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功入静后的主观感受
    气功综合 >> 气功入静 >>

    练功入静后的主观感受

    、经络疏通、气血和畅、阴阳平衡。此外,在练功过程中,由于练功人的注意力多集中在自己身体内部,相应地提高了对机体内部的感应性,对上述生理改变可以产生一些与平时不同的体验,出现各种主观感受。

    练功入静后经常出现的主观感受有:头脑清醒、情绪稳定、心情舒畅、精神安定、全身或某些部位出现温热、清凉、肌肉跳动、轻浮、重坠、松弛、紧缩、热气感、电流通过感、蚁走感、麻软舒适等感觉;也有的感到整个身体或某些部位变大、变小或感觉不到存在,仅有一丝呼吸出入;或眼前有亮光或各种颜色,方向、位置或时间观念不清等等。古人对此早有观察,总结为两个八触,即“十六触”景象,袁巩在《静坐要诀》中指出:功中有十六种触景,即一动、二痒、三凉、四暖、五轻、六重、七涩、八滑。复有八触:一捍、二猗、三冷、四热、五浮、六沉、七坚、八软。上述主观感觉的出现均属正常现象。

    但是,在练功过程中,由于练功方法不当,急于求成等原因,也会引起某些异常的心理、生理变化,产生多种不舒适甚至痛苦的感觉,不利于身心健康,干扰入静后的正常生理效应与心理效应。也有人由于练功意守过于集中,急于求成等或功中出现异常景象的刺激,或受到突然的外界刺激,或受到别人练功出偏的暗示等,引起练功中出现惕怵不安的状态。还有人本来就有某些潜在的心理障碍,包括病理性幻觉、思维障碍(如妄想)、意识障碍(精神恍惚)。这些障碍平时表现轻微或隐而不现,通过入静诱发出现或加剧,甚至会出现哭笑无常或精神抑郁等精神异常表现,古人称之为“入魔”现象。

    对于上述主观感受,要持正确的态度。首先应认识到,练功中整体感觉是主要的如安静舒适,轻松愉快,疲劳解除,症状减轻或消失。而那些局部的感觉反应,在练功中是次要的,与练功效果并无绝对的关联。其次,由于这些感觉都是自然产生的现象,复杂多变,并没有一定的规律,因此,绝不要凭主观愿望加以判断,以免出现主观上的任意追求或压制,更不要把感觉作为练功好不好,质量高不高的标准,否则会把注意力完全放到感觉上去了,很不利于练功。总之,对练功中出现的某些感觉,应该保持

     

     

    武当一阳指
    气功心法 >> 武当气功 >>

    武当一阳指

    武当一阳指,亦名天罡一阳指,为武当六绝(一阳指、虎爪手、太极功、轻功术、铁布衫、绵掌)之一,系由武当内家青虚派十八代宗师刘至样老先生所授。

    武当一阳指功法简单易学,内外兼修,阴阳并蓄。修炼此功有成者,指如钢锥,锋利无比。点木木穿,点石石碎,点人则立见伤亡。用在擒拿格斗、点穴技击方面威力无比。本派历代传人皆视此功为瑰宝,秘而不宜。为弘扬本门武学,特将此功整理成文,刊行在兹,以飨读者。

    歌诀曰:

    一阳玄指出武当,六门绝技它为先。

    混元一气法自然,二龙争珠辨柔刚。

    双龙出海运内功,独龙出洞威力显。

    日积月累成绝技,惩恶降暴济世间。

    祖师留下真工夫,传付后世众贤良。

    ——录自《青虚宝典》

    一、混元一气

    面东而立,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自然站立。五趾抓地,头虚领顶劲,双目微闭,舌抵上腭,下颌内收,身体正直。双手于小腹前扶按,手心向下,虎口撑圆,五指分开,如按球状。凝神入静,默默调息,渐渐进入清静无为之境(图1)。

    要点:练功前须活动筋骨,排除杂念,全身放松。意念自己头顶青天,脚踩大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有此意境后,转为意守掌心。此式练10-30分钟为宜。

    二、二龙争珠

    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自然站立。五趾抓地,头虚领顶劲,双目微闭,舌抵上腭,下颌内收,身体正直。双臂屈肘立于胸前,双手成剑指(即食指、中指竖直,无名指、小指曲于掌心,拇指按之)相抵。吸气时气人丹田,呼气时小腹外挺、提肛,同时双手用暗劲相顶,然后放松吸气。反复练习36次(图2)。

    要点:此式为以气化力之练法,采用逆腹式呼吸,吸气时气人丹田,呼气时引丹田之气注入指端。不可用力过猛,宜循序渐进。

    三,双龙出海

    距墙一米而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自然站立。五趾抓地,头虚领顶劲,舌抵上腭,下颌内收,身体正直。双手自然垂于体侧,手心向内,五指向下,入静调息3 分钟。然后双臂于体侧缓缓向前平行抬起,双手成剑指顶住墙,手心向下,双臂微曲,身体重心前倾,成静定式。吸气时意念天之阳气从头顶百会而人,聚于丹田,呼气时微微提肛,小腹外挺,意念丹田之气由体中任脉上行,至膻中时,分二支气流经乳中过腋下,循手臂内侧之手三阴经直达手指,从指端奔泻而出,同时手指用力前顶。此式反复练习36次(图3)。

    要点:初练此式时,高墙宜近,以后随着功夫的深入再拉远距离。手指前顶时重心前移,手臂不动,意注指端。

    四、独龙出洞

    距墙一米而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自然站立。身体正直,全身放松。双手自然垂于体侧,手心向内,指尖朝下,目光凝视墙面,凝神人静。深呼吸3次将右臂慢慢抬起,屈肘立于右胸前,右手成剑指,手心向下,手指朝前,同时吸气;呼气时以右尹剑指点击墙面,同时配合喷气发声(口吐“嗨”音)。此式反复练习36次 。

    要点:练此式前须先在墙面上固定千层纸或麻布若干,点击时用力要由小到大,速度由慢到快,以防伤手。练功一段时间后,指尖会磨平、变硬。直至练到在土墙、木板、砖块上点击而有凹印时,功夫已韧具火候。


    五、万法归一

     

    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自然站立,身体正直,全身放松。双手重叠,左手在内,右手在外,贴于丹田处,顺时针方向揉小腹36圈。意念全身之气如百川归海,注人丹田。练功完毕,散步片刻,待浑身清凉时,即可收功。

    要点:揉腹力量要适中,速度不可太快,以一呼一吸为一圈,久而久之,气随意动,自归元海,此收功一节至关重要,习者不可忽略。

    注意事项:

    1、修练此功,须择环境清幽,空气流通,无噪音丰扰之地。

    2、练功宜早晚各一次为宜,百日内不可间断。

    3、大风、大雨、大雾、打雷、饱食、酒后及情绪不好时可暂停练功。

    4、功前功后要按摩手臂手指,使气血通畅,以防肌肉僵死。

    5、练功期间要节制房事,有病者、体弱者百日内禁止行房,蓄精养气,以助长功力。

    6、习练此功以强身健体、防身自卫、除暴安良为宗旨,不可恃技逞强,随意出手伤人。

     

     

    静功修炼如何止念
      气功综合 >> 气功入静 >>

      静功修炼如何止念

      按:许多人练功都会杂念萦绕,难以入静,因此特将田诚阳道长的《静功如何止念》转载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做静功,杂念纷扰,这种情况对一般人而言,都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因为心中有念,早已成为人们的一种心理工科惯性。以至于有人错误地认为,心中无念的境界根本不能达到。其实平时不觉得心中有念,及至做功之时始觉念头搅扰,这已经是心中初步进入静态的一种标志,因为惟其心中有静,才能体会至念头之动。那么对于这些起伏不定的念头如何处理,才能达到一念不生的入静状态?根据笔者的经验,这里讲述几种道家修炼所用的方法:

      1、有念即止

      静坐之中,始终保持警惕,如有杂念生出,随即除去,这样即使前念消除,后念不生,当下无念,即是清静。或者有的念头,是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比如明天要不要去做一件事情,那么可以先考虑一下,有了结果马上停止。这样心中不抱负担,停上之后一般不会再来。倘若还有其它事情需要考虑,仍用这个办法解决之。实在考虑不好的问题,就先放下再说,不必苦思冥想,耽误做功。这样逐渐减少,自然达到无念的地步。老子《道德经》日:"损之又损,直至于无为。"损者减少之意,无念即无为境界。

      这种做法的好处,比较便于掌握。但是就怕杂念太多,脑子不断地思考问题,此起彼伏,按下葫芦又起瓢,弄的不可招架,一加急躁,杂念更多。所以还不算是上善的方法,但在一般人可以试行,短时间内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2、收回忘掉

      这种方法,属于心法,需要有点悟性才能做到。静坐之时如有杂念,即用微意收归身内,然后忘掉,一忘而杂念自无,可以想象自身如同大冶洪炉,熔化一切物我念想,所有杂念如似雪花片片,入炉即为消熔。这样杂念生出,即收归身内,"忘"了之后,化为乌有。遂生遂收,遂收遂忘。渐渐导心入静,自臻清静无为之妙境。为什么说修炼需要悟性,这个"忘"字需要"悟"(领会)了才能做到。所谓"忘",非是一般人什么都不知道的傻忘,乃是对于自我心性层次的一种调节,即由杂念丛生的心境,移入一念不存的静地。马丹阳祖师曾言:"心者,非同猫狗蠢然无心也。务在存心于清静之域,而无邪心也。故俗人无清静之心,道人无尘垢之心,非所谓俱无心而与木石同也。"此中"无心""忘"
       

      这种方法,是一种易简法门,即不加任何意念,自卫然入静。假若浮游乱想,萦绕心怀虽然杂念不重,但是暗里许多,一时分辩不清,如同乱丝无头,用"有念即止"法难以清理,用"收回忘掉"法难以控制。这时就不用管他,只须自己静坐不动,顺其自然,听其自生自灭。只要自心将其置之不理,这些杂念也就成为"假想",因为念自心生,心中静坐不理,杂念失去市场,也就无奈我何,只有仍归自心,化为静念。在做功中只要身体稳坐不动,任他杂念自动起伏,经过一段时间的 "假想"之后,杂念自然也就平息下去,而自然归于静境。中间猛然一觉,心念全消,此时身心自静,舒畅难言。就象不听话的孩子,淘气玩耍,大人劝其回家安分,反而和大人较劲,这时索性不去管他,等他玩累玩乏了后,无处可去,不用劝说,自然乖乖地回家了。这种顺其自然的办法,有一点须要注意,倘若恶念,必须马上用第一种方法除掉,决不姑息,否则其害更强烈。

      以上三种办法,以最末一种方法为上善之法,第二种办法为中善之法。因为做功夫的时候,杂念纷扰,已经够人厌烦,再加上去除杂念这个心念,又是一个念头,譬如两个人在那里吵架,已经闹得不可开交,难分难解,旁边又添上一个强制劝架的人,三个人闹成一团,如何能够解决问题?劝和原是好意,总要等他们二人火气将消,再用巧妙的手段打动人心,则一劝自然平息。如果劳神费力,强迫压制,手段未免太拙。但是这些用法都要因势利导,如果两人争吵激烈,非用强迫不可制止,也未必不可强制使之平息。比较起来,上述的三种方法,第一种"有念即止",属于意念法:第二种属于"收回忘掉",属于微意法;第三种"顺其自然",属于无意法,我们练习止念入静的功夫,

       

      练功怎样入静
        气功综合 >> 气功入静 >>

        练功怎样入静

        从神经生理学角度来看,各种内外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都可经脑干网状结构等组成的非特异投射系统弥散地传导到大脑皮层,引起广泛的兴奋,起到维持清醒的作用。所以各种具有阻断这一神经冲动传导的措施,都有促进入静的作用。

        从接受外部刺激产生外部感觉的环节来讲,这些感觉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等,其中 80%以上的感觉信息来自视觉和听觉。因此可以通过轻闭双眼以及选择安静的环境练功等措施来阻断视觉、听觉刺激,减弱神经冲动帮助入静。当然,对于那些有益于入静的良性视觉、听觉刺激,仍可保留和利用,如悦耳的轻音乐、悦目的君子兰花等。

        其次是采取阻断机体内部刺激的措施。这类措施可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主动地放松肌肉,这样可以减少因肌肉紧张引起的肌梭向中枢传导的神经冲动。一般来说,卧式静功最能达到放松肌肉的效果。因此初学气功者可以先练卧式静功。但是初学者由于自控能力差,在躺着练静功时很容易进入睡眠状态,所以也需经过一段时间锻炼,才能恰到好处地将意识保持在不同于清醒与睡眠的气功入静状态。

        另一方面是调整好练功时的精神状态:

        首先要避免情绪激动,当情绪激动时练功是无法入静的。

        其次是避免主观上急于求成,一味想放松入静,反致精神紧张,有碍入静。

        除上述两种应避免的精神状态外,还有三种良性精神状态调节手段可以被利用来帮助入静:

        其一是练功时要保持心情舒畅。

        其二是练功时要采用合适的意守方法。意守的方法很多,可以只选一种,也可以选用多种依次进行。不论是选用一种还是多种,都要做到"似有意,似无意","勿忘勿助"、"勿贪勿求"。而急于求成,用意过强,在气功中称之为"着意",则是入静的重要障碍。

        其三是主动地利用良性自我暗示手段。例如可想象宁静的夜晚,站在绿草丛中

        以上方法运用时可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急不躁。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随着方法的熟练,会形成一个有利于自我心身平衡的条件反射,到那时,入静就不再是难事了。

         

         

        早起即感觉胸口沉闷.疼痛厉害,整天心里压抑.不舒服.不痛快.心烦
          气功综合 >> 气功纠偏 >>

          早起即感觉胸口沉闷.疼痛厉害,整天心里压抑.不舒服.不痛快.心烦

          气功偏差纠治问系列问答之

          早起即感觉胸口沉闷.疼痛厉害,整天心里压抑.不舒服.不痛快.心烦憋气.不知是否练功不当所致?

          答:遇此情况,深呼吸就会缓解.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一种是含胸或挺胸过度,容易出现这种情况;还有,就是练功时过于追求深呼吸,或憋气时间太长而导致.

          调整的方法就是从三调入手,调姿.调心.调息.都调整好了,就不易出现这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