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章 少年立志,报国图强 | 聂荣臻传 | 共和国人物

01章 少年立志,报国图强


1919年11月下旬川江边的一个清晨。一艘小火轮"呜"的一声长鸣,离开了重庆码头,劈开混浊的江水,朝着下游驶去。甲板上站着年方二十的聂荣臻。

他久久地手扶栏杆,望着绿树与楼群相互掩映的山城。家乡慢慢地向后移动,熟悉的景物在薄雾中逐渐消失。他伫立凝思,心情激越,多少思绪和往事,就像流水涌向心头。

1899年12月29日,聂荣臻出生在四川省江津县吴滩镇石院子。

石院子原属于一家王姓大地主,是一座九重堂的住宅,建筑式样古朴大方。院子周围环绕着良田沃土,院墙内外长满了翠竹,两侧各有一口波光粼粼的大堰塘。聂氏祖辈由江西迁徙贵州,再折转到四川江津。此时,王姓地主已经破落,石院子九重堂仅余三重,聂家买下后安居下来。经过几代繁衍,聂氏成为江津境内一个比较富有的大家族。但到聂荣臻出世时,家境已经衰败了。石院子年久失修,更显得破败,只有竹丛仍生机盎然,织成绿色的帷幔,人们几乎踏迸院门时才能看到绿荫中的房屋。

祖上的家产传到聂荣臻的父亲聂仕先时,只剩10来亩土地。聂仕先将这些土地小部分出租,大部分自己耕种,以此维持全家的生计。聂仕先为人持重,沉默寡言。其妻唐雨衫,是一位贤妻良母式的家庭妇女。聂荣臻出生快满月时,夫妻俩商量着给儿子取个吉祥的名字。聂仕先读过几年私塾,便翻开《随身宝》,指着该书最后一句"百福骈臻得双全",边念边对妻子说:"这是句吉利话。按家谱排列,我们儿子是'荣'字辈,就给他取名'荣臻',字'福骈',小名'双全',你觉得如何?"妻子满意地笑了。

聂荣臻两岁时,母亲又生下妹妹聂荣昌。

孩子吉祥的名字,并没有给聂家带来好运。由于家族纠纷,聂仕先只得将自有的土地卖掉,靠租种地主的土地谋生。1909年,地主收回了耕地,日子更加艰难,只得同别人合伙开了一个小染坊谋生。聂仕先夫妇心地善良,对劳苦乡亲充满同情。

聂荣臻在父母和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为人厚道,同情劳动人民,常常主动干些家务活,为父母分忧。8岁时,到外祖父唐雨初家上了3年私塾。在这里他受到了启蒙教育。聂荣臻的三舅唐海潭在重庆法政学堂读书,思想活跃,知道外界的消息也多,常与同学在家里议论时政。聂荣臻耳濡目染,也受到一些影响。

1911年,因外祖母去世,外祖父在家守丧,私塾停办,聂荣臻转到沙土堡孔德三塾馆就读。辛亥革命后对新学的向往,使他于1913年转到吴滩插旗寺小学。不久,又转到离家15公里的永川县陈食高等小学住读。

陈食高等小学开设了多门学科,教师大多受过新学教育。聂荣臻来到这里,倍感新鲜。他十分珍惜时光,如饥似渴地学习,除学好必修的各科之外,还广读博览,增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第二学期,他在课桌上刻下了"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的字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每天晚间,常听到他的琅琅读书声。别人已进入梦乡,他仍坐在小油灯下。一个夜晚,国文教师刘继修来到他的小油灯下,看见他正在阅读有关太平天国的书籍,便说:"作为青年学生,博览群书、知道古今,大有裨益,如此甚好。"一个晴朗的清晨,校长赵学仕看到他在走廊上边走边背诵屈原的《国殇》,连连点头称道:"好,好,屈原先辈的诗文应当熟读。"聂荣臻以顽强的毅力,在这所小学苦读两年半, 1917年春转到江津县九如镇立高等小学,同年夏毕业于该校。3年的高等小学学习,聂荣臻各门学科都取得优异成绩。

在陈食高等小学流传着一个"打菩萨扩校舍"的故事。这则故事里,记述了少年聂荣臻的斗争精神。

陈食小学设在名叫"三官殿"的庙堂里,庙堂四壁排列着许多神像。庙小学生多,师生纷纷要求去掉泥塑神像,扩大校舍。校长也曾向庙堂会首们多次交涉,但均遭拒绝。这年夏天,新来了一位杨老师,家离得很远,学校又无空房可祝荣臻和几个同学商量,把庙堂耳房腾出一间来给杨老师祝当夜,他们把房里的菩萨悄悄打碎、搬走,在门口贴了一张字条:"玉皇圣谕:天地水三官,即日当乔迁。"次日清晨,全校皆惊,一时纷纷议论。有的说:"菩萨升天了。"有的说:"菩萨搬家了。"师生们心照不宣:"既然是玉帝旨意,就应帮助三官殿菩萨搬家。"于是,把影响教学的菩萨全都打掉搬除。庙堂会首们恼羞成怒,要求地方官清查。可是,始终没有查出结果,最后由校长出面,买了香烛作祭,送菩萨"升天",不了了之。这样一来,不仅杨老师有了宿舍,教师们也有了办公室,又增加了教室,校舍宽敞多了,师生们都很高兴。几十年过去了,聂荣臻当年打菩萨的故事还在当地流传。

1917年夏,聂荣臻考入江津中学。

江津中学,是当时县里唯一的一所中学。它创办于1906年4月,是在维新思想影响下,学习日本近代教育制度而创办的一所四年制中学。校址坐落在县城内黄荆街,校舍土木结构,全是平房,校门坐南向北,成口字形。学校门前栽着两棵巴蜀稀有的榆树,校园内桑、柳、梧桐成荫。当时学校的设备和教师,在四川可算是一流的。

聂荣臻十分珍惜在江津中学的学习良机,学习非常用功。他认真地吮吸着文化科学知识。

在他所读过的书上,常有各种心得批注,蝇头小楷,端端正正。对知识,他务求弄懂,不争分数高低,各种作业,一丝不苟,作图清晰,字迹工整。

他记忆力强,但不死记硬背,反复思考,直至彻底弄懂为止。学校保存下来的操行考查簿上,记载着关于他的操行评语:①容仪--衣服朴素;动作--活泼,上课专心;言语--不欺,温和;品质--天性温和;智力--记忆力强;感情--进取;意志--坚固。

他面壁而读的精神,在学校里颇受人称道。一次,教室里已空无一人,他仍面对墙壁高声朗读,国文教师杜文运看到后说:"荣臻,你也该休息一会儿啦!你每天都如此吗?"

"是的,老师。"

"为啥呢?"

①《聂荣臻青少年时代》,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10月第1版,第196页。

"老师,学生以为学问就如一堵厚厚的墙壁,不下功大就不能凿穿它。"

"如此有志气!"

杜老师把刚刚批阅完的一篇作文《评内忧外患》还给他,说:"荣臻,你这篇文章写得好!道出了我们中国国弱民穷的根源,切中时弊,有说服力。

文章思想新,有见地,文笔酣畅,辞意通达,我给你打了个满分。我要把它贴在中堂,让同学们看一看!荣臻啊,你从哪儿学到这么多新名词、新道理呀?"

聂荣臻指了指放在木凳上的几本书。杜老师翻了翻,见是《天演论》、《物种起源》,还有《新青年》月刊等,慈祥地笑了。

江津中学管理极严,学生全部住校,平时不准走出校门,更不准上街。

自修室每间6至8人,在这样的环境里,聂荣臻潜心攻读,博览群书。家庭经济困难,他省吃俭用,但不吝惜金钱购书。在他离开学校以后,学校还收到他从上海商务印书馆预订的一套《百科小丛书》。为了这套书,他花了一石谷子的钱。

聂荣臻发奋读书,寻找着救国之路。他面对受帝国主义列强宰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联系工业革命给欧美带来的振兴,明治维新为日本带来的崛起,思索着如何使贫穷落后的祖国繁荣昌盛。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强大的政治冲击波震荡着中国。聂荣臻从《新青年》等杂志上,接触到新的思想,他积极加入了进步学生的行列。

1918年端午节,他约了七八个同窗好友到油溪,租了只小船,畅游浩瀚长江,观赏龙舟竞渡。船到江心,收住桨片,小船随波飘荡。此时,只见长空茫茫,江水滔滔,少年聂荣臻缅怀屈原,追念先辈改革法度的壮志,不禁热血沸腾,遂以酒酹江,吟诵起《离骚》中的诗句: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

来吾道夫先路!

他们一面在舟中小饮,一面议论时政。酒酣时,聂荣臻辞情激烈地说:"我辈要以报国为根本,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建功立业。诸君将来再聚时,要有所成就方不负我们同窗之谊。"

1919年1月18日,召开了有27个国家参加的巴黎和会。这是英、美、法、日等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这次会议漠视中国的主权和战胜国的地位,非法决定让日本继承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在山东的特权。消息传到中国,举国震惊;传到江津,同学们气愤至极,在校园集会,高呼口号,强烈抗议。

"五·四"爱国运动终于爆发了。这股强大的历史潮流,影响了中国一代激进的青年,也影响了聂荣臻。聂荣臻和同学们一起,游行集会,撒传单,贴标语。江津的大街小巷,到处都响起"外抗强权,内惩国贼"、"坚决抵制日货!不买仇货!不用仇货!"的口号声。

抵制日货,是聂荣臻在中学时代经历的最大的行动。江津县城地处长江边上,商业比较发达,商店里摆的几乎全是日本货,引起了学生们的强烈反感。江津中学和江津甲种农业学校的学生代表联合起来,积极开展抵制日货的行动。他们动员一些商店老板,不要贩卖日货。"乾坤泰"、"鸣盛和"等大商店不理睬学生们的要求,一些小商贩也跟着观望。于是,激起了学生们的愤怒。学联代表组成小组,分别对那几家大商店进行搜查,将查出的日货逐一登记,封存于"文昌宫",准备焚烧。学联还派出代表,沿江巡逻,凡装有日货的船只不准靠岸。几家大商店听说学生们要焚烧日货,着了慌,采取各种手段反抗,勾结江津军政首脑,妄图凭借武力压服学生。县长聂述文、驻军团长王天培召开学商两界代表会,江津中学的代表就有聂荣臻。王天培在会场周围布满荷枪实弹的士兵,企图压服学生。商人们要求赔偿经济损失,学生代表据理陈辞,寸步不让,坚决要求焚烧日货。双方相持不下。

6月末,《凡尔赛和约》正式签字。消息传来,更激怒了江津学生,他们立即集会,要上街游行。校长和学监百般阻挠,关上校门,不准学生上街。

在这关头,聂荣臻和傅汝霖等进步学生鼓励同学们:"不要怕!冲出去!"

学生们打开校门, 200多人冲了出来,编成4路纵队,和甲种农业学校等校的同学们一起,汇成声势浩大的队伍。学联派出代表,手执小旗,沿街维持秩序。越来越多的群众参加进游行队伍,轰动了整个江津城。游行队伍到达"文昌宫",把封存的日货全部搬出,直抵东门江边,搭起高台,学生和群众围站四周,两校学生的代表登台主持大会,聂荣臻等人在会上发表了激烈的讲演,激起听众强烈的爱国热情,人人义愤填膺,就势把日货全部焚毁。

大多数商人,通过抵制日货的运动受到了教育。但少数大商店老板极为仇视。他们贿赂军警,对学生进行镇压。就在焚烧日货的第二天,团长王天培带着武装士兵来到江津中学。学校在王天培授意下,首先开除傅汝霖,对其余的学生代表,则准备在学期结束时开除或勒令退学。

不久暑假到来,聂荣臻与江洋学生联合会的领导人一起,草拟了一封公开信,号召同学们回家后广泛宣传,唤起民众,抵制日货,共赴国难。

7月,聂荣臻回到家乡,与唐家修、叶楚才等人结伴,到吴滩、石门等地宣传。他大多利用赶集时机,站在高处演说。他演说时的爱国热忱,常获得在场听众的热烈鼓掌。

暑假结束回到学校,得知反动势力将对进步学生进行镇压。激进的学生已经不能再继续读书,究竟何去何从,已经成为面临的严重问题。这时,聂荣臻想的是去法国勤工俭学。

当时,四川的勤工俭学运动正在迅猛发展,青年学生积极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从"五·四"运动到1921年底,四川留法勤工俭学学生达492人,为全国之最。在四川,又数江津去的人最多,共去了40多人。

聂荣臻与钟汝梅等同学先到重庆打听去法国勤工俭学的手续、路费等具体问题,然后返回家中,进行出国前的准备。

他先到舅父家,争取支持。舅父唐富华愿意协助。可是,回到家里,父母却舍不得儿子远离家乡,担心发生意外,表示不同意。聂荣臻向父母申明改变现状的意志和可能被捕的危险,坚决表示:"我生死都要去!"经过舅父的协助说服,父母终于答应了儿子的要求。在舅父的帮助下,筹足了300银元的路费,准备就绪了。

中秋佳节,家人团聚,备酒壮行。

农历重阳节后的一天清晨,聂荣臻拜别父母和舅父,怀着实业救国的理想,告别了家乡。

儿子离家的这一天,母亲把一坛醇酒埋在地下,准备用这坛酒为儿子学成返里接风。可是,这一坛子酒,老人家一直未能取出来。聂荣臻的母亲和父亲在30年代就先后与世长辞了。聂荣臻一别故乡,再也没有踏进石院子翠竹掩映的家门。直到1955年5月,他去四川视察军工厂时,才顺便回到江津县城。

小火轮在波涛翻滚的长江上行驶着。大江的风光很快扫去了他心头的压抑。

船过万县,他和同学们瞭望白帝城,仰观巫山十二峰,饱览了三峡的风光。祖国壮丽的山河,神奇优美的传说,使他们心旷神怡。一位同学面对壮景吟道:"'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我辈此去异国他乡,不知何时能归?"聂荣臻接口说道:"立志报国,那管他日久天长。"

船到汉口,靠码头暂息,几个同学相约下船去看看火车是什么样子。在四川,为修铁路酝酿了多年,还发生了保路运动,但从未见过铁路,更不要说火车了。他们赶到火车站,不凑巧,站上没有火车。有人说,趴在铁轨上可以听到远方火车行驶的声音。聂荣臻于是趴下,把耳朵贴在冰凉的铁轨上,只听得"嗡嗡"的响声。大家离开火车站,很是兴奋,议论着从法国回来一定要在四川修条铁路,让自己的火车在巴蜀的大地上奔驰。

到上海后,他们停留了10来天时间。

上海,当时被称为"十里洋潮,是"冒险家的乐园"。在这里,聂荣臻看到了国中之国的租界,看到了外国人享有的特权,看到了外国佬和有钱人寻欢作乐的赌尝舞厅、夜总会、鸦片烟馆。这些更坚定了他富国强兵之志,更感到出国求学的道路走对了。


分类:共和国人物 书名:聂荣臻传 作者:中央文献研究室
02章 留学欧洲 | 聂荣臻传 | 共和国人物

02章 留学欧洲


勤工俭学运动,是由一些受西方文明影响的教育界人士发起的。早在1912年,蔡元培、吴玉章、李石曾、吴稚晖等人,在北京组织了"留法俭学会",鼓励人们以低廉的费用赴法留学,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文化,提出"辅世界文明于国内"的口号,以改良中国社会。1917年初,蔡元培、吴玉章等人从巴黎回国,成立了"留法勤工俭学会",进一步推动了勤工俭学运动。

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勤工俭学运动达到了高潮。一批批爱国青年学生涌到法国。其中大多数学生抱着"实业救国"的思想。他们认为:只有到欧洲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回国后办工业,才有可能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灾难深重的局面。

1919年12月9日,聂荣臻和同伴们乘法国邮轮"司芬克司号",从上海杨树浦码头启程,穿越南中国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前往法国。在地中海遇到了大风暴,持续两天两夜,海天苍茫,乌云翻滚,邮轮在巨浪中颠簸,一片哇哇的呕吐声。海水呼啸着从甲板上滚过,乘客们个个都背上了救生圈。水手们说,地中海还有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布下的水雷。人们的精神压力更大了。万里远行,聂荣臻经受了精神和体力上的磨练。1920年1月14日抵达马赛港。{ewcMVIMAGE,MVIMAGE, !12300580_0014_1.bmp}华法教育会派李璜接船。李璜带着学生们到了巴黎,很快开始分配。聂荣臻被分到蒙塔尔纪中学学习法文。在这里,他认识了蔡和森、蔡畅、向警予、陈毅等人。陈毅是1919年10月到法国的,为人热情奔放,初次见面就给聂荣臻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不久,因蒙培尔纪中国学生太多,聂荣臻被转到法国北方的德洛,继续补习法文。生活在法国学生群里,逼着他必须很快掌握法语。他买了个小镜子,随身携带,经常面对小镜,读法文、讲法语、观察自己的发音口形。不到半年,法语水平就有了很大提高,开始学习数理化。当年秋,进了胡乃尔中学。这年底,积蓄将尽,他便去工厂做工,挣了钱再学习。

当时法国缺少劳动力,找工作比较容易。报纸上每天都有招工的广告,只要去封信,得到回信后,经过考试合格即可去做工。聂荣臻先后在法国蒙塔尔纪橡胶厂、施耐得尔钢铁厂、雷诺汽车厂、巴黎西门子公司多米松分厂等工厂,当过汽车轮胎检验工、钳工、车工、炼焦工等。无论读书还是做工,他都是在附近租间房子,几个人挤在一起,自己做饭,条件艰苦。

1921年,聂荣臻的生活出现了大的转折,现实斗争使他毅然投入到3次学生运动中去。

第一次是"二八"运动。

1920年以前,勤工俭学生部能从中国驻法公使馆领取救济金,那时找工作比较容易,生活也好维持。到1921年,法国经济不景气,大批工厂开工不足或接二连三倒闭,许多学生找不到工作,生活难以维持。而国内主管此事的华法教育会以经济拮据为由,在1921年1月中旬宣布与勤工俭学生断绝经济关系。1700多名学生的求学和生存受到严重威胁,只好派代表到驻法公使馆交涉解决。公使陈篆答应向国内请示。不久,北洋政府回电驻法公使馆,拒绝学生要求,并威胁要把无工可做的学生"遣送回国"。这就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愤慨。在蒙塔尔纪的勤工俭学生到了巴黎,会同巴黎的勤工俭学生,向北洋政府驻法公使提出争"生存权"和"求学权"的要求。聂荣臻闻讯,由胡乃尔赶到巴黎。2月28日,他随400多名学生涌向中国驻法公使馆请愿,遭到了法国警察的镇压。这次斗争虽然没有完全达到目的,但迫使公使馆和华法教育会做了一定的让步--答应延长3个月的救济金,并继续为没有工作的学生找工作。聂荣臻与其他勤工俭学生一样,在斗争后获得了69法郎的救济金。

第二次是同年6月和8月的"拒款运动"。

1921年6月,北洋政府派专使朱启铃到巴黎,同法国政府密谈,借款3亿法郎,用以购买军火,并以中国某些地区的筑路权、采矿权、税收作抵压。

消息传出之后,勤工俭学生首先起来反对这丧权辱国的行径,在法国的中国人也被激怒了。6月30日,旅法各界召开第一次"拒款大会",还冲进中国驻法公使馆进行抗议,吓得朱启铃等人逃出巴黎。7月25日,中法借款条约秘密草签,借款从3亿法郎增加到5亿。得知消息,学生们更为激愤。8月13日,勤工俭学生召开"第二次拒款大会",要求陈篆当众宣布在法国不得有卖国借款的行为,并须以宣言通告法国外交部及各报。陈篆面对学生的激愤情绪,不敢露面,指派公使馆秘书王曾思出面应付学生,王对学生的爱国行为进行谩骂。学生们怒不可遏,痛打了他。

这一斗争发生时,聂荣臻在克鲁邹(又名施奈得尔)钢铁厂做工,他专程赶到巴黎投入了示威游行和各种抗议活动。

声势浩大的"拒款运动",终于迫使中国驻法公使馆没敢在借款条约上签字。

接着便是进占里昂中法大学的斗争。这一斗争与拒款斗争是交错在一起的。

1921年夏,北洋政府驻法代表以照顾勤工俭学生为名,向法国政府索取了庚子赔款的一部分,在里昂筹办了里昂中法大学,并得到广东地方政府许多捐款。但校方拒绝从勤工俭学生中招生,而从国内招收了一批家境富有的学生。这个消息,激起勤工俭学生新的不满和愤怒。蔡和森、赵世炎等人在巴黎组织了"勤工俭学生联合委员会",从各地学生中抽调125人,组成"先发队",于9月20日分赴里昂, 21日占领了里昂中法大学。"先发队"事先把要求入"里大"求学的事情通知公使馆,陈箓当即表示赞助,拨款2000法郎,作为学生赴里昂的费用。但这是他的阴谋,公使馆暗下里与警察当局串通好,"先发队"进占"里大"后即被没收了护照,第二天押进芒特吕克炮台的兵营。

在进占"里大"的斗争中,聂荣臻担任联络工作。为了动员更多的同学参加斗争,他比"先发队"晚两天到达里昂,这时,"先发队"学生已被押进兵营。

聂荣臻急于同被押同学取得联系,他找到公使馆副总领事李骏,要求他允许探望被押学友。经过斗争,李骏给他开了一张探视证明。聂荣臻利用这张证明,多次出入于兵营,并让被押的学生,拿着那张证明离开兵营,而他自己则利用护照,坦然大步走出。这样,他共救出3人,其中一位是赵世炎。

10月13日,里昂市长到兵营宣布:"奉政府命令,将勤工俭学生全部遣送回国。"当夜, 104名学生被强迫遣送回国。

迸占里昂中法大学的斗争宣告失败。

半年多时间里,聂荣臻参加了3次大的斗争。他看到了学友们为国家民族利益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经受了极大的痛苦。在斗争中,他思索着:祖国的前途何在?出路何在?

进占"里大"斗争的失败,对勤工俭学生冲击很大,有些人相继申请回国。而聂荣臻则在1921年12月8日的家信中宣告:"学不成,死不归"。

他于1921年11月底离开法国,前往比利时,进入沙洛瓦劳动大学补习班。

沙洛瓦大学没有工程、机械、化学等课程。他于1922年暑期考入该校化学工程系。

沙洛瓦大学校园宽阔,环境优美,设备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又有学生宿舍,再不用为住房而忧虑了。但聂荣臻却不能潜心读书。因为他正在经历着世界观的转变。

20世纪20年代初期,由于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西欧各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活动出现了热潮。在中国国内,一批先进人物也积极传播马列主义,促成了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际国内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各派代表人物也纷纷登场,竭力宣传各自的观点和主张。这就形成了各种社会思潮相互冲击、各种观点相互争鸣的纷纭局面。而这时的法国,马克思主义十分流行,出版的书籍和刊物很多。除了马克思主义以外,还有各种思潮,相互展开着激烈的争论。1000多名留法勤工俭学生差不多都被卷进去了。他们不是拥护这个党派,就是拥护那个党派,像国家主义派、无政府主义派,社会民主党、国民党,还有共产党。留学生们一面做工、学习,一面参加各种活动。

在各种思潮冲击面前,特别是1921年亲身经历了3次学生爱国运动,聂荣臻对"实业救国"的思想有了新的认识。他反复思索究竟应当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出国以来,他遇到的问题很多,思想经常处在矛盾中,觉得一切都同原来的设想不一样。他就怀着这种矛盾的思绪,阅读了《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卜、《国家与革命》、《共产主义ABC》等著作,还经常阅读从国内传到欧洲的《向导》等刊物。《向导》把传播马列主义同分析研究中国问题结合了起来,对聂荣臻启发很大。经过反复的学习思考,终于他在思想上发生了飞跃,多年来目睹封建社会的腐败,军阀统治的残暴,帝国主义给殖民地和附属国造成的贫穷落后等等大量感性认识,上升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性认识。他感到,出国勤工俭学时所抱的那种"实业救国"的愿望,是非常不现实的。中国的经济命脉和工业系统几乎都被帝国主义和它们的走狗所控制。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十分软弱,要发展民族工业,不推翻军阀统治的政权,只能是一种幻想,科学技术学得再好,即使是成为工程师,回国以后又有什么用呢?

从亲身经历的斗争实践中,从马克思、列宁的学说中,聂荣臻终于认识到,要想拯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使四万万同胞都能有衣有食,只有建立劳工专政,实行社会主义。1922年6月3日他给父母亲的信中,有这样一段话:不得手谕久矣,海外游子,悬念何如?又闻川战夏起,兵自增,而匪复猖!水深火热之家乡,父老之苦困也何堪?狼毒野心之列强!无故侵占我国土!二十一条之否认被拒绝,而租地期满,又故意不肯交还!尸位饱囊之政府,只知自争地盘,拥数十万之雄兵,无非残杀同胞,热血男儿何堪睹此?

男也,虽不敢云以天下为己任,而拯父老出诸水火,争国权以救危亡,是青年男儿之有责!况男远出留学,所学何为!决非一衣一食之自为计,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有衣有食也。亦非自安自乐以自足,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能享安乐也。此男之素抱之志,亦即男视为终身之事业也!{ewcMVIMAGE,MVIMAGE, !12300580_0019_1.bmp}这封信中所体现的强烈社会责任感,成为聂荣臻世界观转变的起点,由"实业救国论"者变为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革命论者。

1922年6月,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在巴黎成立。8月,由刘伯坚和熊味耕介绍,聂荣臻参加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①,开始走上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道路。

1923年2月17日至20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在巴黎召开临时代表大会,聂荣臻出席了这次大会。会议由赵世炎主持,主要讨论接受国内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领导和团员学习马列主义的问题。在这次代表大会上,聂荣臻第一次见到了周恩来。经过4天讨论,会议通过了由周恩来起草的章程,改名为"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之部)",选出5人为新的执行委员,周恩来为书记。

入团以后,聂荣臻和刘伯坚一起,负责团的旅比利时支部工作。他既要学习专业,又做革命工作,十分忙碌。专业学习时断时续,以致他的学生登记表上校方注明:不怎么上课。入团后他决心放弃沙洛瓦劳动大学的专业学习,集中精力做革命工作。至此,做一个工程师的想法完全放弃了,他开始了无产阶级职业革命家的生涯。

1923年春,他由赵世炎和刘伯坚介绍,参加了中国共产党。这时,旅欧学生中团员发展很快,人数很多,但党员很少,在比利时只有3个党员:刘伯坚、熊味耕和聂荣臻。

1923年暑假,聂荣臻到巴黎,担任旅欧社会主义青年团执行委员会委员和团的训练部副主任,白天到工厂做工,晚上和节假日从事团的活动。从此,他与李富春、邓小平等人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在勤工俭学生和华工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对团员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同形形色色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作斗争,以斗争来不断扩大马克思主义在勤工俭学生和华工中的影响,争取了大批有志青年转到社会主义方面来。

根据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定,旅欧80余名党团员均以个人身份参加了国民党。1924年1月,成立国民党驻巴黎通讯处,聂荣臻被选为处长。

在这段时间里,他继续攻读马列主义,迸了法国共产党机关报《人道报》办的夜校,和法国工人及法国共产党员一起学习政治经济学等基础理论课程。

1924年7月13日至15日,聂荣臻参加了旅欧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五次代表大会。大会改选了执行委员会,并选送一批干部回国。选送回国的干部中就有聂荣臻。这样,他于同年9月22日离开了法国。

1924年秋天,聂荣臻经德国去莫斯科。他在柏林住了一周。当时,德国工人运动高涨。小住中间,他还和德国工人一起上街游行,高呼口号。德国工人的组织纪律性,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然后,他乘船取道波罗的海,经列宁格勒到莫斯科, 10月份,奉命进东方大学学习。

莫斯科东方大学是培养东方各被压迫民族革命者的学校。课程有十月革①《旅法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9月23日给团中央的报告》,原件存中央档案馆。

命史、俄共(布)党史、世界革命史、工人运动史以及政治经济学等。3个月后,于1925年2月,聂荣臻被调到苏联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军事。学员全是从东方大学抽调的,和聂荣臻在一个班的有叶挺、熊雄、王一飞、范易、颜昌颐等共二三十人,王一飞担任翻译,聂荣臻担任中国班党支部书记①。{ewcMVIMAGE,MVIMAGE, !12300580_0021_1.bmp}这个学校在莫斯科郊外,中国班对外是秘密的。学员着红军服装,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野营、演习、住帐篷、夜间站岗放哨,教员都是苏军的高级干部。

在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5个月。时间虽不长,但却为聂荣臻日后的戎马生涯打下了基矗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国内急需干部,一年前成立的黄埔军校也需要加强。聂荣臻和中国班的同学们,根据共产国际决定,一起回国。他们8月上旬离开莫斯科,乘火车历时两个星期来到海参崴,从海参崴上船,驶向日夜思念的祖国。

聂荣臻在国外共度过了5年多时间,如今已经26岁。5年前,他怀着一颗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远渡重洋,寻求富国强兵之路。现在,他已经作为一个职业革命家踏上归途。

①《聂荣臻给陈乔年的信》,1925年6月30日。原件存中央档案馆。


分类:共和国人物 书名:聂荣臻传 作者:中央文献研究室
04章 参加北伐战争 | 聂荣臻传 | 共和国人物

04章 参加北伐战争


聂荣臻离开黄埔军校,到中共广东区委军委工作。区委军委设在广州万福路南华银行二楼。这是一座铺着木地板的旧楼房,过道很窄,光线暗淡,人走动时楼板的响声很大。中间是一个大厅,入门右边有一张办公桌和几把椅子,是周恩来办公用的。左边有两张桌子,是聂荣臻和黄锦辉的办公桌。

西边屋是周恩来和其夫人、中共广东区委委员邓颖超的住处。东边的屋子是聂荣臻和黄锦辉的住处。这便是军委的机关了。

当时,军委的任务是为北伐战争进行准备。北伐是孙中山的主张,以打倒割据北方的封建军阀为目标。中国共产党予以积极支持。

广东区委军委直接领导着国民革命军第一、二、三、四、六军以及黄埔军校本部和入伍生部的党的工作。在周恩来的领导下,聂荣臻和黄锦辉同这些单位联系,派遣干部,部署工作,向共产党员传达党的方针、政策,积极为北伐进行准备。聂荣臻认为只有主动出击,才能推进国民革命。他对北伐充满了热情。

1926年5月1日,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团长叶挺率所部作为北伐先遣队,从广东省的肇庆、新会出发,开赴湖南前线。7月9日,各路大军誓师北伐,首先讨伐占据湖南、湖北、河南省的直系军阀吴佩孚。北伐战争开始了。

广东区委军委决定聂荣臻任军委特派员。任务是向带兵的共产党员传达中共中央和军委的指示,把下面的情况向上反映,帮助北伐军解决遇到的困难问题,并沟通军队和各地中共组织的联系,派遣共产党员到北伐军中工作。

他很快离开广州,坐船到上海。在上海向中共中央军委汇报了情况,转赴武汉,再坐船到长沙。当时长沙已经被北伐军攻克了。

聂荣臻在长沙组建了军委联络点。不久,叶挺率部自长沙出发,作为主要的突击力量与其他北伐军一起,经激战攻占汀泗桥、贺胜桥,包围了武昌。

得知消息,聂荣臻随即转往武昌前线。坐在火车上,他看到还没有打扫的战场,到处都是北伐军烈士和北洋军阀部队官兵的尸体,可见当时北伐军作战的英勇和战斗的惨烈。聂荣臻对叶挺和叶挺独立团的同志满怀深深的敬意。

聂荣臻到武昌前线后住在叶挺独立团团部。

10月10日,北伐军攻克武昌。硝烟未散,聂荣臻奋不顾身,从城门下的沙包缝里挤进了城,找到中共湖北省军委,在武昌中和里设下机关。他把这条巷子全号了下来,和湖北省军委一起办公。聂荣臻任湖北省委委员、省军委书记。不久,张国焘到武昌,任湖北省委书记。中共湖北省委机关在汉口,北伐军各军也都汇集于武汉三镇。聂荣臻这段时间工作十分繁重。为了推动北伐,他频繁地来往于武汉三镇之间,了解情况,传达中央指示,派遣干部。各军都需要干部,特别是七军、八军,过去没有派过干部,现在全部派了。派遣工作从派遣干部发展到派遣士兵。对张发奎的部队,分去大批黄埔四期的毕业生,林彪就是这时经过聂荣臻分配到第四军二十五师七十三团去的。

北伐军攻占武汉后,中共中央机关搬到汉口。聂荣臻向陈独秀汇报了军队工作的情况。陈对军事工作兴趣不大,在听完聂荣臻关于中共组织在军队里的发展情况后,只说"那好",就扯一些其他的问题。军事、军队在陈独秀的脑子里是没有位置的。将来要不要把军队的领导权夺过来?共产党要不要搞自己的武装?陈独秀都没有讲。而这时,中国共产党已经面临着国共分裂,面临着被国民党屠杀的危险。因此,聂荣臻深感忧虑。

1927年3月21日,为了迎接白崇禧部进攻上海,中国共产党决定由陈独秀、周恩来等人领导发动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依靠工人阶级的力量解放了上海。3月26日,蒋介石赶到上海,要求解除工人纠察队的武装,后来又要求把纠察队改归他指挥调动。上海总工会加以拒绝。4月11日夜到12日凌晨,工人纠察队被缴械,蒋介石随即对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开始大屠杀。

13日上午, 20万群众集会游行,又遭到镇压。国民党开始了疯狂的搜捕和屠杀,中国共产党被迫转入地下。这就是历史上惊心动魄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政变后,中共中央派聂荣臻到上海了解情况和负责处理工人纠察队方面的善后问题。聂荣臻怀着焦急的心情立即动身。为了安全,他乘轮船到南京,与一批苏联顾问同赴上海。

在上海他找到周恩来、赵世炎,了解了中共组织和群众受损失的情况,研究了下一步整顿组织的方案。会后,聂荣臻心潮难平,更加痛恨蒋介石的阴险毒辣。他积极协助周恩来对工人纠察队进行了善后处理,把大批纠察队员转入地下。不久,中共中央要召开"五大",周、聂二人是"五大"代表,便赶往武汉开会。

在夜色的掩护下,聂荣臻和周恩来由交通员悄悄地带到虹口码头,搭上英国轮船。船过芜湖时,敌人盘查很紧,气氛十分紧张,到了九江才松了一口气,赶到武汉时已是5月下旬,"五大"已经开完了。

这时,武汉的政治局势也在迅速恶化。

"四·一二"政变后,中共内部对"东征讨蒋"的问题曾有过一场争论,苏联顾问鲍罗廷和陈独秀都反对东征,主张进行第二次北伐。国民党的汪精卫、谭延闿、唐生智等人也力主北伐。4月19日武汉政府举行第二次北伐誓师大会。北伐军在河南取得了重大胜利。第二次北伐,给了蒋介石巩固在宁、沪等地的统治以极好的机会,终于,武汉政府管辖的地区同外地联系被切断。

至5月中旬,危机已经表面化。先后发生了国民革命军第十四独立师师长夏斗寅公开叛变:国民党独立第三十三团团长许克祥在长沙发动"马日事变",屠杀革命群众;第一集团军第五方面军总指挥兼第九军军长朱培德在江西宣布"礼送"共产党员出境;汪精卫从郑州同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冯玉祥会谈后返回武汉,宣布唐生智部回师武汉;冯玉祥同蒋介石在徐州会谈后,宣布驱逐共产党员出国民党;第三十五军军长何键率部从河南回武汉,发布反共训令,汪精卫公开煽动"分共",武汉形势日益危急。周恩来、聂荣臻等共产党人和有识之士对这一系列的事态发展,无不愤慨和忧虑。

周恩来、聂荣臻到达武汉后,即在湖北省委军委的基础上建立起中共中央军事部,由周恩来负责,下有聂荣臻、王一飞、颜昌颐、欧阳钦等人,后又增加几个黄埔四期的学生,总共不到10个人。这个部负责组织联络各处来中央的军事干部,继续向各军和各部门派遣。在周恩来领导下,聂荣臻具体分管派遣工作。在这段不算长的时间里,向各军和各有关部门派遣了不少共产党员,其中包括朱德、陈毅、刘伯承、邓小平等人。

朱德从莫斯科回国以后,中共中央派他到杨森部队开展工作。杨森公开反共以后,朱德到了武汉。1月,朱德被分配到江西朱培德的第三军。他与朱培德是云南讲武堂的同班同学。朱德被任命为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团长,着手筹办这个团。4月,又兼任南昌市公安局局长。刘伯承在四川组织领导泸(州)顺(庆)起义,失败后转武汉,先暂留武汉,后来参加南昌起义,担任起义军参谋团的参谋长。陈毅也是在杨森反共以后转到武汉的,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中共党委书记。邓小平是被冯玉祥"礼送"离开西北军来到武汉的,分配到中央机关工作。

在蒋介石的反共压力下,群英聚于武汉,面临着一个新的重大抉择。陈独秀仍在贯彻他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主张对蒋介石委曲求全。党内越来越多的领导人反对陈独秀的所作所为,主张反击蒋介石的反革命举动。

7月12日,中共中央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对党的领导机构进行了改组,成立了临时中央常务委员会,陈独秀离开了领导岗位。

7月15日,汪精卫正式宣布同共产党决裂,公开背叛革命,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

在这样的历史关头,中共中央断然作出了南昌起义的决定。


分类:共和国人物 书名:聂荣臻传 作者:中央文献研究室
03章 在黄埔军校 | 聂荣臻传 | 共和国人物

03章 在黄埔军校


这一批回国的共产党员全是学军事的,由王一飞带队,共20多人,有叶挺、熊雄、颜昌颐、张善铭、杨善集、范易、李林、纪德福等人,一律学生打扮。船经日本长崎,他们看到一张日本报纸上披露:有一批在苏联学习的中国学生最近回国。大家不免有些紧张,都准备好了下船遇到盘诘时的对策。

1925年9月上旬,他们到达上海。当时,奉系军阀张作霖统治上海。通过海关时,海关人员看看护照,简单地翻了一下行李,就放行了。

聂荣臻松了一口气,把护照收起来。这张护照,聂荣臻十分珍惜,因为他每到一个国家,上面就有该国政府的签证,这些密密麻麻的签字,烙印着他5年的足迹。回国以后,他一直将这张护照珍存在身边。

到了上海,聂荣臻等人由王若飞带领,会见了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

陈独秀说,你们一部分到南方,一部分到北方。到南方的主要是去加强黄埔军校的工作。至于黄埔的工作怎么做,他没有说。陈独秀认为,国民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国民党领导的,革命成功了就是好事情。这等于说,共产党是帮国民党的忙。这就是聂荣臻第一次见到陈独秀所留下的印象。

谈话后,聂荣臻即离开上海,于9月中旬到广东黄埔军校。黄埔军校是孙中山接受苏联顾问的建议,为建立一支革命武装而创办的。为了创办这所学校,苏联政府资助了200万银元现款作开办费,派了一批军事干部担任军事教育工作,并运来8000支步枪和400万发子弹。聂荣臻分配到政治部任秘书①,协助政治部主任、副主任领导政治部的组织和宣传工作,还兼任政治教官。

当时,周恩来任中共广东区委军事部部长和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但不久即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少将政治部主任兼第一师党代表,参加第二次东征。继任政治部主任的是邵力子,副主任是中共党员、黄埔军校中共党团领导小组负责人鲁易。

聂荣臻刚到黄埔时,广州是国民革命的中心,左派和右派斗争激烈。戴季陶等人积极反共,廖仲恺刚被暗杀。左派有识之士都主张反击,而陈独秀却一味退让妥协。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周恩来叮嘱聂荣臻:在工作中要利用一切机会,积极开展党团活动,扩大党的影响。还说,蒋介石要限制我们,我们要教育党团员,开展各种活动,争取进步青年,以反对他的限制。聂荣臻遵照周恩来指示,全身心地投入黄埔军校的工作。

聂荣臻在政治部管党的工作,是黄埔军校党团领导小组的成员。全校党团员的人数已经相当多,设立了几个支部和小组,然而只有少数人的身份是公开的,大部分还是秘密党员。经常的、大量的工作是在军官和学生中进行党的宣传工作,扩大党的影响,发展党团员,做党团员的思想工作。他每周自黄埔搭船去广州一次,向中共广东区委汇报情况、接受指示,有时候听苏联顾问鲍罗廷和中共中央委员、同时也是中国国民党执行委员会候补执行委员的毛泽东等人做的形势报告。聂荣臻将报告精神带回黄埔后在党内传达学习。

他负责安排政治教育,自己编教材,讲社会发展史,讲帝国主义论。专职教员有著名的共产党人恽代英、萧楚女、高语罕等人。除此之外,还约请①《黄埔军校史料》,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2月第1版,第510页。

社会名流前来讲课。

政治部成立了由黄柏龄为委员长的"政治军事月刊社编纂委员会",出版《革命军》、《黄埔潮》等刊物,聂荣臻担任该委员会的政治编辑主任。

1925年10月24日,他在《黄埔潮》上发表名为《军队中政治工作的意义》的署名文章。文章指出:一切军队要在战争中取胜,"必具备两个条件:首先,物质和技术方面一战术上、组织上,及一切军需品的供给上都要很充足,并要适应时代的要求,这是人人都知道的。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条件--精神方面,兵士之能克己牺牲,很勇敢地上前去斗争,他决不是为那点薪饷所愿意如此的,他必定要知道他本身的责任和战争的目的??徒以机械的命令是靠不住的,尤其以十余元钱更不能买他的生命的。"①然后,他在文章中又以东征军和苏联红军为例,详尽地论述了知道为劳动人民利益而战的军队,能够战胜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反革命军队的道理。这说明聂荣臻当时已经较深刻地认识到革命军队中政治工作具有的重大意义。

作为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在东征回来以后,有时到学校看看。他对黄埔控制很紧,采取用钱收买等手段笼络下级。在他看来,聂荣臻等搞政治工作的共产党员,是专门挖他墙脚的,早就怀恨在心。1926年3月20日,聂荣臻经历了"中山舰事件"。

中山舰事件是蒋介石一手制造的。两次东征,蒋介石已经军权在握。他的起家本钱就是黄埔军校。在一段时间内,他表面上同共产党合作,实际上提防和限制共产党。随着实力的增长,他的反共面目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

1926年1月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虽然在国共两党左派力量的倡议下,仍坚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但由于陈独秀执行右倾机会主义的退让政策,在新选出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形成右派势力大、左派势力孤立的局面。3月20日,蒋介石散布谣言,说中山舰要炮轰黄埔军校,共产党要把他赶走,以此为借口,逮捕了代理海军局长、共产党员李之龙,下令黄埔戒严,监视各师党代表,包围苏联领事馆,监视苏联顾问,解除省港工人纠蔡队的武装,提出:共产党员退出第一军,不退出的要交名单。

那天是个星期天,聂荣臻从黄埔乘船去广州。快到广州时,忽听中山舰上有人喊,叫把船靠拢。船一靠拢,就叫人们都上舰。他到舰上一看全是共产党员,大家都不讲话,便知道出事了。经过暂时的软禁,没有审讯,当天下午就放了。他急忙到区党委了解情况,区党委的人所剩无几,已经疏散了。

他得知周恩来也被一度软禁。中山舰事件的突然发生,激起了共产党人和一切进步人士的极大愤慨。

怎么办?周恩来和正在广州的毛泽东等人都主张反击。

周恩来、陈延年、聂荣臻、黄锦辉等人常在一起议论。周恩来作了分析:国民革命军6个军中,只有第一军是直属蒋介石指挥的,而在第一军政工人员中大部分是共产党员,下级军官中党员也不少,同情左派的力量就更大了,在第一军中党的影响很大,完全有可能反击蒋介石。聂荣臻完全同意周恩来的分析。但参加议论者又都觉得:把蒋介石搞下台,其他几个军长同样是军阀,谁来领导(当时各军的军长为:第一军蒋介石,第二军谭延闿,第三军朱培德,第四军李济深,第五军李福林,第六军程潜)。显然事情很难办,只好等着中共中央决定。

①《聂荣臻军事文逊,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第1页。

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接受了蒋介石的条件。

中山舰事件的结果是: 250多名共产党员被迫退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和黄埔军校,有39人经不起考验退出了共产党。聂荣臻被免去了黄埔军校的职务。周恩来也被免去第一军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的职务。陈延年十分气愤,骂他的父亲陈独秀是"老糊涂"、"混蛋"。这是陈独秀对蒋介石的一次大让步,是其右倾机会主义的大暴露。通过中山舰事件,聂荣臻看清了蒋介石的反革命面目,日后始终保持着对他的警惕。

聂荣臻到黄埔时,第一期学员已经毕业,第二期学员东征去了,第三期学员刚入学。1926年春,第四期学员入学。黄埔军校学制半年,是短训性的,造就了大批的军事人才。不但在国民党军队中有,而且在共产党军队里也有不少。聂荣臻在那里工作了6个多月时间,给学员留下了很深的印象。1947年10月,清风店战役胜利结束后,被俘虏的国民党第三军军长罗历戎就自称是聂的学生,要求见见老师。


分类:共和国人物 书名:聂荣臻传 作者:中央文献研究室
05章 在南昌起义中 | 聂荣臻传 | 共和国人物

05章 在南昌起义中


1927年7月上旬,为"东征讨蒋",中国共产党所能掌握的部队已陆续向长江下游移动,分驻江西九江及其附近地区。这些部队主要集中在张发奎统率的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中。这个方面军辖有第四军、第十一军、第十二军、第十三军、暂编第二十军。叶挺任第十一军副军长兼二十四师师长。第四军二十五师是以原叶挺独立团为骨干扩编而成的。贺龙任暂编第二十军军长。还有一些其他部队。在这一地区集结的共产党可以控制的武装力量约2万人左右。

7月中旬,中共中央在武汉开会作出了组织武装起义的初步决定。周恩来回军事部后连夜召集聂荣臻等人开会。他说:共产国际指示,我们党要组织一支5万人的军队,要用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的武装。据此,结合当前的形势,中央已经决定组织武装起义。起义的大体设想已经有了,但具体行动还有待进一步确定。

周恩来指定聂荣臻、贺昌和颜昌颐组成临时性组织--前敌军委,聂荣臻为书记①,先到九江,向当地驻军中的共产党人传达中央决定,叫他们做好起义准备,等待中央命令。

组织武装起义正是聂荣臻的迫切愿望。他与贺昌、颜昌颐于第二天即乘轮船急忙赶到九江。他们要通知的第一个人是叶挺,所以到九江后就住在叶挺的司令部里。当时,因形势紧张,中央不少负责人已先后转移到九江。7月20日,谭平山、李立三、恽代英、邓中夏、叶挺等人同聂荣臻一起在九江举行会议。会上,李立三等人很急躁,主张立即动手。聂荣臻坚持做好起义的准备工作,等待中央的命令。与会者最后还是同意先向中央报告,待中央批准后再行动。

汪精卫公开叛变后,调动第三、第六、第九军等部对这一地区做出包围态势。中共中央原定要争取的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在关键时刻投向了汪精卫。他勒令在第二方面军高级军官中的共产党员,如叶挺等人须退出军队或脱离共产党。局势万分紧迫,再不起义,就要断送这部分革命武装了。

于是,李立三等人于九江会议后不久,即向中央提出:"在军事上赶快集中南昌,运动二十军与我们一致,实行在南昌暴动,解决三、六、九军在南昌的武装。在政治上反对武汉、南京两政府,建立新的政府。"①并把这个意见向中央作了报告。接到这个报告后,中央立即决定组织南昌起义。聂荣臻与贺昌、颜昌颐随即夜以继日,一个部队一个部队地传达中央的指示,同连以上干部党员都谈了话。

一些部队按中央部署陆续向南昌集结。叶挺的第二十四师,贺龙的第二十军,蔡廷锴的第十师,分头向南昌开进。留在九江一带的还有第十二师和第二十五师。

中共临时中央常委会和国际代表决定南昌起义的部署是:在南昌武装起义成功后,立即南下,占领广东,取得海口,以待国际援助,再举行北伐。

7月26日,周恩来赶到九江,向谭平山、李立三、邓中夏、恽代英、聂荣臻等人传达了中央的意见。会后周恩来交代聂荣臻:到马回岭把第四军的①聂荣臻"七大"代表登记表,原件在中共中央组织部。

①李立三1927年10月给中央的报告《八一革命之经过与教训》。

第二十五师拉到南昌,参加起义。他们约定信号:起义举行了,就从南昌放一列火车开到马回岭。马回岭是九江到南昌间的一个火车站。

聂荣臻立即到马回岭第二十五师,紧张地做起义的准备工作。

南昌起义的枪声是8月1日凌晨2时打响的,到凌晨6时,肃清了城内抵抗的全部守军3000人。起义成功了!一列火车来到了马回岭。

聂荣臻所担负的动员第二十五师起义的任务,是异常艰巨的。第二十五师师长李汉魂是张发奎的亲信。该师辖第七十三、七十四、七十五3个团。

第七十三团的前身即叶挺独立团,团长周士第是共产党员。第七十四团团长是张发奎的人。第七十五团副营长孙一中,是黄埔一期的学生,当时任第七十五团中共支部书记,实际上掌握着这个团的领导权。根据这种局面,聂荣臻判断,是无法一下子把第二十五师整个师拉走的。

聂荣臻首先拉第七十三团。他与周士第商定,先把辎重装火车运走,部队接着向德安集中。他随后到第七十五团。第七十五团与师部驻扎在一起,行动不便。他和孙一中确定,以野外演习的名义,只拿武器弹药,把该团3个营的部队拉出来,在第七十三团后面跟进。至于第七十四团,只带出一个侦察连,这个连的连长是共产党员。

8月1日,聂荣臻率领起义队伍由九江经德安向南昌开进。行至德安一座铁路桥旁,张发奎带着卫队营乘火车从后面赶来,火车停下,队伍也停下了。双方形成僵持局面。聂荣臻当机立断,叫张发奎往回开车,但他不肯。

聂荣臻命令身边的一个排长:"你让他往回开车,他不开车就朝天鸣枪。"

这个排长喊了几声,火车还是不开,聂荣臻就喊了一声:"放!"一阵排枪,把张发奎吓坏了,他急忙跳下车,丢下卫队就跑了。张发奎回去后,派了个参谋,捎来封信,要求把他的望远镜还给他。聂荣臻叫那个参谋带回了望远镜,还把全副武装的卫队也交还给张发奎。因为当时还想争取张发奎,所以不能不留有余地。

德安至南昌的火车不通,聂荣臻率领起义部队连夜行军,赶向南昌。紧急、炎热、干渴,但部队情绪很高,精力旺盛。8月2日拂晓时,聂荣臻看到了飘扬在南昌城头上的鲜艳红旗。

聂荣臻到起义军指挥部向周恩来做了汇报。周恩来很高兴,说:"设想到把二十五师大部分拉出来了。"

第二十五师的两个团又一个连,计3000人,汇入南昌起义的队伍,编为起义军第十一军的第二十五师。

8月2日,南昌起义后成立的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命吴玉章为秘书长;刘伯承为参谋团参谋长;贺龙兼代第二方面军总指挥,仍兼第二十军军长;叶挺兼代前敌总指挥,仍兼第十一军军长;朱德为第九军副军长;郭沫若为总政治部主任。聂荣臻被任命为第十一军党代表。他熟悉叶挺,很高兴与叶挺一起领导十一军的工作。

按照既定部署,起义军没有休息整顿,于8月3日起,匆忙地从南昌启程南下了。

起义军踏上南征道路后,困难和挫折接踵而来。在左翼行进的蔡廷锴部第十师,4日到达进贤时脱离起义队伍,转向浙江,拉走占全军四分之一的兵力。八月的江西,暑热蒸人,山路崎岖,行军异常困难,只得丢弃重型武器装备,途中生并离队所造成的减员十分严重。对这些,聂荣臻后来认为,主要是没有在南昌整顿部队造成的。

起义军沿途经临川、宜黄、广昌、瑞金、会昌,于9月5日到达长停沿途经激烈战斗,击溃了钱大钧、黄绍竑部,虽歼灭数千敌人,自己也伤亡不少。聂荣臻在1957年写的纪念文章中说:"老实说,我们那时候还不会打仗。遇到敌情,不论在战术上战役上都没有周详的歼灭敌人的作战部署和计划,因此,常常没有消灭敌人,而只是把敌人打垮,自己也有许多伤亡。"①起义军在长汀稍事休息,数百名伤病员被送迸傅连暲主持的福音医院,得到了治疗。然后,起义军出上杭,沿汀江进入广东境内。19日占领三河坝后实行分兵,由朱德率领第十一军二十五师留守三河坝,以监视在梅县的钱大钧部,掩护全军侧背;第二十军和第十一军二十四师直下潮汕。聂荣臻后来说,三河坝分兵使主力拆开,削弱了起义军的战斗力,是一个失策。23日,起义军进入潮安。24日晨,占领汕头。

这时,敌人的重兵正向潮汕附近集结。陈济棠率粤军主力3个师从广州向粤东推进,汇合王俊的警备旅,占领作为潮汕屏障的揭阳、汤坑一带的有利阵地;黄绍竑率第七军两个师在粤北渡过韩江上游,窥伺潮汕;钱大钧部牵制着三河坝第二十五师。起义军于26日向北迎击粤军,进军揭阳。由于分兵3000人留守三河坝,又分兵1000人守潮州(第二十军三师),起义军仅能集中6000人,只及当面敌军的三分之一,而情报又发生错误,以为敌人只有1000人。28日,起义军向揭阳北部山湖地区攻击前进,首先击破王俊的警备旅。

在汤坑周围所发生的战斗,是起义军数次战斗中最惨烈的一次,最激烈的战场在汾水镇。此镇北面二三百米处的高地是争夺的制高点,薛岳所部新编第二师控制着制高点及制高点背后的一片高地;东面,村头外是个不足百米高的山头,贺龙、叶挺和聂荣臻就站在这个山头上指挥战斗。因为汤坑是个比较大的地方,所以历史上一般都称这次战斗为汤坑战斗。聂荣臻对这次恶战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回忆汤坑战斗时说:唉!就是正面与敌人打,不晓得侧面包围起来,双方隔着一个山的很小的角角,你拿手榴弹打过来,我拿手榴弹打过去,你不退,我也不退,就在那里对峙着,打了一天,后来,派了一个营,想侧翼迂回,没有成功,到了黄昏就撤,两边都撤了,他们撤了,我们也撤了。那一仗我们伤亡很大。

汤坑战斗起义军歼敌3000多人,自己也伤亡2000多人。

1927年9月30日凌晨,起义军向潮州撤退,贺龙率第二十军在前,第十一军殿后。中途,叶挺、聂荣臻碰到贺龙的副官,得知潮州失守、汕头也难保,革命委员会向海陆丰转移了。

原来,就在他们从汾水后撤时,潮州背后响起了枪声。黄绍竑所部9000人进袭潮州。潮州起义军第二十军三师教导团只有1000人,其中包括将近三分之一的伤员,此外还有第六团一个营。当日黄昏,潮州失守。

部队究竟向何处去?叶挺说:去海陆丰不是办法,第二十五师被隔在三河坝失掉联系,如果去海陆丰,越走离二十五师越远,这不行。向福建去,那里敌人薄弱,只有张贞的一个师,没有多少战斗力,我们可以找到二十五师,带上他们一块走。

对于叶挺的意见,作为党代表的聂荣臻,煞费踌躇。去福建自然别具慧眼,情况诚如叶挺所说,而且叶挺跟随孙中山当营长时曾到过福建,对那里①《聂荣臻军事文逊,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第405页。

的情形有所了解,这个意见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若挥师北向,就与西去海陆丰的队伍分开了,最主要的是没有接到命令。作为军的党代表,在一种强烈的组织纪律观念支配下,聂荣臻说:这样不行,我们没有得到命令,这样走,不就成了单独行动了吗?没有命令擅自行动可不行啊!我们还是找到前敌委员会再说。

于是,他们掉头过江,经揭阳,于10月3日中午到达普宁县流沙镇。贺龙的二十军先到流沙,已向海陆丰前进。

周恩来率起义军领导机关部分成员,于10月3日从汕头退到流沙,等待二十军和十一军的领导人,准备召开紧急会议。

这是一次决策性的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彭湃、张国焘、谭平山、贺龙、叶挺、刘伯承、聂荣臻、郭沫若等人。会议从政治上和军事上总结了经验教训,贯彻已经商定的决策,并在军事上作了具体部署。

周恩来身染疟疾,发高烧,脸色铁青。他首先检讨了打败仗的原因,决定了善后办法:武装人员尽可能收集整顿,向海陆丰撤退,准备在那里进行长期的武装斗争;非武装人员就地分散。

这次会议的精神,在汕头时就大体上决定了。9月26日,起义军领导人在汕头开会,张太雷传达"八·七"会议精神,商定:丢掉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旗帜,打出苏维埃的旗帜,搞土地革命,武装人员撤至海陆丰,与当地农民武装汇合,非武装人员转往香港或上海。

在流沙会议上,周恩来讲完话以后,叶挺发言。他说:"到了今天,只好当流寇,还有什么好说!"他所谓"当流寇",是打游击的意思。聂荣臻发言表示完全同意周恩来讲的善后办法。

会议开到午后2时左右,镇外山头上出现敌人,会议匆匆结束。能够集中的起义军余部,按预定计划离开流沙向海陆丰转移。

下午4时左右,部队行至流沙西南5里的莲花山,被敌陈济棠部十一师拦腰切断冲散,失去了控制。

天色转暗,聂荣臻和叶挺还在最后的阵地上,看着在夜色中四处流散的队伍,心情十分沉重。

周恩来发着高烧,神志不清,在担架上还喊着:"冲啊!冲啊!"聂荣臻深情地望着这位老战友、老领导,不断地劝慰:"你发着高烧,需要安静和休息。"

周恩来身边只有聂荣臻、叶挺和几个警卫人员。他们撤到一个村子,商量了一下,遣散了警卫人员,在夜色里走向陌生的旷野。

一路上,语言不通,地理不熟,行动起来倍感困难。就在他们茫然四顾时,遇到了中共汕头市委常委杨石魂。聂荣臻对杨石魂说:"你无论如何不能离开我们。你一定要掩护我们到香港。"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达陆丰甲子镇,准备从甲子港出海去香港。不巧,台风大作,波浪滔天,无法出海,只好住下。甲子镇周围敌情严重,他们只有一支手枪自卫,为了安全,第二天转移至金厢镇,住在区委书记黄秀文的家里。黄秀文家只有一张床,给周恩来睡,叶挺、聂荣臻和杨石魂睡在地上。一连数日风雨大作。奔波、疲劳、焦虑,使周恩来疾病进一步加重。于是聂荣臻等人护送周恩来到靠海边的碧流村,请一位可靠的中医治疗。治疗期间住的是靠海边半山坡上一间孤零零的房子,人们传说,那是个闹神闹鬼的地方,平时没人到那里去。治疗四五天,病势好转,杨石魂陪周恩来、叶挺、聂荣臻返回金厢镇,在渚村上了小船,于黎明前启帆出海,向香港飘去。那条船实在太小,真是一叶扁舟。周恩来、叶挺、聂荣臻和杨石魂,再加上船工,把小船挤得满满的。他们把周恩来安排在舱里躺下,舱里再也挤不下第二个人。其他人和那位船工只好挤在舱面上。船太小,舱面没多少地方,风浪又大,小船摇晃得厉害,站不稳,甚至也坐不稳。他们就用绳子把身体拴到桅杆上,以免被晃到海里去。这段行程相当艰难,在茫茫大海中颠簸、搏斗了两天一夜,好不容易才到了香港。

南昌起义失败了。在潮汕地区的起义军余部1200多人,由董朗、颜昌颐率领于10月7日到达海陆丰,与当地农军会合,改编为红二师,董朗为师长,颜昌颐为党代表,树起了苏维埃的旗帜,加强了由彭湃创立和领导的海陆丰红色政权。第二十五师与钱大钧部激战3昼夜,由三河坝转饶平,在朱德、陈毅的领导下,于次年初发动了湘南起义,随后上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队伍会师。贺龙、林伯渠、刘伯承、恽代英、李立三、张国焘、谭平山、郭沫若等人于10月陆续安全转移到各地。

对南昌起义失败的教训,聂荣臻在《回忆录》中说:首先,南下广东的战略方针就错了。为什么一定要南下?当时还强调占领海口,以争取外援,今天看,这种想法缺乏自力更生的精神,也是不对头的。

??我们不一定非南下不可,如果在南昌附近,或是在湘、鄂、赣农村地区,把我们的力量展开,面向农民,与当地农民运动相结合,发动群众,武装群众,依靠群众,我们就能够推动土地革命,开展游击战争,创建革命根据地??当然,这只是现在的设想。实际上当时我们缺乏土地革命的思想,没有认识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①。到了香港以后,聂荣臻于1927年11月4日曾致函中共中央军事部,对朱德率领的第二十五师的去向问题,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建议。至今这封信还保存在中央档案馆里。

钧甫兄:②

本日得二十五师来人杨心余来此报告云,二十五师退至武平后夏被十八师追击,在该地应战,我军本占优势,但士第③下令返却,然行动不一致,损失颇大。经过此役,现尚存实力约有一千五百人左右,枪支在一千以下,机枪两挺。及退至信丰时,兵士疲倦已极,士第等又未得着党的指导和消息,虽然派赵自选④去,恐亦未曾赶及??现由玉阶⑤负总责指挥??我恐士第走后,军事及党部方面均无重心,恐玉阶不能指挥。来人云,玉阶已曾表示向大众云"如你们不愿继续奋斗者可以走,我虽有十支八支枪,还是要革命的。"

由此可见,他掌握部队之难了,并且走的方向亦不妥,我的意见现在只好闯进湖南去,与湘农民会合??。

在这封信里,可以看出聂荣臻已经有了革命武装斗争应该与农民运动相结合的思想,这在当时是很可贵的。

①《聂荣臻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3月第2版,第76页。

②中央军事部的代号。

③士第,即周土第(1900-1979),当时任起义军第二十五师师长。

④赵自选(1901-1929),当时任中共广东省委委员。

⑤玉阶,即朱德的字。


分类:共和国人物 书名:聂荣臻传 作者:中央文献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