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tails
- Category: 江泽民传
12章 稳定压倒一切1990-1991年 中国保持着它的共产主义根基。"中国的周围都是友好邻邦,"江当时说道,"中国解放依靠的是自己的革命军队,不像东欧国家那样由苏联红军解放。"江指出,我们这支军队,"经过考验证明具有坚强的战斗力",而且"是在党的绝对领导之下"。 世界范围内共产主义运动的危机为江加强党及其本人的权威提供了良机。他小心谨慎地对待进一步的政治改革。江还要求文艺界"在收外国文化精华的同时,注自己作品中的民族特点和风格",并创作出更多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和现实生活的作品。 尽管如此,江主要还是向党的传统支持力量伸出了手。1990年1月,他在山西省大同煤矿下到一口矿井内,向矿工们拜年,并对他们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他还走访了矿工家庭,同所遇见的每一个人交谈。他说:如果所有部都能与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我们将不可战胜。"就在同一个月,江视察了一座国家体育训练中心,与军系统的运动队员打成一片。在与一名世界级乒乓球女运动员打了场球输了之后,江说:"和世界冠军打球真不容易。" 就在中国农历新年前夕,江邀请沈永言来参观他在中南海的新家沈到北京主要是向中国人民银行申请一笔5000万元(约合600万美元)的贷款。这可是十万火急的事情。沈从1981年起就开始任副厂长的第一汽车制造厂正处在困难时期,无力向厂里的工人发放工资,沈想在春节放假之把贷款办下来。在他把有关情况向江说明后,总书记就给银行的行长打了个电话,帮助落实了这笔贷款。 "当我乘车进入这片象征中国权力中心并极富传奇色彩的深红色院墙时,我有一点担心,沈回忆说,"现在和老朋友在一起,感觉会不会不同了,会不会觉得无所适从?当时江担任党的总书记已有半年多时间,已经开始坐稳自己的领导位置。当我到家时刚一进门我们就拥抱在了一起。江还是和以前一样。" 尽管身体有些不适,王冶坪也同样热情地接待了沈。"我可以肯定,"沈说道,"她对权力或地位没有一点欲望;她对丈夫获得的新职位和威望并不感到开心。" 江生活和工作的地方是一座小四合院, 中国典型的传统住宅,中间是一处露天庭院,四周围着房子。院内院外看起来都很简朴,它原先是皇帝卫兵的住地。当江带着他四处参观时,沈注意到了这个家庭继续过着俭朴的生活。除了卧室之外(其中包括王冶坪母亲的一间),只有一间小客厅、一间书房、一个餐厅和厨房。住处只有一台视机。 江坦承对他的妻子感到担心。他说道:"尽管当总书记的是我,她却比我还紧张。我很同情她。"尽管她最终学会了泰然自若地扮演自己的角色,然而在公众眼里,王冶坪根本就没有真正地感觉到自在。 "参观完之后,我们坐下来共便餐,"沈接着说,"6菜1汤。王冶坪几乎什么也没吃。我们喝了绍兴黄酒--江和我喝完了1瓶。他喜欢喝酒。" 1990年3月,江自担任总书记以来第一次出国访问。其目的地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平壤,他会见了金日成,并为显示社会主义的团结而同金热烈拥抱。面对着4万名用中朝两国语言呼喊欢迎口号的孩子们,江说:"我由衷地高兴实现了多年的愿望。"他随后称赞了"我们两国间的深厚友谊"。 应金日成的迫切要求,讨论的议题集中在"共同关心的国内建设和国际问题"。两位领导人同意无东欧发生什么事情都要团结在一起,并发誓要在亚洲坚持社会主义。尽管此举让中国的领导人们感到宽慰,江却清楚地意识到,面对国内外的公众舆论自己简直像在"走丝"。在他上台之初的岁月里,这将是个反复出现的主题。 作为一种平衡,江邀请了13名北京大学的学生到中南海作客。当学生们走进怀仁堂时,江和他们一一握手。他告诉学生们:"我很高兴收到你们的来信。我原先打算给你们回信,但再三考虑后,我认为和你们面对面交谈可能更好些。我们应当坦诚地交换各自的看法。" 在听完学生们就诸如教育、成功的含义等话题发表的意见之后,江向他们提出了本人一直遵循的忠告。他说:"当代青年需要把自己的事业理想与祖国的需要联系在一起。""如果离开社会、国家和人民的需要,没有人能够成有用之才。" "孤立的个人奋斗是没有前途的。"江补充说。 在坚持党的路线的同时,江再一次表现出能够锐意进取。 开发上海东部广阔的浦东新区之所以能获得批准,部分原因正来自江泽民的这种素质。当邓小平依照惯例在1990年春节来上海过年时,汪道涵和其他一些人向他谈到了开发浦东的紧迫性。邓认为对这个项目应给予优先考虑,他还对江亲自抓该项目感到高兴。 后于1993年成为浦东开发区主任的赵启正(被戏称为"浦东先"),特别提到江对这新区的关注。"在江泽民为上海市市长之后,"他回忆说,"他对浦东开发计划作出了许多指示,其中既有战略性的,也有涉及具体事务的。在他成为总书记之后,每当他上海时,他都要视察浦东。在1999年国际工商界领导人上海《财富》论坛会议上,江主席说'今晚我所在的上海浦东陆家嘴地区,6年前还是一些简陋的住宅和农田,如今已是高楼林立、生机盎然的金融贸易区。'把浦东称为'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和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 "1997年,江主席在视察浦东时听了有关中国第一条通用隧道的介绍,"赵启正补充说,"突然,江提出他想要到地下去一看。他的随行人员大吃一惊。他们想劝阻他,向他解释说,通用隧道对他这种年纪的人来说,实在是太狭窄和太危险了。'请您别下去。他们恳求道。但是江回答说:'我曾经当过工程师,所以我要下去看一看。'尽管他不是一瘦子,他还是爬下陡峭的梯子,在下面走了50米左右,并说:'很好,我现在了解了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这种新进展。'" 如果浦东想要吸引大笔外资,法律和组织结构就不得不符合国际标准。管这种改革包含有多少资本主义的特点,邓小平和江泽民仍然认为他们的政策没有背离社会主义的本质。对他们而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不同并不在于存的是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而是在于资产和企业的所有制性质以及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 即便如此,当思想保守的人担忧共产主义的传统价值观正在遭到侵蚀之时,江却在发展和意识形态之间寻求一种协调。"发展经济和搞思想政治工作决不应该是相互对立的,"他说,"我们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同时我们也必须坚决抵制腐朽的资本主义思的侵蚀。这是一个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在纪念五四运动71周年大会上,江试图通过赞扬中国的2000万知识分子来缓解一些人的情绪。江说:"一小部分同志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说了一些错话,办了一些妥当事情,认识到了,吸取了教训,就应该欢迎。对认识一时转不过来的一些同志,要继续热情帮助,耐心等待。" 江一面继续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一面大力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对西方人来说,二者是矛盾的,但对江而言它们则是互的。他强调指出,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并不意味着要放慢改革开放的步伐。与之相反,他解释道,这有助于通过维稳定来确保改革开放的成功。 在谈到"百花齐放"政策时,江敦促不同的人文与自然科学流派展开相互竞争。但是,他告诫说创作和学术自由必须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前提--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尽管在西方人看来,这是给真正的学术自由横加了一条苛刻甚至是可笑的限制,江却真诚地相信百家争鸣和坚持共产主义领导是相容的。他知道,即使有所限制,在思想的市场上展开的创造性竞争能够促社会发展,是应该鼓励的。 江同意在ABC电视频道上接受芭芭拉·沃尔特斯的采访。在回答她有镇压行动的提问时,江总书记解释说:"人民解放军保持了最大限度克制,事实证明,有近1000辆军车和装甲车,包括坦克被焚毁。"他补充说:"如果我们不采取坚决措施,中国的首都将完全陷入混乱,并导致全国性的灾难。""但是,我们应当从这件事中吸取一些教训,"他继续说道,"正如中国一句谚语所说的'吃一堑,长一智'。"江说在今后的事件中,将动用携带非致命性武器的防暴警察来维护秩序。他还向在行动中牺牲的人民解放军士兵表达了他的敬意。"我们怀念他们。"他说道。 "与此同时,"江补充说,"我们的各级政府对那些意外受伤或丧生的群众给予了高度关心。"他谈到了那张有名的照片,一个怒目而视的年轻人在安街上挡住了一辆坦克。"这张照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说,"这些坦克怎么可能被一个年轻人拦住呢?是因为他们不愿从他身上碾过去。这才是原因!" 沃尔特斯问江有关方励之的事。方由于参加1989年的抗议活动而成为中国头号缉的"反革命罪犯",近一年来,他一直躲在北京的美国大使馆中。江指出方的命运关系着中国的主权和尊严。"方励之受到中国法律的通缉,"江严厉地说,"他是去年事件的幕后操纵者之一。他们夫妻俩都是幕后策划者。" "解决这件事情只能有两个前提,"江继续说,"首先,方励之必须认罪;其次,美国必须保证他今后不会做出任何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事情来。方励之是中国通缉的罪犯,他却逃到外国大使馆得到保护。你觉得中国人会怎么想?我们不会回到旧时代,清朝已经永远亡了!从1949年开始,中国人民已经站起来了。" 尽管他的话听来强硬--对江来说这些话显示了爱国心,是恢复中国受伤的尊严所必须的--实际上就释放方励之他提出的两个条件,给错综复杂的局面指明了出路。这个僵局成了双方的绊脚石,使中美关系裹足不前。江希望问题能得到解决,但只能在主权和尊严不受损害的前提下解决。 在采访束时,江的语气缓和下来,他改用英语交谈并努力让他的听众都能听懂。"尽管中美关系现在遇到了困难,"他对沃尔特斯说"我相信美国人民会逐渐了解去年在中国发生的事件的真相,并支持我们为复正常的双边关系而共同努力。" 1990年6月4日,《人民日报》的头版标题一语中的地指出:"稳定压倒一切。" 1990年8月萨达姆·侯赛因侵略科威特时,江召开了几次政治局常委会估计此事的国际影响。讨论的重点自然放在美国是否会利用这一形势来谋求对波斯湾石油资源的"霸权主义"控制。虽然中国最终支持了由美国主导的联合国解决方案,但中国寻求的是自己的国家利益,在当时,就是要在"天安门事件"电视曝光后年多的时间里,重塑中国受人尊敬的大国形象。 1991年美国在"沙漠风暴"行动中的速胜震惊了中国的军队领导,他们原以为美军会在陌生的沙漠地带陷于苦战。尤其是江,他对高科技武器的惊人发展发生了极的兴趣。他对那些照片入了迷,竭尽全力想要了解有关一切具体武器系统的信息。从此往后,对中国军队进行现代化改造成了江的首要目标之一。 11,经济特区成立10周年之际,江到深圳和珠海参加了庆祝活动。随后,江在温家宝等高级官员的陪同下飞回了北京。3个小时的飞行途中,江兴致勃勃讨论了尚处于萌芽和局部实验阶段的中国股市。人们对于这一尝试是有争议的--有些人指责它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产物。 "江总书记问了我许多问题,"后来成为中国证监会首任主席的刘鸿儒回忆说,"他还做了不少笔记。" "股市的钱从哪里来?"江问道。 "95%的钱来自个体投资者,"刘阐述说,接着又赶紧加上一句说,公司的基本所有权不会改变,"因为60%以上的股票仍归国家或集体所有。" "当股价升时,"江继续提问,"是谁赚钱,谁赔进?" 刘解释称,股价是由市场供求理论决定的。由于只有5家公司在中国被选作试点,太多的现金投向太少的股票。"需求十分旺盛,这是股价连续走高的原因,"刘说道,然后又补充一句:"这是不现实的。" 江还询问了管理和规章制度,特别是当党政官员购买了股票时该怎么办。 在飞行快要结束时,刘鸿儒对江泽民说:"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继续我们的股市试验--我们的改革决不能走回头路。请相信我,作为一名老党员,我不会随随便便就去推进私有化。但是既然犯错误难以避免,我希望我们不要惩罚人或给人贴上政治标签,如果发生这样的事,就不会再有人愿承担责任了。" 江同意继续进行股市试验,但是告要对它进行仔细研究并且在中国还没获得更多经验之前不要再继续扩大规模。 在1990年一年当中,江在全国进行了视察--5月去海南,7月去西藏,8月去新疆,10月去辽宁,11月去广西。到1991年初,即将65岁的江已走遍了中国的边疆地区。这是一个充满勇气的行动,旨在表明共产党仍然牢牢地控制着中国,以及他是党的新领导人。亲眼目睹了中国农民的极度贫困并非常关注他们生活条件的改善。造成这种贫困的部分原因是乱收费和乱罚,它们大多是地方官员巧立名目,有时甚至是非法征收的。这种利欲熏心的做法,成为江反腐斗争的新目标。 自从1950年解放军进驻以后,西藏就一直处于共产党执政的中国中央政权的领导之下。1965年这一地区被命名为"西藏自治区",此举允许当地居民保留并传承自己的风俗礼仪。1989年3月,西藏首府拉萨爆发了游行。国务院发布命令,在拉萨市实施了戒严。到江泽民前来视察时,戒严令才撤销不过10周。 江希望西藏人能对政府产生好感。为了支持当地经济建设,他批准建设一个新机场并许诺向当地派遣更多的技术专家。他同时告诫当地领导人要对"分裂主义者"采取更为严厉的打击措施。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主要是在其漫长的边界线上,分布着许多少数民族聚地,他们不同的文化、语言和宗教被视为是对政治稳定的潜在威胁。例如在西北部的新疆,穆斯林人口占多数,他们有着自己的特殊需求和问题。江敦促各民族"与动乱和分裂活动作坚决斗争",但同时也保证"民区域自治工作应当加以改进"。 10月,江继续他的"军队工作",并登上了中国北海舰队的一艘护卫舰。在视察了指挥室后,江说:"我们去看一下厨房。"每一个人都劝他别去。"舷梯对您太狭窄了,"一位军官告诉他,"厨房内的温度非常高。您最好别去。"江执意攀下舷梯参观了"小如鸟笼"的房。 北京成为1990年亚运会的东道主。江称其为亚洲空前盛大的运动会,并说运动会将进一步增进亚洲人民之间的友谊。开幕式当晚在天安门广场点燃象征性圣火的是江泽民。 政治局常委们各自己分管的一摊,例如李鹏掌管着国务院,李瑞环负责宣传和媒体,乔石负责党的组织、纪律检查和国内安全等部门。而元老们,尤其是邓小平,仍积极参与政策的制订,并对管理提出建议。 江泽民会见外国要人时,他得和其他高层领导人商议。作报告前,江发言稿需在常委会所有员中传阅,听取他们的意见而且每人都要签名表示通过。如果有人提出疑问,他会直接写在文件上要求解释或解决。 这种权力共享和征求意见的做法正是中国集体领导体制的运行标志,也可说是共产党式民主和最高层制衡制度正常运作的一个缩影。不管怎样,在职初期,江对同事特别谦虚,欢迎他们的意见并寻求支持。虽然他通常认可尊重党集体领导制度,但随着权力的增长,江泽民也在逐渐强调他的个性。 为此,江泽民与中国的3位最高元老保持着密切接触,经常登门向他们请教。在1990年全年,江与邓小平频繁见面。12月,邓对过去18个月的工作表示满意。 1990年12月的党中央全会强调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并重申诸如"持续、稳定、协"发展和"量力而行"等理念。 邓小平决定前往上海,在海发表了几次讲话,讲话被概括为4篇文章,刊登在2、3月份上海的党报《解放报》上。这些文章使用了笔名,但是毫不掩饰地反映了邓的观点,抨击"思想僵化",讽刺了那些对政策是姓"资"还是姓"社"的忧虑,提倡经济的强劲发展,并劝告上海领导人要"敢于冒险,大胆利用外资"。在北京出现的反击文章则暗示,有的说法代了"资产阶级自由化"。3月1日,在邓的住所,邓和江有一次私人会面,可能讨论了这些问题。 在邓小平的支持下,江泽民集中精力抓经济。除经常给起草第个五年计划的国务院计划者们提出建议外,江着重强调科学技术,把它提到了当前工作的首位。海湾战争显示出高技术武器的重要性,使江更加相信电子技术对国家的军事力量和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因此,他寻求通过发展先进的电子技术将工业和国防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中国的领导人中,没有谁在信息流和军事的高新技术领域比江更有资历,这一专长帮助江扩大了他的影响。 2月,江向一位来访的苏联领导人提供了财政信贷,从而使陷入经济困境的苏联能够购买中国的商品。这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一个外宣传机会,证明了他们长期宣传的一点,即中国式的社会主义优于苏联。就江个人而言,这是个令人愉快的历史转折点,他回想起中国几乎完全依赖苏联援助的岁月,以及30年前他所在的汽车制造厂在苏联撤走他们的顾问时所遇到的巨大困难。 江经常参加外事活动,会见数不清的访华代表团。就在1991年4月一个月内,江会见了来自英国、柬埔寨、巴布亚新几内亚、叙利亚、尼日利亚、澳大亚、突尼斯和苏联的官员。他还接待了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和许多来自国内的代表团。 对改革速度缓慢依旧感到恼火的邓小平,将富有进取心的上海市委书记朱镕基提升为副总理。朱在国务院具体分管工业、农业和财政。尽管他们的个性不同,江和朱在上海时却合作得很好。作为一名热忱的改革者,朱镕基使国务院在政策问题上形成一种新的平衡。 数月后,邓小平和江泽民同意,出现了一个不露声色的变动,曾经和赵**一起被免职的3位高层官员--政治局常委胡启立、书记处书记芮杏文和阎明复--被重新起(虽然官职较低)。 此外,在接受一家墨西哥报纸采访时,李鹏说江泽民"证明自己担任主要领导工作(党的总书记)是当之无愧的",并补充说:"他非常博学"。几周后,国家副主席王震发表评论说,江泽民"精通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他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而且具有广博的知识"。 江泽民一直讲改革。在199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江泽民呼吁开展反对平演变的思想斗争,强调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并警告说"动摇生产方式中的公有制地位"将给社会主义和人民带来损害 当"天安门事件"临近2周年之际,江泽民赴莫斯科进行为期5天的访问,这是自1957年毛泽东之后第一位访苏的中共最高领导人。江泽民说,他此行的目的是与苏联"继续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经过4年的谈判,两国解了有争议的边界争端,并且发表联合公报,承诺要在各个领域加强联系。江泽民1991年对莫斯科的访问是对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问北京的回访,两次访问都安排在5月是一个绝妙的巧合。 对江泽民来说,这次访问的亮点是重返大型汽车制造厂,35年前他曾作为一名实习生在此工作过。在与工厂管理人员会面时,江感谢工厂为中国培训了700多名技术人员。随后,他抛开礼节,使用有些生疏但还能交流的俄语和老朋友进行了交谈。 一个上了年纪的女工给江看了一张30岁的江泽民和一个漂亮的俄罗斯姑娘合影的照片。"这就是我!"那位女说道,"还记得吗?"她把照片翻过来,把背面江的签名指给他看。动力控制室的另一名工人说,大多数和江一起工作过的人都已退休,但是他们托人向他转达了亲切的问候。这名工人向记者们透露,总书记"在工人中很有人缘"。 分析家们推测,江的访问将开创中苏合作的新时代。他们错了。苏联向中国出售飞机和军事技术的协议没有达成,而且两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大不相同。更重要的是,苏联很快就要不存在了。当江对莫斯科说再见时,他告别的是那个旧时代。 1991年8月19日,为了竭力维护党的至高无上地位,克里姆林宫里的强硬派领导人发动了一场政变,囚禁了戈尔巴乔夫。当时正在国西部青海省视察的江民立即赶回北京。第二天,8月22日,邓小平召开会议,和江泽民总书记、杨尚昆主席、李鹏总理以及外交部长钱其琛一起分析莫斯科仍处于混不清的局势。2天后当鲍里斯·叶利钦平息了政变时,许多人惊得目瞪口呆。尽管戈尔巴乔夫复了原职,苏已再无生机。几个月后,苏联解体,进行了70多年的"斯大林模式"的共产主义实践以失败告终。 这个教训对中国领导人不无影响。接下来几个月中,苏联共产党被宣布为非法,苏联倒台,江泽民召开了多次高层会议来讨论事变可能对中国造成的影响。大家显然都提高了警惕。关于"和平演变"的争论升温了。"和平演变"是指西方(尤其是美国)为推翻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而(可能)采取的非完全军事行为社会变革手段。邓小平的改革是否会把国家"和平演变"为资本主义的争论尤其激烈。就江泽民而言,他要寻找苏联崩溃的内在原因。把苏联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无法处理好辽阔国土上不同民族和种族之间的关系。他还认为苏联重心过多地放在了政治改革而不是经济改革上--公开性过多而改革不足。在中国,这个次序被颠倒过来:只有经济繁荣了才能保住党的执政地位。 "我们必须逐渐向政企分离的目标迈进,"在一篇支持邓小平改革的讲话中说,"我们必须减少对企业不必要的行政干预,这样它们在管理中才能有自主权,在经济上才能自负盈亏。"这篇讲话不仅标着江涉足经济决策事务,并向外界表明他的权力正在逐步增长。 10月,金日成来到北京进行为期10天的访问。江泽民陪同金日成到他的家乡扬州,参观了江心目中的英雄--史可法的纪念馆。 江泽民渐渐适应了自己的地位,越来越挥洒自如了,同时遵循着固有的行为准则。举个例子,他延续了中国高层领导人每年夏天到北戴河度假的传统。北戴河是渤海海滨度假胜地,位于北京以东约200公里处。领导人除了度假娱乐、从事沙滩体育运动和与亲友叙旧外,还要举行政治讨论,制定党的政策,确定国家计划,议定敏感的人事升迁和退职问题。 由于地位、礼仪和经常出现在公众面前的需要,江已经感到没有个人生活可言了。他向老朋友沈永言抱怨他所受到的种种约束。"他不能决定自己的衣着,"沈注意到,"他经常不知道该穿什么。"有一次沈访问中南海时,一名助手打断了他们正要结束的晚餐,告诉江他需要更换服装参加下一场活动。我问道是否可以让我跟他去看看他怎么着装,"沈笑着回忆说,"当我们走进江的卧室时,他的衣服已经摆好了。由他要会见工人代表,他只能顺从地脱下他的西式运动茄克,换上扣子系得很高的毛装。但是他的助手,就像学校老师对7岁小学生说话一样,温和但简略地说:'不,您必须把衬衣也换掉。'就连他的鞋子,也为他选好了。" 鉴于自由受到这么多的限制,江泽民也需要放松。他还需要锻炼。每天,他都要在中南海里绕大圈散步。随后,他会去毛泽东曾经使用过的游泳池游泳。 就在这段时间,中南海--过去的皇家宫室,现在的权力中心--的一些中式古典建筑被改造修葺一新,特别是那些专门用于会见外国达官显贵的地方。恢复这些精致典雅的中华文明的象征物,表明泽民力图恢复中国作为国际社会领导者这一历史性角色--一个看似遥远目标--的愿望。 有一座重新装修的茶楼大门对着南海,从这儿可以看到位于天安门广场的人民大会堂。江泽民在农历八月十五日,也就是中秋节那天,来到这儿对湖赏月。这是一个催人感怀、引人遐想的时刻,人们可以想像当江泽民陶醉在美丽的月色和中国的光明前景中时,他一定也回想起自己青年时代写下的诗句。 "我不到一年就不再担心了,"汪道涵说,"我感到惊讶的是我这么快就有了信心,相信江泽民能够达成他的目的并坐稳他的位置。我大大地松了一口气!然,邓小平还健在,他答应过他将提供一切必要的支持。" 江泽民不以势压人。他更愿意用一种不显山露水的方式有条不紊地树立起作为中国最高领导人的权威。在他认为不能妥协的地方,他的态度坚如磐石。对于穷苦百姓的困境,充满同情。对于知识分子的渴求,他与他们心心相印。对于管理者和工人之间的摩擦,他深刻理解他们的问题所在。在自己的一生中,他经历过中国大多数阶层的生活方式。然而他仍然需要依靠元老,寻求共识,并设法提拔自己赏识的人。江泽民正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那个人。 分类:共和国人物 书名:江泽民传 作者:齐鲁 |
- Details
- Category: 江泽民传
13章 大胆探索,加速改革1992年 直到去世之前,邓小平始终渴望中国能够稳走上发展壮大路。他对在"天安门事件"后放慢的改革速度很不满意。1992年年初,这位87岁高龄的最高领导人决定把问题摆到台面上来。他乘火前往中国南方巡视,去为改革呐喊。他这趟充满激情的私人旅行将使中国恢复活力并重激发起江泽民的干劲。 1月17早上,当邓在北京火车站登上那列8节车厢的专列时,他只是一介平民。他的妻子卓琳及两个女儿邓榕和邓林陪他一同旅行。医生们曾劝告这位身体越来越虚弱的老人不要出巡,而且尽管邓仍受人尊崇,他的实权已经减小。甚至连过去亦步亦趋报道邓一举动的中国媒体,在差不多两个月的时间里,也没有报道他的重要旅程。 邓享受着他的退休生活,其中包括与一大家子人一起进餐,还有桥牌--他可是一位桥牌高手。尽管感觉不再敏锐如前,邓正是在从这种悠闲的生活中走出来,最后一次挺身投入政治争。为了建成一个与世界强国平起平坐的强大中国,邓知道必须令人刮目地扩大它的经济基础以及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邓告诉身边人,他得离开北京。他选择去南方,到广东省他所创建的经济特区去,他期望在那儿找到对其改革思想的有力支持。此后邓这一行程就被称为"南巡",意为"南方之旅",但是蕴含着更为尊崇的意思。 邓的第一站是武汉,在那里他就直奔主题。"这就是我们目前的问题所在,"专列上,邓通过湖北省委书记向北京的中央委员会传去一个口头信息:"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他警告说,"谁就会被打倒。"邓正在为获取党的灵魂而努力,这次他不会回头了。 两天之后,江告诉官员们全党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尖端技术,一心一意抓经济建设。"他强调迫切需要"大力压缩不必要的会议,减少过多的例行仪式"。 邓小平即将动身之前,江泽民就敦促上"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并"采取新的措施深化改革"。1周后,江呼吁党的干部要朴实节俭以取信于人民大众。他说:"我们必须改变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 在中国经济奇迹的诞生地深圳,邓对热情洋溢的群众说:"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特区姓'社'不姓'资'。"邓又说:"多搞点'三资'企业,不要怕。的人认为,多一分外资,就多一分资本主义,'三资'企业多了,就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就是发展了资本主义。这些人连基本常识都没有。" 邓补充说:"我国现阶段的'三资'企业,按照现行的法规政策,外商总是要赚一些钱。但是,国家还要拿回税收,工人还要拿回工资,我们还可以学习技术和管理,还可以得到信息、打开市场。因此,'三资'企业受到我国整个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归到底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他警告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离开的时候,邓当着众人的对深圳市委书记说:"你必须加快发展!"这是个令人震的声明。因为在整个中国,深圳的改革步伐是最快的。北京的批评家们经常把深圳当作改革速度过快的实例。现在,邓却告诉深圳领导人要发展得更快些。他借用了毛泽东的比喻:"我们不能像小脚女人。" "我们要警惕右,"邓在行程的下一站珠海说道,"但主要是防止'左'。"他再次要求改革的反对者下台。 但是邓也兼顾了公平。"现在中央的班子,"他说道,对江泽民使用了代码短语,"干得不错嘛问题当然还有很多,什么时候问题都不会少。" 邓的专列奔驰在中国南方的大地上。当这位最高领导人不停地发表直率言论时,大陆媒体的沉默变得颇成问题了。香港媒体对邓的整个行程进行了密切的跟踪报道,抓住了每一个重要时刻,但是在大陆报纸上却没有出现任何一条消息。很明显,高层作出了某种定。 由于不清楚邓的南巡将会产生何种影响,所以没有人想过早地表明自己的立场。然而,有关他南巡和发表激烈批评的消息仍然不胫而走。(邓已经利用上海和深圳的当地报纸,向大陆媒体全盘托出了他的见解。)邓小平是在进行一次远征,现在许多人都知道这一点了。 江泽民决定公开表达他的支持。他不仅认为邓小平的立场是正确的,而且还感到这位最高领导人最终会取得胜。在党内,要求支持邓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在春节期间,江给在上海的邓小平打了个电话向他拜年。尽管这次广为报道的谈话并未涉及邓的南巡但就时间上的选择而言却并非偶然。同样并非偶然的是,江泽民在2月5日春节团拜会上呼吁"大胆探索"和"加快改革开放步伐"。 这还不够。流言蜚语正四处传布。江泽没有把谣言放在心上。在内心深处江也是一个经济改革者。 江泽民决定采取行动。他和富有政治头脑的曾庆红商谈后,和李鹏达成一致意见,决定加快改革。随后的几个月里,他们批准下达了大量刊载邓小平的谈话的文件,总数大概有20多件。江打定主意支持邓,而且不会在过程中三心二意。 江泽民决定采取行动。他和富有政治头脑的曾庆红商谈后,和李鹏成一致意见,决定加改革。随后的几个月里他们批准下达了大量刊载邓小平的谈话的文件,总数大概有20多件。江打定主意支持邓,而且不会在过程中三心二意。 一开始,在他的支持下,党的中央委员会准备了一份文件,总结了邓的主要思想。2月28日,《关于传达与学习邓小平同志重要讲话的通知》被下发到全国各级党组织。中央党校,这先进共产主义思想的堡垒,向2000名学员和教职员分发了邓谈话的书面稿。该校的毕业生在全国各级主要的的领导岗位上任职,党校可是个宣传新政策的理想途径。 3月上旬,政治局连续2天召开全体会议,认真学习了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会议最后作出了其有史以来最重要的决定之一即政治局同意支持邓的言论和思想。决议是一致通过的。邓的南方谈话从此将成为中国改革和发展的"伟大行动指南",社会主义现化的核心,和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四大的主题。政治局如今强调说,整个党和国家,必认真学习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谈话。 江泽民满腔热情地宣传这一新的思想,他的讲话总要引用邓的话语,并且几乎每次讲话都要号召切实加快改革步伐。5月,江要求治局成员用更大的热情学习邓的谈话和思想。6月,他对中央党校的毕业班学员作了一次开拓性的讲话。 在这篇高度受人注意的演讲中,江宣布任何批评或篡改邓的策的党员干部"随时都有可能被撤职"。虽然江抨击了西方腐朽的价值观,但他批评"左派"分子将改革与"走资本主义道路"混为一谈,同时他还对认为党的中心任务不是经济发展而是"阶级斗争"的看法作了批驳。 在这篇演讲的若干部分,所用的语言几乎与邓南巡时使用的一模一样。讲稿下发全党和武装部队(人民解放军)的所有单位,作为"认真学习"的必读文件。 这篇讲话还暗示会发生更大的变化。江泽民说在即将于9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会主义经济体制"这一目前使用的表述方式将被主题更加明确且更具改革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取代。在一个对措辞的微小变化十分敏感的文化中,这个新术语无疑是投下了一颗意识形态炸弹。政治描述语总是事涉敏感,任何变动都必须谨慎。经历了几十年"反右反资"宣传后,语言上过于突然的转变引起混乱。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导词是怎样产生的呢?江曾下结论说,中国的新体制需要一个新的术语,在考虑了许多备选词后,他最喜欢这个。"市场"这个词必须引人注目,但也必须和社会主义制度相协调。 江泽民在党校发表讲话3天后,他来到邓小平家,寻求这位最高领导人对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面改革新旗帜的同意。讲话前江没有和邓磋商。在邓南方谈话后,一切问题便由江自己来解决。在此意义上,南方谈话确实是对江的一次考验,而他的党校讲话正是最后一考试。 对邓而言,这个名词是再自然没有了。几年来他一直说资本主义制度也有计划,而社会义制度也有市场。讲话后,江也请教了陈云和李先念,两人均表赞。于是邓最后总结说:"如果大家都同意,我们就有了(党的十四大的)主题了。" 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成为中国官方指导方针还需要再过几个月,但毫无疑问,正如《中国日报》的一篇社论所言,中国的改革已进入"前所未有的新阶段"。 "江的党校讲话非常敏感,"滕文生回忆说,"因为正好在邓南方谈话之后且要体现他的改革思想,但是党和国家对这样的新思想还没有准备好。抵触是有的;还要考虑不同的社会阶层。因此江的(讲话)基调是共同讨,而不是下达指示。他要寻求共识。" 这样,江就开创了一个先例。为了让党的领导人对每5年在党代会上制定的新政策有思想准备,他首先会在春天到党校发表讲话时预先透露一下自己的想法,允许大家对此进行热烈讨论,这样一来,等到季党代会正式提出该项新政策时,它早就被接受了。 一旦中国媒体获准报道邓小平的南巡,他的每一步都会引发一场"政治地震",他的每一句话都成为昭然若揭的真理。几乎每一个有关公共事务的报道都会提到邓的"南巡"。大陆的记者们如今都在滔滔不绝地谈论邓,把新一轮的改革称作"吹遍全国的一股春风,吹散了人们心头的犹豫、焦虑和疑问"。中国的各个省份都在寻找改革的新路子。整个国家正在加速驶入快车道。从1992年起,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一直高居世界首位。 199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12.8%,远高于原先估计的6%。尽管这种热化的增长可能带来严重的问题,包括通货膨胀和腐败日甚,但它仍然会使中国成为一个迈向现代化和繁荣富足的经济强国。如果没有邓小平的南巡和江泽民适时的支持,这种发展可能要在许多年后才可能实现--如果最终能够实现的话。 当邓小平告诉大家"要警惕右,但主要是止'左'",他最终公开和过去那种僵化、教条、极左彻底划清了界限。虽然邓反对带有各种思想钳制的群众运动,他相信他是在发展--而是反对--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从1978年邓开始改革到1992年的南巡,治意识形态的辩论一直在中国持续着,用邓的譬喻就是,"摸着石头"过改革的"河"。1992年后,争论结束了,道路扫净了,速度加快了。"如果没有邓小平南巡,"10年后一位高级领导人说,"我真难想像中国如今会是个么样子。" 为了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江泽民在4月份访问了日本。江很重视与渴望进入中国市场的日本工商界人士发展经济合作,为此,他参观了位大阪的松下电器公司总部,同时把两国围绕中国东海一组岛礁(译注:即"钓鱼岛")的领土争端搁置一旁。江还会了明仁天皇,与天皇共进宫廷午宴。席间,江向天皇重申了对其访华的邀。 江最后还在这次访问中留下了个人的印记。出于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信奉,他坚持要专门拜访从1970年到1974年担任日本首相并开创了中日关系新篇章的田中角。和美国的理查德·尼克松一样,田中在日本也失去了人民的信任。他卷入了一起受贿丑闻,并因此被捕。但如同对尼克松,尽管他已再能发挥作用,中国人仍然把他视作朋友。时至今日,尼克松和田中在中国都作为伟大人物为人们所铭记。 当江泽民抵达田中传统式样的宅邸时,这位老人的许多家庭成员都在门口迎接。当江跨出轿车时,田中的一个孙女儿走上前来向他献上一束鲜花。田中的孙女用英语说道:"欢迎。" "在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之际,我来到贵国进行国事访问,"江对田中说道,"对我而言,很自然就会想起你对中日关系正常化所作出的历史贡献。中国有句老话叫'饮水不忘掘井人',我今天就是来向你表示感谢,并向阁下致敬的。" 江和日本媒体在一起时显得很放松。在启程前,和日本记者谈到了即将进行的访问。当问到他的个人生活时,他谈到了他的妻子和两个儿子以及他们的妻儿,说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我们有一个孙子和一个孙女儿,"他笑着补充道,"这个数目是符合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 江对记者说:"我坚持这样一种思想,那就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因此,我现在读一些有关历史、科技和世界事务的书。"江说他喜欢古典音乐,但也不排斥快节奏的音乐,比如迪斯科,"年轻人喜欢这个"。 江还接受了日本广播协会的电视采访。"闲暇时间您都做些什么?"记者问道。 "我想我没有什么闲暇时间。如果我有时间,我喜欢阅读文学作品。" "以请您写下您喜欢的一句诗吗?这是毛笔。" 当江在纸上写下两诗时,摄像师把镜头拉近,作了一个特写。 "人们说您喜欢中国的古典文学,"记者一边端详着江的书法一边说,"我想这是一首唐诗。您能解释一下吗?" "我写的是,"江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前两句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6个月后,日本的明天皇对北京进行了历史性的访问,这是日本君主首次踏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土地。在宴会上,天皇破天荒地承认他的家对中国的入侵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江泽民在领导岗位上看上去似乎挺舒坦,但偶尔也有谣言传说着相反的内容。尽管在所有的政治体系中都会产生谣言,但那些有关中国高级领导的谣传,特别是在西方,往往会夸大他们在相互倾轧方面投入的时间。当然,为个人谋求更好的位置始终是政治生活的一部分,但是中国的国家领导人和美国的国家领导人一样,把他们的主要时间用在共同治理国家上。尽管围绕什么才是中国实现自身目标的最佳途径会出现分歧,但对于这些目标应当是什么,他们却几乎完全一致。 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作出了三项意义深远的相关决定。首先,将邓小平的口号,即"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第二,明确指出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三强调党必须把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 特别是,会议把中国定义的"社会主义"思想同充满资本主义味道的术语"市场"联系在了一起,此举具有巨大的象征义。然而,当江泽民在大会上作定调子的工作报告时,他的言辞比起4个月前在中央党校发表的讲话要更为严密。一方面,他说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而邓小平的"新革命"是"根本上改变经济结构,而不是仅仅对它修修补补"。另一方面,他又寻求和谐与平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注意量力而行,搞好综合平衡,"江说道,"不要一讲加快经济增长,就走到过去的老路上去。" 江泽民提出到2000年前经济每年增长8%-9%--高于当初五年计划提出的6%的指标。邓小平观看江讲话的电视直播时说:"我应该为这个报告鼓掌。" 到党的十四大结束时,江泽民已经建立起他的威信,或者更准确地说邓小平帮助他建立了威信:先,当年早些时候的南巡促江加快了市场改革;其次,建立了一个更具改革头脑的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其中包括副总理朱镕基和49岁的胡锦涛(这位希望人物后来成为国家元首)江很乐意和胡锦涛共事。 很意义的变动是央顾问委员会--其成员至少都有40年的党龄--不再设立了。委员会成立于1982年,作用是向中共中央提供"政协助和咨询"。不再设立委员会,加强了江和其他现任领导的决定权和灵活性。 江不仅赢得了一系列的政治挑战,他还在职权(政治、经济、媒体、军事)的所有方面发展了力量,提高了信心。后来在2003年,即他从总书记的职位上退下来的后一年,回顾历史时,江把1992年的这段经历称为他个人的转折点。 可政治仍然是复杂的。在新政治局常委会的领导集体中,这些有能、有责任心和有资历的人,对应当如何治理国家存有不同意见。尽管7个人拥有共同的目标但他们也都有着很强的个性,这意味着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抱负和思想。李鹏是总理和政府首脑;乔石将成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委员长;李瑞环将成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席。 排在第五位的是在上海的同事朱镕基,他将几乎完全掌管经济。他并不认为寻求一致意见是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事。第六位是将成为常委会中最后一名军人的刘华清;第七位是49胡锦涛,他负责党的组织和人事。 在党代会临近尾声时,事情已变得很清楚。至少对邓小平而言,江泽民是他的接班人了。时年88岁高龄的邓小平在女儿邓榕的搀扶下,来到人民大会堂,在大批的与会代表中,接见了新当选的高层领导。在随后的20分钟内,他和泽民并肩走在一起。而其他人,包括李鹏在内,都在几步之后跟着。这是中国最高领导人对江泽民的最终认定,而且中国中央电视台对此向全国进行了转播。"大会非常成功,"邓抓住他的接班人的手说,"我希望你们大家继续努力。" 江毫不犹豫地在所有方面加强他的权力。他成为党内负责经济事务、外交事和台湾问题的三个"领导小组"的组长,这使他可以在这些领域中直接负责决策工作。上海市委书记吴邦国和外交部长钱其琛进入了政治局。丁关根担任中央宣传部长。 在外交事务方面,江泽民进一步发展了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政策。1992年8月,中与韩国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1个月后,江为来访的韩国总统卢泰愚举行了盛大的招待会。 中韩建交的经过说明江是多么喜欢接受信息以及他是如何与下级共事的。作为在科学方面受过训练的人,江很尊重国务委员宋健博士,宋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数学家,对中国的航天计划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当选总书记后不久,江就对宋说:"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有你觉得我应该读一读的东西,就直接送到我的办公室来。" 宋健满足了江泽民的要求,给他送去报纸、论文和书籍。"我就让我的秘书去他那儿,把东西放在他的办公桌上,"宋回忆说,"我没有什么固定计划。有这么多各式各样我认为有意思或重要的材料,平均下来,我1个月左右就要给他送些东西过去。"虽然宋博士呈送过去的东西一般涉及的都是科学技术,但也有例外时候。 1990年冬天,宋博士的一位老朋友和老同事赵利济博士找到了他。赵是一位在美国接受过教育的韩国社会学家,当时在夏威夷大学著名的东西方中心担任主任。那时,韩国总统卢泰愚正在寻求建立秘密的高层渠道,传递他的国家想与中国建立经济和政治联系的信息,便要求赵博士斡旋。卢泰愚总统的创议正是通过赵利济博士传给了宋健博士,后者又按惯常的做法把信息传送给了江泽民。 在读了来信后,江判定时机和环业已成熟,便把信转给了中国外交部,正式启动了有关外交运作。1991年初,韩国和中国互设了贸易代表处,1992年年中,两国建立了外交系。 汪道涵,江的良师益友,也有与江联系的特殊渠道。当他被任命为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后,这点就显得格外重要。海协会是一个非政府组织,在台湾也有个相对应的组织。设协会的想法是非政府组织比起政府来要更加灵活,可以找到缓解紧局势的新路子。根据江的要求,汪道涵直接向他报告。 "我从来没有向江泽民隐瞒过情况,"汪说道,"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他任何事--尤其是当我觉得他还不知情的时候。他也经常询问我的意见。我们联系很密切。每次我到北京都会去他家。作为老朋友,我们会谈论许多问题,包括个人问题,就像在他成为国家领导人之前那样。江没有变。有时当他遇到烦心事的时候,他也会告诉我。他知道他可以信任我,我可以告诉他我的真实感受并对谈话的内容保密。如果他问及我不知道的事情,我先做一些研究,然后告诉他我掌握的情况或得出的结论。" 1992年岁尾将至时,江作出了一个改革中国科学技术前进方向的决定。按照惯例,由副总理朱镕基起草的下一年度的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将提交政治局会议讨论,而江作为总书记,将主会议。作为1993年计划的一部分,负责科技的国务委员宋健博士提出建议,中国鼓励发展由企业家兴办的高科技公司,并为此批准建立数十个高新技术工业园区。然而,朱镕基却坚决反利用企业家兴办的公司和工业园区来推动科技发展--他青睐大型国有企业--他的反对导致上演了一场引人注目的争论。朱副总理和应邀列席政治局会议的国务委员宋健,将有一场面对面的辩论。 "我负有责任,要为发展科学技术找到方法以帮助国家达成发展目标,"宋解释道,"早些时候,我就已经开始群策群力设法找到一些革新性的设想。" 第步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星火计划",重在发展技术水平不太高的镇企业。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已经准备好跨出第二步:在城市中发展高科技企业。就此而论,宋博士相信最好的战略将是一个大胆的战略:建立国家级的高新技术工业园区, 以优惠政策鼓励创办具有创新精神的公司。他和他的手下已制定出一详细的计划,以波士顿、硅谷和奥斯汀周围兴起的高技术园区为蓝本。宋博士在朱镕基的国家计划中写进了深思熟虑的一段话,确认了高技术企发展政策并授权批准建立高技术园区。但是,朱不同意宋博士的想法,他删去了这段话。 每个人都承认如果不大力促进科学技术,中国的发展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毫无前途可言。问题不在于是不是该做,而是如何才能做得最好。宋健博士认为,发展能够激发中国年轻科学家潜能的小企业、小公司是正确的途径。而朱镕则属意于可以大大增强中国工业实力的大型国有企业。 "我和朱副总理是好朋友,"宋特别指出,"但是在这件事情上,我们有很大分歧。除了把我们的不同意见带到政治局进行公开辩论外,我们别无他。" 这次会议是政治局全体会议,虽然开了3个小时,但是只有20分钟用来讨论高技术。朱镕基主张,他所负责的大型国有企业应当成为发展中国的先进科学技术的地方。不仅仅是因为国有企业有现成的管理体制,朱说,还因为它们有开展高水平研发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我们有这么多的国企业,"朱力争说,"它们完全有能力把这件事做好!" "作为他为国民经济制定的总体计划的一部分,朱镕基一心想振兴中国的国有企业,"宋博士解释道,"这是一个巨大的负担,并促使他得出这种分析结论。" 轮到宋博士发言时,他声明他的立场代表着中国科学界,而不仅仅是他个人。他争辩说,国有企业恰恰不是发展新科学技术的合适场所,因为创新一般说来是年轻人的工作,而大型国有企业的官僚主义和墨守成规的体制将会抑制而不是增强他们的创造力。 "在论资排辈的国有企业,年轻人怎么能有机会去做一些独创性的工作,去挑战那些陈规陋习呢?"宋问道,"年轻人决不会受到尊重,不管他们的想法有多好。" 宋博士解释了让科学家在国企业的束缚和限制下开展工作是何其困难。"如果我们对科技创新是认真的,我们就应当打破旧的模式,"宋在政治局恳切地说,"为什么就不能让中国最优秀的年轻科学家们自行创建充满活力的新企业呢?" 尽管只有朱镕基和宋博士两人在进行辩论,宋的上级并且是科学技术可靠支持者的李鹏总理支持他的新思想。作为主持人,江泽民没有加入论。他专心倾听了朱镕基和宋博士的辩论,还作了一些笔记。 最后,江泽民提出了他的观点。"我同意宋健同志的意见。"江直截了当地说。然后,他转向副总理:"老朱(这是个亲热称呼),你不应当这样一味反对这个想法。就让他们试一下。也可能他们会成功,也可能他们的努力会变得很重要。我们最有才干的年轻人无论如何也要把科技创新进行下去。过几年,我们可以回头检讨这个项目,对它作出一个恰当的判断。" 江泽民主持会议有他的一套按部就班的方法,这次就很典型。他先让主要发言人提出他们的想法,并鼓励所有与会者畅所欲言,在此之前,他自己不发表意见,而用大而清晰的字体记下谈话要点。在会议结束时,他会总结集体的结论,在房间里逐个询问,让每个人都参与进来。 散会后,宋士走到朱副总理身边,微笑着对他耳语说:"镕基同志,这一局我可是一比零赢了!" "忙你的事去吧。"朱眨了眨眼说。 数年之后,宋博士反思了这个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江泽民在主持会议时有一种高度概括、很有自信风格,"宋说道,"他对处理不同意见驾轻就熟。即便在不可能达成全体一致的情况下,总书记也总能设法协调大家的立场以求得共识。他总是设法让所有与会者都感到自己参与了最终决定,即便不可能完全达成一致。正是由于这一点--同时也因为我和朱镕基是朋友--我才能在事后和朱开个玩笑。" 被称为"火炬计划"的项目就这样开始了,2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后来这一数字又增加到53个--建立起来了,其结果培育了大量高技术公司和新的产业。"火炬计划"是中国为加快科技发展所迈出的第二步。第三步也是最后一步的实施则要等到1995年。 在担任中国领导人期间,江一直很重视自己的老朋友,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享受与他们在一起的时刻。他喜欢回上海欢度农历新年,常常宴请他的老同事,席间他们会谈天说地,回忆往事。叶公琦(一位上海市前副市长)描述了有一次他到江在中南海的家做客的情况。"我们吃得很简单,"叶回忆说,"都是很普通的家常菜,大概有五个菜,没有什么奢侈的东西。他的家人也跟我们一起吃饭。在餐桌上,我们谈论了许多题,有时非常坦率,有时也谈论些个人的事情"其中有一点,叶说,是江对他的厨师做的红烧肉(总书记爱吃的一种猪肉加酱油炖出来的家常菜)不够满意。"不如上海做得好。"江抱怨说。叶还透露说:"江还告诉我按照医生的建议,他不能吃鱼皮,做前厨师就很尽责地把皮去掉了。'鱼没有皮不好吃。'他很无奈地说。" 他家里有很多书,此外没什么其他东西"孩子们告诉我,我家的家具太旧了,"叶公琦评述道,"但是江的家具比我的还旧。"虽说陈设十分简朴,接待却总是充满热情,尤其是江的妻子王冶坪。王患有颈椎病,不得不把头歪向一侧。每当朋友来访时,王都亲自端茶,拿水果。当上海市的另一位市长去世后,她还邀请他的遗孀来家做客。王仍然宁愿做些家务,也不愿过中国第一夫人的迷人生活。 "这个家一直都是她在管,"她的小姑子江泽慧说,"年来照顾家里的老人,像我的母亲、她的母亲和三哥的亲生父母,她还得教育两个孩子和孙子孙女健康成长。她很早就担负起家庭的责任,因为她的父亲去世得早。尽管生在上海的大户人家,她却一直过着简朴的普通人生活。她不喜欢抛头露面。我叫她三嫂。" 他们俩真可谓是互补的一对。在经过一天无休止的忙碌之后,江泽民期待着回家享受一下妻子烹调的美味的上海菜。然而,他最喜的还是扬州菜。 1992年底,中国经济开始出现过热现象,通货膨胀成为威胁。江重新回到国家的根本问题上,强调农业和农村工作对现代化至关重要。他知道中国的稳定最终还是要依靠大约占其庞大人口三分之二的农民。12月份,他到湖北省进行了一次计划外的视察,与当地的干部和农民讨论农业和农村改革。有些情况正在农村地区造成问题,江想接从当事人那里了解情况。 "种庄稼几乎赚钱,"一位村党支部书告诉总书记,"生产成本提高了,但销售价格却下降了。而且,农民还要负担各种沉重的税费。" "你看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江泽民问道。 "农民只对自己收获的粮食交税,"村支书回答道,"其他的税费应由村里承担,这样会提高民的积极性。" 在另一个子,江问道:为什么粮食价格这样低。有人说:"生产率提高造成供给过剩。"另一个人说:"主要的问题是销售。""储存,"还有人说,"过去我们每家每户都储存粮食,但是现在人们有了'新理念'(即那是有损体面的),不愿意把粮食放家里了。" "他们的'新理念'可能是不对的,"江说道,"民以食为天。" 在一个村庄,江注意到有一排普通的农舍,就叫司机把车停到路边。江和主管农业的温家宝下了面包车,来到51岁的泥瓦匠刘克举的土坯房中。 江伸出手来。刘说他从来没有过什么"大干部",但愿意说说自己的想法。"我感谢邓小平解放了生产力,"他说,"过去就是不睡觉我们也不到多少钱,但是现在我们有了自主权,生活好多了。我希望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不要变。" "老刘,"江说道,"农村稳定了,国才能稳定。共产党'让人民群众富起来'的政策是不会变的。" "那为什么我们现在要交的税那么多呢?"刘问道。 "有哪些税?"江问道。 "多得数不清"刘说,"我们村每年花在吃喝上的钱就超过1万元。" "是红白喜事还是招待费?"江问道。 "我是个泥瓦匠,"刘解释说,"所以我在附近许多地方都干过活。我见得多了,我看见那些别高的干部一到我们村开会或视察就大吃大喝。" 江泽民的心情很沉重。"只有农民富裕了,"他告诉在场的湖北党政干部,"新世纪的文明和进步才能得到保证。" 12月末,在武汉召开了农村工作会议,与会的有6个省的省长。由于刚刚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江的讲话显得不容辩驳。他还重复了从农民那里听来的骂政府的顺口溜,没有人对此感到滑稽。 税费要控制在各地区平均净收入的5%以内。不允许再出现白条,江斩钉截铁地说,未兑现的必须兑现。(地方政府有种做法,不是支付农民现金,而是给他们白条,因为当地领导想把资金用于投资项目,比如在遥远的沿海新兴城镇投资房地产。这不仅伤害了农民,还长了通货膨胀。) 1992年晚些时候,当江泽民在上海促进城市尤其是浦东地区发展时,他说,当中国致力于经济建设时,同样要重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江从此时起就开始宣传自己有关树立价值观和颂扬文化的设想,这将逐渐成为其领导艺术的志之一。 在外交政策上,江泽民同样使用了新的口号。比尔·克林顿刚当选为美国总统,取代了奉行对中国友好政策的乔治·H.W.布什。克林顿竞选得部分归功于"对中国强硬的言论",中国领导人对他很是提防。12月,当江会见帕特里夏·施罗德率领的美国众议院的小型代表团时,他首次使用16字方针来描述中美关系:"增加信任,减少麻烦,发展合作,不搞对抗"。 到1992年12月,《解放军报》至少发表了12篇社论,拥戴江为"党的领导核心"和唯一的"军队统帅"。他的领导被称为反映了"老红军的传统"。江赢得了对中国武装部队的领导。 一旦掌握了军权,江就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了。作为中央军委主席,所有高级军官的提升都要经过江的批准。对拟提升为少将和少将以上的军官,江都要亲自找他们谈话。样,他不仅巩固了在军队中的权威,还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强大的权力基础。1992年不仅仅是江泽民巩政治领导地位的转折点,它还标志着他思想上的转变。江是邓小平改革的先行者之一,如今他毫无疑问地担当起发展市场经济的重要责任。 分类:共和国人物 书名:江泽民传 作者:齐鲁 |
- Details
- Category: 江泽民传
15章 对中国的误解1994年 1994年,消费者的恐慌和工人的不安加速了通货膨胀,这成了泽民要对付的主要问。粮食短缺的谣言引发惶失措的抢购和疯狂的囤积,使粮价一下子提高了50%。全国通货膨胀率在经济爆炸性的膨胀下高达22%,创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最糟糕的纪;受房地产建设的暴利驱动,城市的通货膨胀甚至更厉害。生活困难的工人索求生活费,国银行被迫"稳定团结贷款"为名贷给陷入困境的工厂,而且毫无收回的希望。江对银行家们说这笔钱是"给工人们过年时包子吃"。 "如果放开控制,价格就会上升,"经济学家厉以宁解释说,"计划经济体制下就是这样。就像把一个球按在水里,一松手,球就会马上浮起来。"江泽民访问了北京市和山西省农贸市场。"老百姓开门7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江说,"小小的'菜篮子'关系到社会的稳定。而改革和发展又离不开稳定。"在一肉摊,江问了价格,然后又怀疑地问道:"是不是因为我们今天来才临时降了点价?" "要保持价格稳定,我们就必须非常重视农业这一块,"江在天津视察一处农贸市场时说,"在大城市周围要建立蔬菜生产中心和大型养猪场。要增加农业投资在整个投资中的比重。" 副总理朱镕基制定了一系列紧缩措施,政开始实施严格的信贷和固定资产投资限制。春天,江开始巡视全国,告诫地方官员必须把"国家整体利益"放在地方利益之上。 尽管这一措施初见成效,然而财政困的国有企业却苦不堪言。当江泽民听说像许多国有企业一样,上海益民食品厂因照顾退休职工等包袱过重而濒临破产时,心里很痛苦,那可是他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个工作单位。在这件事情上,江不想让市场按自然规律发展。于是,他要求上海市委书记吴邦国采取"积极措施给予帮助"。江说:"你绝不能让它倒闭" 但是江泽民相信邓是对的:发展中国经济的道路不是走回头路,而是更加着力于改革。他主张进一步放开价格,取消定额,实施新的税收和银行政策。他的目标是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他的经济方案针对三问:我们的发展能有多快?我们能承担(或容忍)结果吗?能给人民带来利益吗? 《解放军报》刊登一条消息,报道了江泽民承诺要把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建成"维护社会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在谈到他们所进行的防暴训练时,江泽民,"我们应当具备这种能力,尤其是在大城市里" "经济建设,没有稳定团结的社会环境是不行的,"他继续说,"必须时刻警惕某些渗透进我国搞颠覆活动的外国势力。必须把任何危及社会稳定的迹象消灭在萌芽中。这是人民武装警察的职责。" 江一心关注着军队的要求。他授予19名解放军高级军官上将军衔,包括中南海警卫部队的指挥官。他以自己特有的精力,与军队各级指战员保持接触。实际上,每次当他到下面的省市视察时,他总要抽时间走访当地的驻军。他会在那里接见高级军官并与普通士兵拉家常。他走访军和医院,了解衣食供应情况。视察军事基地的食堂几乎成了江的惯例,下令给解放军每人每天的伙食费增加1元。他还把部队的薪饷调高到超出同级地方干部的20%,因为他知道地方干部容易挣到外快。在视察军队时,江总是穿着橄榄绿的毛装。他不像毛或邓是军出身,所以他要是穿上解放军的军装可能会显得过分自炫。而另一方面,他如果穿西装打领带又会显得太西化,从而与他想要交往的军队官兵显得有点格格不入。这些活动总会有军队刊物进行报道,通常也会成为全国性的新闻。 国防大学是中国的最高军事学府,每年到此视察三四次是江优先考虑的事情。江喜欢给学员们上课,和高级军官聊天,以及和教员们一起用餐。他尽可多地参加解放军的活动,不管是像军官晋升这样的正式仪式,还是像音乐会和义演这样的社会活动。在空闲时间,江学习一切可以学习的军。他并不满足于读简报,而是喜欢阅读重要军事文件的全文,品味技术细节。20世纪90年代初期,他花在阅读军事文件上的工夫可能比花在读党内文件上的还要多。 8月,江得到来自军队的坚决拥戴。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上在党刊《求是》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盛赞江"非常重视继承和发扬军队的优良传统",并把江尊为毛和邓当之无愧的接班人。这一拥江的表态意义重大,因为张在高级将领中关系最广,威望最高。 江泽民对军队从不管得过细。他的座右铭是,"尊重从事专业工作的专业军人"。每当张震上将开出人事要求的单子,江都会立即批准。双方的默契是:在管理军队方面,江给予解放军军官前所未有的自治权;而军队对其领导地位给予支持。 当"天安门事件"5周年临近之际,江提出了一个有争议的观点:"坏事变成了好事。"他说:"结果使我们改革开放的步子得更稳,更好,甚至更快。"国外媒体批评江似乎要把使用武力合理化。然而,10年之后,许多知识分子和商界人士,甚至参加过1989年示威的那些人,不管多不情愿,也不得不承认江所说的是事实。政治稳定确实加速了经济复苏。 江泽民还尖锐地指出,克林顿的中国政策就是企图把中国变成西方"附庸"。这是异乎寻严厉的定性。但是,这说有助于他对自己人提出不留情面的批评,并向党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提出一个坚定的告诫。他说,只有两种危险会导致亡党,那就是如果中国经济不能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或者是如果腐败继续蔓延。 为实现经济均衡发展,党决定让国内最富裕的地区支援最贫穷的地区。江怀着这一目的视察了广东和福建这两个省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在视察福建的时候,他再次强调了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接着又辩解似地加了一句:"在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它们仍然发挥着带头作用。"他指责那些主张加速私有化的人,继续说道:"我们不应该对国有企业失去信心,把它们看成是国家的负担。" 1994年夏天的某一时刻,根据英国外交部的小道消息,江泽民曾"大发脾气",原因是改善中英关系的努力遭到挫折。问题出在香港。港岛的回归规则早就已经定得清清楚楚,但在距香港回归只剩3年的时候,据说,英国却想改变其政治架构。英国自己在香港实施了150多年的帝国主义统后,竟突然对香港实现民主表示出兴趣,这看起来是多么伪善。 在与来访的美国国务卿华伦·克里斯托弗讨论中美关系时,江泽民用了一句俗语:"一口吃不成个大胖子。"《远东济评论》试图如此解读这句意义深奥的话:"是呼吁从目前的最低点一步步改善中美关系,还是以蔑视的态度把美国在世界舞台上区区的200年历,跟中国悠久的四五千年历史作一比较?" 为了在面临挑战的时刻有人辅佐,江主席有一个由能力超群且富有献身精神的专业人士组成的"智囊团"。他的主要政治顾问是中央办公厅主任曾庆红,他的主要私人助手是他长期的秘书、被任命为中央军事委员会办公厅副主任的贾廷安。办公厅是中国管理体制中的神经中,控制着日常事务,负责联络,处理文件,召集会议,委托研究,提出政策建议,以及向下属机构传达指示。现在江有两个得力助手进入了军政的信息流通中心和活动指挥中心,这两个中国最有权力的机构。 曾培炎,江长期以来的同仁,专注于国内政策,主持党的财经领导小的工作。曾培炎个子很高,表情严肃,颇有知识分子风度,同时具备商人的敏锐和学者的严密。他强调分析要严谨,政策要有持续性。他作报告总是胸有成竹,引用大段的数据,陈述结构清晰,结论合情合理。尽管他与曾庆红没有亲戚关系,但两人经常被合称为"江的二曾"。 还有一个人是由喜贵,负责江的个人安全。由喜贵在"文化大革命"之前就一直在北京工作。他喜爱穿军装有一张犹如斧劈刀削般的粗犷面庞,是一个雷厉风行的人。 江的讲话撰稿人和从事研究工作的主要助手是滕文生,一个在党的意识形态和思想领域有着广阔背景的知识分子。 9月,江泽民对俄罗斯、乌克兰和法国作国事访问,此行主要是为增进友谊。他签署了各种各样的互不侵犯条约和贸易协定。在俄罗斯,他与鲍里斯·叶利钦总统举行的峰在两个大国之间"正式确立了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这意味着他们同意不相互制约,建立仅次于双边同盟的关系。双方同意互不将核导弹瞄准对方,采取首先发动核打击的政策,解决恼人的边境争端,这些都象征双方正在建立互信。 在俄罗斯,江访问了托尔斯泰的故居,在那里他对这位伟大作家的名著作了即席的文学分析,这让俄罗斯导游大为惊讶。他还参观了宇航控制中心,与飞行中的空间站宇航员交谈。江称赞他们在自动操作失败后,使用应急手工操作方法成功地使补给船与太空舱对接。 在法国,有机会讨论他对民主的看法。"外界对中国有很深的误解,"他对法国社会党第一书记说道,"他们认为中国不想实行民主。事实上,国人民为了争取国家独立、保护人民的基本权利和实现民主,奋斗了100多年根本就不存在一种固定的民主模式,也不可能有这样的东西。今天,中国实行政治改革,就是要建立和完善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或许江此次出访最引人注目之处是他夫人王冶坪的随行。这是她第一次陪同江参加高规格的出访活动,在共产党中国的历史上,这也是国家最高领导人第二次带夫人出国进行正式国事访问。 当时,王冶坪被香港的一份刊物描述为"内向、仁慈、善良、热情"。文章介绍说,王天性好静,"她做事情执著认真,不好声张,过着平淡的生活,衣着朴素,不用化妆品"。和她喜欢交际的丈夫正相反,她喜欢"平静的日子"。她与各条科技战线的老朋友、老同事都保着联系,并且利用这些联系,使江了解到国内外高科技的最新发展动态。 "老所为"是王冶坪的座右铭之一,尽管颈椎病给她带来痛苦,并妨碍了她的日常活动。她认为陪同丈夫是一种"负担",因为她说她有点"力不从心"。她从来不喜欢"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她说,成为一个公众人物不符合她的个性。 对她来说不幸的是,中国外交部已开始认识到向国际媒体展现国家导人正面形象的重要性其中可以使中国的形象人化的一个方式,就是领导人带夫人出访。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是第一个带夫人(赖莎)出国访问的苏联领导人,她的优雅风度使世界改变了对改革的苏联的印象。 在中,李鹏总出国访问时总要带上他的夫人朱琳,这提高了李的外交家形象。在电力部门搞管理的朱琳透露说:"李鹏没有一丁点男子主义。不管是当普通干部,还是部长,甚至在当了总理之后,只要有空,他都会帮忙做家务。" 当江的飞机降落在莫斯科机场,抵达欧洲之行的第一站时,他对他妻子将如何应对乱哄哄大批记者的担心,可能超过了他对在边界和核武器问题上如何与俄方打交道的担心。 在俄罗斯、乌克兰和法国的10天时间里,王冶坪扮演了中国第一夫人的角色,仪态端庄,泰然自若。虽然她对这些完全不感兴趣,她成功地扮演了这个角色。尽管有身体上的病痛和理上的不适应--在巴黎的国宴上,她忍受病痛长达3个多小时--但她勇敢地时刻伴随在江的身边。她的丈夫感到高兴,不仅是为了中国的形象,而且他真的喜欢见到多年来与他患难与共的妻子在国际舞台上受到应有的尊重。 随着1994年的这次访问,党的媒体政策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党的一项内部指示要求中国的新闻机构"适度地报道江泽民同志夫人在国外访问时的有关活动"。过去,新闻媒体总是避免触及高级领导人的个生活。 1994年9月下旬召开的党中央全会着眼于"党的建设",作出改革干部提拔制度的决定,包括使用民主选举的方法等。全会召开之际正是人们讨论从邓小平到江泽民的交接之时。虽然没有正式的文件,邓已经指示家人、工作人员和助手,他不再积极参与政治。6周后,11月11日,他告知身边的人说他不再与政治问题的讨论和决策工作了。他告诫说领导人决策时必须谨慎行事,他担心自己年纪大了会犯错误。邓小平说,现在是让以江泽民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为中国担起全部责任的时候了。 10月1日,中国庆那天的下午,邓小平乘车来到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人们把他扶下车,又把他搀到一张轮椅上坐下。他曾在2月作了最后一次公开露面,那是在上海为一座桥梁题字时,当时已能明显看出他的老态。从此他就再也没有参加过任何正式活动。那天晚上,他设宴款待一批退休的党的领导人。这是90岁高龄的第一次坐在轮椅上与同事们见面。公开发表的邓的最后一张照片是他在观看国庆焰火。尽管照片上的邓显得迟而老迈,但是他对同事们的谈话却是清晰而富有远见的。 邓小平委托出席晚宴的薄一波(中国的"长寿元老"之一)代为宣读他的致词。"有个我一直在考虑怎么才能解决的难题,"邓告诉薄,"在党内以及在国内外,我个人的作用和影响被认为是特别巨大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这不是一件好事。有一天如果我真的死了,这可能会给党和国家造成动荡。我希望在很短的一段时间里,中央和省一级领导班子能统一思想,下定决心,紧密团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 薄一波在《人民日报》撰文称,从邓到江的过渡与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确立毛泽东为第一代领导人,以及1978年改革开始时确认邓小平为第二代领人有着同样重要的历史意义。"我们必须拥护江泽民作为唯一的核心。"薄写道。 这段时间前后,江把上海市委书记吴邦国调到北京,担任负责日常党务并拥有广泛权力的书记处的书记。这样,吴将协助胡锦涛处理党务工作。敏锐的观察家们指出,1992年已进入政治局的53岁的吴和政治局常委胡锦涛及政治局候补委员温家宝,将成为新一代的领导人。吴邦国和胡锦涛都曾读于清华大学,又是同年入党。据说他们彼此十分熟悉,"怀有共同的理想",并遵循同样的路线。 与此同时,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就同江泽民一起工作的上海市市长、新上任的市委书记黄菊,进入了由21名委员组成的政治局。 11月,江主席飞往印度尼西亚第二次参加亚太经合组织峰会,他也将第二次与克顿总统会晤。雅加达的气氛显然要比在西雅图时轻松得多,两位领导人讨论了广泛的议题,包括人权、北京向巴基斯坦和所谓"无赖国家"转让导弹和核技术问题以及朝鲜的核开发。 克林顿提出:"在人权问题上取得更大进展对于进一步发展我们两国的全面关系是十分重要的。"江回答说,中国正在社会内部扩大人权,但是不以牺牲稳定为代价,稳定始终是中国最优先考虑的问题。他强调,在处理包括人权在内的任何问题时,中国的主权都不容侵犯。 克林顿承认各国间存在着文化上的差异,但是他说他将"毫不愧悔"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努力影亚洲国家的人权政策。"任何一个地方的人民都渴望受到尊重,发表自己的意见,在选择领导人时拥有发言权,"出发前他在乔治敦大学发表演讲说:"我并不认为我们必须在增加贸易与促进人权及开放的社会之间作出选择。" 至于中国方面,泽民提出了在中美之间建立新型建设性关系的五项原则:要有长远观点;维持友好的同时相互尊重各自的国情;充分利用各自经济的优势;在国际事务中进行合作增进高层接触。这些原则都很宽泛,并不具体(此往往易于达成协议),江再度重申了改善双边关系的16字方针。 尽管工作繁忙,江还是会抽空过问他一生热爱的科学事业。1994年晚些时候,在天津视察时,江中断了原定行程访问了南开大学,因为他想了解一下基础物理研究中的某个领域。一位授送给他几篇学术论文后问他:"您这么忙,会有时间阅读这些材料吗?"江回答说:"会的。这既是我的工作,也是我个人的兴趣所在。现代科学发展得这么快,我必须加强学习以跟上形势。" 随后,江信步来到图书馆并和中文系的学生进行了交谈。他当众背诵了王勃的《滕王阁序》和苏轼的《中秋见月和子由》,令学生们叹服。当江和大家告别时,他对学生说:"我很羡慕你们有这么漂亮的学校。我真希望能到这儿来学习。" "江主席所受的理科训练和多当工程师的经历使他的逻辑思维特别好。"赵启正说道。赵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上海时起,他就在江泽民身边工作。"他还通晓许多学科。我学的是核物理。在其他人面前谈论科学时,我很有自信,但在江主席面前我得十分小心。" 12月,江泽民决定让政治局委员听法律讲座,特别是有关国际贸易和中国申请加入世贸组织方面的法律问题。演讲者是上海的著名教授曹建明。对中国领导人来说像是上法学院的第一天(也只有在这里,教授会比学生更紧张)。安排课程的是曾庆红,他陪同曹来到江主席的正式会议室,那里铺着红地毯,是说中为全国制定政策的中心。他们绕过配有32张座椅的、巨大的椭圆形会议桌时,曾庆红鼓励曹建明说:"随便讲,大胆讲,告诉我们你的真实想法。你就把我们当作你的学生。" 首先发言的是江泽民,他先介绍了曹明,然后发布了坚定的指示:每个人都必须懂法,相信法,守法和依法治国。曹作了热烈而精彩的演讲,讲解理论和法规时穿插了真实的案例。他没有回避中国的问题。他说,大规模地窃取知识产权不仅使外国公司十分愤怒,而且还伤害中国人的创造性。他又解释说,过高的关税促成走私活动的猖獗。讲到这一点时,江插话问道:"外经贸部的领导来了吗?"看到有一人举,江说:"你应该仔细听,好好学习这些观念。" 讲座结束后,疲惫的曹花了一点时间收拾他的书和物品。直到江的一个助手悄悄告诉他:"主席在等你。"他这时才注意到江一直耐心地站在门口。谢谢你,教授,"江说,"今天我们向你学了很多,你让我们大家受到了启发。" 12月底,江泽民集中精力抓文化工作。他说,弘扬中国的民族艺术对于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以及激发民族精神都是很重要的。他呼吁设立更好的艺术学校和高等学府,更多地关心民间艺术,改善艺术家的生活条件。他还赞美了传统的中国艺术形式。12月20日,为期1个月的京艺术节在北京开幕,江泽民也是观众之一。 分类:共和国人物 书名:江泽民传 作者:齐鲁 |
- Details
- Category: 江泽民传
14章 我们是可信赖的1993年 尽管有些人仍然认为这位党的总书记只是个过渡人物,但这种看法已经开始发生改变。"江泽民可能不像大多数人以为的那样,"资深的美国中国问题学者鲍大可说道,"中国的政权接替也不会像许多中国问题专家预计的那样突然和剧烈。" 江泽民采取了一系列战略行动巩固自己不断上升的政治实力。在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江下令广泛印发邓小平的讲话。他召集了一次研究制定国防战的秘密会议,参加人员包括总军官和各军区司令。但其深层目的是在最近影响深远的人事变动后确保军队的忠诚。 此外,江不动声色地大大扩展了国家安全部,除了其情报和反情报的功能外,还增加了更多的职权用于维护公共秩序和追查腐败分子。借助打造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国家安全部,江为人瞩目地建立起权力的基础。 6月,江进一步加强了在军队中的权威。他提拔了6名军队领导人至上将军衔,这是自1988年以来第一次授予这种荣誉。 2月,江泽慧当选为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江马上给她打去电话。"你的职位是不是省里'安排'的?"他直率地道。 "我把实际情况告诉了他,"江泽慧回忆说,"有两个代表团为我的提名做了工作:一个是合肥市(安徽省省会)科技文教代表团,因为我是安徽农业大学的校长。还一个是滁州市代表团,'文革'时期我曾在那里的农村工作过十多年。他们对我都很了解,并且相信我会成为他们的好代表。三哥听很高兴--也放宽了心!" "你应当努力为信任你的人民服务,"江对他的妹妹提出忠告,"这些年来你一直在大学里面搞教学,对整个社会缺乏了解,而且你对法律和立法程序也不了解。你应当学习法律,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多到基层走走,要永远与各行各业的群众保持密切联系。" 在八届全国人大会议上,江泽民被选举为中国国家主席,在总共2909票中,只有60票反对或弃权。 外国媒体纷纷忙于核对政治信号。亚洲的一家新闻机构为,江之所以保持"谦逊的外表"是出于保住"摇摇欲坠的领导位置"的需要。文章暗示说,既然"中国的宣传机器一直'充满诗意'地报道江的善良本性和平易近人",他就仍是一个没有实权的挂名领袖。"他所获支持的消失只是个时间问题,而不是消失不消失的问题,"文章还引用了一名外交官的话说"在邓去世后的过渡期内,他可以再支撑一段时间。但是由于没有军权,他的最终让位是迟早的事。"然而,这个结论却是大错特错了。 同许多其他同行一样,这家新闻机构低估了正在不动声色地巩固其权的江泽民。他近管理了最为重要的经济决策机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7月,他安排朱镕基为中国人民银行(中国的中央银行)行长,在经济过热的时候,这是个担风险的职位。朱决意整肃纪律,加强控制,他安排了3位新的副行长。 江的另一举措同平静但意义重大。3月,他把曾庆红提升为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正部级)。中央办公厅是党的行政中枢。曾取代了已任命为政治局候补委员的温家宝。现在,在这个新职位上,曾庆红就能利用其丰富的党务工作知识进一步提升江的影响和推进他的计划。有一家缺乏远见的新闻社称此举为"无关紧要的人事变动"。 尽管在这一时期压力很大,江还是设法享受了一下生活。在视察海南岛的途中,他访问了岛上的大学。在发表完正式讲话后,他走进了图书馆。当学生们认出总书记时,纷纷向他围了过来。"我看到你们学校有一座苏东坡的塑像,"江说道,他指是一位11世纪的诗人,"他对海南的文化影响很大。谁能背诵他的那首《水调歌头》?"有几名学生举起手。江带着自豪的微笑和几个学生一起背诵了其中的几句。 虽然当时正下着雨,但中国国家主席来校园的消息还是迅速传开了。很快就有数百名学生赶来,围拢在这位著名的访客身边。"学生应该具有广博的知识,"江提出忠告,"文学艺术,例如托尔斯泰、莎士比亚、巴尔扎克、但丁、莱昂纳多·达·芬奇的作品,可以提高你们的审美情趣,丰富你们的思想和生活。不要局限在你们的专业里面。"江说,理科学生需要了解更多的文科知识,文科学生则需要了解更多的理科知识。"如果你们想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知识,"他补充说,"你们就必须掌握语。在我的学生时代,我们每天早晨5点钟就起床,背诵60个英语单词。"海南大学的校长担心中国的元首会耽误行程,试图劝说江离开。不过,这个曾度想做一名教授的人正在自得其乐。"中国的未来在你们身上,"江对周围的人说道,"当今世界的竞争主要是知识的竞争。一位古代圣贤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江最后用毛泽东那句含义深远的话作为自己的结束语:"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商界开始把目光投向中国日益增长的经济"数字实在人炫目,"《亚洲华尔街日报》报道称,"在1976年,中国80%的生产由国家直接控制,而现在只有大约一半。中国的经济正灼热的12%的速度增长,这无疑是世界上最快的。外汇储备极为充足。该国的体制正在向国内新兴的中产阶级提供商品。在1980年,民众每天购买600台洗衣机,而今他们每天吸纳大约4万台。13年前每天销的电视机约1万台,今天则为7万台。没有任何持怀疑态度的人可以对这些事实视而不见。" 与此同时,通货膨胀却一路攀升,并逐渐失去控制,在固定投资增幅46%的推动下,当年消费指数攀升了15%。江号召采取果断措施预防"经济过热,以免出现大起大落",并补充说:"小规模的震荡不可避免。" 6月,江泽民来到邓小平家中,在紧缩计划中加强微观控制的做法得到了邓的支持。邓强调"财政工作"的重要性,告诉江说:"不管怎样,政府应该完全控制财政体系和市价格,通货膨胀会给人民带来巨大损失。人民币不能贬值太多" "令人惊恐的通货膨胀失控的阴影对江是一个重大挑战,"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回忆说,"我们如何才能既让经济冷却下来,又保持改革的动力?们抓住了问题的症结,诸如未经批准的集资和过多的信贷。江主席把朱镕基派去当中国人民银行的行长。"--两人都认为必压缩地方投资。 "1993年对江主席来说是关键的一年,"负责编辑整理高层领导人的文件以及国家和党的重要档案的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冷溶解释道,"经济过热不仅对改革而且对社会稳定都造成了相当大的威胁,江主席必须引导中国经历步入市场经济后的第一次宏观调控。在划经济体制下没有必要使用这种手段。如果经济增长过热或出现通货膨胀,只要命令工厂停产或者改变其产量就可以了。现在中国正在试验一种新体制。" "这是试验性的并且有风险的,"冷继续说道,"一旦软着陆成功,最大的好处是向人们展示新体制的优越性。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每一个人都可以购买和享受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新产品、新货物和新服务,这更加证明了新体制的优越性。这是江泽民所取得的一个大突破。" 对于邓小平"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指示,江泽民列举了当前的三个问题:腐败、收入不均和通货膨胀。前两个问题将长期存在。"加快发展必须以中国前的实际情况为前提。"他说。 然而,江泽民还是把自己摆在邓小平理论的主要诠释人的位置上。在实践中,他领导着经济改革。在理论方面,他布置了一系列传播邓小平思想的研讨会。在军事上,他在一次同军队战略家们举行的秘密会议上说:"邓小平军事思想应当被视为人民解放军的'支柱'。" 可邓平本人表明了在他看来纯属对他进行个人崇拜的厌恶。他对吹捧"邓理论"感到不悦,对颂扬他的展览表示不安,对给他塑像的计划到不自在。"不要讲什么'邓小平理论'十伟大、绝对正确、包罗万象,"他说道,"它既不是博大精深,也不是完美无缺。有些方面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丰富、改进和修正。"邓补充说,"我不是谦虚,仅仅是实事求是。" 1994年8月,当江泽民去邓小平家庆祝他的90岁生日时,这位最高领导人抱怨说,许多组织正在搞颂扬他的活动。"我们不该那么做。"语气尖锐地下令。他不是故作谦虚或出于礼貌。"不许他们那么做。"他重复说道。 1993年春季,江把大约30名顶尖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政治理论家组织在一起,让他们在北京西北郊玉泉山一个受到保护的、与外界隔绝的宾馆内为政府献计献策。在一系列的讨论会之后,15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应运而生,江希望它们能成为改革的基石。 作为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江是制定经济政策的创议人。他也想取得知识分子的帮助,让他们参与国家管理。最后,通过为政治和经济理论设定议程,江加强了自己作为邓小平接班人的地位。在中国,人们通常认为最高政治领导人也应当是首屈一指的政治理论家。毛就是兼而有之,邓也一样。大约从这时起,江泽民思想将变得越加重要。 江授权中宣部部长丁关根加强对媒体和艺术界的领导。媒体不能不受限制地自由报道敏感话题,"自由派"的影视作品将受到严格审查。按照江指示,丁要求媒体多做"正面"报道,避免涉及那些会给党造成负面影响的事情。 尽管如此,中国政府继续向世界开放示好。6月,江泽民写信给际奥委会,重申北京将申办2000年奥运会。(这次申办后来没有成功:美国和另一些国家投了中国的反对票。) 几乎同时,江在会见泰国佛教领袖时,概括了2000年的中国佛教史,显示了他的博学。江重申中国宪法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他支持中国和海外的教徒开展交流。 4月,江泽民授权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与台湾相应组织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高度透明的双边会谈。这次史无前例的会谈是几十年来大陆和台湾最高层次的正式接触。 在类似的方面,围绕香港拟于1997年回归中国展开了一系列活动1993年7月,英国外大臣道格拉斯·赫德访问中,来处理一场由港督彭定康所支持的"民主改革"而引发的外交争执。在重申了中国的立场后,江呼吁英国和香港商界注重常识。江主席告诉赫德,香港荣和稳定的最终保证是中国内地的巨大市场。在此之前的1月份,江对来访的香港客人说,"我们信守我们的承。我们将向全世界证明我们是可信赖的。" 中国一步对外开放的信号是越来越多的选美比赛。虽然1988年江在上海当市长时被迫取消了一场选美,但是这种比赛近几年来在全国各地却越来越流行。选美曾一度被贬为"资产阶级腐朽堕落"的象征,而今在全国各地50多场选美比赛竞相登场。什么都可以编成一个头衔诸如礼仪小姐、葡萄酒王后、空姐等等。深圳在5月份举办了自称是第一场全国性选美活动。这场选美表演是一种传统服装、奢华的晚礼服、T恤和紧身短裤的奇特混合。 天,美国情报的一次失误显示了美国政府对江泽民的态度。中国的集装箱船"银河"号在前往中东的途中,被怀疑运载用于制造化学武器(神经毒气)的违禁化学制品。出于对中国违反防扩散条约的怀疑,而货船的目的地又是伊朗,华盛顿方面指令美国海军战舰尾随货船,在彻底搜前禁止其卸货。 一番你来我往的尖锐交锋后,江不得不出面告诉来访的美国人,"银河"号上有禁化学制品。当时研究东亚问题的美国情报官苏葆立透露:"这个信息没有传达过来。"虽然美国驻华大使芮孝俭通过渠道报告说:"江的声明应该是可信的,因为如果经搜查证明他错了,他的声誉就会大大受损。"但是,据苏葆立说,"华盛顿对江的声誉不感兴趣"。美国情报界的防扩散专家组织了这次行动,决定让中国公开出丑。他们仍然认自己的情报而不顾江的声明。 敏感谈判的结果是同意由中国和沙特阿拉伯组成的小组对"银河"号进行搜查。美国专家不能登船,但可以向沙特人提出建议。用整整1周时间检查了全部782个集装箱后,美国人签署了一份船上没有违禁化学品的证明。 几周后,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安东尼·莱克把中国和伊朗、伊拉克、缅甸以及朝鲜归为"反对国家",即为威胁"民主圈"的国家。他毫不通融的对策是"在外交、军事、经济和技术上孤立他们"。在中国,莱克的讲话被看作是再度证实了华盛顿对北京的纯粹敌视态度。苏葆立评价说:"中国国内对美国对华战略意图究竟是什么一存在争论,莱克的讲话打破了争论双方之间的平衡。"于是中国的战略分析家得出结论,美国已经设定遏制中国的政策,以止中国成为世界强国。 与此同时,江正面对指责,有人批评中国在"银河"号事件上"反应软弱"。江泽民抬出了邓小平"不寻求对抗,不挑起对抗,不回避对抗,不害怕对抗"的方针。他力图坚持邓的路线,与美国开展建设性的合作,但这点正变得日趋困难。正当江主席即将和比尔·克林顿总统会面时,中美关系已经朝错误的方向走去。 1993年11月17日,江乘坐中国版的"空军一号"专机离京赴美问。这是"天安门事件"发生以来中国领导人首次访美。江的目的地是西雅图,他将在那里参加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并与比尔·克林顿总统举行精心安排的首次高峰会。月前,江已告知中国驻外大使和外交部官员说,中国的目标是"把与美国的关全面恢复到1989年6月4日以前的水平"。 江泽民不顾来自两方面的反对,决定访美。在美国,国会中批评中国的人认为美国总统承认一个向示威学生使用武力的政府的合法性是错误的。在中国,人们没有忘记克林顿在1992年竞选总统时曾批评他的对手乔治·H.W.布什总统"纵容从巴格达到北京的独裁者"。 用苏葆立的话说,江的计划是"杂而近乎不可能他既要显示自己是个强硬而意志坚定的领导人,反映国内领导集体对美国怠慢中国越来越强烈的愤怒,捍卫中国的立场(尤其在敏感的人权题上);同时又要鼓励美国领导人对中国采取更为中庸的长期策略,和他本人建立某种和睦关系"。国会女议员南希·佩洛西是国会对华工作小组的组长,她极力主张克林顿和江泽民在西雅图初次见面时,"不要对江过于热情地微笑或打招呼"。 但中国主席头脑里虑的不只是外交。他渴望对外展示不断增长的中国经济和招徕新的投资。当江在旧金山作短暂逗留与工商界领袖聚餐时,他鼓励他们看中国时要把眼光放远些。"我确信,"他说道,"美国工商界具有强大的实力和丰富的经验,不会让机会从自己手指缝间溜走。" 江直接从西雅图机场来到了波音公司。在庞大的埃弗雷特工厂,他称赞这个飞机制造业的巨人是推动中美关系改善的先行者。他告诉3000名员工,中国是波音公司在美国之外的世界上最大的客户,以反击人们对中国在对美贸易中获得不正当顺差的普遍抱怨。到时为止,中国已经承诺购买或租用234架波音飞机,价值90亿美元。 出于自己独特的个性,江泽民提出想访问一个普通工人的家庭。波音公司安排33岁的装配工卡里·奎勒斯接待中国领导人。当江抵达奎勒斯家时,他用英语向他们一家打招呼,在而后的交谈中,他也不时地用英语说上几句。江对奎勒斯说:"我听说你有4次被评为'本月最佳工',你的工作一定很出色。"后,江接二连三地问了许多问题:是哪儿人,什么时候开始在波音工作的,上下班通勤时间有多长,夫妻俩是否拥有他们的房子,等等。 奎勒斯的妻子梅拉妮为客人上茶,并请江品尝她亲手烘烤的小甜饼。江送给主人的女儿一个玩具大熊猫。她回赠给客人一幅自己画的画。"为您画的是一幅'睡美人'。"梅拉妮·奎勒斯解释道。"真漂亮,"江说道,"我把它送给我的孙,她也喜欢画画。"江从口袋里掏出他孙子孙女的照片,自豪地给屋子里的人传看。临走前,他送给这家人一些中国纪念品包括一幅猫咪刺绣,他说这是即将到来的感恩节的礼物。 江主席与克林顿总统的第一次会晤远不是那么热情友好。双方对外均声称90分钟的会谈是"积极的和富有建设性的",但事实上,这次峰会的氛非常冷淡,令人沮丧。克林顿据称是"阴沉而呆板",江泽民则是"紧张"。 在克林顿致欢迎词后,江主席拿出一份早已准备好的、措辞强硬的稿子,照本宣科15分钟,简直像给对方上课,而不是双边会谈。江指责美国不理解中国的人权状况,不尊重两国间的差异。他声明,一国不能干涉另一国的内政。美国国务卿沃伦·克里斯托弗说:"克林顿马上进行回击,向江解释了为什么中国有必要在人权领域作出改善。" 当克林顿当年早些时候批准延长中国的最惠国待遇时表示,只有在北京改进其人权状况后,他才会再次延长这一待遇。现在他向江开列了美国要求改进的5个方面:红十字会有权探视监狱,释放"政治犯",与达赖就西问题展开话,对"劳改产品"进行调查,以及允许"持不同政见者"的家属移民海外。 江没有给予正面回答。相反,他指出亚洲人"更加关注大多数人的利益而不是少数人的特权"。在武器扩散问题上,江表达了中方对美国向台湾出售F-16战斗机的愤怒,但同时也认识到美国中国向外出售武器的关切。 当江送给克林顿一支上海制造的萨克斯管时,气氛转变了。江还建议自己用二胡,两人来一段二重奏。但是这个提议,可能是由一场误会引起的。杜林认为,事情的起因是一位中国翻译不经意间听到克林顿对自的助手说了一句玩笑话"我应当把我的萨克斯管随身带着,来这儿练练。"据说美国总统当时是这样说的。翻译没有搞清这句话的意思,他告诉江:"克林顿先生说他想用萨克斯管为您吹奏一曲"。 在随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克林顿试图给这次会晤增添点亮色。"自'天安门事件'以来两国关系有些疏远,"他以这句话作为开场白,"然而事实是,今天我们举行了会晤。我认为这本身就是个积极的信号,表明双方对决各自关心的问题感兴趣。"克林顿对江的回应作出了谨慎的评论,"我想我们已经开始对话了。今天就说这么多。" 江承认中美在人权问题上存在分歧。"我认为给最惠国待遇附加条件是冷战的残余,应当摒弃。如果我们承认我们之间的差异,就能够互相尊重双方的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江又说:"一些美国人在人权问题上谴责中国,他们只着眼于极少数的违法者,这些人危害国家安全,从而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理应法办。每个国家都会这么做。" 为了积累积极的势头,江邀请克林顿访问中国。中国外交部部长钱其琛向外界表示:"克林顿先生说他期望在不远的将来能够成行。他说这是他从孩提时代起就想的事情。" 管克林顿和他的顾问们认为这次会晤很平淡,但江的表现在北京却赢得了声誉,因为他能够"既从克林顿总统那里获得改善中美关系的保证,又没有在人权和其他有争议的问题上作出任何让步"。军委副主席张震发表评论说:"他不卑不亢,全军指战员都为江泽民同志感到骄傲并深受鼓舞。" 3天后,当江泽民从西雅图飞往古巴,他所受到的欢迎要热烈得多。他是自1959年菲德尔·卡斯特罗发动革命以来访问这个加勒比国的第一位中国国家主席。在那个风云突变的时代里,共产党执政的国家已经所剩无几,卡斯特罗对这位来自兄弟国家的元首给予了热烈欢迎。这次访问是有意做给美人看的,旨在表明中国将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江泽民极为欣赏20世纪初的作家鲁迅所写的一句话:"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是对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1993年,在一次接受采访中,江引用了这句话,并在随后说:"我们决不屈从于外来势力强加给我们的无理压力。" 11月中旬,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问题的决定》。把"市场"和"社会主义"联系起来如今是中国经济政策的正式方向。同月,江适时地在一次庆祝《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出版的学习会议上发了言。第三卷共收邓的119篇文章,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江高度评价了文选的出版:"为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它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结合起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旗帜和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 12月江领导中国共产党庆祝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作为这次百年庆祝活动的一部分,中国的中央文献部门开始出版毛泽东的手稿--包括题词、信件、文章草稿、电报草稿、批注、备忘录、读书笔记、诗作和古典诗词作品。江泽民为该书题写了书名。 "对于毛泽东同志的最好的纪念,"江泽民在人民大会堂对1万名与会者发表讲说,"就是在(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把他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开创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分类:共和国人物 书名:江泽民传 作者:齐鲁 |
- Details
- Category: 江泽民传
16章 精神文明1995年 江泽民正在逐渐进入自主角色。元旦那天,400名要人在人民大会堂出席茶话会。会上,江发表了以"精神文明"为题的讲话,强调要协调好市场经济下的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下的集体主义之间的关系。江对想中国社会的这种"精神"追求,并无任何宗教含义。相反,它将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传统中国文化融合的产物,在日益商业和物质化的社会中,这将有助于提高道德水准和重塑传统价值观念。 在中国动荡的转型时期,"精神文明"还将担负起重树党的威信的重任,并使江泽民成为中国的头号政治理论家。"精神文明"这一用语为邓小平在1979年末率先使,此次江泽民又为它注入新的活力。这一概念将决定此后两年的政治议程。 主要的问题之一自然是经济增长过热。例如各省官员被夹在中央政府和所辖各级政府间,进退两难。上面要求控制通货膨胀,下面吵着要进一步加快经济增长。经济改革要取得成功,北京亟需合作、整合长远规划。 毛泽东、 邓小平经常可以发号施令,几乎所有人都会贯彻执行。而江泽民要与人达成共识。他的办法是把有关领导召集到一起,推出新政策,让大家讨论,鼓励提出修改意见,只有在他和他的下属确信此项建议能被接受和成功执行时,才制定成新的官方政策。 但一次经济过热十分严重,江泽民下定决心要管一管这些地方大员。在1994年底的一次省长会议上,他和李鹏、朱镕基众口一词,批地方保护主义。江首先为谈话定调子,他问一位省长他管辖的省份里"1斤鸡蛋多少钱?"省长答:"3元多一点。"朱镕基插话说:"我看不是。几天前我还在那里,价格是5元多1斤。" 这一插曲是"山雨欲来"的预兆。江要求各省报告其1994年的通货膨胀速度和经济增长速度,并对1995年的情况作出预测。 江泽民点名批评了没能支持中央政府的省委书记和省长。他说对缺乏诚信者,要免去职务。当晚,江让他的工作人员为《人民日报》写了一篇措辞强硬的社论,要求地方"自觉维护中央的权威"。江和朱还与每一位省长进行了单独谈话。们要求这些人表态拥护中央及其经济紧缩政策,但省长们却要各自去面对如何处理地方的反应这一难题。然而总体来说,这种会议大多是和风细雨的,它成为江泽民一直坚持的领导方式。 对于新闻媒体,江就不那么含蓄了。当年年初下达了一份名为《关于新闻管理十二条规定》的文件,这份文件是江加强政治思想工作计划的一部分。规定包括:禁止国对中国报纸进行投资;禁止中国记者为国外出版物撰稿;重要新闻应该通过官方的新华社集中播发,而不能由地方作出解释;对重要人物进行采访应事先征得批准;禁止有偿新闻报道等。媒体应该"补台而不是拆台",江说。他又补充说,媒体应当"团结所有社会力量而不是造成不和"。 在一次宣传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就媒体应否报道的内容提出了"二十点指示"。根据江的指示,不应报道的容包括各种"负面现象",应该报道的内容自然包括反映"团结和稳定"的报道,他认为这种报道对塑造"新时期"的公众舆论至关重要。 春节期间,江提出了将在未几年中决定对台政策的"八项主张"。这篇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既承诺了保持经济繁荣,又威胁不放弃采取军事行动。 江说:"解决台湾问题无非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和平的方式,一种是非和平的方式" 他接着向听众保证:统不是大陆吃掉台湾,也不是台湾吃掉大陆。 他承,外国在台湾的投资及台湾与其他国家的民间交往不会受到影响,岛内将享有立法权和独立的司法权,可保留自己的军队并独立管理其党、政、军系统。江还称大陆不派军队或行政人员驻台,而台湾人还将被允许在中央政府内任职。尤其重要的是,他强调一个中国的原则是不违背和无法通融的。 与此同时,台湾岛内近期出版的一些书籍借机利用台海日趋紧张的局势。其中一本还对中国大陆"入侵"台湾可能使用的作战方案作出了详细预测。有人将该书送江时,江不表态。他说:"台湾市场上有很多这样的书。我一本都没有读过。"接着他又补充说:"我是中央军委主席,这些计划连我都不知道,怎么可能存在呢?" 江泽民的反行动导致了舆论的分歧。1995年2月,庞大的首都钢铁公司香港分公司总经理周北方因"重大经济犯罪"被捕。对有些人来说,这条消意味着江泽民对于打击腐败是动真格的。而对其他人来说,周的被捕其实是中央政府控制有独立倾向的企业的一次行动,而不是为了惩治腐败。 在3月全国人民代大会会议期间,江的日常生活成为媒体报道的一个内容。他说:"在北京,我一般都围着中南海转,要不就去人民大会堂,到京西宾馆参加军队会议,或是到钓鱼台(国宾馆)参加国事活动。就是从来没机会到王府井百货商店或燕莎(汉莎)购物中心去转转。第一是因为我工作太忙。第二我也不想打扰大家。" 江泽民说他读书时曾学过游泳,但没学会"文革"时他有了这样的机会:被打成"走资派""靠边站",他有了很多时间在武汉的东湖练习游泳。江说,现在游泳是他的主要运动项目,他乎每天都要游600米。 3月下旬,江总书记视察江西省,在那里他专程赶往前任总书记胡耀邦的骨灰安放地。此行中,胡的遗孀请求江为她丈夫立一纪念碑,上刻"光明磊落,无私无愧"。江当即同意。江说,胡耀邦生活俭朴,两袖清风--这明他的无私。 4月10日,陈云去世,象征着老一辈领导人逐渐淡出。一些人称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更为稳固,而实际上,由于作为总书记的江泽民日趋强大,那改革已毋庸置疑了。 就在同一个星期,北京市常副市长王宝森在京郊偏远山区向自己头部开枪自杀。王宝森曾指示一家行为某私营电信公司贷款10亿元(约1.2亿美元),死前正接受审查。 新华社只在英语节目中播报了这令人不安的新闻。除此以外,国内没有报道这一事件,这使人们纷推测其中必有重大丑闻。有传言说,市委书记陈希同及其同伙都卷入了王宝森的违法活动--王被称为"陈的钱袋子"。 关于陈及其亲信的贪婪和傲慢传闻在北京比比皆是。他们腐败至极,收取贿赂肆无忌惮。"疏通关系"明码标价,审批同意要价更高。为支持申办2000年奥运会而筹集的资金不翼而飞;主管基建的副市长将利润最丰的项目交给了其兄弟开办的公司;甚至出租汽车司机也说,北京的市政资金被用来包养情妇和妓女。 恶事终有了结之日。一桩发生在遥远的无锡、涉案金额达3.8亿美元的集资丑闻经查证与陈希同"帝国"的组成部分--北京首都钢铁公司有关。反腐人员从1992年就开始关注这个非法集资骗局。1994年,他们在收集到确凿证据后开始收网。因案件涉及陈希同且存在重大腐问题,曾庆红开始亲自坐镇调查。 陈在倒台前也作过一番挣扎。王宝森自杀后,他曾大谈反腐败。陈说"王的问题是他自己的问题",并将这个副市长的罪行归咎于"丑恶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 1995年4月底,陈希同被免职。1997年,他因收受贿赂和挪用公款被判处12年监禁,他的名字成为腐败的同义词。"希同"在中文里和"系统"是同音词-而"陈系统"正代表了江试图铲除的那一类明目张胆的腐败官员。 陈的倒台自属罪有应得,但从中可窥见江泽民的政治敏锐性。为此他和曾庆红想方设法获得了每一位相关领导人的同意,从党内7位元老到政治局的同事李鹏和乔石,以及身体欠佳的邓小平的家人。尉健行全面负责调查腐败问题,并成为取代陈担任北京市委书记的首要人选。 在北京,几乎没有人同情陈希同,奢靡的生活使他声名狼藉:别墅、游泳池、情妇、看家犬和挥霍无度的开销。一名昔日参加过示威的学生调侃说:"如果政府允许游行人们会到街上去跳舞。" 江泽民在有北京市委领导参加的一次内部会议上宣布免去陈的职务,此时,他既要强调遵纪守法和根除腐败的必要性,又要鼓舞那些心存畏惧、不知所措的官员的士气。 陈的出局使江"腐败斗士"的形象更加鲜明,也给那些屁股不干净的官员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息。江在陈被捕后不久说:"生活腐化、乱搞女人的干部不得提。"他警告任何以下5个方面不检点的官员--贪求权力、贪求钱财、贪求女人、贪求名望以及利用关系谋取不义财--都将被免职。不过,江并不因此得意。在就这个案件公开发表意见时,他就事论事地说:"中央负责处理王宝森和陈希同案,在党内外都得到了积极的响应。因此,反腐败工作正在全面展开。" 1995年5月是历史、艺术和科学的一月。日本首相村山富市抵达北京,重申在中日这两个宿敌之间建立"面向未来的"关系。村山首相对北京郊外的卢沟桥--1937年引发侵华战争的冲突发生于此地--进行了隆重的道歉式的访问,对曾因日本侵略中断学业的江泽民来说,这一刻他的个人恩怨也得以了结。 5月初,江在朱屺瞻105岁寿辰这天看望了这位国画大师。几周之后,江主席就艺术家和作家发表了一次讲话,他们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这篇题为《弘扬民族艺术,振奋民族精神》的讲话中,江鼓励所有艺术家热爱祖国,不断创新江同时也告诫他们:"要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风气,绝不能不惜降低艺术品位甚至降低人格,去迎合一些人的低级趣味,导致庸俗化倾向。" 5月末召开了同类会议中规模最大的年度科技工作会议,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博士负责安排议程并帮助准备江主席的讲话。数月前,宋博士就已感觉到,中国已准备好迈出将科技提升为国家核心战略的第三步,也是最后一步。第一步是发展乡镇企业的星火计划,这一计划历时10年并取得了成功。第二步启动高科技公司的火炬计划也正在取得进展。宋博士称,当前亟需的是将这一战制度化。 宋回忆道:"在我与江主席商定后,我给他写了一封信,信上的日期是1995年3月14日,信中建议确立'科教兴国'的国家战略。" 由于宋博士的这封信,江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讨论并通过了这项提议因此,在5月的会议,江主席正式宣布了"教兴国"的宏大国家战略。在讲话中,他指出应鼓励创新以促进科技进步,随后还强调了正确的教育的重要性。江曾多次说过中国传统的"应试育"体制必须加以改革,向"素质教育"转变。 6月,江泽民偕夫人王冶坪前往吉林省视察工作。在长春,他们参观了第一汽车制造厂,见到了老朋友沈永言。而也看到,对于江的家庭来说,高层的生活并不轻松。王冶坪向沈坦言道,他们的家根本不像个家。丈夫总是开会或者参加各种活动,常常很晚才回来。她的母亲和他们住在一起,而老人年事已高,身体每况愈下。 王冶坪说,他们夫妇的两个儿子和他们的家人也不常回家,因为他们不想看成自己在利用父亲的职位。她说,他们想依靠自己获得成功。王冶坪告诉沈永言,她能感觉到丈夫没完没了的工作压力,有时候看到丈夫办公室里的文件摊得到处都是。 在公开场合露面始终让她作难,稍微动弹一下她就浑身痛。沈私下里对江说:"你和妻子一起出国访问的时候,你好像总是抓着她的胳膊拽着她走。在电视上,这样看起来有点别扭" 江无奈地回答说:"我怎么办?要是我不扶着她,她就走不动。" 1994年王冶坪(随同江泽民)出访法国时,在一次国宴上,她自始至终都忍受着剧痛。她对沈永言说,她以后要尽量避免出国,而且再也不想参加宴会了,除非礼节上求她非出席不可。但她仍然甘愿担负起必需的责任。沈感慨地说:"她变得那么坚强,真是不容易。" 江视察期间,沈永言邀来了江以前的几位同事,一起唱了几个小时的京剧。沈回忆说,"我把这一段录了下来",并把磁带送给了江。"他非常喜欢;他紧紧握住那盘磁带,好像那是一份国家机密一样到现在我已经为他安排了两次'京剧节目'了。对江来说,这是整个行程的高潮--也是他放松的最好方法。" 这种心情轻松的时刻少之又少。6月初,台湾李登辉在他的母校--纽约州北部的尔大学发表演讲,中美关系随之恶化。李登辉是第一个访美的台湾"首脑",美国批准其入境激怒了中国政府。尽管李此行被冠以"私人访问"之名,但看起来这是迈向台湾"独立"的一步,也代表着美国政策的根本转变。李登辉似乎在利用这个机会撒播"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种子,认为这种煽动性的言论悍然侵害了中国主权。在动身前往美国之前,李登辉还观看了军事演习,这显然非巧合。 江泽民认为这是美国总统的欺骗行为。区区几周前,在莫斯科庆祝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50周年的仪式上,中美领导人曾谈及台湾问题。据江说,克林顿承诺决不会允许李访美。江引用克林顿的话说:"美国政府奉行一个中国的政策,坚持只与台湾保持非官方关系。"但是,克林顿回到美国之后没几天就亲自批准了李的访问。 江在一次与外交部员的会议上指出:"美国的政客们不守诺言。即便是一个强大国家的总统也能够当面扯谎。我们对美国的政治局势和政客们缺乏足够的了解,所以很容易上当骗。"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江的分析是正确的。他的政府有着克林顿政府所没有的绝对权威。国会在众议院以396票对0票、在参议院以97票对1票通过了允许李赴美访问的提案,克林顿政府在国会的压力下改变了政策。但事实依然是美国总统作出了一个他不能履行的诺言。中国受到了侮辱,江感到愤怒。几乎每一次讲话,不管是对国内听众的公开讲话还是对国外领导人发表的私下评论,江都把美国的对华政策称为"混乱和傲慢"的政策,并指出"美国必将因粗暴践踏中国主权而付出代价"。 在与解放军高级将领进行的密谈话中,江暗示了采取军事行动的可能性。他说:"'台独'活动已经失控,我们不能任其发展下去。我们必须提高警惕,加强我们的军力和战备。"一幅江在黄海与解放军海军部队在一起的照片使人联想起毛在40年前的一幅相似的照片。来自军队的压力要求他更加强硬,他一度每天收到800封解放军军官愤怒抗议李登辉访美的信件。中国召回了驻美大使,取消了与美国官员在武器扩散方面的会晤。江泽民于7月访问德国,在斯图加特的梅塞德斯-奔驰汽车厂,奖励性地批准了与戴姆勒·奔驰公司而非美国汽车公司建立合资企业。在慕尼黑和波恩,中国国家主席宣称中德关系正处于"全面繁荣"时期,令东道主喜出望外。 克林顿总统试图通过一封致江的私人信件修复与中国的关系,但中国国家主席认为李登辉访美是对他领导能力的一次考验,是美国台湾试探他处理危机能力的一次挑战。江断言,他唯一的回应是采取毫不妥协的立场,这样才能防止敌人得寸进尺,同时使国内的批评者相信他能够护国家利益。 年迈的邓小平发出了一条指示。他说:"要理性地处理中美关系和海峡两岸关系。"后来一篇报道引用邓的话称:"我们决不能让台湾分裂出去。" 7月21日至7月26日之间,中国军队向距台湾北部仅80英里的验区域内发射6枚地对地道导弹。台湾股市一日内跌4.2%。第二轮的军事演习在8月中举行,其中包括在东海进行海军演习。台湾股市再次受到重挫。 至9月初,局势平稳下来,政治分析家称江是"大赢家",而台湾是"潜在的输家"。中国国家主席向世界表明他并不惧怕采取行动。10月,江观看了一次由导弹驱逐舰、护卫舰和潜艇参加的海陆空三军联实弹演。他在海上的一艘指挥舰上观看到导弹、鱼雷纷纷击中目标,他说"新的局势对海军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江强调说:"海军建设必须'加快',以促进国家统一大业的完成。" 江主席有一个习惯,每次出访总要看望一下中国使馆的工作人员。他在驻德国使馆侃侃而谈,不像一位国家主,却更像一位贤能长者。他教诲说:"不管你是干什么工作的,都应该把功名利禄看得淡一些。一个人跟一个民族是一样的,如果只崇拜质财富,没有精神追求,就不可救药了。"江引用了陆放翁的诗句:"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 在中国驻匈牙利大使馆,江把孔子--他称之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作为勉励自己学习的楷模。江引用这位中国伟大的先贤的名言说:"学,然后知不足","知之为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江在中国驻芬兰大使馆说:"不懂装懂是不行的。我管到了哪里,都要想方设法学点新东西。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而学习是无限的。学的东西多了,人的精神境界就高了,精神境界一高,人也愉快了。" 在9月28日举行的一次党的会议上,江深化和发展了他的政治理论。为纪念毛泽东在1956年发表的《论十大关系》这篇著名讲话,他发表了论述中国"十二大关系"的讲话,探讨了互对立的社会和经济力量之间的紧张关系,其中包括:改革、发展、稳定,速度和效益,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扩大对外开放和坚持自力更生,中央和地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明建。 多年之后,这次讲话仍然为人所铭记。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曾培炎说:"在我个人看来,江主席'十二大关系'的讲话至今仍在指导着我们。他为实现两个重要转变作出了贡献:他帮助指导中国从计划经济转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粗型经营转为集约型经营。" 江在国有企业一看似毫无出路的棘手问题上取得了进展。在副总理朱镕基的帮助下,制定了一套"抓大放小"的方案。政府使用银行贷款和投资来支持大约1万家最大的国有企业,而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则被允许以各种方式民营化。这项政策使政府能够维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性质,同时也能繁荣经济,使经济改革继续前进。这项政策是好的,但不能彻底解决问题。 秋季发生了一次小小的外交危机,显示出中美关系并未得到完全修复。10月24日,联合国召开了有以来与会世界级领导人人数最多的一次盛会,纪念其成立50周年。但在此盛会举行之前的几个月中,中美官员都为一个问题绞尽脑汁:克林顿是否将借江主席在美国逗之际邀请他进行正式的国事访问。 中方要求正式的国事访问,但是美方举棋不定,他们建议江进行一次远非隆重的"工作访问"。克林顿总统不愿冒险遭受已经充满敌意的共和党控制的国会或言辞激烈的"人权活动"分子的攻击。 最终,江泽民同意与克林顿总统举行"一次工作峰会",但外交部长钱其琛指责美国缺乏以国宾礼仪接待中国国家主席的"政治意愿"。江出于自尊拒绝前往华盛顿,因此双方的会晤改在纽约。 在联合国,每个大国的领导人都有5分钟时间向大会发表演讲。江主席利用这个机会为主权国家反对世超级大国的权利进行了辩护。虽然他没有点名,但很清楚他指的是美国。他说:"有的大国常常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的幌子,侵犯别国主权","制造借口侵犯他国主权、干涉他国内政,终将自食其果。" 尽管江的讲十分咄咄逼人,但人们所期盼的两国领导人会面顺利得令人感到惊奇。当天下午在纽约的林肯表演艺术中心,中美两国元首走进接待大厅,互致问候之后,双方就座,并在正式开始会晤之前忍受着各种相机射来的强光。首先是中方记者拍照,随后是白宫记者单独拍照。 根据计划,两位元首之间的私人交谈将持续半小时,只有几名助手陪同参加。之后将再进行半个小时规模稍大的会晤。然而私人交谈的气氛变得非常积极,会谈竟然持续了90分钟。 尽管涉及一些常规话题--中国申请加入世贸组织、人权、台湾,但会谈的重点还是集中在恢复高层接触和互访所需的具体细节步骤上。江提议双方携手打击跨国犯罪、贩毒和恐怖活动,在改善环境方面进行合作,这是从克林顿在联合国的发言中得到的见解。克林顿重申华盛顿奉行一个中国政策,并承诺台湾官员访美的次数将"很少",并且是"私人"性质的。 据会谈时美方记员苏葆立讲,"江讲话沉着自信,没用文字稿,不断与克林顿作目光交流,以期与他进行真正的个人对话。他直截了当地谈论有争议的问题,偶尔用幽默的插话来缓气氛,有时还讲英语"。两位元首的会晤中,是第一次这么放松,两人的"谈话不完全是预先拟定的议题"。克林顿事后评述说:这是他第一次把江泽民作为一位政治家来理解和重视。 江真实的个性起了作用,那是在两天前当江和克林顿在联合国初次见面时。中国的国家主席问美国总统:"你的萨克斯得怎么样?"人们看到,这两位领导人在一起开怀大笑。 在纽约时,江主席邀请当时住在费城的他以前的数学教授顾毓琇前往纽约,以江的客人身份参加联合国的一次宴会。江非高兴能够向他以前的老师表示敬意,但使江不安的是,他只能邀请这位中国最杰出的学者之一的93岁老人来纽约,而不是自己前往费城看望他。这不符合中国的礼节。尽管自己中国国家元首的职责使无法前往费城,他还是感到很内疚,因此当他两年之后再次访问美国时,弥补这一礼节上的缺憾在江泽民的日程上被排在优先位置。 江继续为中国外交打开新的局面。11月,他历史性地访问了韩国,成为第一位访韩的中国国家元首。扩大经济往来和推动朝鲜半岛的和平进程是访问日程中的首要议。在对韩国国民大会发表的讲话中,江赞扬了两国之间共同的文化,并保证中国的军事力量"完全是防御性的"。 中韩都对日本采取的拒不悔过的傲慢态度(译注:指对过去的侵略行为)极为愤怒,两国在这一问题上的意见完全一致。此前不久,一位日本官员对记者说,日本在1910-1945年对朝的殖民统治期间"做了一些好事",虽然这位官员随后辞职,但这并未平息人们的怒火。江泽民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死灰复燃提出了警告。他严厉指出:"邻国必须督促东京准确地了解自己的历史。" 这一年的始末都与电影有关。2月,江邀请导演谢晋到中南海讨论谢计划拍摄的关于"鸦战争"的史诗式巨片,这部电影将在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时发行。(第一次鸦片战争后1842年香港被割让给英国。)12月,江出席了中国电影90周年纪念活动,向200多名电影制片人、导演和演员表示了问候。当看到熟悉的面孔时他兴奋地谈起了他们在20世纪30年代出演的电影--他说自己仍然能够唱出许多电影插曲!江还提到了几部他在二战之后观看的外国电影,尤其《卡萨布兰卡》和《罗马假日》。 随着邓小平逐渐淡出,公共场合出现了一些象征这一交接的标志。一时有多幅描绘江和邓以各种姿态在一起的宣传画。其中一幅画的是穿着西装的江泽民和穿着中山装的邓平,两人都在微笑着鼓掌。另一幅以中国传统的水彩画描绘了两人站在一起的形象,江略微在邓后面一点,双手恭敬地握在一起。还有一幅宣传画,画的是邓拄着一根拐杖站着,江低头注视着他--新华社评价这幅作品"既有政治意义又有艺术价值"。具有象征意义的是,曾为毛和邓画过肖像的中国画家李琦,受命画一幅江泽民"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的画像。这位画家说:"在作品中,我将尽量捕捉到总书记的领袖魅力,也要表现出泽民同志与普通百姓之间的和与融洽。"(译注:此画后来命名为《同心曲》。) 分类:共和国人物 书名:江泽民传 作者:齐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