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tails
- Category: 聂荣臻传
41章 情满边区聂荣臻在晋察冀边区6年,几乎踏遍了北岳区的山山水水。每到一地,他和部下们对人民群众总是倾之以同胞情、阶级爱,处处体现出共产党、八路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因而,他们也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戴。聂荣臻在回忆录里说:"在抗日战争中,尽管我们处在敌人的封锁包围之中,甚至我们的司令部距敌人不过几十华里,尽管有许多战火纷飞的场面,但是,我们却有一种安全感。在群众的海洋里,安全得很啊!有一段时间,军区领导机关驻在唐县和家庄,中央分局在阜平易家庄,我每次去开会的时候,只带一个警卫员,我们一人一匹马,一天就跑到了。一路上毫无危险,走到哪里,哪里的老百姓都给我们烧水、指路,照顾得十分周到。 八路军英勇抗击侵略者,保护了人民,人民同样尽心尽力地保护我们。" 聂荣臻走到哪里,就以火一样的热情温暖着当地群众的心。 1937年11月他从五台出发,到达的第一个驻地就是河北省阜平县城。 小小的阜平城,坐落在冀西山区的沙河畔,是那么不起眼,那么一贫如洗,就像一个淳朴无邪的苦孩子,被群山爱怜地紧紧搂抱在怀里。河北当地有句俗话说:"平山不平,阜平不富"。然而,聂荣臻在寻找新的军区所在地时,一下就看中了阜平。他说,这里地形好,指挥位置适中,有群众基矗在战争年代血与火的考验中,聂荣臻与这里的人民群众结下了最深厚的感情,使他难以忘怀。 11月18日的下午,衣衫褴褛的阜平百姓聚集在坑坑洼洼的街道上,用甜蜜的笑脸和甜蜜的红枣,迎接军容严整的聂荣臻将军率领的八路军。聂荣臻和八路军将士们也以充满阶级感情的微笑和招手,亲切地对待那些在凄风苦雨中度日如年的苦难乡亲。后来,他在一次干部会上用深沉的语调说:"的确阜平是穷,好多百姓吃树叶度日。阜平那种穷的印象,使我对阜平人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同情心,常常想着如何去改善他们的生活,减轻他们的负担。"1938年3月7日,在敌机轰炸阜平时,聂荣臻在跑向防空洞的危急时刻,还不忘将3个惊慌失措、无处躲藏的老乡拉进防空洞,炸弹随即在他们不远处爆炸。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大娘,事后逢人便说:"要不是聂司令,我这把老骨头恐怕这次就完了。"两天后聂荣臻率军区机关撤离阜平。他在百忙中布置尽可能地疏散群众,使他们免遭日军蹂躏。所以3月9日日军进占的阜平,是一座空城。以后聂荣臻多次到过阜平,在那里战斗和生活。日军在围攻或"扫荡"北岳区时,也多次以阜平为中心,但每次占领的几乎都是空城。 聂荣臻对阜平人民一往情深。事隔半个世纪, 1986年4月,晋察冀军区老文艺战士、著名电影演员田华准备到阜平看望老区人民,行前去看望聂荣臻元帅。87岁高龄的聂荣臻谈起阜平,一下子就动了感情,他说:"四川江津是我的第一故乡,阜平是我的第二故乡,过去我想回去看看我的第二故乡,但总是没有时间。进城后,太忙。'文化大革命'期间,流放在邯郸的时候,我想去。叫秘书准备了一辆吉普车,准备沿京广线西侧北上,最后一站是阜平,去看看战争年代同生死共患难的父老乡亲。但不久得了重病,不得不回京治病,错过了这次良机。现在有时间了,可腿脚不行了!非常遗憾,非常对不起他们,非常想去看望他们。我从心里一直没有忘记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着他们??。" 田华到阜平把这些话一传达,阜平的干部、群众个个热泪盈眶,感动极了。田华返回北京后,将在阜平各地拍的照片送给聂荣臻看。聂荣臻非常高兴,边看边说,老区变了,但看来还有许多困难。他嘱咐秘书,告诉河北省领导,请他们设法尽快解决偏远山乡群众的温饱问题。 聂荣臻第一次撤离阜平,两天后来到金刚库。这是一个被庙字建筑群簇拥着的秀丽山村。村前,清水河里流淌着清澈见底的溪水。村后,古松坡上升腾着雾霭。若从空中俯瞰,金刚库四周的山野和田园里,繁星般撒满了台麓寺、古佛寺、普济寺、南山寺、镇海寺、海慧庵等古刹的佛殿僧舍。聂司令员要住到金刚库来的好消息,村自卫队、妇救会、儿童团以及全村的父老乡亲无不奔走相告,大家欢天喜地,热情相迎。 司令部设在紧靠山脚的一座庭院里,聂荣臻特地交代司令部的人员要爱护老百姓家里的东西。有的人满不在乎,认为这家主人是国民党的人,弄坏了他的东西没什么事,受到了聂荣臻的严肃批评。聂荣臻还通知住在古佛寺的军政学校、住在海慧庵的军区抗敌报社、住在南山寺的两个团以及住台麓寺的边区政府、住普济寺的边区银行等单位,都要注意执行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不得干扰僧侣们正常的宗教活动,更不允许破坏寺庙设施;同时,还要讲究方式方法,向僧众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凡是要求下属做到的,聂荣臻更是处处作表率。4月16日,五台山的佛教救国同盟会召开成立大会,聂荣臻特地前往参加,对团结出家人一起抗日起了重要作用。{ewcMVIMAGE,MVIMAGE, !12300580_0347_1.bmp}金刚库的盛夏,天气清凉宜人。中午,人们可以跳到清水河里洗澡。晚上可就得盖上棉被睡觉了--五台山确实是个清凉的避暑胜地。聂荣臻虽然每天都是眼睛一睁,忙到熄灯,有时甚至通宵达旦工作,但生活上还是挺讲究整洁的。他要求机关和部队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都要把自身的卫生搞好,把周围的环境搞得整洁干净。他穿着洗得干干净净的旧衬衣和马裤,剃着光头--他要求干部战士一律剃光头,这是从便于抢救治疗头部战伤来考虑的--显得干练有神,很有军人气概。有时组织文娱活动,偌大的土场上从司令员到每一个士兵,一色光头,在晚霞里闪闪发亮,看上去倒也挺整齐划一,令人耳目一新。"人最怕懒虫。搞得脏乱不堪,看不得!"他在饭后散步时,经常对身边的干部这样说。他爱洗澡,一有空,就跳进清水河流经山坳的无人处,惬意地洗去一天的疲劳。聂荣臻非常喜欢清水河,他的战马常在这儿饮水,他也常在河滩上边散步边思考根据地的各项大事。一名摄影记者为他在清水河畔照了张相:相片上的聂荣臻一身戎装,打着绑腿,双手撑着一根细长的白木手杖,神态显得那么悠闲、轻松、自然。有一天金刚库突下暴雨,一连好些天清水河洪水泛滥,乡亲们无法像往日那样过河上山打柴、种地。 聂荣臻找群众漫谈时,进一步了解到,乡亲们早就希望能在河上建座桥。聂荣臻向部队发出建桥的号召,不到一个月,一座宽约4米,长约30米的五孔土木结构桥就建成了。这座崭新的桥就像架在人民心头的彩虹。 司令部住在金刚库,金刚库村的自卫队在军事训练方面理所当然应该是先进的,否则便是军队的失职。聂荣臻是这样想的。他把手持土枪、鬼头刀为他和司令部站岗放哨的村自卫队的骨干请来吃饭。"聂司令员亲自为我斟酒,菜是装在一种粗笨的瓷碗里的,司令员老把好一点的菜推到我们面前。" 金刚库的老自卫队员回忆道。吃完饭,聂荣臻告诉自卫队的领头人:"我派人帮助你们进行训练,你们可得为军区所在地,也为整个边区争光啊!""司令员请放心吧,咱们不是孬种!"自卫队的领导人有些地方听不懂聂荣臻的口音,是通过司令部的一位科长翻译后才拍着胸脯表态的。果然,在全边区的自卫队操练比赛中,金刚库夺得了第一名。"司令员好高兴哟!领着人在村口迎接我们回来,我一声口令:'向左--看!'所有得胜归来的自卫队员都用力摆头向司令员行注目礼,司令员高兴地拍起手来。军区给自卫队送了一面'优胜红旗'的锦旗。"由于金刚库自卫队的工作做得好,聂荣臻还命令司令部拨10几支步枪给自卫队,勉励他们做到生产、杀敌两不误。 聂荣臻看到金刚库没有一所学校,深为失学的孩子们担忧。这么小年纪,不上学,许多儿童团员查路条很认真,但不认识字怎么行。于是他命令部队从所住的牛王庙里腾出几间房子,办了个小学校,让适龄儿童大多上了学。 1988年6月4日,金刚库的老自卫队员回忆说:"他还叫我们和儿童团员们唱歌咧!我们唱《莲花落》。'我们都是模范村的穷朋友,采着花儿开,一枝莲花落??'儿童团唱的啥呢?'威风凛凛是哪个,朱德、毛泽东!'聂司令听得高兴极了,把孩子们的肩膀拍个不停。" 1938年9月,敌人以金刚库等地为目标,重兵合围五台山区。聂荣臻决定率部转移时,临行前亲自找村干部、中共党员、积极分子谈话,讲解了敌情,要他们发动群众坚壁清野,进行疏散,以减少损失,这使大家非常感动。 在向蛟潭庄转移途中,聂荣臻还深深地感激那个10几户人家的小山村里的乡亲,如果不是他们把家里的粮食和地里的玉米全部无私地献出来,那么在那儿住了三四天的200多人的转移队伍非饿毙在山野里不可。"必须把粮食送还乡亲们。"聂荣臻在告别小山村之前对宋劭文说。这件事促使他想出一个好办法:为乡亲们赶制并发放边区粮票。每一斤粮票可换一斤小米,不需再交粮款,这样,反"扫荡"结束后,边区各级政府就可以按粮票把粮食如数发还给乡亲们。宋劭文对这个主意大加赞赏,认为这样做能有效地解决边区部队战时的给养问题。晋察冀的粮票,从此开始在边区内流通。 蛟潭庄是一个位于狭长山沟尽头的山村,因有一口传说中蛟龙出没的深潭而得名。乡亲们扶老携幼,迎接聂荣臻将军的到来。蛟潭庄人为他们这个美丽山村能被聂荣臻选中,作为军区司令部的驻地而大为自豪。 在蛟潭庄,聂荣臻一如既往,处处关心当地人民群众的疾苦。很快,军民结成了鱼水感情。1939年来到了。聂荣臻率领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人员,挨家去看望了住有部队的房东,向他们祝贺新年。新年过后不久,春节又到了。聂荣臻要政治部动员部队为群众写春联。于是,许多写有"福禄寿喜"、"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等吉祥字样的大红纸,几乎贴满了蛟潭庄家家户户的门上。春节那一天,聂荣臻和张瑞华一起去给群众拜年。许多群众感慨地说:"共产党、八路军真好,我们在八路军来以前见到的官和兵都是吹胡子瞪眼,横征暴敛,要这要那。现在像聂司令员这样的大官,亲自来给我们拜年,过去哪朝哪代见过!" 1939年3月,聂荣臻依依不舍地告别了蛟潭庄的乡亲,为了尽可能靠近前线,于5月份来到了唐县和家庄,在这里住了将近两年。 和家庄是个颇有神奇色彩的山村。村东有块三面环山的高地,宛如一把太师椅端放在青山绿水之间。乡亲们传说这是块宝地。聂荣臻来到之前,和家庄一户姓史的富有人家在"太师椅"上刚建造了7间新房,还没有往里搬家。经过协商,聂荣臻和他的司令部搬进了这座新房。 聂荣臻刚到和家庄的时候,除了村干部外,乡亲们并不知道是他和军区司令部机关进驻。为了保密,司令部对外叫"大队部"。在电话联络中,和家庄成了"大理村",而对聂荣臻则称呼为"三○一"。乡亲们有目共睹的是,这支被他们称为"红军"的队伍军纪严明,秋毫无犯。部队一进村,就帮助乡亲们挑水扫地,医病治伤,还办起了夜校,教乡亲们识字唱歌,通天河畔飞扬着雄壮的抗日战歌。部队住的房子,里里外外打扫得于干净净。聂荣臻叫司令部副官长刘显宜组织部队建起了洗澡堂和厕所,讲文明、讲卫生。 后来,乡亲们才知道是威名赫赫的聂荣臻将军和他的司令部住在他们村,那个高兴和自豪劲儿呀,就别提了。可是,一有外村来的亲戚打听这儿住的是谁,他们马上反问:"你问这个干嘛?"保密工作做得可认真哩。 1939年,正是敌后抗日根据地在巩固中求发展的一年。聂荣臻等领导人在关注巩固发展根据地的同时,也不忘关心和家庄一带乡亲们的生活和生产情况。司令部的干部都知道,聂荣臻和他们说话,一般都比较严肃,不苟言笑,可他只要和乡亲们一接触,马上就显得那么笑容可掬,那么和蔼可亲。 他在路上遇到儿童团员向他敬礼,都要勒住他那匹大黑马的缰绳。向孩子们还礼,有时还跳下马抚摸着孩子们的头,勉励他们几句。他一有空就去看望村里住有部队的房东们,问寒问暖,还不定期请房东们吃饭。有一回晚饭后,聂荣臻和参谋长孙毅散步时,发现全村最穷的史国泉一家4口人住在一个自挖的土洞里。他的眼眶湿润了,掏出一些钱送给史国泉,还请村长设法帮助解决贫困户的生活问题。村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感叹地说:"好在是共产党,要是国民党,看到这种穷得钻土洞的人,还不早用棍子把他打跑了!聂司令员好啊!八路军好啊!" 这年春天,和家庄一带天旱无雨,庄稼生长受影响,聂荣臻显得忧心忡忡。每天清早和傍晚,总要到附近高坡上去看看天色,看有没有朝霞或晚霞。 "晚霞晴,朝霞雨。"这种预报天气的土办法,是劳动人民从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聂荣臻这种根据霞光看天气的习惯一直保持到晚年。有一回半夜下了雨,天未明他就高兴地披衣起床,跑到庄稼地里看看雨下没下透,小麦和玉米长高了多少,那种神态完全像一个痴痴地盼着自己种的庄稼喜获丰收的农民。也许谁也想不到,这位叱咤风云的将军,在那烽烟四起的战争年代,竟还喂了几只奶羊。无奈,他实在太忙,只好请通信员帮他出去放养。 他太喜欢那几只羊了,每天早晨羊出圈他去看看,傍晚羊回来他也去看看,抚摸着羊,和放羊的战士聊有关羊的事儿。每天清晨,警卫员总是给他端来大半碗羊奶,让他喝下。他不无得意地对卫生部的游胜华说:"你们也来喝喝羊奶吧。羊奶营养丰富。将来我这奶羊生小羊后,送给你们一人一只。" 到了夏天,晋察冀边区各地又暴雨成灾。在冀中地区,日军乘机将永定河、子牙河、大清河、滹沱河决口182处,受淹农田1500多万亩,受灾地区达30余县。北岳区14个县受灾,死亡4500多人,成为河北省数十年来未有的大水灾。军区司令部所在的唐县军城地区也遭到洪灾袭击。通天河沿岸10几个村庄全部被冲。和家庄虽然安然无恙,聂荣臻却忧心不减,因为边区军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困难。7月26日、8月1日,聂荣臻两次发表谈话,号召军民发扬同甘苦、共患难、共存亡的精神,战胜水灾,坚持抗战。他曾亲自带领郑维山的教导团,与干部、学员一起参加救灾活动。然而,比洪水更凶狂的是趁边区遭水灾之机出动"扫荡"的日本侵略军,以及掀起反共逆流的国民党顽固派。 聂荣臻为指挥被敌人重点"扫荡"的一分区进行雨季战斗,离开和家庄,冒雨深入前线。 晋察冀这艘用边区军民的血肉建造起来的航船,在聂荣臻等人的领导下,终于战胜了特大洪水和敌人造成的双重困难,乘风破浪地向着胜利前进! 平时,聂荣臻总是教育部属要关心群众的疾苦。他曾指示供给部:任何人不得以他的名义到村里要任何东西。他教育部队要爱惜驻地的一草一木,不拿群众一针一线。1939年冬,敌人进行大"扫荡",已经到了离和家庄仅6.5公里的娘子神,司令部人员大部已经撤退,聂荣臻却还在与村支部书记史洪福研究组织群众转移的问题。警卫员阮寿贤几次催促他快点离开,他说:"不让群众转移好,我走了也不安心。"最后,他确定留下警卫排掩护群众,才撤离了和家庄。1941年秋季反"扫荡"开始,聂荣臻率部经过娘子神的时候,特地去看望了和家庄的父老乡亲。这是他最后一次到和家庄,此后,再也没有回到这令他魂牵梦绕的地方。聂荣臻住过的那几间房屋,相当长一段时间群众舍不得打开,盼望他能再回来居祝直到后来三分区司令部进驻和家庄时,乡亲们才打开那些紧闭的门窗。 "那一阵子我们村有的地方简直像共产主义社会了!"50年后,一位和家庄当年的村干部充满感情地说:"那时候,聂帅带的部队纪律真好,全村秩序那是没说的,真正做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一心只想着抗日,民兵们在聂帅身边也显得特别有精神呢。敌人'扫荡'了43天,全村乡亲没有一个动摇的!现在我们把聂帅在和家庄的事儿,不断地跟子孙们讲呀,讲呀??。" 聂荣臻对人民群众这样关怀、爱护,对跟随他征战多年的老部下,也是无微不至地关心。他在和家庄得知,战功卓著的骑兵团长刘云彪,患了严重的肺结核,担心他在后方医院不大安全,特地安排他到和家庄来疗养。聂荣臻把自己的山羊奶送给刘云彪喝,以增加营养,还想方设法为他搞药品。由于当时尚无治疗肺结核的特效药,刘云彪于1942年4月在寨北逝世了。聂荣臻深感哀痛。为此,他一再要求部属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讲究卫生、预防疾病,也要求卫生部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做好机关和部队的卫生防疫工作。 王宗槐跟着聂荣臻刚离开蛟潭庄,就由肠胃型感冒转成了伤寒。部队正在转移,医疗条件差,聂荣臻关切地对他说:"王宗槐,你的脸色很不好,你到后方医院养病去吧。我这里有七盒'赫尔斯保命',你拿去用。"王宗槐用微微颤抖的手接过药品,也接过了司令员对部属的一片爱心。在向后方医院转移的途中,他靠这7盒药稳定了病情。可是到了完县神南村之后,他的病情突然危重起来,整天发高烧,头发全部掉落,时常神智不清。聂荣臻刚到达阜平城南庄,听了卫生部长叶青山的汇报,心情沉重地交待说:"王宗槐很危险,你们要尽力抢救,马上通知骑兵团派人到北平买药。如果他去世了,你们一定把他送到城南庄来安葬。"后来,骑兵团奉命火速从北平买来一种叫"福白龙"的复方奎宁制剂,医生冒险对着王宗槐的静脉接连注射了两支,这才抢救了他的生命。王宗槐病愈后在和家庄见到聂荣臻,百感交集,激动万分。 1940年冬季反"扫荡"战斗结束,聂荣臻和司令部机关、直属队在平山县的吊儿村住了下来。人们发现聂荣臻一到吃饭的时候,就沉默寡言,有时还明显地流露出哀伤的神情。原来,长期为他和司令部领导人做饭的老炊事员不久前病逝了。这位炊事员是个老红军,一贯任劳任怨。聂荣臻不忍心看着他年纪这样大了还为自己做饭,同时也考虑到他的资历和贡献,准备提拔他当司令部管理科副科长。他却摆了摆皮肤粗糙的大手谢绝了:"我还是煮我的饭吧,要那个官职干什么!"直到临死之前,他还为聂荣臻做了最后一顿软米饭。因为他知道聂荣臻牙齿不好,不喜欢吃硬米饭和其它硬的东西。 现在他永远离去了,看着他留下的锅碗瓢盆,想起他的音容笑貌,怎不叫聂荣臻这位重感情的将军伤感呢? 1941年秋季反"扫荡"前,聂荣臻率部离开吊儿村,几经周转,住到了平山县的寨北村。在寨北,聂荣臻仍然像在别处一样关心着驻地的人民群众。 1942年春,北岳区大旱,群众闹春荒,加上敌人封锁和掠夺,困难越来越大,到处缺粮,许多群众被迫捋树叶、剥树皮度日。聂荣臻指示军区政治部发出训令,要求部队不要在村庄附近采摘已经被老百姓当作主食的杨树叶和榆树叶,宁可饿肚子,也不要与民争食。广大群众深受感动,纷纷要求军区收回这个训令。在边区财政会议上,聂荣臻发言时讲到,部队给养困难,但是,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困难,为了渡过难关,部队要想方设法减轻人民的负担。 讲到这里,他想起老百姓三五成群捋树叶、剥树皮带回家充饥的情景,想起了被饥饿折磨得面黄肌瘦的孩子,搀扶着身体虚弱的老人出外讨饭的场面,禁不注泪水夺眶而出,再也讲不下去了。许多地方干部见状也感动得流了泪,会场里一片硬咽声。 困难是严重的,而且日甚一日。与饥荒接踵而至的,是疫病的蔓延流行。 在极为艰苦的岁月里,聂荣臻和晋察冀的其他领导人密切配合,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的指示,号召边区军民咬紧牙关,克服困难,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聂荣臻身先士卒,堪称表率。他穿着带补盯但却洗得干干净净的旧军服,有一回在大会上作报告,讲着讲着,忍不住在身上使劲搔了几下。有的干部战士在台下交头接耳,说司令员身上也有"抗战虫"光临了。所谓"抗战虫",即抗日将士身上的虱子。聂荣臻叫司令部的人员养猪、种菜,自己也养了两只奶羊和4只来杭鸡,反"扫荡"时就放在筐里驮在骡背上跟着行军。房东霍延龄的二女儿翠婷得了天花,病得厉害,聂荣臻天天让翠婷喝他的奶羊产的羊奶调理身体。 养羊、喂鸡,与房东大爷大妈聊庄稼人的事??这一切,与一位叱咤风云的将军下达命令,指挥作战,检阅部队,形成了多么鲜明、多么不协调的对比!这在八路军以外的其他军队的将军们看来,简直是不可想象的。然而,这就是聂荣臻!这就是一位抨树叶、剥树皮度日。聂荣臻指示军区政治部发出训令,要求部队不要在村庄附近采摘已经被老百姓当作主食的杨树叶和榆树叶,宁可饿肚子,也不要与民争食。广大群众深受感动,纷纷要求军区收回这个训令。在边区财政会议上,聂荣臻发言时讲到,部队给养困难,但是,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困难,为了渡过难关。部队要想方设法减轻人民的负担。 讲到这里,他想起老白姓三五成群捋树叶、剥树皮带回家充饥的情景,想起了被饥饿折磨得面黄肌瘦的孩子,搀扶着身体虚弱的老人出外讨饭的场面,禁不住泪水夺眶而出,再也讲不下去了。许多地方干部见状也感动得流了泪,会场里一片哽咽声。 困难是严重的,而且日甚一日。与饥荒接踵而至的,是疫病的蔓延流行。 在极为艰苦的岁月里,聂荣臻和晋察冀的其他领导人密切配合,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的指示,号召边区军民咬紧牙关,克服困难,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聂荣臻身先士卒,堪称表率。他穿着带补盯但却洗得干干净净的旧军服,有一回在大会上作报告,讲着讲着,忍不住在身上使劲搔了几下。有的干部战士在台下交头接耳,说司令员身上也有"抗战虫"光临了。所谓"抗战虫",即抗日将士身上的虱子。聂荣臻叫司令部的人员养猪、种菜,自己也养了两只奶羊和4只来杭鸡,反"扫荡"时就放在筐里驮在骡背上跟着行军。房东霍延龄的二女儿翠婷得了天花,病得厉害,聂荣臻天天让翠婷喝他的奶羊产的羊奶调理身体。 养羊,喂鸡,与房东大爷大妈聊庄稼人的事??这一切,与一位叱咤风云的将军下达命令,指挥作战,检阅部队,形成了多么鲜明、多么不协调的对比!这在八路军以外的其他军队的将军们看来,简直是不可想象的。然而,这就是聂荣臻!这就是一位名将--左权同志战死在太行山上! 当噩耗传来,同座者均相对默然,在我则无限的回忆,思念,伴着悲伤??平型关大捷后,聚会五台,重订部署,匆匆离别。从此你在南,我在北,各自战斗在太行的两端。前年与必之(吕正操)南下,始因你率二纵队于南路未晤为憾。幸在我北返前,你仓卒归来,畅淡甚快。检讨了抗日的战术,交流了各方的经验。相约收集整理我们几年来为民族的一切贡献。那知这次的把晤,竟为最后的一面! 左权同志!你十多年的战场生活,只在今天你才离开了前线!你对民族对革命已经尽忠尽职,至仁至义,还留给我们的是革命长途的艰巨与同僚的寂寞! 我毕竟是铁石心肠,只知道有你的血迹,不知道有我的泪痕!我们当踏着你的光荣血迹前进,直到最后的胜利! 仇恨永远在我们的心头,血债没有丝毫折扣! 太行山、五台山上千千万万的战友一致高呼着:左权同志精神不死! 太行山、五台山上千千万万的战友齐举拳头向你宣誓着:我们一定要报仇!① 分类:共和国人物 书名:聂荣臻传 作者:中央文献研究室 |
- Details
- Category: 聂荣臻传
42章 出席首届边区参议会1941年秋季反"扫荡"胜利后,聂荣臻率军区机关住在平山县的寨北村。 时间长了,日军得到了情报,经常来空袭。这危及聂荣臻和军区机关的安全。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聂荣臻有时住到离寨北村不远的名叫主投沟的幽静隐蔽的小山村里。他的房东崔大爷一家善良热情,与聂荣臻、张瑞华关系很好。每逢处理完军机要事,聂荣臻总要帮房东干干活,打打水,掰掰玉米棒子,抱抱孩子。见乡亲们用牛犁地,他在地里跟来跟去,总也看不厌,看到最后说:"这样耕田太落后,将来我们要搞机械化。"他还向房东家的大儿子崔秀描述革命胜利之后用拖拉机耕田的美景。 可是,日子长了,日军又得到了情报。一天,让房东担惊受怕的事发生了。那是个晌午时分,聂荣臻忙完他的事,又在帮忙打水。当他挑着水走到房东家的门外,正坐在石头上歇息。突然,空中响起刺耳的敌机怪叫声和炸弹投向地面的"嘶嘶"声。说时迟、那时快,人们还没有完全反应过来,炸弹就"咣咣咣"地在村里爆炸了。大家为聂荣臻的安全担心。硝烟一散,就纷纷找他。聂荣臻安然无恙。原来在离房东崔大爷家100米处的小溪旁,有一个口外小里面大的小山洞。洞口只容一人的身子钻入,洞内可容四五个人,聂荣臻刚到主投沟的时候,晚饭后散步时就与警卫排的同志选中了这个天然的防空洞。这次敌机在特务的密报下实施突然袭击,其行动之诡秘,目标之准确,攻击之凶猛,险些使聂荣臻遭受意外。幸好敌机临空投弹时,他的贴身警卫员拉着他,以极快的速度钻入那个天然防空洞,才幸免于难。 一场虚惊过去,主投沟又恢复了平静。敌人以为此次空袭肯定得手了,所以过后再也没有来骚扰,使聂荣臻得以轻松愉快地在寨北和军民们欢庆了1943年的元旦。元旦这天,司令部和政治部开了个新年联欢晚会。由于渡过了1942年最艰难的岁月,向"敌后之敌后挺进"的捷报一个接一个地传来,所以晚会上大家特别高兴,官兵同乐,笑语喧天。聂荣臻还参加了引人入胜的新年游艺活动。他悠闲地将两手交叉在胸前,凑到一堆花花绿绿的小纸条前,兴致勃勃地和大家一起猜谜语。他的目光落在一张写着"张良吹散3000兵--打一人名"的红色纸条上,微皱眉头思索着。可是还没等他猜出来,站在他身后的政治部代主任朱良才已经惊喜地抢先叫道:"是萧(萧)克同志!"不错,谜底正是军区新任副司令员萧(萧)克。众人纷纷点头称是。 谁知道聂荣臻却连连摆手:"不对,不对!"朱良才愕然:"为什么?" 聂荣臻一本正经,慢悠悠他说:"不是只叫猜人名吗?猜出'萧克'是对的,加上'同志'就错了。"话音刚落,人们一阵哄笑。聂荣臻正在兴头上,来了灵感,也出一个谜语:宝剑不出鞘打晋察冀一地名。大伙儿抓耳挠腮,百思不得其解,民兵作战科长张西帆拉长声音叫了起来:"龙--泉--关!" "哎!对了。到底是从联大出来的,那墨水没有白喝。"聂荣臻满意而又快活地说道。大伙儿乐了,有人当场冲着张西帆开玩笑:"'墨水瓶儿'!" 游艺场上,一片欢腾。元旦刚过,从平西传来又一曲悲壮的战歌--平西七团在斋堂以西地区抗击千余敌军进犯时,涌现出一个"狼牙山五壮士"式的英雄群体。聂荣臻异常感动,1月5日通令予以表彰。通令说:"上月二十五日平西张坊、斋堂、南窖等地敌千余进犯,内(日军)一路四百余经东西马各庄二十七日向曹八沟(板城东北)前进,我七团已事先占领阵地,待敌距我百余公尺处即以密集火力予以猛袭,后敌整队反扑,遂进入白刃战斗,该团副排长李进山率一个班掩护主力撤退,除伤亡外仅余五人,退至一绝地,弹药已尽,敌兵又至。该副排长遂决定跳崖,未及跳下即中弹阵亡,其余战士4人即遵从副排长号召,由二十余丈高崖跳下,全部壮烈牺牲。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优秀品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我们要继承下去,发扬光大。"对于狼牙山五壮士和曹八沟五壮士,聂荣臻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1943年1月15日,聂荣臻出席了在阜平温塘召开的边区首届参议会。 温塘是城南庄附近的一个自然村,因此处有温泉而得名。为了召开这个会议,经聂荣臻和宋劭文批准,白求恩陵墓的设计者、毕业于东北大学建筑系的军队干部张维进行了精心设计,绘制了大礼堂的图纸,然后,由有关部门进行了相当长时间的营建。同时落成的还有军区司令部准备迁入的石造房屋,以及25个坚固隐蔽的防空洞。在敌人骑快马仅需两天就能到达的山里,人们为这一历史性的盛会做了充分的准备。 聂荣臻和宋劭文等一起,会前高兴地接见了来自边区各地、各阶层、各党派的288名代表。这些代表中有不少人是冒着生命危险从冀中和冀东等地穿越敌人封锁线赶来的。在大会正式开始之前,聂荣臻邀请与会代表参加了阅兵典礼。为了防止暴露目标遭到空袭,阅兵式在晨光熹微之时,在通往城南庄的杨树林边一片开阔地上举行。盛大的阅兵式,使代表们,特别是来自敌占区和五台山寺庙的代表大开眼界,异常振奋。大礼堂里电灯通明,炭火熊熊,挂有100面献给大会的锦旗更是光彩夺目。聂荣臻为大会的题词,是一副气壮山河的对联,也高悬在会场上:我们屹立在五台山、太行山,恒山、燕山,旌旗指向长白山:我们驰骋在滹沱河、永定河、潮河、滦河,凯歌高奏鸭绿江。 聂荣臻代表中共晋察冀分局和晋察冀军区,向端坐在铺着草席的泥制长凳上的代表们汇报了军事方面的情况。他说:5年来,我军作战1.4万多次,歼日伪军17万多人,内有俘虏投诚的伪军3.9万多人。我军伤亡6万多人。 到1942年底,日军共在边区建碉堡3300多个,筑公路1.3万多公里,挖封锁沟3900多公里,垒封锁墙450公里。他指出,八路军的胜利是在古今中外从未有过的严峻形势下取得的。{ewcMVIMAGE,MVIMAGE, !12300580_0361_1.bmp}会议期间,聂荣臻接到报告:敌千余人已渡过沙河,似有向温塘进袭的迹象。尽管此次参议会召开的时间、地点都是保密的,就连参加会议的代表事先也只通知到某县某地报到,然后被集中领到温塘来,但聂荣臻仍担心消息泄漏出去,引来日军的进攻。为了避免发生突然情况时代表们遭到不必要的损失,聂荣臻与宋劭文商量后,向代表们通报了敌情,希望代表们预先作好思想准备。他表示,即使敌人进攻,久经战火考验的子弟兵也一定能堵住敌人,保证代表们有充裕的时间转移到安全地区。 参议会期间,抗敌剧社和其他文艺团体为代表们演出了4台精采的文艺节目,使代表们大开眼界,聂荣臻也非常高兴。 敌情终于辨明了,沙河的敌军已经移向南面,他们企图在那儿建一道新的封锁线。聂荣臻告诉与会代表,日军仍然被蒙在鼓里,不知道温塘正在召开这样重要的、大型的会议,代表们尽可以安心继续讨论,不必担心。 会议开了7天,选举成仿吾为边区参议会议长,于力为副议长,推选宋劭文为边区政府主任委员、胡仁奎为副主任委员、王斐然为高等法院院长。 聂荣臻仍被选为边区政府委员。大会还通过了边区行政委员会5年来的工作报告,《双十纲领》、《政府组织法》、《参议会组织法》、《租佃债息条例》、《统一累进税则》、《婚姻条例》、《抗战勤务条例》等14项重要的法令和法规。 这次参议会,是晋察冀边区史上民主建政的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无论多么艰难困苦,有能力在敌后生存下来、战胜敌人,并建立起一个真正由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民主政权。 有幸被邀请列席边区参议会,目睹了这个敌后盛会全过程的外国友人,是班威廉夫妇和林迈可夫妇。他们惊叹,"在晋察冀的群山之中已经造成了一个奇迹??造成了极大的功绩,这个功绩可以说是在近代史中民主政治的建设上一个前所未见的极重大的试验"。 边区参议会结束不久,军区机关由寨北村移驻到了温塘。 温塘这个小山村,座落在胭脂河畔,每到春天,鸟语花香,小桥流水,树影婆姿,令人心旷神怡。当聂荣臻稍闲时,便漫步春野,常常驻足河畔,伫立山头,久久不肯离去。这位"燕赵诗社"的发起人,颇有诗人气质的将军,此时胸中该是诗情万缕、激情涌动吧!陈毅在1948年11月写给他的赠诗,成了他在胭脂河畔战斗生活的真实写照:十车驻马胭脂河,抗日反顽除万恶。 我来共话艰难时, 人民事业壮北岳。 有时鞍马劳顿,聂荣臻便到温塘的泉水中一洗疲劳。温泉源于崇生寺内,年代已久,两个石砌的大池里烟笼雾罩,那热气腾腾的泉水,从吐水口里喷入浴池内,再泻入冰雪消融的河中,轻轻流淌,声如琴瑟,河面上烟雾茫茫,好像披了一层淡淡的轻纱,使人似入仙境一般。能到温泉洗一次澡,简直是一种莫大的享受。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住在城南庄,接受聂荣臻的建议,也到温塘来洗过澡。 "司令员的老伴骑着骡子也来了。"乡亲们兴奋地说着。张瑞华是分局的干部科长,她不住在温塘,住在分局的新驻地易家庄,只是在偶尔来看望聂荣臻时,顺便到温塘洗洗澡。她还是老脾气,没有司令夫人的架子,在易家庄什么都干,乡亲们待她也特别好。在温塘短暂的两个月里,聂荣臻多次到易家庄开会,与那里的乡亲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有一天,一个瘦得皮包骨头的妇女抱着一个小孩,到温塘来要饭,恰好被去洗澡的聂荣臻发现了,与往常一样,对于劳动人民的苦难总是给以深深的同情,交待刚出院的副官长刘显宜:"设法查明她的来历。只要不是敌探,就帮她在村里找个住处,司令部负责养着。现在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等割麦子以后再送她们回去。" 刘显宜自然照办。经查,这个妇女确实是出来度春荒的,部队帮她作了适当的生活安顿。 聂荣臻很喜欢温塘。然而,残酷的斗争现实,却使他不得不很快的告别这个泉温水热乡亲心更热的村庄。那是5月1日,正是聂荣臻发出春季反"扫荡"训令的一天,6架敌机从正东方向飞来,炸掉了那座开过边区参议会的大礼堂,幸好当时没有人在里头开会,所以没有伤亡。一周之后的一个清晨,敌机又来轰炸,此次只炸死了一只鸡。不料,9点钟左右,敌机再次出现,猛烈轰炸几个防空洞的入口。聂荣臻和萧克、唐延杰、邓华等人正在开会,赶快钻进防空洞,军帽都被炸弹的冲击波冲掉了。聂荣臻所在的洞顶中了3颗炸弹,两个洞口都被炸中,幸好没被炸塌、堵死。他异常镇定,一声不吭。 在敌机爬高准备再次俯冲的间隙,他平静地对班威廉夫妇等说:"没关系,别害怕,他炸不塌。" 班威廉夫妇亲眼目睹了聂荣臻在这种危险时刻显现出来的镇定自若的风度。他俩后来写道:当日机倾其全力向某一个防空壕的入口猛烈投弹轰炸的时候,军区各支军队的许多主要长官们,都被关闭在这个防空壕里。聂将军本人分开了两条腿,张大了嘴,是在默默地数着爆炸的次数:一、二、三??十??二十??三十??防空壕仍然没有受到严重的损害;这么许多次数的爆炸,既然不能炸毁那个防空壕,那么即使敌机把六架飞机所载的全数炸弹都投向该壕,它也应该受得住;事实上确乎不曾被炸毁,可是也危险得很了。在入口近处及入口内部爆炸的炸弹,一共达七十五枚之多,而它们都是一百磅以上的炸弹。聂将军当夜就把司令部移到另一个村落去。 这次轰炸,是敌人春季"扫荡"的组成部分,日寇妄图一举摧毁八路军指挥机关和消灭八路军领导人。但由于有坚固的防空工事,其阴谋未能得逞。 自4月19日起,日军出动9000人,伪军3000人,对北岳区发动又一次大"扫荡"。其意图是想乘八路军大批主力深入敌后的时机,再来一次突击。可聂荣臻根据情报,洞察了敌人企图,早于4月11日发布训令:敌人的"扫荡"即将来临,在反"扫荡"中控制制高点有最重要的意义,因此各级领导要熟悉地形,尽快构筑必要的工事,并进行演习。19日,日军"扫荡"开始, 21日聂荣臻发布命令:敌这次"扫荡"的重点是第四军分区,二分区为钳制方向,两区要密切配合进行反"扫荡"。5月1日他在训令中又指出:敌人在四分区"扫荡"的特点是由南而北,在汉奸指引下,轻装奔袭我指挥和后方机关,挖掘"坚壁"物资。行动秘密,迂回合击,合击不成,即分成百余人一股分区"清剿"。搜山时由牲口在前面踩地雷,足见地雷对敌人的肉体与精神都是大的打击,要领导军民全面开展地雷战。我军还应正面与纵深全面警戒,完善通信联络。机关力求轻装,并有防袭击的作战预案。部队要不分昼夜,袭扰驻剿之敌,还要加强对群众的教育,以防被敌利用。 根据地军民的地雷战确实厉害。在这次反"扫荡"中,涌现了不少民兵爆炸英雄,李勇是其中突出的典型人物。他率领阜平五丈湾民兵游击小组,巧布地雷阵,炸死日军36人,迫使700多敌人不敢走大道,沿河滩涉水逃跑。 聂荣臻得知此事后非常高兴,随即通令嘉奖了李勇。作家邵子南战时与李勇的爆炸组生活战斗在一起,事后写了《李勇大摆地雷阵》一书,生动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场景。 5月16日聂荣臻指出:敌在这次"扫荡"中处处显出兵力不足,我军应组织适当兵力,对敌反包围,力争多消灭敌人。5月18日,北岳区春季反"扫荡"结束,一个月中歼敌1700多人。 5月初,军区司令部搬到了一个富有诗意名字的村庄--花山。那是一个只有10几户人家的小山村。温塘被炸后,聂荣臻原想将司令部搬到城南庄去,但听说军区工兵营已经在花山修建了一个很好的防空洞,于是决定搬到那里去。 那时正是春深似海的时节,花山村前面的山溪,流水潺潺,绿得叫人心醉。村后陡峭险峻的山崖上,山花怒放,那争奇斗艳的花儿犹如朵朵彩云,令聂荣臻不禁感叹"花山"这个名字起得何等准确。 在紧靠陡壁的山下柿子林里,离防空洞不远的地方,赶建了3间土坯房,一间作为聂荣臻的办公室兼卧室,紧挨着的两间是司令部的作战室。离聂荣臻的住处三四十步远的地方,修建了5间土坯房,分别住着萧克、唐延杰和作战科的人员。其他科的人员则分居在别处。 到达花山的第二天晚饭后,聂荣臻在村里挨家挨户看望乡亲。他了解到村里有几户人家困难得揭不开锅,可是在每家的地下都埋着一水缸公粮--乡亲们宁肯挨饿,也不愿去动用那些准备上交的公粮。有一家人还因为吃了野菜中毒,全都病倒在炕上。聂荣臻的心被强烈地震撼了。他把司令部管理科的人员找来,让他们给断了粮的乡亲们送去粮食,以救燃眉之急,还叫卫生所的医生张业胜赶快去抢救吃野菜中毒的那户老乡。 分类:共和国人物 书名:聂荣臻传 作者:中央文献研究室 |
- Details
- Category: 聂荣臻传
44章 在延安的日子 路过晋绥区,吕正操和他率领的部队留下了。10月上旬,风尘仆仆的聂荣臻像一个远道归家的游子,以激动而又兴奋的心情,一头扑进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的怀抱里。他用热烈的目光,深情地注视着宝塔山、延河水和河谷两旁黄土山崖上的一排排窑洞。他被安排住在杨家岭的一座窑洞里。 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在枣园接见了在敌后苦斗了6年的聂荣臻。毛泽东一边猛抽他的"老刀牌"香烟,一边风趣地说:"我们大闹五台山的'鲁智深'回来喽!"闻者皆开怀畅笑。此时,6年前受命率队奔赴抗日前线的各路大军的负责人,又在延安欢聚一堂,大家都格外兴奋。聂荣臻向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初步汇报了晋察冀各方面的工作,听取了中央领导人的有关指示。几天之后,他在重庆《群众》杂志上发表了《论敌后抗战》的文章。文章是以他原来写的《敌后六年之一得》改写的。文内提到:抗战6年,共作战1.74万次,毙伤和俘虏敌伪23.5万人,我方伤亡6.4万人。"一点一滴的胜利都是从一点一滴的流血斗争中得来的。"这一段话,欢乐与艰辛兼而有之。文章在经验部分增加了一条:要有赏罚严明的制度,虚心检讨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12月中旬,聂荣臻接到晋察冀军区汇报,历时3个月的反"扫荡"结束。 "烽火连三月",敌人"扫荡"的时间果然如聂荣臻所估计的那样,是几年来最长的一次。军区部队虽然歼敌1万余人,并开辟和恢复了村政权1000多个,取得重大胜利。但是,军区直属队在敌人合击的时候,也受到了一些损失。聂荣臻的一个箱子也丢失了。这只箱子,差不多是聂荣臻唯一的家当,从长征开始,他就带在身边。箱子里保存的全是些有意义的纪念品,有在红一军团工作期间保存的整编材料和统计,有报道周文雍和陈铁军被杀害消息的那张剪报,还有他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时的护照。那个护照上有沿途所经国家的签证,以及后来他去比利时、德国、苏联直到回国的签证,聂荣臻是把它作为周游列国的纪念品保存下来的。不论是在白区工作的时候,还是到中央根据地以后,他一直珍藏着,即使长征路上那么艰苦,也没舍得把它丢掉。这次却统统丢失了,聂荣臻一再扼腕叹惜。 但是,他更为遗憾和沉痛的是军区直属队的一些人员在这次反"扫荡"中牺牲了。获悉军区为牺牲的人员召开追悼会,特地发去了唁电。 1944年元旦、春节期间的延安,披着洁白素雅的雪装。1月7日晚,聂荣臻与周恩来、叶剑英、黄华一起,踏雪前去参加送别班威廉和克兰尔夫妇的晚餐会。班威廉夫妇是两三个月前从晋察冀到延安来的,他们准备从延安到重庆,然后回英国去。班威廉夫妇后来对此次与聂荣臻的话别,有一段观察很细致的描述:在这次晚餐席上,周恩来谈笑风生,讲了很多话,他殷勤劝我们喝一种特别的梨酒,他自己也喝了许多。聂荣臻将军则心绪阴沉,貌多思索。我们只觉得他们两位同样在真诚地担心着我们的安全,只是两人的反应不同。 当他们快要离席的时候,周恩来的话越说越多了,但他绝不提到我们南行的事,也不提到重庆为何不打电报来的话。至于聂荣臻将军,则真的忧容满面。他在河北向我们道别时是很快乐的,因为他知道我们会再碰见他,这一次他似乎觉得我们不会再见他了。我们以最热烈的声调喊着:"在北平再见!"也引不起他一丝笑容。他将我们的手紧握在他的双手里,异常激动地说:"再会! 愿上帝保佑你们!" 聂荣臻是个重感情而又性格内向的人,要与如此亲密的外国朋友分别--很可能是永别的感情是凝重的,他担心他们一路上的安危。 聂荣臻到达延安之后就参加了整风,而不是一下子就参加中共"七大"。 1944年1月上旬,他3次向中共中央书记处汇报了晋察冀的工作。据此,由任弼时、王若飞起草经毛泽东修改,发布了《中央对晋察冀分局干部扩大会议的指示》。指出:"六年来,分局同志及晋察冀全体干部党员和在边区的八路军指战员,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创造和坚持了晋察冀民主抗日根据地,是执行了中央的路线和所给予的任务,工作是有很大成绩的。"同时指出,在坚持持久抗战,准备与敌人熬时间方面,"还有若干不够的地方,需要我们加以去充实与改进"。"我们在思想上,还要有在最困难局面下和敌人熬时间的准备。这就需要我们避免轻敌速胜观念,要更加依靠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①在延安整风中,对6年来晋察冀的工作是肯定的,但是也提出种种批评意见。主要是批评聂荣臻有"轻敌速胜观念"。 聂荣臻1981年回忆说,当时,我强调过这样的意思:战争不会拖得很久了,胜利的曙光就在前头。这个说法,不是没有根据的。因为,历史上大规模的战争,一般都超不过4年。一场战争要牵扯到各个方面的条件,不会拖得太久。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到1943年整整6年了。从华北战场看,它已明显地显露出衰败的迹象。它还能再拖几年呢?1943年初,我们宣传过一个口号,叫做:"迅速打败希特勒, 1943年打败日本"。当然,这个口号先是根据中共中央1942年"七·七宣言"的精神提出来的。后来由于欧美迟迟不开辟第二战场,打败希特勒的时间推迟了,中央也改变了这个口号。 但从华北的实际情况看,提出这样的口号,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不单单是为了鼓劲,还有一个准备下一步的问题。胜利了怎么办?不能措手不及呀!有的同志批评说这是"轻敌速胜观念"。什么"轻敌速胜观念",6个多年头的战争,已经是相当持久了,哪里还谈得上"速胜"! 聂荣臻虽然受到非议,但仍然坚持这个观点。1944年8月,当他会见美军观察组的时候,也谈论起是否胜利在望的问题。美军观察组负责人戴维·包瑞德是这样描述聂荣臻的:"他相当客观地描述了他所负责的军队和地区,一点也不讲他自己,但是对国民党过多地使用了宣传性的生硬的语言。他看上去既橡一位普通战士,又像一位彬彬有礼、举止威严的人,具有经常参加社交活动者所具有的严谨作风。" "包瑞德上校",聂荣臻望着这位戴着船形帽的胖乎乎的美军校官,从容不迫地说道,"从1941年日军偷袭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算起,已经快3年了;如果从卢沟桥事变算起,日军在中国打仗已经有7年了。他们漂洋过海,在异国作战,困难是很多的,从各方面看,已经非常吃力了。在希特勒快要灭亡的今天,难道他们还能单独坚持很久吗?"①"不,将军!"包瑞德不太相信聂荣臻的话,"日军正出动几十万人,争夺从河南到广西的大陆交通线,而且进展相当顺利,特别是在东北还有约① 1944年1月11日,中央书记处的指示。 ①《聂荣臻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3月第2版,第557页。 50万精锐的关东军没有使用。日本人还可以打下去,战争还要再拖一段比较长的时间。难道不是这样吗?" 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了聂荣臻的看法是正确的,美军观察组的估计错了。不到一年, 1945年5月德国法西斯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投降。 在延安整风期间,聂荣臻参加了高干会议,讨论党的历史问题。在高干会议上,他做了《晋察冀军区六年来的工作简报》的报告,系统地总结了经验教训。而3个月以后,在远离延安的晋察冀,也召开了长达80多天的晋察冀分局高干会议。这个会议全面研究总结了晋察冀过去的各项工作,还是有成绩有收获的。但是会议开着开着,发展到针对聂荣臻进行点名批评,提出了诸如"试行志愿义务兵役制不对"、"演出《跟着聂司令员前进》是搞个人突出"、"晋察冀的军事路线有问题,有轻敌速胜观念"等批评。发扬民主对领导人提意见,无可非议,但后来历史的发展,证明聂荣臻是正确的。 {ewc MVIMAGE,MVIMAGE, !12300580_0379_1.bmp}1944年晋察冀高于会议上的不正确的做法,自然引起了干部之间的争论。这种争论,也带到了参加延安整风运动的晋察冀干部之间。在杨家岭,聂荣臻把原一分区三团团长纪亭榭找来,边喝茶边谈心。聂荣臻既严肃又温和地对纪亭榭说:"找你来谈,是提醒你在整风中要冷静。你那天在会上骂人是不对的。凡事应该摆事实讲道理嘛!" 绰号"纪大炮"的纪亭谢心直口快地说:"骂人不对,我承认。可是个别人采取攻击你的办法,在那儿活动要参加'七大',打个人的小算盘,这对吗?这个会我还得参加,还得辩论,要不没真理!" 聂荣臻端起茶杯,定神望了望漂浮在杯里的茶叶,深沉地说道:"晋察冀的工作,我的工作,并不是没有缺点和问题的,应该允许人家提出批评嘛。 即使有些意见提得不够准确,供我们参考也是很好的。同志之间意见不一致,可以通过讨论来解决,应该讲究方式方法。意见实在统一不了,可以让实践来证明谁是谁非。" 中央及时地发现了晋察冀分局高干会议的问题。毛泽东和刘少奇都作了指示,认为这个会议应该开,但是对某些问题处理过火了,不是那么实事求是,有些事情一时搞不清楚,留待将来再说。 "聂老总胸怀很宽广,度量大。"当时任四分区三十五团政委的傅崇碧后来说:"他从延安回来后,对那些提过他意见的人依然如故,仍然重用。" 后来,错误批判过聂荣臻的人,有的也深刻认识了自己的错误。 尽管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聂荣臻仍然对晋察冀的军民倾注着深深的爱。离开晋察冀愈久,他思念愈切,尤其是他的司令部住过的地方,更是令他魂牵梦绕。他特地从延安到洛河川去住了几天,视察、看望调到那儿进行生产的晋察冀的部队,看看他们打的窑洞,做的肥皂和养的猪。从晋察冀来的人到杨家岭看望他,不管男女老幼,他都非常欢迎和高兴。有的干部带着夫人和抱着怀里的婴儿来看望他,他高兴极了,把孩子抱过去掂一掂,亲一亲。 他还想念着抗敌剧社的队员们。他到延安时,特地把剧社创作的作品带到延安,推荐给延安的文艺团体演出,又把在延安看到的苏联话剧《俄罗斯人》、《前线》的剧本要来,让人带回晋察冀,供抗敌剧社排练。每逢夜深人静,他躺在窑洞里,一颗心总要飞越万水千山,回到那块他曾经战斗过6年、被他称为"第二个故乡"的晋察冀。 由于他一直担任着晋察冀根据地的领导工作,分局、军区和边区政府所处理的重大问题,一般都向他报告。后来,因为他离开的时间较长,所以晋察冀的工作,就靠留在那里的领导人处理了。1944年9月19日,聂荣臻与前来延安的萧克经过研究,并报经中央批准后,发布了成立冀察、冀晋、冀中、冀热辽4个二级军区的命令。 延安最有色彩的夜生活,当推在枣园举行的舞会,聂荣臻与中央领导人及各位高级将领一样,少不了要在枣园的灯光下翩翩起舞。聂荣臻极少喝酒,然而,1944年庆祝十月革命节时,他居然开怀畅饮,喝醉了。这次喝酒,醉的人很多,连毛泽东、周恩来都醉了。这是聂荣臻一生少有的两次醉酒之一,还有一次是进城后在苏联大使馆的宴会上。 1945年5月,中共中央提出了"削弱日伪,发展我军,缩小敌占区,扩大解放区"的指导方针。晋察冀军区坚决贯彻了这一方针,从5月中旬开始,先后在察南、雁北、冀中、热河、辽西等地对日伪军发起了攻势作战。至7月,共歼灭日伪军2万余人,扩大解放区21.1万多平方公里,人口增至2500万,把敌人进一步压缩到了铁路沿线及其两侧地区及少数重要城镇。胜利的消息不断传来,聂荣臻非常高兴,频致祝贺,使他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更显活跃。 1945年4月至6月,聂荣臻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当选为中央委员。5月9日,他在大会上作了《晋察冀党在执行人民战争路线中的经验教训》的发言①,指出:"晋察冀是执行了毛主席的人民战争路线的",这是"由于主力部队与地方游击队、自卫军的结合,由于我们和人民利益的一致,特别是因为我们与长期处在民族斗争第一线和有悠久民族斗争历史的晋察冀人民融合在一起的结果"。中共"七大"结束不久,党内开了个华北问题座谈会,聂荣臻出席了这个会议。华北会议的议题,是总结华北敌后抗战的经验教训,到后来,发展成对彭德怀的批判,主要是"百团大战"的问题。聂荣臻也受到了批评,并且作了检讨发言。但是,他对批判彭德怀的过火行为是有看法的。{ewc MVIMAGE,MVIMAGE, !12300580_0382_1.bmp}他认为整风的"重点应该是分清路线是非,至于每个同志在作战指挥或具体工作上有什么错误,有什么问题,那是次要的,同路线问题不能混为一谈,解决的方式也不能一样"。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聂荣臻经历了会议中和会议前后党内广泛开展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他认为,尽管整风审干中出现过偏差,尽管华北会议开得过份了些,但通过这一过程,使党的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提高了马列主义水平,分清了路线是非,使全党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也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矗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的喜讯传来,所有的中央领导人和高级将领们,全都狂喜地握手互致祝贺,准备团结起来向日本侵略者发动最后一战。聂荣臻8月10日与萧克、刘澜涛致电晋察冀分局,命令全区部队立即向平津等大城市进军,接受日伪军投降,如遇抵抗,应进攻歼敌。并命令冀热辽抽主力几个团由李运昌率领向辽宁进军,尽早与苏联红军会师。{ewc①原件存中央档案馆。 8月15日,日本法西斯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至此获得了最后胜利。延安宝塔山下,延河两岸,一片欢腾。聂荣臻望着载歌载舞庆祝胜利的延安军民,感慨万千,归心似箭。 分类:共和国人物 书名:聂荣臻传 作者:中央文献研究室 |
- Details
- Category: 聂荣臻传
43章 回延安 1943年初夏,一个令人义愤填膺的消息烧灼着聂荣臻和晋察冀边区军民的心:国民党反共顽固派以60万兵力图谋进攻陕甘宁边区,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7月15日,在花山北面树林里召开了边区"制止内战,挽救危亡大会"。 会上,聂荣臻面对参加会议的万名军民,慷慨陈词,号召边区军民动员起来,为保卫陕甘宁边区而斗争。8月1日,聂荣臻又在军区直属队庆祝建军节的集会上指出:在抗战即将胜利的前夜,中国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想独吞抗战胜利果实,我们必须"谨防扒手",绝不能再让其重演"四·一二"政变故伎。 为了应付敌后斗争持续紧张和经济上日益困难的局面, 1943年6月,聂荣臻发布了"关于精减机关及直属队的命令"。总的精神是:精简机关,减少非战斗人员,精简下来的人适合作战的充实战斗连队,要求达到战斗人员占73.79%,非战斗人员占26.21%。同时聂荣臻致电八路军参谋长叶剑英,建议将编余人员送往延安学习或另行分配工作。毛泽东8月5日致电聂荣臻,非常赞同他的这一决策,并说:"毫无疑义,你们应实行精简,在这个政策上迟疑不决,就将遇到不可克服的困难??目前你们应即决心减去三万,只留五万??如果明年更困难,再准备从五万中减一万。"同一天,毛泽东又致电聂荣臻:吕(正操)部六千西移不变,另从北岳区调四千西移,冀中将来需要时从北岳区调去。你们要下决心减去三万人,否则民困军疲,将来很危险,只要能保存三万精兵(包括游击队)就是了不起的成绩。中央已决定你来参加七大,望迅作布置早日动身。 毛泽东在电文中提到的"西移",指的是调晋察冀7个团去晋绥军区。 晋察冀军区遵照中央的指示,经过多次精简,总兵力已由原来的12万人降至8万人,现在中央又要求再减去3万人。至于要聂荣臻到延安参加中共"七大",对他来说,能有机会回一趟延安,见见久违了的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和各位中央领导人,当面聆听他们的指示,自然是一大快事。 "你们给我拿烟袋来。"聂荣臻一高兴,就想抽烟。他抽旱烟,他的警卫员则随随便便地当着他的面,从他的抽屉里拿出纸烟来抽。一位从下面部队来的领导干部不解地问聂荣臻:"他们怎么这样随便呀?我们在你面前可是不叫坐不敢坐的。"聂荣臻风趣地回答:"我的命都在他们手里,自己的同志,朝夕相处,应该随便点。" 聂荣臻要走的消息,是严格保密的,只有极少数人知道。知道内情的人,都不免担心:司令员走了以后,晋察冀军区的工作怎么开展?以往反"扫荡"时,哪怕情况再危急,只要说一声"三○一"在,人心就稳住了。长期以来,聂荣臻被人们看作是晋察冀党政军的主要领导核心。他走了,留下的领导人自然感到肩头的担子重了。 8月12日,中央政治局指示:聂荣臻为中央晋察冀分局书记,程子华、刘澜涛为副书记。聂荣臻去延安期间,由程子华代理分局书记、军区政委,萧克代理军区司令员。夏日炎炎,聂荣臻紧张而又有条不紊地做着临行前的移交和准备工作。因为萧克得了急性肺炎,发高烧,起不了床,得把他抬到柿子树下来,才能开会,所以聂荣臻只能主要向程子华移交,介绍了军区全面的情况。在交待工作时,聂荣臻着重讲了毛泽东8月12日的电报指示。聂荣臻说:"毛主席在那份电报中批评我们晋察冀,在拥政爱民和推广'吴满有方法'方面工作做得不好。说我们'军队干部对党政民的一种骄气、傲气必须深刻检讨,开展自我批评,才能使军队与党政民打成一片更好地对付敌人。'关于'吴满有方法',毛主席指出,'就是劳动互助,深耕,多锄草,多施肥,多开荒'。毛主席的指示很对。所出现的问题,首先我要负责,希望留下的同志注意纠正这方面存在的问题,把拥政爱民工作持久地开展下去,不宜搞突击;至于生产方面,我们贯彻时要注意,华北的某些地方不宜开荒,否则水土流失,会带来新的问题。"在谈到干部问题时,聂荣臻说:"绝大部分干部都是很好和比较好的。有些干部有毛病,要抓紧教育。干部问题是关键问题,要抓住不放。" 使聂荣臻忧心如焚的,是萧克发高烧的病因为没有特效药,病情越来越严重了。他把分局城工部长刘仁找来,说:"你无论如何,下死命令,也要叫咱们的关系从北平买些退烧的特效药来!"后来,地下党的同志冒着生命危险,从北平搞出了一些特效药,设法送到了花山,这才挽救了萧克的生命。 8月27日,聂荣臻告别花山,告别军区机关和分局、边区政府的主要领导人,和吕正操率领的赴陕甘宁边区的一支部队一起出发了。与他同赴延安的有边区新增补的中共"七大"代表:边区行政委员会副主任胡仁奎、北岳区党委的郑天翔、军区组织部长王宗槐,张瑞华,还有程世才、刘杰、张晓东、赵汉、王凤斋等人,此外还有卫生所所长陈连生及3名警卫员。聂荣臻满以为到延安去开完中共"七大",不久就会回来的。军区和分局、边区政府的主要领导人都没有远送,因为连他们也没有料到,聂荣臻这一去不是两个月,而是整整两年。 决定赴延安以后,作战科按聂荣臻的要求赶制了一份准备带到延安给中央首长看的敌我态势图,并且选定了赴延安的路线。从花山出发到延安,要通过敌人几道封锁线,随时都有被敌人发现而遭受袭击的危险。抗大二分校一批干部赴延安过同蒲路时,就遭到敌人袭击,伤亡了不少人员。作战科选择的路线,是从正太和同蒲两条铁路线中间的大山中穿过,这样走,可能会出乎敌人意料。聂荣臻同意了这条行军路线。为了便于在多山的地区行军,聂荣臻的警卫员特地将他的一匹大走马与罗文坊的大走骡对换,那匹大走骡是从军区骑兵团调来的,爬起山来相当利索。这样,聂荣臻在赴延安的长途行军中,既有一匹红毛白顶门的好马,又有一匹大走骡,行动就方便多了。 行军不几天,据侦察报告,聂荣臻西进行动似已为敌人察觉! 当然,日军并不知道西进者为何人,只知道有八路军部队往西开拔。如果一旦发现是如此高级的八路军将领要过铁路,那么,冈村宁次是会不惜血本,调动大军来围追堵截的。毛泽东在聂荣臻动身之前,曾电示他要带上一支有足够人数的护卫部队,以保证路上安全。现在,与聂荣臻一起准备通过敌人封锁线的,有吕正操率领的两个团,还有二分区司令员郭天民带的护送部队,共有数千人,在地面战斗中是不容易吃亏的。 聂荣臻与吕正操商量之后,决定从代县到阳明堡之间穿越同蒲路。西进路上,行军队伍通过之处,是惨遭敌人"杀光、抢光、烧光"的无人区,但见残墙断垣,土地荒芜,坟包累累,惨不忍睹。聂荣臻听说过无人区的惨状,但从未亲眼目睹过。此时此刻,他的心情是多么沉痛和愤怒。二分区成立以来,就是敌人围攻、"扫荡"的重点地区之一。他们历经艰辛,英勇顽强地与敌人斗争,经常付出沉痛的代价,歼灭了大量日伪军,一次次粉碎敌人的图谋,在同蒲路方向屏障了边区党政军领导机关的安全,配合了其他分区的作战行动。现在看到无人区的惨状,更增添了聂荣臻对二分区指战员、党政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崇敬心情。他在见到郭天民和其他二分区领导人时,用紧紧的握手表示敬意和慰问。 在郭天民的陪同下,聂荣臻到达了龙王堂。在这个多次被敌人的铁蹄践踏的山村里,聂荣臻被安排住在一间未被烧掉的小房子里。为了迎接军区首长的到来,二分区四区队区队长曾美想方设法搞了个土豆炖羊肉来招待司令员。聂荣臻和大家席地而坐,边吃边谈。他向曾美详细了解部队的被装、伙食、医疗等方面的情况。当他听说由于敌人封锁,粮食很缺乏,干部战士们只能吃野菜拌黑豆时,他心疼地沉默了,曾美好心为他准备的饭菜他怎么也吃不下去。 "毛主席号召我们自力更生,开展大生产,这是我们克服困难的根本办法。现在是如此,将来也是如此。"聂荣臻沉思片刻,放下碗筷亲切地对郭天民和曾美说:"应该告诉战士们,现在胜利在望,可是还有许多困难,要靠大家一齐动手克服。你们虽处游击区,战斗也比较频繁,但是只要妥善安排,也能搞些生产,解决生活困难问题。你们这一带羊毛很多,能不能搞点编织,以解决过冬的问题?" 郭天民和曾美大受启发,连连点头。后来,他们的生产搞得热火朝天,不仅解决了过冬的服装问题,还大大改善了伙食和医疗条件。毛泽东在《游击区也能够进行生产》的文章中,表扬了二分区大搞生产,自力更生解决困难的精神。 日军独立混成第三旅团就住在离龙王堂不远的崞县。此地不可久留。聂荣臻一行从龙王堂出发西行,沿紫荆山小路下山,顺着大山深沟到达皇家庄,穿过庄稼地到达滹沱河畔,利用黄昏渡过了河。聂荣臻位于两个团部队的中间,骑着大红马从阳明堡与崞县王董堡之间穿过了敌人封锁线。曾美的四区队严阵以待,在两侧监视着敌人。曾美指着东北方向的一片庄稼地,向聂荣臻介绍说:"司令员,你还记得火烧阳明堡日军飞机场的事吧?就在那儿,现在成了一片庄稼地了。"聂荣臻回答:"记得,是陈锡联那个团打的。" 当天晚上,护送聂荣臻的部队与阳明堡的敌人发生了一场小规模的战斗。但是,敌人并未发现有八路军的大部队通过封锁线,更不知道是聂荣臻从这儿路过。午夜之后,聂荣臻与行军队伍到达炭峪,晋绥二分区派出的接应部队已恭候多时了。郭天民、曾美敬重地以军礼向聂荣臻告别。聂荣臻再次与他们紧紧地握手,以示感谢。 过了同蒲路,就进入晋绥军区。此时贺龙、关向应已去延安。留下的领导人搞了个四菜一汤来为聂荣臻洗尘。聂荣臻在一二○师驻地休息了两天,并于9月12日致电萧克、程子华:过同蒲路时听部队汇报,铁路沿线日军已囤积了大批粮食,但兵力不多,据此推测,敌人又开始准备"扫荡",而且"扫荡"的时间可能比以往长,应按这个特点作好反"扫荡"与保卫秋收的准备。 告别晋绥军区的领导人,聂荣臻与行军队伍沿着一条羊肠小道,向一座叫黄草梁的高峰进发。聂荣臻和普通战士一样,徒步登山。他的一匹马和一匹骡驮着他和张瑞华的军被、冬夏军服及两箱带给中央的贵重药品。五六个交通员则用缴获的日本牛皮背包背着送往延安的法币。黄草梁的半山腰,玉带般地缭绕着白云,聂荣臻沿着陡峭的山路攀援,最后竟行走在云彩上面了。 爬上山顶之后,地势反而显得较为平坦,他回头望着黄草梁上云中走马的情景,一种人在画中游的新奇之感油然而生。有人对聂荣臻说,今天是农历8月15中秋节咧!聂荣臻高兴地说:"想不到咱们在黄草梁上过八月节!" 在这只有几户山民的大山上,拿什么东西来过中秋节呢?炊事员何万里颇有点秘招,变戏法似地找到了一点莜麦面饼和山药蛋。聂荣臻边吃边赞叹:"比月饼还好!" 一轮壁玉般的圆月,将清辉洒满了黄草梁。或坐、或立、或卧的八路军指战员们沐浴在如银似水的月光之中。聂荣臻和他麾下的将士们在一瞬之间,仿佛远离了血与火的战场,置身于人间仙境,许多人都被这高山之巅的中秋夜景迷住了。聂荣臻和张瑞华并肩站着,双双仰头望着明月,默默无语。 是啊,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俩又思念起丢失在上海茫茫人海中的独生女儿来了??。 分类:共和国人物 书名:聂荣臻传 作者:中央文献研究室 |
- Details
- Category: 聂荣臻传
45章 回到晋察冀 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要聂荣臻尽快回到晋察冀主持工作。1945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决定将中共晋察冀分局改称晋察冀中央局。8月23日,他列席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26日政治局又开了一次会。这两次会议的基本精神是:(1)国民党反共本质不会变,全党全军必须有所警惕,但由于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的制约,中国会出现暂时的和平局面,会议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并决定毛泽东、周恩来去重庆进行和平谈判;(2)放弃占领大城市,力争占领中小城市和乡村;(3)东北四省先派干部去,因受中苏条约影响,部队是否去视情况发展再定,当前要建立强大的热河基地。 9月,中央决定全力争取东北。对争 取占有东北这个大局,聂荣臻早在"七大"听毛泽东作会议总结时,就有深刻的印象。毛泽东当时说:"东北四省极重要,有可能在我们的领导下。 有了东北四省,我们即有了胜利的基矗现在我们的根据地还不巩固,没有基础,有了东北,即有了巩固的基矗"①聂荣臻坚决服从中央要他回晋察冀工作的决定,而且决心贯彻中央决定,尤其是着眼在占有东北这个大局。 1945年8月26日,晋察冀军区的《阵中日记》记载:中央聂电,据报张家口已经解放,详细情况请告,并请查张家口机场在何处,是否为我们控制,此间有飞机一架可利用飞至张家口。军区对聂荣臻电报很快作了答复:在灵丘修建一个临时机场,可供飞机降落。并告知了地空联络的标记和信号。 9月9日,一架美军C-46型飞机从延安机场起飞。西北黄土高原秋高气爽,晴空万里。飞机的发动机轰隆隆地响着,在四周山峦上响起回声。聂荣臻坐在飞机上,从弦窗向下了望。那熟悉的边塞山城,那巍峨的宝塔山,那弯弯的延水河,那陕北高原所特有的雄浑景色,全都迅速地向后退去,变孝变淡。 那架飞机是前不久飞到延安的,为的是到晋察冀接美国飞行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空军对日作战,一些飞机被击落,跳伞的飞行员落到了各个解放区。聂荣臻曾对美军观察组的成员说过:"你们的人降落在离开铁路5公里到10公里的地方就安全了,只要说清是美国人,会得到保护的。"从那以后,一些美军飞行员散落到晋察冀。现在,聂荣臻正好搭乘接他们的飞机返回。 和他同乘一架飞机回晋察冀的有刘澜涛、萧克、罗瑞卿、郑维山、李一氓,还有日本共产党主席冈野进(野板参三)等。郑维山第一次乘飞机,聂荣臻提醒他系好安全带。{ewc MVIMAGE,MVIMAGE, !12300580_0386_1.bmp}飞机的飞行高度只有3000多米,能够看清地面的村庄小路。当飞临太行山空域时,颠簸得十分厉害。郑维山完全昏了过去,要不是聂荣臻提醒他系好安全带,非从椅子上跌落下来不可。 眼看就要飞回晋察冀投入新的战斗了,聂荣臻的心情有欣慰,也有忧虑。 1944年7月1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整训军队的指示》。指示指出:"要担负最后驱逐日寇出大城市与交通要道,并对付可能的突然事变,非有一倍至数倍于现有的军事力量不能胜任。"可晋察冀的某些人,在此之后,①《毛泽东年谱》中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601页。第四十五章回到晋察冀却仍在批判"轻敌速胜观念"。后来虽说晋察冀的总兵力已经发展到上百个团,但大多是抗战胜利前夕突击组建的部队,战斗力一般较差。如果1944年时,就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加强主力,注意发展部队,加以武装和训练,那抗战胜利时,部队的战斗力就可能是另一种情况。华东、太行就抓住了那个宝贵的时机。在延安时,聂荣臻和刘伯承、邓小平、陈毅交谈过。华东、太行那里已经在收拢和集结主力部队,准备迎接新的形势了。 聂荣臻后来说:你不做准备,日本投降了怎么办?那时我们在延安经常谈这个问题。真正打仗还在后头。日本投降以后,因为国民党那么多的军队根本没有怎么用,在财政上、武器上,美国人大力帮助他。而那个时候,我们是相反的,跟形势是相反的,部队分散,没有补充,所以后头打绥远就没有把握,日本投降以后就措手不及,没有多少准备。在这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新的历史关头,聂荣臻在飞机上思索着。他俯瞰着长城内外的壮丽山河,不能不感到肩上责任的沉重。 在飞机即将降落的灵丘机场上,跑道两端早已铺上作为记号的宽幅白布,各摆成一个英文V字,尖端指向跑道。跑道边上还烧了一堆火,为的是便于飞机降落。 飞机盘旋之后开始下降,跑道清晰地映入视野。机轮在跑道上触地了,飞机重重地一震,于是,聂荣臻那颗炽热的心,也重重地落在了他告别了两年的晋察冀的土地上。 聂荣臻下飞机后,与前来欢迎的人热情握手,互致问候,还在飞机旁与被营救的美军飞行员合了影。然后骑马到了涞源,接着乘汽车到下花园,再乘火车直奔张家口。到达张家口时,已是薄暮时分。古老的山城沐浴在一片夕阳的斜晖中。 一到张家口,聂荣臻就住在东山坡原日军根本博司令部所在地。这里是一片日式的房子,平房,小院,推拉式的门窗,院落之间被整齐的道路隔开。 每个院里都有树木,在习习的秋风里摇曳着,迎接新的主人。 聂荣臻在这个小院子里开始了繁忙的工作。中共中央决定他任晋察冀中央局书记,并继续担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萧克任副司令员,刘澜涛、罗瑞卿任副政委,唐延杰任参谋长,朱良才任政治部主任。 晋察冀是连接陕甘宁、晋绥、晋冀鲁豫与东北地区的重要枢纽,是避免解放区战场被国民党军东西、南北分割的重要战场之一。所以中共中央在1945年9月19日发布的指示中指出:"完全保障察哈尔全境、绥远大部、山西北部及河北一部,使之成为以张家口为中心的基本战略根据地之一。" 那时,边区周围的形势是相当严峻的。蒋介石为发动反革命内战作准备,从9月到11月,国民党军在美国帮助下,用军舰和飞机把6个军、17个师,共15万军队运到华北,在日伪军配合下占领了北平、天津、石家庄、保定、山海关等重要城镇,成立了"北平行营"。在张家口西面,第二战区阎锡山部占领了大同、太原,第十二战区傅作义部占领了归绥、绥东、绥南。这样,以张家口为中心的晋察冀周围就有国民党军队43万之众,边区正面临着东西两面遭夹击,与西北、东北战略区的联系被切断的危险。 与此同时,国民党还拼命向东北运兵,与中国共产党争夺东北。1945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和部署的指示》。{ewc MVIMAGE,MVIMAGE, !12300580_0389_1.bmp}面对晋察冀的态势,和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一系列指示精神,聂荣臻采取了如下步骤:第一,在全面内战爆发的前夕,中央的战略方针是:先把东北拿下来,作为我们巩固的根据地和可靠的后方基地。国民党的战略重点,也是抢先占领东北。在这种形势下,中共中央从各解放区抽调部队,向东北挺进。山东解放区,罗荣桓统率的7个师6万人跨海北进。新四军由黄克诚率领第三师3万人从陆上千里进军。8月12日,中共中央指示晋察冀分局,"我晋冀、平北、冀东三区部队务速分兵北进,迎接外蒙军及红军"。①晋察冀与东北毗邻,所调部队自然应当先期到达。身在延安的聂荣臻随即命冀热辽军区抽调8个团又1个营,共1.3万多人,外加2500名地方干部,由冀热辽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李运昌率领出关,协同东北抗日联军,配合苏军对日作战。9月10日,聂荣臻到达晋察冀的第二天,又发布了"冀热辽部队进驻承德、赤峰及山海关至沈阳线"的命令。至9月底,在兄弟军区部队到来之前,李运昌等就率部配合苏军解放了辽宁、热河全省以及吉林、黑龙江的西部地区,接管了这些地区的城市,初步建立起人民政权,部队迅速扩展到10万多人,组成10个步兵旅、2个炮兵旅和若干独立团。后来李运昌返回热河的时候,只带回3个步兵旅和1个野炮团,把大约5万人交给了东北民主联军。 第二, 10月2日在张家口召开干部会议,统一思想。当时在干部中的思想偏差主要表现为:一是因为蒋介石抢夺胜利果实,气愤急躁;二是认为和平已经到来,盲目乐观。聂荣臻在会上讲了话。他说:"反和平的反民主的势力正在积极地向我进攻,我们必须为和平民主而战斗,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要夺回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经济上的既得利益,我们必须为巩固我们的胜利而战斗。因此,一切盲目乐观心理??天下从此便可太平的心理,是不对的。 我们目前正处在历史的最紧要的关头??我们必须坚决地进入斗争中去,以不懈怠的继续斗争,来巩固与扩大我们的胜利。"这次会议,是对晋察冀党政军民的思想动员。 第三,在军队部署上,因接收和占领大城市已不可能,遂将力量转向解放中小城镇。8至10月份,先后解放60多座中小城镇,歼灭日伪军3万多人。{ewc MVIMAGE,MVIMAGE, !12300580_0391_1.bmp}第四,遵照中共中央9月21日关于编组野战军、以适应高度机动作战的指示,集中整编部队。这是他在延安一直到归途中萦绕于怀的最为重大的课题。在很短的时间内,他把冀察、冀中、冀晋、冀热辽军区的主力部队各编2个纵队,共8个纵队、23个旅,约20万人,分属第一野战军和第二野战军。 第一野战军下辖4个纵队,由他直接统辖,西出绥远反击傅作义的进犯;第二野战军,下辖4个纵队,加上准备进入东北而留在热河地区的晋冀鲁豫第一纵队,共5个纵队,着重向北作战,以确保华北与东北战略区的陆上通路。 他还将冀中、冀晋、冀察、冀热辽军区的地方部队编成独立团或县大队共10万多人,负责各所在地区的作战。 这一切都进行得迅速而有效。但新整编的部队不少指战员还穿着便衣,缺乏训练,武器庞杂不一。三纵队司令员杨成武回忆说:数百股游击队从冀中平原上集中起来了,他们甩掉头上的白毛巾,丢下自行车,走入了长长的队列,在进军途中改换了军装,补充了轻重机枪和迫击炮,以营或连为单位按口径调整了步枪,通过教育批评了家庭地域观念和游击习气,树立了不怕①《毛泽东年谱》下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3页。 远征、不怕进山、不怕吃苦的思想。 在战略转变的历史时刻,把这样一支部队上升为主力部队,需要花很多气力。那一阵子,聂荣臻忙得不可开交。他对指挥员要求尤其严格。在一次远征作战中,有两个旅的主官留在根据地,叫副职率领部队上前线,他对这种不尽职守的行为毫不客气,批准了对这两个主官的处分。尽管他们都是老红军,过去立过不少战功,但聂荣臻没有留一点情面,向游击习气浓厚的干部敲了警钟。 分类:共和国人物 书名:聂荣臻传 作者:中央文献研究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