丹(祖窍穴)主练神,下丹(会阴穴)主练精,中丹(神阙穴)主练气。三者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虚至虚灵。但是,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气以直养而无害",要使气通畅顺达,决不能用力憋气、窝气、闷气。正如《十三势行功心解》上说:"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又说"以气运身,务令顺遂"。由于太极拳是意气运动,久练会使意气形神高度统一,精神集中,周身遍布灵气。"有气则有势",只要意到,便可做出迅速反应,这就是意与气结合的结果。
第三层功夫是意与力合。
意与气相合后,久之气满丹田,气血旺盛,流布周身,荣华四梢,内强外壮,生机勃勃,积蓄了能量。这时你会感到以丹田为核心有一种力感,总想要发放,这就是意与气相合后形成的力。正如杨澄甫老先生所言: "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有了力,说明身体强壮,这是修练太极拳取得的健身成效,已具有一定的内功基础了。但是,太极拳要求的力不是单纯的力,而是经过整合后的力即为劲。由力到劲还需要一个研究、体悟的修炼过程。首先,弄清这种劲是在放松状态下出现的,是在意与气相合后产生的。其次体会这种劲是在柔的基础上由柔寓刚并极富穿透力的弹簧力;是体内以丹田为中心而形成的神气鼓荡的膨胀力,正如古人所说:"气若车轮,腰如车轴"。最后把这种劲形成全身内外、上下、周身协调一致的意、气、形、神合一的整劲;即有前必有后、有上必有下、有左必有右的极其稳定的对称劲;亦是身背五弓的多击发点,挨到哪击哪的劲。
这种劲是通过修炼内气、内功使意气形神合一而形成的意气相合、拳功一体的内劲。这种劲上身后形成一个混元一气的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攻之而不摧的太极球。临阵交手时,不发则已,一发如猛虎下山,威势难挡,疾如闪电,迅似炸雷,无坚不摧,气吞山河。这种劲对忽然而来的刺激,便会做出敏锐、准确的相应动作。到了这种程度,就到神明阶段了。
意在拳先的三层功夫,即是在意的主导下逐步做到,心意、气、力、形相合。使人这个有机体,真正形成"内外合一,上下相随,混元一体,周身一家",协调一致,坚如磐石的整体。
经过多年的练拳实践,我深深体悟到太极拳不仅是肢体运动,更是心理运动。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态是非常重要的。修炼太极拳会使你修得一个良好的心态,涵天地之灵,容百川之广,世事皆洞明,心正气浩然。这也是意念主导的结果。
古人云:"势势存心揆用意", "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躯使" ,"用意不用力",我的师父冯志强也常教导说:"打拳全凭心意用功,运化全在一心之中。"从这些论述中,足见炼意是太极拳修炼的首要内容和方法,只有炼好意,充分发挥"心为帅"的作用,才能以意统帅形、气、劲的修炼,使心意、气、力、形完美的结合起来,做到内外兼修,身心并练,只有这样才能身心健康,太极功力迅速增长。这就是太极功夫永无止境的魅力所在。

 

 

Add comment


Security code
Refr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