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易小气功九法
气功心法 >> 现代功法 >>

简易小气功九法

按:此整理的为简易小气功功法,很适合日常中拆解练习。

(一)临睡静坐法

取平坐或盘坐(以习惯舒适为度),闭目养神,呼吸自然,意守丹田(脐下1.5寸或3寸处),培养睡意。

(二)闭目呵欠法

取平坐或侧卧体位,双目轻闭,下颔部后缩(后缩到不用力为度),口张大,用鼻腔吸气,自然呼出,不必用意。在数分钟后极易产生呵欠,在打3~4个呵欠后,即有睡意。

(三)睡前静卧法

各种卧式均可,闭目养神,放松肌肉,意守丹田,排除杂念,培养睡意。

(四)丹田随息法

各种姿势皆可,取后侧卧更好,双目轻闭,有意识地气贯丹田,进行腹式呼吸法,思想集中于丹田,思维跟随呼吸而起伏,也可以用一手放在腹部,体察呼吸法的上下运动,待思想集中无杂念时,就可以行上述操作,若存若无,直到入睡。

(五)静力紧松法

双目轻闭,取仰卧位,两膝屈曲145度左右(以稍不介意,下肢就会立即自然伸直),此法极易把思维集中在下肢,当原有的杂念消失,并稍感疲乏时,可以用一肢伸直,一肢练功。交替进行数分钟后,当两下肢伸直放松时,就有一定的舒适感,有助于入睡。也可以保持两膝弯曲的状态,直到似睡眠状态,不知不觉伸直。在接近睡眠时,常先有下肢难竖和摇摆感,这是自然现象。

(六)清理反问自勉法

睡前杂念纷起,或一个念头纠缠,无法入睡,可以采用:(1)集中法:即对纷起的思维,采用集中
 

在床前两脚分开,比肩稍宽,脚不行走,仅两膝关节与躯干配合,两手做云手动作(太极拳中的云手动作),数分钟或十余分钟稍感疲倦的时候,即上床睡觉。运动量的大小 ,根据病情,体质和睡前精神状态而定。

(八)野马分鬃法

在卧室内或邻近卧室的地方,临睡前反复做野马分鬃式,用意不用力,缓慢连绵运动片刻后,即上床睡觉。

(九)听息数息法

在静卧中倾听自己的呼吸,并数呼吸次数。一般采用反复单调的循环数法,即1~3,第四次呼吸时,又称第一次,待听不清或数不清时,即可入睡(此方法适用于杂念少的人)。

 

 

观想调息法
气功心法 >> 现代功法 >>

观想调息法

观想调息法是传统气功调息方法之一。古人视此为高级调息方法,但此法实际已不属调息,而是借助呼吸进行想像,以加强体内气机的开合,故可称作运用意识的一种方法。包括:脐轮调息法、体表开合调息法、体内十字中点调息法和玄关调息法四种。

所谓观想调息法实际已不是调息,而是借助呼吸运动进行想象的一种方法,用来加强身体气机的开合,故也可以称作运动意识的一种方法。然而古人却称此为高级的调息方法。

(一)脐轮调息法:当吸气时意念围绕着肚脐旋转,方向是左下右上;呼气时右下左上。

注意:作此意念运转时是整个肚脐的平面在转,而不是某一点转,不是在皮肤表面,而是在脐深约二寸处,用此呼吸法多配合用目似垂帘,留有一线光线,内视着旋转部位,当调息好时可能会觉有光芒,这时需要安心继续调息,不可分辨光芒的大小强弱,如果光球过大(如拳头大)则须在旋转时逐渐令其缩小,直至比脐轮稍小为止,过去称此为气丹,也有些门派称之为金丹。

(二)体表开合调息法:当调息到忘却了呼吸运动及气流的出入以后,通过意念活动进行皮肤、毛窍的开合出入运动。吸气时(指意念中的感觉)气息从毛窍、腠理而入,直达天地混元地带(在脐上三寸六至四寸八处,身体前后径的中央),呼气时气从中央通过毛窍腠理而出,此调息法可使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逐步体会一吸天地与之俱吸,一呼天地与之俱呼。此调息法练的比较好以后,开始是皮肤、毛窍的开合出入,继而人和大自然融为一体。通过体表开合可以加强气功场的强度。

(三)体内十字中点调息法:此亦系直练先天的方法,在国内外均无书籍介绍。此法假想体内有一十字,具体位置有二:一是身体正中线从百会到会阴与两臂平伸中指尖联机之交叉点。

二是身体正中线与两内联机中点水平向后的中线交叉点。调息时可任选其一。具体作法:用此法可不要求高度入静,吸气时意念想十字中点,气从十字的端头向中心合拢,呼气时意想从十字中心向四端放散。

此法即先练中脉而不先练任督二脉。体内十字中点调息法是一特殊功门,较实用简单,与其它功门均无矛盾。欲练此功者,可以试着做:先体会到十字后,睁眼安静呆着,想我要练功了,等脑内什么念头都没有了,再闭眼向十字中点集中,调息时如果一下做不到四端向中心合拢、放散,也可以先从两头来。

欲练此功者,可以试着做:先体会到十字后,睁眼安静呆着,想我要练功了,等脑内什么念头都没有了,再闭眼向十字中点集中,调息时如果一下做不到四端向中心合拢、放散,也可以先从两头来。做此调息一小时后体内就有变化,什么感觉都不要害怕,也不要高兴,也不要不高兴。

(四)玄关调息法:是一种简捷的练功方法,玄即深妙莫测,关即进入此的关口。此调息法与前面所讲的混元中田调息法不同,后者是有呼吸的,前者纯系观想。玄关呼吸多指性功玄关,如念动玄关、呼的一觉玄关。

玄关呼吸多指性功玄关,如念动玄关、呼的一觉玄关。玄关调息法有三:

1.以鼻柱根为中心,方圆一寸的球体,内外各有一半。吸气时天地之气从四面八方向中心集结,呼气时向天地十方(八卦加上、下)放散。

2.以两内眦联机之中点、两眉间联机之中点的联机之中点医学上讲此系筛板的位置,可直通脑子)为中点,以两内眦直径的球体,吸气时天地十方之气向中心集中,呼气时气由中点散向十方。

注意:行上述两种调息方法,一是要在玄关假想成功以后方能进行。方法是:先假想体外一空球,此球距身体不超过一尺,空球感明显以后将空球感移入玄关对应的体内,待有感觉后将球心移至玄关中心,即空球在体内一半,体外一半(注意千万不要着相,不是真有球,而是意念中的,也不必追求一半是多少)。

3.离头顶五丈远的高处有一不超过0.5公分大小的亮点(或圆珠),即"原始天尊"头顶悬的宝珠,此珠有一口,闭目看着自己身体就在珠子内。观想此成功后才能进行调息。吸气时气从全身各部流于中脘内部,呼气时从中脘内部流散全身。

 

 

浑圆功之五形动功
气功心法 >> 现代功法 >>

浑圆功之五形动功

按:浑圆功(又名意拳气功)的五形动功,是王安平先生在河南开封工人疗养院工作期间,根据意拳大师王斌魁老先生所传授的武功,经自己实践消化后而创编的。现在,五形动功已成了浑圆功的主要内容之一。   

王安平先生认为,对浑圆功来说,桩功是根本,试力为关键;五形动功的试力,是练习浑圆功的必由之路。由于一般人总是好动不好静,只练桩功似乎太呆板,站后老想动一动,尤其是疾病消失,身体康复了,身上有一股劲,不动就憋得慌。实践证明,只要动得合理,静功和动功的有机结合,对治疗疾病、增强体质是大有益处的。用中医的理论来解释五形动功,即:虎扑,可锻炼力量,扩张肺气功能;熊晃,锻炼肩、腰、胯关节,舒肝解气;猴转,锻炼活泼灵敏,活腰壮肾;蛇动,锻炼上下协调,左右相应,舒展筋骨;鹤飞,锻炼平衡,增强心肺功能。浑圆功的五形动功,应以形取意,以意象形,完全像不可能,也不必要,以似像非像为佳。五形动功,是一项内外均练的动功。运动起来,体内的心、肝、脾、肺、肾,体外的手、眼、身、腿、步同时得到锻炼。在锻炼中始终要求以身动为主,身动又要以腰动为主,以腰带动身,带动臂腿,带动手脚,做到身手齐动,周身一家。   

五形动功要求周身放松,动中求静,动起来速度不要快,越慢越好,越松柔越好;动起来用意不用力(即在思想平静中,体会麻、热、胀在体内的动态,以及身体外部的反应),好像自己如儿童一般在做游戏,无拘无束,天真逍遥。下面谈谈五形动功的练法、临床效应和技击意义。   

一、鹤形:两脚自然站立,两手臂在身体左右两侧,五指张开,手臂与肋部之间间隔一个拳头。用腰胯提起右腿缓慢向前迈步,起脚要平,当脚向前运动距后脚有一脚之长时,前脚尖再缓缓落地。待前脚落稳后,身体重心慢慢向前移,当身体重心移到右腿时,左脚再缓缓提起,慢慢前行。两脚如此交替运行。   
注意:两脚运行路线如同火车的左右两条铁轨;运行时,要求越慢越好。意念两脚如踏雪,两脚似趟泥。
鹤飞行:其它不变,只把下垂的左右两臂抬起,伸而不直,高不过肩,掌心朝下,随着身体的上下起伏而缓慢摆动两臂,意念自己如仙鹤一样在空中自由飞翔。鹤形对治疗高血压有特效。另外,对心脏病、呼吸系统病、消化系统病、半身不遂、老年行走困难、下肢静脉曲张等症均有明显疗效。鹤行步是一切步法的基础(如摩擦步、陆地行舟步、三角步、鸡行步、鸭行步、槐虫步等),是增强腿脚功的修炼之法。   

二、熊形:浑圆桩自然站立,两手掌从抱球式改变为半握拳式,高不过肩,两手臂弯曲,身向左转,右拳前伸(两拳面朝前),眼向前平视。上式不停,身向右转,左拳前伸,两拳交替反复进行(拳向前伸出时,大小臂不要伸直,两拳相距既不超过肩,也不小于一个拳头)。原地熊形熟练以后,再练习行进中的熊形。当身体向左边转动伸出右拳时,右腿随之提胯前行;当右脚落地重心移到右腿时,左拳左腿随之向右前方转动前行。如此左右交替反复练习。   
注意:左右脚向前行动时是慢碎步,不可大步亦不可快步。意念运动时犹如黑熊一样摇晃而行。   
熊形对肠胃病、肝病、腹胀胸闷、消化不良、坐骨神经痛、压缩性骨折、腰椎间盘突出、腰骨质增生等慢性病有良好疗效。熊形是五种操拳的基础,如炮拳、钻拳、圈拳、栽拳、崩拳等,都无不出自于以养生操为表象的熊形。用之于养生治病它是文雅的,用之于散手搏击它是凶猛的。   

三、猴形:两脚与肩同宽自然站立,两手五指尖撮合向前向上平举,高不过肩。身体重心向左移到左脚,左腿屈膝下蹲,右脚尖点地,脚跟提起,右手下落放在右膝上方,左手提至左耳外侧,身体向右方移动,两眼向右后方看。上式不停,身体重心左脚慢慢移到右脚,右脚跟落地,左脚跟提起,左手下落放至左膝上方,右手上提至右耳外侧,同时身体向左后方转动,两眼向左后方看。接上式,当身体、头部向左后方转至不能再转时缓慢地转回来,身体重心仍然在右脚,身体缓慢地起动,左脚随之向前迈出半步落下。上动不停,当身体重心移到左脚时,右脚随之跟上,右脚和左脚并拢后慢慢向右前方落下,右脚尖点地右脚跟提起,身体向右后方转动,右手下落放在膝上方,左手同时上提至左耳外侧。尔后身体起动,重心仍在左脚,右脚向前方迈出半步落下,身体重心缓慢移至右脚,同时左脚向右脚并拢,向左前方慢慢落下,左脚尖点地脚后跟提起,完成向左转体的动作。  

 

 

道烛观心普照静坐法
气功心法 >> 现代功法 >>

道烛观心普照静坐法

在社会道德下滑到最底线的时代,最可怕的是人心,最难化动的是人心,最急需抢救的是人心。人们心中翻滚的是我欲私利的乌云,我执、智障充塞着心灵。只有道德,只有至尊才能帮助我们,助我们复归道德的清静心身。

道尊是我们真正可以信赖的光明,我们生命的再造只有以道心换人心,道是我们唯一可以依靠的师尊。我们心身每一步先天变化的内证,须臾都离不开道尊慈悲的呵护和关心。请你不要相信自己的人心,要将自己这棵脏臭的无明的人心,将智障、浊识、我欲、私心,将小我的人心和身、口、意,义无反顾地殉道,换取大我公心和道身,将一切全都交给唯一可以信赖的道尊。我们的心才能逐步清静,天天增加光明,逐步立起我们身国中的圣君。请你真实地归依于心中的道体真我和无处不在的师尊,这才是我们修养道德的根本,这才是无为再造性命的捷径。

我们都还太幼稚,我们都还太愚昧,从来也未曾窥见心中的真性。我们长期挣扎在逻辑推理,后天思维的模式中求生。我们步入道德修养的修真,就必须从逻辑推理的思悟状态中脱困,学会扪心自问,灵悟参究我们体内的三个我心,三我如何同化归一赴真。我们太过于沉迷于世俗的生活,以致于从来不曾花少许的时间去进行灵悟的参证,查询自己的真实本性。觉悟是灵悟的前身,要想正觉正念不离寸心,不起物我分别相的尘纷,有欲的人心只有殉道归入无为境,定要归依于太极未分,阴阳未判时的非常道、非常名、无相与无名。舍己证真人,复归至道化全真。

世间的万法千门,人们趋之若骛,钻研营营,但是真实的法诀历史至今从不露尘。翻开各门诸经,何法不是深隐不名?只见理论讲修心,以待福缘相应真。法有法规,否则误人害人。以人心创法,谋名利于尘境,更是巨恶非轻,妄造罪因。可叹人们智障蒙心,都悟不透其中究竟,不知道只有法的本尊临世,法诀才能相印生灵。经过至尊和化身加持过的方法,才具有安全和效应,离开三宝就如盲人瞎马登程,千万小心再小心。道尊无量慈悲,只要你是真诚地向他求助,也就必然随时都在呵护着你的心身,使你顺利地进入佳境。

关于静坐方法,其目的是静"定",必须建立在动"通"的基础之上,建立在门开窗启,路径通畅的前提之上。基础太差之人,不必急于进入此方法中进行实践。不尊三宝之人,没有连通道地之人,也不可以擅自闯入深定,否则即是玩忽性命。

静坐方法的灵魂,方法的关键是以师宝印心,让至尊成为你心中的导师指引你前进,只要你求助至尊和心中的真性,道和师就时时与你相印。

在众多的静坐方法之中,道烛和佛灯是最好的观想方法之一,从古至今世代相传的众多方法之中,用火焰进行观想是最有效和安全的一种方法。这一方法我们曾经传授过,为了更好地配合道德经学习的深化,下面将此方法再次较系统地介绍给大家,希望大家实践好他。

进行本法修证之前,请准备一支粗大的园柱形、平底的红蜡烛。最好不用有棍子的那一种。(可以邮购)。备好厚实的坐垫,准备一个摆放蜡烛的搁台。蜡烛摆放的高度,应当在高于盘坐时心区平行位置以上。也不要高于双眼水平线。正式坐修时,先点燃红烛。如果想用佛灯者,也可以点灯而观,基本要求相同。西方人喜欢用白烛,也可以随缘选用。

一、调心调神:启师,向道尊献上自己的阴我心和身、口、意。恳求师接受,并慈悲指引我们所要进行的静坐。接引加持我们。心态调入松、静、自然,虚灵活泼状态。

二、调形调息:最好是盘坐,单盘和双盘较好,但也要注意姿式舒适和能够持久,盘坐时身体正直,下颌微收,面带微笑,含胸拨背。身形整体内外,进入松静自然状态。呼吸的调节也是如此,关于三调,请参阅教材中和带修中的内容。

三、点烛于身前,平胸高度。先睁眼而观,心中赞美道烛的光明,在道烛的火焰中观老子的形象,即在光焰中观道尊的慈祥地微笑,观道尊在关注着我们的身和心。

 

 

气功与医、儒、道、佛、武术等有啥么子关系?
气功入门 >>

气功与医、儒、道、佛、武术等有啥么子关系?

气功与医、儒、道、佛、武术等有何关系?
  气功,作为人类养生保健、强身治病的方法,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程,不断发展和完善。人类的祖先为了求得自身的生存及繁衍,必须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及凶猛的飞禽走兽相较量,逐渐形成了许多自然的包括气功在内的保健养生方法。比如,为了祛湿导滞,通利关节以适应自然环境而形成“导引”;吸取与禽兽搏斗的经验,象其形,会其意,形成自然而本能的古代技击武术;从人类社会化生活的增多,体会到精神情志活动对身体状况的影响,总结出修身养性的“静坐”、“意守”等方法。总之,气功的萌芽和发展,不是突发性的偶然的发明,而是在人类漫长的生活实践中,逐步发现并总结而成的。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历了剧烈的变化,文化卫生保健方面也受到影响,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的活跃气氛。在医学方面,《黄帝内经》系统总结并提出了气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将气功列为养生保健治疗方法的首位。儒家则由孔子提出了意念专一、听之以心,然后心息相融,神气合一即“坐忘”的儒家气功方法,道家的老子和庄子主张顺应自然规律,“去物欲以养形,致虚静以养神”、“形神不亏,便可长生”,提出了“无为自然”的养形养神的养生方法。这些都与当时医学气功的发展协调一致,互相影响并各有侧重。至于佛教,一般认为是在汉朝佛教由印度传到中国后才出现的。佛教大小乘学说中,本无相当于本来意义的“气功”的术语。藏传佛教密宗无上瑜珈虽有相当于练气意义上的气功术语及修练方法,但在汉地佛教界流传不广。从佛教传统观点和一般佛教徒的信仰立场看,佛教的禅定与气功有所不同;从客观上看,佛教中也含有一些类似气功的内容,尤其是“明心见性”的理论和实践,对后世气功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至宋明理学派,致力于勾通和统一儒、释、道三大学派的理论,也相应出现了各家气功取长补短、融汇贯通的局面,使气功养生的理论和技术更趋于完善和系统。
  中国古代的武术,其作用不外健身和技击。各派武术的健身方法中,尤其是站桩里包含有类似气功的内容;气功与武术在一些方法上也互相影响。例如,现在的健身站桩功法中,不少就来自武术,而气功的一些理论和方法,也被武术所吸取。武术界有一句话叫做“练武不练功(气),到老一场空”,可见两者是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