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主题阅读【文集文稿、文集、传记、回忆录、研究资料大汇总】

dsbj102
dsbj102
dsbj102
dsbj102
dsbj102



3.知彼知己:不要看轻这句话(读孙武《孙子兵法・谋攻篇》)






  知彼知已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摘自《孙子兵法・谋攻篇》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有一种人,明于知己,暗于知彼,又有一种人,明于知彼,暗于知己,他们都是不能解决战争规律的学习和使用的问题的。中国古代大军事学家孙武子书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而说的,包括从认识客观实际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我们不要看轻这句话。

  ――摘自毛泽东1936年12月《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见《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182页)

  从这点上看,战争就是两军指挥员以罩力财力等项物质基础作地盘,互争优势和主动的主观能力的竞赛。竞赛结果,有胜有败,除了客观物质条件的比较外,胜者必由于主观指挥的正确,败者必由于主观指挥的错误。我们承认战争现象是较之任何别的社会现象更难捉摸,更少确实性,即更带所谓“盖然性”。但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因此,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错误由于对彼己的无知,战争的特性也使人们在许多的场合无法全知彼己,因此产生了战争情况和战争行动的不确实性,产生了错误和失败。然而不管怎样的战争情况和战争行动,知其大略,知其要点则可能的。

  ――摘自毛泽东1938年5月《论持久战》(见《毛泽东选集》

  第2版,第2卷,第490页)

  [解析]

  毛泽东认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高度概括了战争的指导规律,它的科学价值超出了军事科学的范围,具有深这的哲理,是《孙子兵法》的精华所在。孙子是在“不可取于鬼神”(《用间篇口的反天命思想指导下,提出这个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著名命题的。他看到战争是生死搏斗,要达到“自保而全胜”(《形篇》),必须全面掌握情况,只知己不知彼是不行的。但孙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是不自觉不彻底的。毛泽东用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的思想改造了孙子这个著名命题并赋予新的含义:其一,揭示战争作为特殊的社会运动形式,有着内在的规律性,是“一种必然运动”,人们是可以认识它的,由此战争胜负也是可知的。其二,战争的认识对象包括敌我两个方面。要如实地反映敌我情况,必须去掉明于知己暗于知彼或者明于知彼暗于知己的片面性,把了解整个战争贯穿在“学习和使用”的全过程。其三,战争双方各自的情况是发展变化的,要着眼于各自的矛盾特点,摸透彼此的长处和短处,掌握战争主动权。经过毛泽东的批判改造,“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个命题就成为“科学的真理”了。

  具体说来,军事指挥员怎样才能做到“知彼知己”,从而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呢?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毛泽东对孙子的这句话作了充分的发挥。他说,要成为“百战不殆”、智勇双全的优秀军事家就要熟悉敌我双方的各方面的情况,找出其行动的规律,并且应用这些规律于自己的行动。“指挥员的正确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子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联系起来的思索。指挥员使用一切可能的和必要的侦察手段,将侦察得来的敌方情况的各种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然后将自己方面的情况加上去,研究双方的对比和相互关系,因而构成判断,定下决心,作出计划”,然后实施计划。毛泽东还进一步发挥说,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地修改计划,“当执行某一计划时,从开始执行起,到战局终止,这是又一个认识情况的过程,即实行过程。此时,第一个过程中的东西是否符合子实况,需要重新加以检查。如果计划和情况不符合,或者不完全符合,就必须依照新的认识,构成新的判断,定下新的决心,把已定的计划加以改变,使之适合于新的情况”。经毛泽东的阐发,孙子的“知已知彼”思想融入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认识论,成为独具特色的中国军事认识化。
dsbj102

Add comment


Security code
Refr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