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章 在战争中学习 | 聂荣臻传 | 共和国人物

11章 在战争中学习


前往苏区的聂荣臻身着长袍,化装成普通老百姓,与当时中央负责交通工作的陈寿昌同行。他们乘轮船在海上颠簸几天到了汕头。

那时从国民党统治区进入中央苏区有一条主要交通线:从汕头出发,经大埔,越过国民党封锁线,进入福建永定一带的游击区,再经长汀转在赣南。

中央的很多领导人进入中央苏区,都是走这条路线的。到湘鄂赣,当时要经过中央苏区转道,才比较安全。人称这条线为红色交通线。聂荣臻与交通站接上头乘小汽船到潮州,再沿赣江溯流而上,到了大埔。大埔到苏区,中间隔着国民党军队和民团的封锁线,筑有碉堡、岗楼、哨卡,只能偷渡,不能走大路。他由交通站安排的向导带领,或钻山沟,或走小路,有时白天走,有时夜间走。因为是外地口音,尽量不说话,靠近村镇时拉开距离,跟在向导后头,气氛显得分外紧张。还好,路上没有遇到意外,到了永定。向导把他送到这里便完成任务了。他在永定受到了热情的接待,稍事休息即转长停在长汀遇到了欧阳钦。这时欧阳钦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福建省委设在长停时令又适逢新年,两个老战友相聚十分高兴。欧阳钦告诉他,12月14日宁都起义,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1.7万人在赵博生、季振同、董振堂、黄中岳领导下参加了红军。{ewc MVIMAGE,MVIMAGE, !12300580_0075_1.bmp}福建省委给了聂荣臻一匹马,他单身匹马上路了。这条路,他在南昌起义后南下时走过,长汀离瑞金60来里。快到中央所在地了,又受到宁部起义消息的鼓舞,他感到心情舒畅。心急马快,晚上9点多钟,他就赶到了瑞金,首先碰到叶剑英。叶剑英说:"单身匹马走,并不都是巩固区,还有一定危险哩!"他当晚在瑞金见到了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大家都很高兴。毛泽东身着红军服,头发长长的,神采奕奕,说话很诙谐。

毛泽东说:"你来了好。你来了首先到五军团。宁都暴动了,你去那个部队,代表军委,到五军团工作,找上层谈话,做团结安定这个新起义部队的工作。"这样,就没有按照原来的分配方案去湘鄂赣。

聂荣臻谈到上海特务、叛徒的横行情况。毛泽东插话说:"还是这里可靠。"聂荣臻说:"对呀!在白区地下工作,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

毛泽东笑了笑说:"还是拿这个好。"说着指了指身边的枪杆子。聂荣臻会意地笑了。

聂荣臻到苏区的时候,苏区正呈现着一派兴旺景象。第三次反"围剿"已胜利结束,第一次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刚刚开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在1931年11月分别成立。宁都起义,红军一下子增加了1.7万多人。一连3次反"围剿"的胜利,使敌人震惊、恐慌,人民振奋,红军正经历着一个大发展的时期。

聂荣臻先到红五军团去帮助工作。红五军团由宁都起义的部队改编而成,下辖十三、十四、十五军,总指挥季振同,副总指挥董振堂,参谋长赵博生,政委萧劲光,政治部主任刘伯坚。他找上层军官谈话,谈形势、谈政策,使他们安下心来。这支部队很快成长为红军的主力之一,在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和历次战斗中,打了不少胜仗,在长征中担任后卫阻击追敌,立下了殊勋。

不久,聂荣臻被任命为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①。主任是王稼祥。

他到职后便参加打赣州。打赣州的作战会议是在瑞金召开的。对于打赣州,有两种意见。毛泽东认为赣州是敌人必守的坚城,红军技术装备差,很可能久攻不克,于红军不利,反对打这一仗。朱德也不赞成打赣州。但是,中共临时中央1931年12月6日发出"首取赣州,迫吉安"的指示,中共苏区中央局决定攻打赣州。聂荣臻初到苏区,情况不明,没有表态。1932年2月4日打赣州的战幕拉开了。

赣州三面环水,易守难攻。守城的敌军有8000人,主攻部队是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政委滕代远)有1.4万人,红五军团的十四军、十五军作预备队。第四军在南康、新城、杨眉寺一带警戒广东方面的敌人。聂荣臻跟随红三军团的部队行动,做战场政治思想工作。他在第一线目击了赣州之战的激烈情景。红三军团的指战员打得英勇顽强,前赴后继,用炸药炸开一个缺口,但被敌人用火力封住,未能突进城垣。尔后出现久攻不下的局面。3月初,敌罗卓英率两个师约2万人,增援赣州,并以一部隐蔽进入城内,清晨突然反击,使红三军团处于十分不利的境地,损失很大,靠五军团掩护,于3月7日撤出战斗。是役历时33天,城未攻克,损兵折将,又丧失了扩展苏区的有利时机,是个失败的战役。

1932年3月12日,重新组建红一军团,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任命林彪为军团总指挥,聂荣臻为政治委员。聂荣臻随即到红一军团工作。从此,他与林彪一起领导这支部队,南征北战,长达5年半之久,使红一军团成为中央红军的主力之一。在这支部队的建设上,聂荣臻是有重要贡献的。

重新成立的红一军团,下辖第四军(军长王良、政委罗瑞卿)和十五军(军长黄中岳、政委左权),每军3个师,计9498人。3月15日又宣布了陈奇涵任军团参谋长、罗荣桓任军团政治部主任。对任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感到突然,事前谁也没有同他谈话;又感到高兴,因为他知道红一军团是中央苏区的主力,有光荣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接到命令,他决心与林彪配合好,与广大指战员相处好,把部队带好,以不负党的信任和重托。3月中旬,在南康县唐江镇的宋氏伺堂里召开了全军团的团以上干部会议。会场四面墙壁上贴了很多标语:"庆祝新的军团成立!"、"打到外线去,开辟新苏区!"、"坚决完成党交给我们的任务!"毛泽东、朱德参加了这次会议。

朱总司令主持会议,宣布中革军委命令:"第四军军长林彪任一军团总指挥,总政治部副主任聂荣臻任一军团政治委员。"接着毛泽东作了重要讲话。他说:"我着重说说中路军的行动。沿赣江攻打两岸中心城市是不对的,那里敌人兵力密集,难以取得胜利。我军如向西,有赣州挡住,这次赣州没能打下来,就难以再向西发展了。向东,有闽西苏区作依托,敌人也比较弱,有广阔的发展余地,这是巩固扩大苏区的主要措施。但也有的人怕红军主力走远了,敌人来占我们老家,因此反对。其实他看不到苏区人民力量的强大,不懂得敌人害怕红军主力打出去,他们总是跟着红军主力走。"

毛泽东所说的中路军问题是这样发生的。3月中旬,中共苏区中央局曾在赣县江口召开会议。在那次会议上,毛泽东批评了打赣州的错误,主张向赣东北方向发展,在赣江以东、闽浙沿海以西、长江以南、五岭山脉以北广大地区发展根据地。会议否定了毛泽东的正确意见,决定红一、红五军团为①聂荣臻"七大"代表登记表。

中路军,红三军团为西路军,夹赣江而下,北上攻打两岸中心城市。毛泽东认为这是错误的作战计划。

朱、毛讲完后,林彪说:"我个人,担子重一些,承担吧!"聂荣臻那天身穿陈赓送给他的咖啡色皮夹克,用浓重的四川口音讲话,先作了自我介绍,以后说:"我到苏区来以后,做过总政治部副主任,现在调来一军团当政治委员,深感责任很重。以后和同志们一起生活、战斗。一军团是个老部队,久经锻炼,有很好的光荣传统。同志们有很多战斗经验。以后我们共同建设红军、保卫苏区,为共产主义奋斗。"

聂荣臻讲话时那种文雅、有条理的知识分子风度,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聂荣臻到一军团不久,在向瑞金的行军途中,毛泽东再次向林彪、聂荣臻说明了红军应东向闽南,向敌人兵力薄弱地区进军的意见。林、聂听了觉得很有道理,遂于3月21日致电中革军委:"行动问题,我们完全同意毛主席意见??五军团应即随一军团到东北一带工作,打击福建敌人,速筹大批款子??"①建议被接受,中路军改称东路军,改向闽南进军。4月初,即在毛泽东率领下进军闽南。{ewc MVIMAGE,MVIMAGE, !12300580_0079_1.bmp}闽南的敌军是张贞的四十九师及其保安部队,共9个团,1万人左右。

红军一、五军团共1.5万余人,占优势。毛泽东分析,龙岩守敌两个团,兵力较弱,红军宜速战速决。于是,4月10日拂晓,红一军团向龙岩攻击前进,当天解决战斗,歼灭张贞一个多团。然后,以红五军团十三军驻守龙岩,保障龙岩到漳州西北的马山一线。16日,毛泽东率领东路军林彪、聂荣臻等主要领导人进行缜密的敌情地形侦察。敌主力两个旅部署在漳州西北天宝到南靖一线,一部守漳州市内,主阵地在大尖山、十二岭到天宝以北。这里地势险要、山岭起伏,北扼天宝大山,南靠宽阔的龙江,要取漳州必须先突破这一线阵地。据此,决定四军主攻天宝阵地,十五军助攻宝林到南靖一线的敌军,三军为预备队。19日拂晓同时发起进攻。经过激战,占领天宝阵地,全歼守敌1个旅,击退敌人援军,助攻方向也取得预期的效果。敌师长张贞吓得焚毁城中弹药库,率残部分头逃往漳浦、泉州、厦门。红军4月20日占领漳州并前出到石码、漳浦、云霄、平和等地。是役,歼灭敌四十九师大部,俘敌1600多人。

这一天,漳州市民用惊奇的目光看着红军的入城式。

引导红军入城的是十几把军号组成的乐队,号声雄壮。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是三十三团, 1000多人成4路纵队,唱着《当兵就要当红军》歌行进。

在三十三团后面,一队队步伐整齐的队伍跟着前进。毛泽东身穿制服,头戴草帽,骑着一匹黄色大马,走在队伍中间。

一进城,群众告诉三十三团政委刘忠和副团长陈冬生:一个飞机驾驶员给打死了,飞机停在机常陈冬生马上带一个班去机场,果然看到停着两架飞机,一架能开,一架不能开。原来其中一架飞机在漳州外围执行侦察任务时,飞得很低,副团长陈冬生指挥两挺机枪架在龙山顶上,把它打坏了,驾驶员负重伤飞回漳州。林彪、聂荣臻都到机场,以飞机为背景拍了张合照--这张照片作为历史文物保存在军事博物馆里。有位朝鲜籍红军战士自告奋勇,将能飞的那架飞机架回瑞金了。

①《聂荣臻军事文逊,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第18页。

进入漳州这样大的城市,在政策纪律上对红军是个考验。漳州是侨乡,如何对待华侨,政策性很强。部队进入漳州的具体政策,是毛泽东制定的,强调红军入城后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对群众秋毫无犯,允许商店照常营业,对敌产予以没收,仍打土豪,但对一般工商业只是通过商会向他们筹款。驻漳州近两个月中,作为军团政治委员的聂荣臻认真严肃地贯彻执行了这些政策,使部队在政治建军上提高了一步。

驻扎在漳浦的部队在筹款时,林彪支持部队拉着不肯交款的土豪到街上拷打,聂荣臻坚决反对。他说:"对一些不肯出钱的土豪,给他们一定的惩戒是必要的,但我反对把他们弄到大街上去拷打的搞法,这种搞法不光不会得到一股市民的同情,甚至也得不到工人、农民的同情,其结果只会使铺子关门,人也逃走了,款也筹不到,政治影响反而会很坏。"林彪问聂荣臻:"我们究竟要不要钱?没有钱能不能打仗?"聂荣臻回答:"我们既要钱,又要政治。我们是红军,如果政治影响搞坏了,即使你搞到再多的钱,你甚至把漳州所有土豪的财产都没收了,也毫无意义。"经过争论,林彪没有再坚持自己的意见。部队受到了教育,挽回了影响。

"五·一"节时在漳州闽南医院前的草坪上召开部队、群众万人大会,聂荣臻登台发表讲话,号召闽南工农群众团结起来,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揭露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号召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苏区,携手抗日。这是他向部队首次公开讲话。他的儒雅作风,给部队和群众都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红军在漳州一个多月中,扩大了红军,筹款100多万元,解决了一、五军团的军需服装,成立了3000多人的秘密工会和地下党组织,向贫苦群众发放谷子4万多石。

5月27日军委电示:东路军下一步任务是开赴赣南,与入侵赣南根据地的粤敌作战。

聂荣臻到苏区后短短的时间里打了两仗,这两仗他都亲临一线,一是打赣州,二是打漳州,前者损兵折将,后者一举攻克,这不能不引起他的深思。

他说:

两相比较,究其原因,赣州,是敌人的强点,又有国民党大部队增援,再加上我们侦察警戒疏忽,所以吃了亏。毛泽东同志一开始就不主张打。

漳州,是敌人的薄弱点,毛泽东同志就赞成我们打,并且亲自指挥我们打,取得了胜利。所以,选择敌人的弱点打,应该是我们处于劣势的部队绝对要遵守的一个军事原则。①这就是聂荣臻跟随毛泽东东征领会到的十分珍贵的战略思想。

此外,他对毛泽东注意战前的调查研究,"示形"以调动敌人,注意集中兵力、及时调来五军团形成优势),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打下龙岩、漳州后都及时总结)和发扬军事民主等具体的指挥艺术刻意学习,受益匪浅。

聂荣臻还从这一战役中学习了开辟新区的策略。毛泽东开辟漳州新区的策略思想是:不因占领漳州而冲昏头脑,不因占领漳州而背上包袱。规定了"公开宣传,秘密组织","只散发谷物,而不建立政权,不分土地","以龙溪为中心,向南靖、云霄、平和、漳浦等5县扩大游击战争,创造小红军,建立小苏区"等从实际出发的方针、政策,都给了他深刻印象。


分类:共和国人物 书名:聂荣臻传 作者:中央文献研究室
12章 为黄陂和草台岗大捷尽力 | 聂荣臻传 | 共和国人物

12章 为黄陂和草台岗大捷尽力


1932年5月下旬,国民党粤军陈济棠部北上,侵占赣南西部大片地区,另以一部侵占信丰,向于部窥进,使赣南根据地受到巨大的威胁。为了打击粤敌,东路军于6月初回师赣南。

6月中旬,红军的编制又作了调整:恢复红一方面军总部,仍辖红一、三、五军团,取消东路军、西路军番号。朱德任红一方面军总司令,王稼祥兼方面军政治部主任。毛泽东随军行动。

红一、五军团经过长途行军,6月底7月初先后到达广东乌迳地区,7月上旬同粤军于水口地区遭遇。8日,红五军团与粤军激战于水口。9日下午,红一军团和十二军紧急增援水口,会合红五军团和独立第三、第六师,与粤军打了一场异常激烈的恶仗。经几小时战斗,将10个团粤军击溃,粤军全部退出赣南根据地,以后很长时间未敢轻举妄动,使赣南得以安定一段时间,对尔后的北线作战形成了有利条件。聂荣臻对水口恶战印象深刻,认为教训一是敌情摸得不准,二是没有能及时集中兵力,所以打成了双方都伤亡很大的击溃战。

水口战役后,7月21日,周恩来以中共苏区中央局代表身份赶到前方,参与红一方面军的决策与指挥。8月初,一方面军和中共苏区中央局领导决定:(一)红军主力北上消灭乐安、宜黄、永丰之敌;(二)对红军进行整编,将红五军团的第三军编回红一军团。8月8日,中央局任命毛泽东为红一方面军总政委,同时下达了红一、三、五军团发动乐安、宜黄战役的命令。

乐安、宜黄守敌为第二十七师,共6个团。这股敌人离中央根据地最近,又比较弱。

8月15日,朱德、毛泽东签发攻击乐安的训令:由林彪任攻城总指挥,聂荣臻为政委,统一指挥攻城作战行动;红五军团在城南作预备队,红三军团在东北部警戒宜黄、崇仁之敌。

8月16日凌晨乐安战斗打响。林、聂先命第三军突袭攻城,未能奏效,随即令第四军强攻, 17日晨,第三十一团首先突破,打开城门,部队涌入,到中午结束战斗,全歼第二十七师一个多旅3000余人。

8月20日,红一军团配合红三军团进攻宜黄。20日红三军团将敌第二十七师的另两个旅基本歼灭。

23日,红十二军乘胜占领南丰。

一周连打两仗克3城,俘敌5000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南昌、抚州大震。聂荣臻认为乐安、宜黄战役所以能取得胜利,一是找突出的弱敌打,决心正确;二是在人民群众帮助下,红军行动秘密迅速,出敌不意;三是红军英勇善战,不怕牺牲。

乐安、宜黄战役后,原定计划攻取南城,红一、三、五军团按计划到达南城外围。鉴于南城之敌有3个师之众,且有坚固工事,援军又在向南城靠拢,毛泽东毅然改变预定计划,命令部队主动后撤,到东韶、洛口一带休整,寻找战机。由于指导思想不同,临时中央和苏区中央局一再催促红一方面军继续向北出击,威胁南昌。临时中央、苏区中央局和前线军事领导人周、毛、朱、王之间的矛盾迅速激化起来。苏区中央局于10月上旬起,召开宁都会议,批评毛泽东的所谓错误,不久免去毛泽东的总政委职务,由周恩来接任。

为执行建(宁)、黎(川)、泰(宁)战役, 10月中旬,红一军团奉命分两路向建宁开进:林彪率领第四军经尖峰、客坊向建宁,聂荣臻率领第三军和军团部经水南、里心向建宁开进。守敌新编第四旅弃城逃跑,红一军团消灭一部分民团,占领里心、建宁。不久,三军团占领黎川、泰宁。红一军团在建宁、里心、客坊、安远建立新根据地。

不久,方面军领导机关来到建宁。这时聂荣臻发现方面军领导里面没有毛泽东,才知道了在宁都会议上发生的事情。到苏区10个月中,聂荣臻深切体会到毛泽东战略策略上的正确和军事指挥上的杰出才能,由衷钦佩。现在毛泽东不能指挥军队了,他深感不平和忧虑,预感到撤销毛泽东在红军中的领导职务,将不可避免地对尔后的作战带来消极后果。

11月中旬,红一军团奉命北向资溪、金溪, 17日占领资溪,19日占领金溪。在这一时期,苏区地域扩大数百里,建立了闽赣省,并使闽北和闽西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这对尔后的反"围剿"作战是有利的。

1933年1月7日,红一军团受命歼灭浒湾出犯之敌。在浒湾及其附近有孙连仲、吴奇伟和周至柔所部共14个团,企图兵分两路,一路攻占金溪,一路攻占琅琚、左坊、黄狮渡。林、聂决定:三十一师为右翼队,在金溪以西公路北侧吸引、钳制和阻击可能由琅琚、白元方向来犯之敌;红一军团和二十二军组成中央队,为歼灭浒湾出犯之敌的主力。1月8日,一军团所部在金溪到浒湾公路中间的荷树埠与孙连仲和吴奇伟各1个旅共6个团遭遇,展开激战。林、聂命令三十一师加入战斗,令二十二军为预备队。敌人抢占路北制高点,又有飞机、大炮助战,态势对红军不利,十一师师长陈光、十师师长李锡凡先后负伤,部队伤亡很大,一度难以招架。林、聂目睹这种态势,急忙赶到前沿阵地直接指挥战斗,振奋了士气,稳住了阵势,至中午,敌人逐渐向西溃退。下午一时,吴奇伟从浒湾调两个团投入战斗,重新反扑。林、聂命令预备队二十二军投入战斗。预备队进入战斗适得其时,敌人再也支撑不住,全线溃退,二十二军一直追到抚州城边。与此同时,红一军团第三军配合红三军团击溃向琅琚、左坊进攻的周至柔6个团。到1月9日,浒湾战斗结束。

这一仗共歼孙、吴部2000多人,缴获很多武器弹药,孙连仲新组建的二十七师再次遭到歼灭性的打击。但红军伤亡也比较大,宁都起义的领导人、五军团副总指挥兼十三军军长赵博生英勇牺牲。

这是聂荣臻到苏区经历的头一个形势比较危险的战斗。他身先士卒,用英勇的行动为部队做出了榜样。指战员们看到,那个穿着皮夹克到职的政治委员,在硝烟弥漫、弹片横飞的战场上,完全是一个沉着无畏的勇士。

浒湾战斗之后,红军进行了整编。红一军团撤销了第三军、第四军的番号,军团辖七、九、十、十一共4个师。第三军军长徐彦刚调一军团任参谋长。

1933年1月,蒋介石坐镇南昌,指挥30多个师的兵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四次大规模"围剿"。

蒋介石兵分3路:左路军蔡廷锴指挥在福建的6个师1个旅;右路军余汉谋指挥粤军6个多师;中路军陈诚指挥12个师。蔡廷锴和余汉谋没有采取重大的军事行动。敌主力是中路军, 16万余人分3路"分进合击",企图歼灭红一方面军于黎川、建宁地区。

1933年1月,中共临时中央从上海迁入中央革命根据地。根据临时中央的指示,2月初,中共苏区中央局决定,令红一方面军进攻敌一个师依托坚固工事设防的南丰城。红一方面军自金溪、浒湾、黄狮渡地区西渡抚河, 12日围攻南丰,敌重兵迅速增援南丰,企图歼灭红一方面军于南丰地区,形势危急。朱德、周恩来毅然下令主力秘密转移到东韶、洛口地区,待机破敌。

红军"改强袭南丰为佯攻",从而拉开了第四次反"围剿"的战幕。

2月26日,敌第一纵队第五十二、五十九两师自乐安分两路向东推进,准备在宜黄以南集中后,出广昌、宁都,堵截红军归路,配合其主力歼灭红军于黎川地区。同日,红军主力冒雨行军,星夜秘密进至宜黄南部的黄陂一线山区。

黄陂之战,由朱德、周恩来直接指挥,是中央根据地反"围剿"中一次规模最大的大兵团伏击歼灭战。参加作战的有红一、三、五军团和红二十一、二十二军,分为左翼队和右翼队:右翼队是红五军团和红二十二军;左翼队是红一、三军团和红二十一军,由红一军团林彪和聂荣臻统一指挥①。

那几天连日阴雨,黑夜行军更为困难。27日拂晓,徐彦刚参谋长和罗瑞卿保卫局长带领七师、九师和一个炮兵连在右,聂荣臻和林彪带着十师、十一师在左,分别到达登仙桥附近地区伏击阵地。部队展开后,林、聂到十一师指挥所,听了十一师师长刘海云和政委刘亚楼的报告,敌第五十二、五十九师正由西北方面向登仙桥接近。听汇报后聂荣臻强调指出:"你们加强西北面是对的。要先把敌人放进来,然后再关起门来打,动作要猛,求得一下截住敌人。三十一团要机动,必要时以一部分兵力控制有利阵地,防止敌人向西夺路逃跑。"林彪检查了十一师派出侦察兵的情况。然后他们回到军团指挥所。这时,天已亮了。军团指挥所和十一师指挥所在同一个山头上。整个伏击阵地是山岳地带,群山笼罩在浓雾中。从指挥所望出去,只能看到一个个山头浮在雾霭里,就像黎明时雾海上的一座座孤岛。全体指战员裹着湿漉漉的军衣,埋伏在阵地上等待着,等待着,整个阵容凝结成巍巍的山岳。

林彪、聂荣臻发现敌人正在过路。林彪说,叫敌人往里钻。当时林、聂看到的仅是敌人的中间一段。

聂荣臻事后回忆说:那时敌人大摇大摆地冒进,毫无戒备,显得很了不起。我们就沉住气,让敌人往口袋里钻,准备钻进来再收拾它。

日出雾散,视野扩大,只见敌人一队队已经过去,后面的敌人走来,隔不远便有一乘敌人军官的轿子。这时,敌人已经走过去1个旅,后面还有1个旅,每个旅两个团。过去了4个团,再后面便是辎重队。辎重队后面还有1个团作掩护,没有进入伏击圈。这时,从指挥所发出总攻的信号,整个阵地突然爆发了震天动地的枪炮声。敌五十二师师长李明被打蒙了,急忙用1个团作掩护,1个团冲锋,想向西北夺路突围。

西北方向是十一师三十二团阵地。他们承受着敌人集团冲锋的强大压力。聂荣臻离开军团指挥所,冒着硝烟和炮火,来到三十二团阵地。这是一个山谷的日子,是伏击阵地的门户,如果敌人从这里突破,一张大网便被撕裂了口子。聂荣臻用他习惯的姿势举起望远镜,不慌不忙地观察着敌人,等待着杀下去的时机。他从望远镜里朦朦胧胧地看到敌人逼近了,杂乱的队形笼罩在白色的雾霭里。他对身边的三十二团政委杨成武说:"这是紧要关头!"

杨成武听到这声号令,从腰间抽出驳壳枪,边跑边喊:"同志们跟我来,冲呀!聂政委刚才讲了,这是紧要关头,冲啊!"

①《聂荣臻军事文逊,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第20页。

三十二团的勇士们一刹那间从山上站起未,迎着进攻的敌人,俯冲下去,一片白晃晃的刺刀,把进攻的敌人冲垮了。山谷里,响彻着抓俘虏的呐喊声。

聂荣臻再也按捺不住要与敌人厮杀的那股激情。他看看身边仅有的1个特务连,便向特务连连长把手一挥,也带着这个连队冲下山谷。在他身边,徐彦刚参谋长向他大声喊着,叫他不要下去。他没有回答,径直地冲向枪声激烈的敌群。他看到敌人的军官东奔西窜,嗷嗷叫着,在他面前束手就擒。

他打心里感到这一仗打得实在痛快。

伏击圈内的敌军集团无一漏网地被消灭了。这时,发生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敌人没有进入伏击圈的那个团,面对伏击圈里的战斗竟然既不前进也不逃跑,就在那里等着。林、聂在解决了伏击圈里的敌人后,命令十一师师长刘海云率部扑过去,很快把这个团也消灭了。这股敌人本来是可以跑掉的。

解决战斗后审问俘虏时才知道,蒋介石有个连坐法,谁从战场上逃离就要问斩。伏击圈里的敌人不冲出去,他们自己也不敢跑。从伏击战打响至解决战斗仅用了3个小时。

从伏击阵地上走过去的那个旅,被红三军团消灭。后面的一个旅、师部、一个辎重团,被红一军团消灭。敌五十二师师长李明负伤后被活捉。

当红一、三军团歼灭五十二师时,红五军团在北线正对敌五十九师发动进攻。五十九师企图向乐安撤退。由于五十二师被歼,它已成孤军,陷于红军主力的围困中,至28日11时,除两个团的残部逃跑外,其余全部被歼灭在摩罗嶂东麓山谷中。清查俘虏时,没有发现五十九师师长陈时骥。聂荣臻问一个俘虏,得知陈时骥是个麻子,于是下令搜索麻子,在摩罗嶂山谷中到处都在查找麻子。军团电台班上山砍树(准备架线用)回来报告说,抓到一个麻子。果然是陈时骥。

把敌人师长抓到了,林彪、聂荣臻都很高兴。

消灭五十二师,一军团缴到几十挺轻机枪。

这些机枪当时在中国是较为先进的武器,是蒋介石刚从外国买回来,才装备到嫡系部队的。敌人麻痹轻敌,行军时竟装在箱子里,还没来得及拿出来,枪管里没染上一点硝烟就"转送"给红军了。这在红军是十分了不起的武器!战后,聂荣臻立即下达指示,组织机枪射手训练班,调共产党员和优秀的共青团员当机枪手,请刚捉到的俘虏当教员。一军团侦察参谋苏静给这个训练班开学典礼拍摄下一幅珍贵的照片。

机枪射手训练班开学典礼是在一片树林里举行的。当时正雨后天晴,空气清新湿润,山间小溪淙淙流淌,阳光一束束地透进林间。朱德总司令兴致勃勃地亲临训练班,林彪、聂荣臻都出席了典礼仪式。上百个学员排列成一圈,中间摆着几十挺闪烁着幽幽蓝光的机枪。聂荣臻首先致词。林彪请总司令讲话。总司令深情地笑了。苏静举起照相机,"咔嚓"一声,总司令、林彪、聂荣臻、学员们、场内的机枪、林间优美的风景,在一刹那间摄入了小小的镜头。

黄陂伏击战歼敌约两个师,俘虏万人。21天后,又打了一个大仗--著名的草台岗战斗。

黄陂之战后,蒋军继续寻找红军主力决战,3月份以6个师分两个梯队交叉掩护,由宜黄徐徐向广昌前进。后来又从后梯队抽出1个师以加强前梯队。3月20日,敌军后梯队与前梯队已相距百里。后梯队在山路上又是一字形拉开,前面的第十一师到达草台岗、徐庄时,后面的第九师还在东陂。十一师是陈诚的嫡系主力,战斗力很强。但他们行进在险峻的山路上,兵力难以展开,前后也呼应不上。红军乘此良机,于21日拂晓从侧翼突然向十一师发动攻击。

红一军团草台岗战斗的大致经过是:

红一方面军首长抓住有利时机,决心歼敌十一师于草台岗。根据方面军部署,3月20日午夜,林、聂赶到十师驻地,要求该师做好拂晓前进攻敌人占领的黄柏山的准备。黄柏山是草台岗南面的制高点,要进攻草台岗就必须首先拿下黄柏山。但是到了8点半,七师、九师尚未进入进攻位置。9时,红三军团那边打响了。林、聂命令十师向黄柏山攻击,十一师在后面助攻和断敌后路。10时、11时,九师、七师先后到达。12时形成鏖战,十师、十一师多次冲锋肉搏猛攻黄柏山。敌人居高临下凭火力顽抗,敌机不断投弹扫射。一颗炸弹落在指挥位置,把正在写作战命令的林彪抛到山坡下,聂荣臻也被掀倒在地。他们拍掉尘土继续指挥战斗。军团参谋长徐彦刚率九师实施中央突破,激战2小时,黄柏山守军两个团大部被歼。最后红军各部会攻残敌,将十一师大部和五十九师残部歼灭。然后九师向东肢追击,协同二十一军、二十二军肃清其他各据点敌人,打击敌援军第九师的部队。至黄昏,东陂残敌一个团逃跑。是役,基本歼灭了蒋介石嫡系、陈诚赖以起家的、素称没有打过败仗的国民党第十一师;击伤该师师长萧乾、他的参谋长和三十二旅旅长,击毙了3个团长。三十一旅旅长黄维坐着担架逃走。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红军战士发现,俘虏身上都有一条绳子,聂荣臻问俘虏:这是干什么的?俘虏回答说,是出发前上级发的,用来捆绑红军回去领赏,想不到自己倒当了红军的俘虏。聂荣臻轻蔑地笑了笑。{ewcMVIMAGE,MVIMAGE, !12300580_0092_1.bmp}战后,军团部开会祝捷,林彪在战术上作了总结。聂荣臻补充了两点意见:一是要发扬英勇牺牲以争取全局胜利的决战精神;二是对有的师这次作战暴露的缺点分别作了批评。黄陂、草台岗战斗,是第四次反"围剿"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战斗,共歼敌近3个师,2.8万多人。陈诚支持不住了,只得挥师向抚州方向退却。红军第四次反"围剿"胜利结束。蒋介石给陈诚的手谕称:"此乃本年来未有之惨事。"

中央红军在完成第四次反"围剿"后发展到8万人。

聂荣臻说:这次反"围剿"所以取得如此大的胜利,主要原因是红军仍然采用了毛泽东一贯的作战指导方针,红军敢于诱敌深入,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利用有利地形,在运动中各个歼灭敌人。这一战法确实是屡试不爽的。


分类:共和国人物 书名:聂荣臻传 作者:中央文献研究室
14章 抢占九峰山 | 聂荣臻传 | 共和国人物

14章 抢占九峰山


长征,是人类史上的伟大创举。但当时它却是红军在毫无办法的情况下,谋取生存的大规模战略转移,最初的目标是跨过湘江,与湘鄂西的二、六军团会师,去开展新局面。行动仓促,也出于保密,为什么转移,向哪里转移,怎么转移,没有向广大指战员进行动员。10月10日,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从瑞金出发,率领红军及后方机关共8.6万多人踏上了漫长的征途。

一军团10月17日以后陆续离开瑞金以西地区,跨过了于都河。出发前,军委拨给两个补训团,军团总兵力达1.98万人。

夕阳西斜,聂荣臻缓步走出军团指挥部。即便是在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行动面前,他也不慌不忙,来到于都河畔。部队一队队从桥上走过,攀上对面馒头形的山包,多少人在频频回首。他走上桥。河水哗哗地从桥下淌过,蜿蜒远去。他感到,干都河里流淌着苏区乡亲们的乳汁,抚育和壮大了红军。

干部河,苏区的河,连结着苏区乡亲们的心,也连结着聂荣臻对苏区人民的无限眷恋之情。他开始爬山,又不断回首,终于到了山顶。再往前,还是苏区的土地,但看不到瑞金了。他在山顶上伫立良久,怀着激动的心,眺望那熟悉的景物。于都河在如血的夕照中变成一条金线,村庄披上灰色的雾霭。

村头,河边,乡亲们目送着子弟兵远去。

聂荣臻想起进苏区时的情景。那心情与眼下的心情形成多么强烈的对照!单骑,明月,静谧的村庄,留在他的记忆里。当时他是那样兴奋,急不可待,一鼓作气从闽西跑到瑞金。他想起率领着一军团忽东忽西忽南忽北,转战于纵横数十个县的广大地区,多少次跨过于都河,两年又10个月的峥嵘岁月,这一切都将变成往事了。很快这里将变成另一个世界,这里的群众将会遭到什么劫难,他感到忧虑和痛心!

他策马向前。嗒嗒的马蹄声,把落日的残照,群山环抱的小平原,还有小平原对面一座山头上的古塔全部留在背后了。

虽然大家心情沉重,但红军的行军队伍是整齐的,一个个全背着江西的斗笠。可如果搞一个高空投影,那就不难发现,总体队形是多么笨重。它仿佛是一乘"轿子",红一军团从左翼伸出,后面跟着红九军团,红三军团从右翼伸出,后面跟着红八军团,4个军团从四面护卫着中央和军委纵队。红五军团作全军的后卫。中央纵队是整个队伍的中枢神经,显得那样累赘,连印纸币的笨重机器都带上了,行动难免过于迟缓。林、聂曾议论过,这样笨重的行军纵队,于军事行动十分不利,为此感到忧虑。

10月21日,林、聂派一师袭占新田,二师六团袭占金鸡,又于次日占领版石圩,突破了敌人的堡垒线,粤军一师退守安西,红一军团乘胜追击,与在右翼行动的三军团同时追至安西城下,顺利地从南康、大庾岭边缘地区突破了第一道封锁线。这一道封锁线的胜利突破,与过去和粤军签订的秘密协议有关。粤军将领陈济棠执行了秘密协议①,没有作认真的堵截。

红军突过第一道封锁线,便是陌生的"白"区了。

国民党军在湖南桂东、汝城至广东城口设了第二道封锁线。林、聂命令二师六团以长途奔袭,一举夺得广东省仁化县城口。在右翼行动的三军团则包围监视了汝城。这样,红军便在城口到汝城之间突破了第二道封锁线。

①《周恩来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1989年3月第1版。

突破第三道封锁线就不那么容易了。

这时,蒋介石己窥知红军的去向,命令在江西、福建的嫡系部队尾追,命令粤军、湘军从南北两翼向红军压迫。

红一军团是先头部队。在执行任务中,聂荣臻坚决执行命令,率部占领制高点九峰山。

红一军团受领的任务是,派出一支部队控制粤汉铁路东10多公里的制高点九峰山,防备粤军占领乐昌后向红军发动袭击,以掩护中央纵队在九峰山至五指峰之间通过。林彪则不想占领九峰山,企图一下子冲过乐昌。理由是,敌人还没有到达乐昌。如乐昌得手,自然可以防止粤敌从那里对中央纵队进攻。对于林彪只顾本部队不顾中央和其他部队安全的侥幸心理,聂荣臻坚决反对。他对林彪说:"那可不行!我也估计敌人可能还没有到达乐昌。可是我们离乐昌还有段路程。我们的两只脚怎么能和敌人的车轮比呢?就算敌人现在还没有到乐昌,也有可能和敌人在乐昌碰上了,因为敌人是乘车。同时,我们也不能只管自己跑过乐昌就算完。如果我们不占领九峰山,敌人把后面的部队截断了怎么办?"聂荣臻坚持按中革军委的命令行事。

一军团参谋长左权建议派二师师长陈光带一个连到乐昌去侦察一下。聂荣臻说:"侦察也可以,不侦察也可以,你去侦察时,敌人可能还没有到,等你侦察回来,敌人可能就到了。担任如此重大的掩护任务,我们可不能干这些没有把握的事。我同意派人去侦察,但部队继续前进,一定遵照军委的命令行事,一定要派部队控制九峰山。"部队按既定路线前进了。聂荣臻忠实地履行了一个政治委员的职责。

二师师长侦察回来报告:乐昌大道上已经看到了敌人。

11月6日下午3时,军团部到了麻坑圩,林彪利用敌人的电话线亲自侦察敌情,在电话上他假装敌人的口气,和乐昌附近的赖田民团团长通了一次话。敌人的民团团长当然想不到和他通话的是红军,还问林彪红军到了何处,说前天粤军邓龙光部3个团到了乐昌,1个团今天开往九峰山去了。林彪放下电话,赶紧命令二师四团,不惜一切代价抢占九峰山。四团深夜奔袭,一鼓作气抢占九峰山,时天降暴雨,道路泥泞,行动困难。他们在九峰山激战一天,完成了掩护中央纵队和红九军团的任务。

除了派四团占领九峰山,林、聂还派出得力部队攻击九峰山西侧的茶岭,监视九峰圩的敌人,保证了左翼的安全。

山路崎岖,大雨滂沱,饥饿寒冷,军情紧迫,整个行军十分艰苦。

聂荣臻有马,但像许多部队领导人一样,把马让给病员骑,他经常徒步行军。

部队在山路上拥挤不堪,速度缓慢,而国民党的尾追部队迫近,湘军和粤军从南北夹击过来。

红一师完成了抢占白石渡的任务。

在右翼行动的红三军团先后占领湖南省郴州的宜章、良田。

11月14日,主力红军在宜章、良田之间通过了第三道封锁线,转入广西,向湘江挺进。一军团因执行掩护任务,成了后卫,于15日通过了第三道封锁线。


分类:共和国人物 书名:聂荣臻传 作者:中央文献研究室
13章 参加第五次反"围剿" | 聂荣臻传 | 共和国人物

13章 参加第五次反"围剿"


1933年6月13日,苏区中央局转发中共中央关于今后作战计划的指示,第一方面军分成两个部分:红一、五军团留守原地,称中央军;红三军团东出福建,称东方军。这就是所谓"两个拳头打人"。由于主力一分为二,使蒋介石得到了喘息时间,利用这个机会加紧了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的准备。红军作战则从此越来越被动。

红三军团这个"拳头"于7月初入闽,再转赣东北,历时3个月。虽然打了一些胜仗,但很疲劳,部队减员很大。

而留在原地的另一个"拳头"红一、五军团除8月底进行的乌江圩战斗外,只进行了一些小规模的游击战。

这期间,聂荣臻抓紧对部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红一、五军团在乐安南部的藤田召开了一次"八·一"运动会,给新整编部队授了军旗,颁发了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授予的二等、三等红星奖章。就在这次会上,聂荣臻荣获一枚二等红星奖章。此外还进行了文化、体育、卫生、通信和各种战术、技术竞赛,对获得优胜的红一团授予"牺牲决胜团"、红四团授予"英勇冲锋团"、红五团授予"模范的红五团"的奖旗。这几面奖旗,对部队的战斗意志起到很大的鼓舞作用。

8月30日,红一军团一师侦察获悉:敌李思愬的第八十师师部率3个团于8月29日进至吉水县的乌江圩修筑碉堡。林彪和聂荣臻决定利用红军便于隐蔽的地形,以奇袭的手段,消灭乌江圩之敌。他们率领第一、第二师于8月30日秘密进至茶口、大桥附近,命令一师(欠一团)于31日3时出发,经八江、桑园绕至乌江圩西北,战斗打响后由西向东进攻,二师和一师一团从正面对乌江圩进攻。林、聂二人带着军团部随二师前进。当时大雨如注、电闪雷鸣,两个师很快对乌江圩形成包围,激战4小时,歼灭李思愬部近4000人,活捉二三八旅旅长何文鼎,只有敌师长李思愬带少数人乘黑夜逃到八都。

乌江圩战斗,是第五次反"围剿"前夕一次较大的胜仗。但这一胜仗改变不了"两个拳头打人"所带来的总的被动形势。

在这次战斗中,发生了这样一件事:红五团的领导人为使部队着装整齐些,叫俘虏列队,把帽子、水壶、绑带全解下来没收,装备子五团的指战员。

聂荣臻听到这个消息,很生气,便把五团政委刘忠叫来,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你知不知道这是违反纪律?你当的什么政委?"问得刘忠哑口无言,进行了检讨。聂荣臻对部队纪律和作风的培养要求很严,而对政工干部的要求更严。

1933年9月25日,蒋介石乘红一方面军分成东方军和中央军两个部分的时机,开始了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直接用于进攻中央苏区的兵力50万人。28日北路敌人抢先夺占黎川,隔断了中央苏区同赣东北苏区的联系,使红一方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一开始就陷于不利的作战态势。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临时中央不是首先采取战略退却,以便创造条件对敌各个击破,而是命令红一方面军正面迎击,与敌决战,企图御敌于"国门之外"。

三军团奉命进攻黎川之敌。途中, 10月6日,红三军团等部在黎川洵口与第六师第十八旅遭遇,歼其两个多团。临时中央看不到这次胜利带有偶然性,在强敌压境之际,继续强调进攻。10月9日,三军团按原计划进攻南城、黎川之间的交通枢纽硝石,连攻5天,敌人4个师的援兵赶到,被迫撤出战斗。

敌人采劝战略攻势,战术守势"的原则,构筑绵密的碉堡封锁线,逐步推进,至10月18日,在硝石至资溪桥20公里地段就集中了7个师又1个旅,企图完成构筑黎川、硝石之间的碉堡封锁线,吸引红军进攻,以消耗和消灭红军。而临时中央不顾这种重大变化,还是继续进攻。一军团在这种严重的背景下投入了旷日持久的第五次反"围剿"作战。

10月18日,红一军团由抚河以西进到资溪桥地区,企图与红三、五军团等部在资溪桥地区与敌决战。至25日,红一军团既没攻占资溪桥也没调动敌人,只是疲惫和消耗了自己。11月17日至19日,红一军团与红九军团的一个师一起进行了云盖山、大雄关战斗。仗打得十分艰苦,二师政委胡阿林牺牲,一、二师师长负伤,四团团长萧桃明牺牲,最后还是撤退了。

从大雄关向西南转移,在军峰山附近堡垒地带,军团部遭到敌毛炳文第八师的袭击,敌人冲到军团部跟前。这时,军团部只有机关直属队人员,二师还在后面,情况非常危险。眼看着敌人上来了,聂荣臻亲自动员:"凡是有战斗力的,不管是炊事员、饲养员,都上阵!"聂荣臻和林彪一面组织就地抵抗,一面命令四团赶紧上来。这场战斗打得十分激烈,军团部人人上阵,直到四团赶到才化险为夷。

打完大雄关战斗后,红一军团在大雄关附近休整。在这期间, 11月20日发生了"福建事变"。蔡廷锴的第十九路军联合一部分反蒋势力,成立福建人民政府。"左"倾冒险主义领导人不知道从军事上利用"福建事变"去粉碎敌人的第五次"围剿",坐视蒋介石抽调北线"围剿"部队去镇压福建人民政府。敌第三、第九两个师由蒋鼎文率领向闽西开进,从红一军团前面经过。敌人是行军队形,整个侧翼暴露在红一军团面前,一路一路地移动,十分好打。这里一打,福建人民政府便可以支持得久一些,也有利于红军。

红一军团的指战员看到敌人这样一路一路过去,说:"这个时候不打,再好的机会没有了。"聂荣臻也非常着急,与林彪商量,真想让部队立即出击。

但"左"倾冒险主义领导人就是不叫打,说蒋介石是大军阀,福建人民政府是小军阀,不给小军阀做挡箭牌,这就失去了很好的歼敌机会,大家都很不满意。

在"福建事变"期间,红一军团移兵永丰地区,企图从那里突破敌人的堡垒封锁线。在战术上执行李德的"以堡垒对堡垒"、"短促突击"一套战法。1933年12月25日,一军团在永丰南丁毛山与敌两个税警团和第九十三师,进行堡垒战,以堡垒对堡垒。敌人用炮兵轰一军团的堡垒,使红军接连受挫。部队有人不满地说:"不知搞啥鬼呀!我们一夜不困觉做了一个堡垒,人家一炮就打翻了,而人家的堡垒我们只有用牙齿去咬!我们没有重火器,天天同人家比堡垒。"聂荣臻站在打得最激烈的一师阵地上,看到部队英勇冲锋,看到指战员在敌人堡垒面前遭到重大伤亡,心情十分沉重。这种"以堡垒对堡垒",使红军处于被动。

1934年1月到3月,红一军团经历了风翔峰、三岬嶂、乾昌桥等一系列战斗,多数打成顶牛或中途撤退,只有三岬嶂战斗打得比较出色。

三岬嶂战斗的背景是,林、聂率领军团主力与友邻部队保卫建宁,同敌人几个师激战,一团团长杨得志、政委符竹庭指挥二营扼守三岬嶂掩护主力侧翼。二营在营长陈正湘率领下打垮了敌第九十四师多次多路进攻,以几百人抗击有飞机、大炮支援的一个师的敌人。三岬嶂制高点硝烟滚滚,杀声不绝,二营表现出坚如磐石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最后,与一团主力一起,协同突击部队,把九十四师全线击溃。就总体而言是个消耗战,是拒敌于"国门"之外的被动仗,但作为局部,三岬嶂战斗打出了红军的威风。聂荣臻秉笔撰文,赞扬一团特别是一团二营敢打敢拼的战斗精神,取题为《把第一团顽强抗战的精神继续发扬光大下去》,作为社论,发表在1934年3月4日的《红星报》上。

在这篇文章里,聂荣臻说:我们的第一团以一营兵力,扼止了敌人一师之众。虽然敌人的飞机和炮弹轰炸之声震动了山谷,但丝毫不能震撼我红色战士的心胆,敌人以数倍的兵力,分几路向我冲锋,亦被我英勇沉着的战士,以顽强的反冲锋打坍下去!并且协同突击部队将敌整师兵力全线击溃,这应当写在我们的战史上,成为我第一团三岬嶂上光荣战斗的一页!

面对失败的总趋势,林、聂焦急、忧虑、彷徨。2月10日,他们联名致电中革军委,建议改用运动战消灭敌人①。他们建议说:"在运动战预期战场上的最重要阵地,须先敌一日或半日或数小时构筑临时的工事,以占先机之利。""我第一防线与第二防线应相距一天至少三十五里以上路程,以便万一我第一防线失守后,敌向我第二防线进攻时我以第二防线阻敌,而以主力在第一、二防线之间,以运动战侧击或夹击和尾击敌人。""我主力所在地域如附近有敌,则应诱敌和放敌大踏步前进,以便我主力在敌运动中消灭之,如我主力不在某地而该地有敌前进时,则应以一部兵力进行运动防御战,滞敌前进。如无把握固守工事,则不应到处做工事,以免做好后反被敌人利用。"

林、聂在致中革军委的建议电中反复申明如何用运动战消灭敌人,以摆脱被动挨打的困境。但中革军委根本听不进去,回电告诫他们坚决服从军委的命令。

2月,李德来到红一军团,在团以上干部会议上继续鼓吹"短促突击"。

大多数人头一次看到外国人,会场上洋溢着好奇的气氛。李德,身材高大,红头发,蓝眼睛,隆起的大鼻子。到会的干部们看着他,私下里议论:"这是斯大林派来的。"李德原名奥托·布劳恩,是德国共产党党员,由共产国际派来中国当军事顾问, 1933年9月到达中央苏区。他根本不了解中国的情况,只凭军事教科书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大规模阵地战的经验,提出他的作战方针,完全是死搬硬套。在欢迎会上,他先感谢对他的欢迎,然后讲军事,讲"短促突击",说要拒敌于国门之外,用"短促突击"的办法消灭敌人。

大家不理解这个"短促突击",军团长林彪也不懂,他说:"你们不懂这个打法,我也不懂。不懂就学嘛。现在形势不同了,我们一边战斗一边学习,在战斗中可以学到的。过去我们也只会打游击战,后来我们会打大规模运动战了,我们也要学会正规的防御战。"后来,他写了一篇文章叫《论短促突击》,由参谋苏静刻蜡板印发到全军团。林彪的行为,使聂荣臻感到忧虑。4月份,中革军委提出"保卫广昌",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李德亲自上阵。7月份提出"保卫长捅,以后又提出"保卫兴国"。

越"保卫"地盘越小,徒然地消耗弹药和兵力。如3月中旬红一、三军团在南丰地区的作战,红三军团进攻三溪圩、三坑失利,在红一军团掩护下才撤出战斗,伤亡2000多人。4月中旬,红一、三、九军团与进攻广昌的国民党军11个师决战,打了18天守备战,损兵折将,广昌失守。红一军团艰①《聂荣臻军事文逊,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第27页。

苦转战,打了不少消耗战。至9月初,林、聂断然改变"短促突击"的战术,采取运动战,才在温坊打了一个胜仗。

林、聂认为,那种一步一顶牛的堡垒对堡垒,敌人每次运动只前进二三里,这样,敌人整个体系是联在一起的,自然失去了在运动战中消灭敌人的机会;如果红军主力不接近他们,而是离得较远,他们是会前进比较远的距离的,自然会造成某一局部脱离其整体,就为红军提供了打运动战的条件。

温坊战斗的胜利,就是在这个指导思想下取得的。可惜,这次战斗离仓促的战略转移--长征,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已无补于大局了。

8月下旬,敌李延年集结4个师于朋口、莒溪、璧州、洋坊尾一线,红二十四师在敌进攻方向的朱鬃岭、桥下、肖坊一线构筑工事,红一军团奉命抗击这股敌人。第二天凌晨,敌第三师第八旅两个团从堡垒线出动,由于红军主力隐蔽得好,这两个团一下子就跃进了10里,到达温坊,脱离了其主力的筑垒体系,相对成了孤军,为红军提供了打运动战、歼灭战的机会。林、聂把军团指挥所设在松毛岭上,指挥红一军团、红九军团和二十四师,断敌退路,防敌增援,自8月31日21时战至9月2日拂晓,除少数敌人在温坊南八角楼作困兽之斗,第八旅两个团已大部被歼。9月3日,敌第三师和第九师集结3个团企图报复,再犯温坊,林、聂采取同样的战法放敌先头团深入,将其歼灭。至此,温坊战斗胜利结束,打死打伤2000多人,俘虏2400多人。共歼李延年部4000多人,而红军自身伤亡甚校敌第八旅旅长只身逃脱,被蒋介石枪毙,第三师师长李玉堂从中将降为上校。

温坊战斗是第五次反"围剿"唯一一次较大的歼灭战,是背离"短促突击"的作战指导思想才取得的。这一胜利,更使聂荣臻思念毛泽东,怀念毛泽东领导红军采用诱敌深入,以运动战取胜的光辉思想。

个别战斗的胜利并不能改变整个局势。就总体而言,中央红军已经是岌岌可危了。根据地日益缩小,红军处处被动,到10月份,已面临被迫转移的唯一出路了。

长征前夕,聂荣臻和林彪从福建回到瑞金,军委向他们传达了新任务--长征。当时,这个行动还是机密的。接受了任务,林、聂一起去看望被剥夺了军权的毛泽东。

毛泽东虽然被撤职了,但他时刻关注着前方的战斗,研究对敌斗争的战法,不断向中央和军委提出:阵地战不能发挥红军的优势,应该改用运动战的战略战术。"福建事变"时,他写信给中央,提出两点建议:红军同蔡廷锴的部队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蒋介石的进攻;把红军拉到以浙江省为中心的苏浙皖赣地区,纵横驰骋于杭州、苏州,南京、芜湖、南昌、福州之间,威胁敌人老巢,以解中央根据地之围。但中央"左"倾机会主义领导人愚蠢地拒绝了他的建议,丧失了打破第五次"围剿"的有利时机。林、聂去看望时,毛泽东住在瑞金县城外的一个小村子沙洲坝,高大的千年古樟掩映着他的古朴的农家小楼。

看望毛泽东,这在当时,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毛泽东的夫人贺子珍对于毛泽东当时的处境有过这样的回忆:"由于王明路线的执行者给毛泽东加上的种种罪名,一直到长征时都没有勾销,在离开中央苏区前,任何人都不敢同毛泽东说话,他也不去找任何人。"看望毛泽东,是要冒风险的。

在向毛泽东问候以后,聂荣臻问:"就要突围了,主席有什么看法?"

"咦,你们知道了?"

"知道了。"林彪说。

"我们接受任务了。"聂荣臻说。

毛泽东头一天已接到部队要突围的通知。为避免嫌疑,他把话题故意叉开了:"好好好,我们到瞿秋白的图书馆去看看。"

聂荣臻感到毛泽东心底里的忧虑。他的意见人家不接受,时至今日,只好跟着队伍走了。但只要他在队伍里,革命就有希望,聂荣臻这样想。他亲眼看到毛泽东的军事路线如何制胜,也看到了"左"倾机会主义领导人的军事路线如何失败,这使他坚定不移地追随毛泽东,不怕非难。这也使他在尔后的艰难岁月里,始终具有坚定的革命信念。


分类:共和国人物 书名:聂荣臻传 作者:中央文献研究室
15章 血战湘江 | 聂荣臻传 | 共和国人物

15章 血战湘江


中央红军突破第三道封锁线时,蒋介石已判明红军西进的战略企图,他玩了个新花样,任命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下令何键同薛岳和周浑元会合,诱惑并消灭红军于湘江之畔。薛岳和周浑元正率领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尾追红军。这样,何键就辖有16个师约30万兵力。蒋介石还命令广西和广东军阀部队共9个师,协助把红军拦截在湘江的全州、兴安和灌阳地区予以歼灭。

蒋介石的这个部署是很费一番心思的,让地方军阀来统一指挥他的嫡系部队还是头一次。所以,何键在湘江之战上是很卖力气的。

11月14日,何键下令:第一路刘建绪约4个师由郴县直插黄沙河、全州;第二路薛岳5个师由茶陵、衡阳插零陵,这两路是堵截红军去湘西;第三路周浑元4个师,第四路李云杰2个师在红军后面追击;第五路李韫珩1个师在红军南侧,配合粤军行动,粤军4个师在粤湘桂边截击红军。桂军5个师已先期占领全州、灌阳、兴安等地。

摆在红军面前的是一场生死攸关的严重决战!

过了第三道封锁线后,红一军团与红三军团还将是在前面开路。

11月20日,林、聂命令二师长途奔袭占领道县,阻止零陵的薛岳部队向道县前进。道县位于潇水西岸,是一个大渡口,通往湘江的咽喉要地,必须在第二天早晨拿下来。

二师师长陈光和政委刘亚楼把抢占道县的任务交给了四团、五团。四团正面攻击,五团迂回。四团和五团接到命令时,离道县还有100多公里路。

他们经一昼夜急行军,于22日拂晓时刻赶到了道县敌人的鼻子底下。

部队组织了精干的夺船小组,在晨雾掩护下,凫水过河,从河对岸夺得船只,搭起浮桥,迅速抢占东北两门。这时,二团从潇水上游过河。他们完全控制了道县,抢在薛岳部队的前面占领了咽喉要地。

再往前便是汹涌的湘江了。

国民党军的20个师正在缩小包围圈。

湘江对岸,有一条与它平行的桂黄公路,国民党军在湘江与桂黄公路之间的丘陵地上修建了140多座碉堡。

11月25日前,出现了一个对红军十分有利的契机:桂系军阀白崇禧害怕红军夺取桂林,突然将扼守湘江北岸全州、兴安一线的桂军撤防。而湖南军阀何键也怕红军深入湘南,不愿湘军主力前往接防。这样,湘江防线便出现一个缺口。虽然中革军委11月25日下达了抢渡湘江的命令,但仍为坛坛罐罐所拖累,行动迟缓,丧失了这个稍纵即逝的良机。

林、聂率领二师从道县向湘江前进,留下一师守住潇水西岸,等待后卫部队红五军团。27日,一军团先头部队先从左翼渡过湘江,抢占了界首到脚山铺之间的渡河点。28日,红三军团先头部队渡过湘江,一军团把界首移交给红三军团。29日,一军团大部队也渡过湘江,拟前出抢占右翼要点全州。

抢占全州,晚了一步。侦察科长刘忠带领便衣侦察队在主力行动之前,来到全州城下时,还是一座空城,而五团赶到时湘军刘建绪的部队已抢先占领。红军首脑机关的迟缓,使部队失去了很珍贵的时间。倘若五团先期占领全州,则可凭城据守,对红军有利,不致在刘建绪的进攻面前那样吃力。

林彪、聂荣臻站在一座小山上,观察着即将展开一场恶战的战场:远处,相隔8公里是被敌人刚刚占领的全州。这是江边唯一能够设防的县城,连接全州的桂黄公路,穿过他们所在山头的脚下,往南延伸而去。一座座山岭连成的丘陵线与这条公路成"十"字相交,交会点就是他们脚下的一个小村庄,名叫脚山铺。在公路两侧,有几个小山头形成的两公里长的山岭。东边的黄帝岭和西边的怀中抱子岭最高(标高300米),其余山头全都200来米,山上长着稀疏的小松林。从这一道山林到全州之间全是开阔地。他们决定,就利用这约4公里长的山冈线作为军团的阻击阵地,并立即召集干部看地形,先把二师部署在公路两翼的山上。

这样,红一、三军团就控制了界首至屏山渡之间30公里地的湘江两岸。

这一区域,有4处浅滩可以涉渡。中央纵队也已于27日到达灌阳北的文市、桂岩一带,距渡河点只有80多公里地,轻装急进一昼夜可至,但中央纵队仍舍不得丢掉坛坛罐罐,80公里的行程竞走了4天。为了这4天,红军广大指战员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左翼,白崇禧在判明红军意图后,指挥他的5个师回过头来,占领灌阳和兴安。自11月27日起,红三军团在左翼与桂军激战几天几夜。

右翼, 29日,刘建绪以其4个师的兵力从全州倾巢出动,向红二师脚山铺阵地进攻。双方激战正酣时,红一师渡过湘江,部队疲劳极了,但林、聂为了完成掩护红军渡江的任务,不得不命令他们立即投入战斗。

南北两翼的敌人企图占领一、三军团已经控制的30公里宽的走廊,封闭包围圈。

30日,红一军团展开了全面阻击。一师二、三两团阻击,一团作预备队;二师四、五两团阻击,六团作预备队。敌人前锋是十六、十九两个师,拂晓即对尖峰岭和美女梳头岭进行第一次冲锋,被击退,立即又组织第二次冲锋。

后来随着冲锋次数的增多,敌人的兵力越来越多,在10几架飞机掩护下攻势越来越猛。战至下午,一师米花山防线被突破,接着又失去美女梳头岭,只剩下怀中抱子岭,入夜敌人迂回进攻,一师向西南水头、夏壁田一线退守。

二师五团尖峰岭阵地失守,五团政委易荡平负重伤,为了不当俘虏,他用警卫员的枪对着自己的头颅抠动了扳机。二师主力为了守住黄帝岭,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厮杀。四团政委杨成武负重伤。夜色悄悄地来到硝烟弥漫尸横遍野的战场上,为了避免遭敌包围,二师也后撤了。一、二两师又于湘江西岸构成了第二道阻击阵地。

红一、三军团从两翼艰苦阻击,他们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且战且退,红军赖以西进的走廊越来越窄。可是,红军首脑机关过江的行动仍十分迟缓。

30日入夜,红一军团军团部在脚山铺南面的一个小山上布置了指挥所。

四周的枪声不像白天那样激烈了,但还是不时地响着,显得十分凄厉。红一、三军团指战员为掩护红军抢渡湘江,几天来人不解甲,马不卸鞍,连日苦战,已经十分疲劳。可此时此刻人人都担心党中央、中革军委和后续部队的安全,无法入睡。对着摇曳的马灯,聂荣臻和林彪、左权冷静地分析着当前的形势,探讨了几个小时之后,决定给中革军委拍发一份电报。

朱主席:

我军如向城步前进,则必须经大埠头,此去大埠头,须经白沙铺或经咸水圩。由脚山铺到白沙铺只二十里,沿途为宽广之起伏树林,敌能展开大的兵力,颇易接近我们,我火力难发扬,正面又太宽,如敌人明日以优势猛进,我军在目前训练装备状况下,难有占领固守的绝对把握。军委须将湘水以东各军,星夜兼程过河。一、二师明日继续抗敌。

报务员就在旁边,立即发出嘀嘀嗒嗒的响声。发报声打破了深夜的沉静。

枪声暂歇之后,发报声显得那样响,那样有力,一声声敲击在聂荣臻、林彪和所有在场人的心头。

报发出去了,他们焦急地等待着。

聂荣臻翘首东望。东边,由于矮树林的遮挡,看不到湘江,但却听得到从远方传来一阵阵的枪炮声。五军团的指战员在阻击敌人。他想象着渡口的情形。渡口,红军生命之所系,牵动着所有指战员的心。

12月1日1时半,收到了中革军委主席朱德的电令:"一军团全部在原地域有消灭全州之敌由朱塘铺沿公路向西南前进部队的任务。无论如何,要将汽车路向西之前进诸道路,保持在我们手中。"

3点30分,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政治部联名发来了电报:一日战斗,关系我野战军全部西进,胜利可开辟今后的发展前途,迟则我野战军将被敌层层切断。我一、三军团首长及其政治部,应连夜派遣政工员,分入到各连队去进行战斗鼓动。要动员全体指战员认识今日作战的意义。

我们不为胜利者,即为战败者,胜负关全局,人人要奋起作战的最高勇气,不顾一切牺牲,克服疲惫现象,以坚决的突击,执行进攻与消灭敌人的任务,保证军委一号一时半作战命令全部实现,打退敌人占领的地方,消灭敌人进攻部队,开辟西进的道路,保证我野战军全部突过封锁线应是今日作战的基本口号。望高举着胜利的旗帜,向着火线上去。

其他电报多是以军委主席的名义下达,而这份电报,却用了最高权力机关联合的名义,其份量可想而知了。

在红一军团的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发生过如此严峻的情况。一军团与三军团一起,肩负着全军安危的命运。林彪、聂荣臻,政工人员,参谋人员,战勤人员,全部为了党中央的安全,为了红军的生存决心死战。聂荣臻立即组织政工人员全部到连队,提出明确的战斗口号:生死存亡在此一战!

12月1日,战斗比前一天更趋激烈。10多公里地的战场上,炮声隆隆,杀声震天,到处部在拼杀。敌人攻击三团阵地受挫,转攻一、二师结合部。

结合部被敌军突破,二师被迫后撤。

近午,聂荣臻得悉中央纵队已经渡过湘江并越过桂黄公路。他和几个军团领导人都为之舒了一口气。保住了党中央,就是保住了革命,损失再大,有党中央在,革命就有希望。湘江边,枪炮声更加激烈。显然,敌人正对未过江的红军实施攻击。

林、聂命令一,二师交叉掩护,边打边撤。

此时,军团指挥所本身已经变成了前线,因为敌人正在侧面迂回,下决心把窄窄的一道走廊切断,与粤军会合。作为高级指挥员,林彪和聂荣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临危不乱。他们冷静地观察着疯狂的敌军,适时地给部队下达后撤的命令。他们没注意到,敌人已经插到他们的脚下。警卫员邱文熙突然报告:"敌人爬上来了!"聂荣臻忙问:"你看错了吧?我们的部队正在调动。""没错,是敌人。"聂荣臻到前面一看,只见黑压压的一片,正向山上爬,已经快到跟前了。聂荣臻并没有惊慌,他首先想到的是指挥所后面的二师政治部。他叫警卫排长刘辉山下山,通知二师政治部赶快转移。刘辉山向山下跑时,一颗子弹穿透了他的脚板心。敌人已经快扑到跟前了,军团指挥所匆忙后撤。军团长、政治委员、参谋、警卫人员全都拿起了武器。尽管这个指挥机构领导着千军万马,但它非常精干,在硝烟和丛林的波涛里,转瞬之间便消逝了。但摆脱国民党军的飞机却不容易。

飞机在他们头上散发要红军投降的传单。飞机贴着树梢飞,投弹,扫射,连飞行员的身影、机翼上的字码都清晰可辨。有的人停住脚仰望,脸上带着惊惧。

"快走!敌人的飞机下不来,要注意的是地面的敌人!"聂荣臻督促着。

他的沉着给指战员很大鼓舞。在渡口,部队、机关,打乱了建制的零散人员、挑夫、减轻了负荷的辎重队伍、抬着伤员的担架队、没有人管的四散乱逃的战马等等全部拥挤在一起,一片混乱。有些部队最终还是没有过江,他们多是新成立的部队,缺乏骨干,缺少训练,最终遭受了严重损失。三十四师以及八军团被打散的部队等,全没有过江。在这里,聂荣臻碰到中共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博古。几天的时间,博古苍老了许多。他的眼睛失去那种熠熠生辉的眼神。他显得那样疲惫。在他旁边站着李德。李德一直是神气活现,动辄骂人的,但此时也是垂头丧气。有人向博古建议,按建制整理好队伍,有秩序地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渡江。博古有气无力地说:"现在还讲什么建制和单位,过一个算一个,能冲过几个就算不错了!"

飞机发出尖厉的呼啸,向渡口轰炸,炸弹落在水里,炸起几丈高的水柱,两侧掩护的山头上枪炮齐鸣。博古在湘江边拿着手枪乱比划,显得手足无措。

聂荣臻拦住严肃地说:"你是领导者,怎么能开这样的玩笑!越是紧张时刻,越要冷静,要敢于负责!"

越过湘江封锁线的红军部队,终于进入三千界一带的大山。进山有一个很窄的隘口,名叫梅子冲,各支部队都往口子上挤。聂荣臻下了马,站在口子边上,就像一个执勤的交通警,指挥部队有计划地通过。他两手习惯地叉着腰,指挥着望不到头的长龙从他身边走过。

罗炳辉和蔡树藩带着九军团上来了,眼看部队将要在隘口上发生"挤车"现象。聂荣臻向罗、蔡说明,九军团需要稍稍绕路,走另一个口子。罗、蔡高高兴兴地带着部队绕道而去,避免了混乱。

八军团政治部主任罗荣桓上来了。聂荣臻和罗荣桓是老战友了。他一眼就看出,罗荣桓心情十分沉重,因为八军团的部队被敌人切断了。聂荣臻安慰罗荣桓说:"现在过来多少算多少,先安置宿营。"

黄昏,在红军匆匆行进的脚步声中降临了。聂荣臻还站在那里。天渐渐黑了,北边的湘军停止了攻击南边的桂军也停止了攻击。聂荣臻仍在等待着后续部队。第二天,当他得悉少共国际师还没有过江,便和林彪商量,派出一支部队重渡湘江,去接应少共师。少共师是新部队,在这样严重的关头十分需要老部队的援助。他们终于把少共国际师接过了湘江。

湘江一战,红军损失惨重。这时,红军由出征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它宣告了"左"倾冒险主义路线的破产,同时也为革命的转折提供了契机。


分类:共和国人物 书名:聂荣臻传 作者:中央文献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