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主题阅读【文集文稿、文集、传记、回忆录、研究资料大汇总】

sbj014
sbj014
sbj014
sbj014
sbj014



访李树庭――文如其人书如其人






  李树庭

  李树庭 1946年9月出生于湖北天门市胡市镇六合村。现任天门市《天门报》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国书协湖北分会会员、湖北省书学研究会理事。出版有《毛泽东书法艺术》、《毛泽东书法墨迹鉴赏大观》等。

  初识李树庭,还是1991年初夏在北京西山的一处招待所里。那时他的《毛泽东书法艺术》已出版。闲谈中还知他对中国的茶文化有研究,只是当时时间匆促,未讨一杯好茶喝。现在有关于毛泽东书法艺术一题,又想到李先生,然而路途遥遥,不得机会,只能笔谈。

  访问人:现在对毛泽东书法艺术的研究,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李树庭:1976年9月毛泽东故去后,对于他的思想的研究迄今已涉及到方方面面,无论深度和广度,都已达到相当规模。近年内,对于他的书法的研究,也开始形成高潮,北京、湖北、湖南、河北、四川、浙江、山东等地,相继推出大部头;更有热心者,酝酿成立毛泽东书法研究会,创办毛泽东书法研究丛刊,举办毛泽东书法学术报告会,举办毛泽东书体书法展览,大有“毛书热”的势头。

  访问人:毛泽东的书法艺术在当代书坛上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位?

  李树庭:关于这个问题,我想从两个方面谈。一方面,毛泽东是当代中国书坛在继承的基础上,跳出藩篱,锐意创新,追求个人艺术解放,形成独特风格的第一人。要学书,必须讲继承,没有继承就谈不上书学修养,更谈不上发展和创新。毛泽东的书法就有二王的秀逸、孙过庭的俊拔、张旭的狂韵、怀素的放肆、苏黄的深厚、董其昌的洒脱……,极尽法度,不失变化。但是,要学书,又必须讲究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风格,也谈不上继承了。然而,唐代大书法家李北海(邕)曾经说:“学我者病,似我者死”。这里就有一个“似是非是、不是又是、是与不是”(李尔重论毛泽东书法语)然后“自成一格”的问题。毛泽东的书法正是在这方面实现了突破,他的书法在早期一个不长的时间内为继承传统打下了基础后,即跳出常轨,另树一帜,一反以方笔入手的常规,而以圆笔入手,开始创新;继而,他又以侧势结字10余年,这在中国当代乃至整个中国书史上又属罕见;随之,他又一举跳出碑、帖兼习的遗风,专习帖学,从书体、书具、结字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尝试,终于熔铸出自己奔腾流畅、俊丽洒脱、别具风采的书体,毛泽东的这一非同常人的书法历程就奠定了他在中国书坛的基础。另一方面,毛泽东的书法及其实践开辟了以书法艺术表现丰富的现代生活的广阔天地。中国汉字,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中国书法艺术,又是表现丰富社会生活的形象载体。然而,数千年来,书法只是士大夫阶级的专利,如虞世南、董其昌;只是帝王将相的专利,如李世民、宋徽宗、蔡襄;他们所表现的只是对封建统治者的粉饰,如颜真卿 (毛泽东直至晚年亦不爱颜体也出于此)、赵子昂;只是对剥削阶级的曲意美化,如蔡京;只是对才子佳人花前月下情感流露的线条表现,如唐寅等等。时至今日,仍有书法界知名人士认为,书法不可能表现时代,不可能反映时代精神。毛泽东打破了传统的禁锢,无论是他的书法的内容还是书法作品的流向,都充分反映着时代脉搏,充分服务于现代生活,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鼓励人民奋发向上,为创造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的一种有力武器,一种得心应手的工具,一种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手段。1946年8月,毛泽东得知刘、邓大军六天以五万兵力歼敌四个旅的捷报后,兴奋得卷起袖子,饱蘸浓墨,尽情挥洒:“庆祝大胜利,增强我信心!凡能歼敌有生力量者,均应奖励之”,字越写越大,如江海奔流,龙飞凤舞,仅这一墨迹就给前方将士极大鼓舞。此外,我国淮河、海河的治理,青藏、康藏公路的建筑、荆江分洪、葛洲坝工程的完成等等许多生动的事例,无不与毛泽东的书法墨迹相联系。

  访问人:说毛泽东是书法家,应该不算什么问题了?

  李树庭:关于毛泽东能不能称为书法家的问题,我浅薄地认为,构成书法家的条件,不仅仅是因为某人的字写得好,还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条件:一是有没有深厚的书法艺术修养。毛泽东从八岁开始学写毛笔字起,至1976年逝世,其间七十余年,波澜壮阔,吒咤风云,不忘临池,仅他书房中所存的拓本及影印本的碑帖即达600余种,经他披阅临写过的就有400多种,其修养不可谓不深厚;二是有没有传世的有影响的墨迹。目前,除去民间珍藏的毛泽东书法里迹外,仅中央档案馆珍藏的毛泽东墨迹即达数万件,其中建国前的就有9,060件;毛泽东逝世后,国家正式出版的毛泽东的墨迹即有6个版本共搜录刊载书法墨迹近千件,这些书法作品都属于传世的有影响的墨迹。三是有没有系统的书学思想,毛泽东对于书法理论,虽没有专门论著,但在他的一生中,对书法理论、书学思想也发表过不少精辟独到的见解,这些思想,是他整个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我们民族书学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遗产。这些思想大致有八个方面:关于书法必须为时代服务、为社会服务的观点; (见《毛泽东书信选集》、《红墙内外》);关于重视书法理论和书史研究的观点 (见《毛泽东的书房》第9页)、《毛泽东书信选集》);关于重视书法的筋骨和灵魂的观点 (见《红墙内外》第150页);关于书法可以修身养性的观点(见《毛泽东书信选集》第610页);关于对历代书法碑版法帖的保护、收藏和鉴赏的观点(《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红墙内外》);关于学书必须广采博取、穷而后工的观点(见《书法报》1985年6月26日);关于书家必须自以为非的观点(见1987年第7期《知音》、《毛泽东书信手迹选》);关于学书必须先从楷书学起的观点(见《学习毛泽东》)等等。毛泽东具备了上述条件,因而,他理所当然地是当代杰出的书法家,这是不容置疑的。

  访问人:毛泽东书法有哪些特点和风格?

  李树庭:毛泽东的书法分为早期(1915―1935年)、中期(1936―1949年)、后期(1950―1969年)和晚期(1970―1976年)四个时期。早期书法的特点分纵长型、扁平型、方整型三类。如1908年的还书便条(见《老一辈革命家手迹选》)属纵长型;1919年9月5日给黎邵西的信(见《毛泽东书法艺术》)属扁平型;1912年的《商鞅徒木立信论》墨迹(见《中央档案馆丛刊》属方整型。

  中期书法的特点是前段扬左抑右,如1937年11月27日给文运昌信的墨迹 (见《毛泽东书信手迹选》),就是这一类型的代表作。后段扬右抑左,如1945年10月4日给柳亚子信的墨迹(见《毛泽东书信手迹选》)就是这一类型的代表作。

  后期书法的特点是由侧势结体改为正势,1949年至1954年这一时期的书法反映了这一特点;由正势结体改行书,1954年到1958年这一时期的书法反映了这一特色;继而由行书向草书发展,1958年到1966年以前的书法绝大部分为草书。晚期书法的特点是由草归行,内行归正。

  其风格大体是早期讲究形质,中后期讲究气韵,晚期复归自然。其风格可用奔放、流畅、洒脱、清劲来概括。如60年代手书(千里江陵一日还》墨迹、1961年11月手书高启梅花诗等一类则属于奔放流畅的杰作;1958年9月为安徽大学题写校名的附信(见《毛泽东书法艺术》)和1950年12月为《瞿秋白文集》的题词(见《毛泽东题词墨迹选》),可以作为洒脱清劲的典范墨迹。

  访问人:毛泽东书法的大概经过了一个怎样的发展演进过程?

  李树庭:毛泽东书法的发展演进过程是一个随着书法家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条件、书家心神情绪、不同时代的不同书风等因素的变化而逐渐演进的长期的复杂的过程,这种演进有时表现得比较急骤,有时又表现得比较缓慢,往往呈现跳跃式、波浪式、回复式等形式。如毛泽东早期的书法就是一种跳跃式演进,比较急骤;中期和后期的书法却是一种波浪式的演进,比较舒缓;而晚期也包括中期的某个阶段的书法则是一种回复式的演进形式。这个问题我在前面两个问题中都间接的涉及到,这里就不必重复了。

  访问人:那么,你从毛泽东的书法中看到了怎样的一个毛泽东?

  李树庭:关于这个问题,我只能从与书法艺术相关的方面去谈,我没有对毛泽东作离开书法艺术之外的全面研究,因而也不敢妄加臆断。

  清代书法理论家刘熙载在《书概》中说过,书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这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书家的字;反映了书家自己的学识、才华、志趣、人品,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学如其人”、“书如其人”。因此,从毛泽东七十余年的书法实践中,至少可以反映出毛泽东的如下品格。

  毛泽东是一个追求个人艺术解放、不受任何羁绊的人。毛泽东作为革命家,他是旧的传统秩序和规范的不屈不挠的挑战者、叛逆者和反抗者。作为艺术家,他终身追求个人艺术解放,勇于打碎羁绊。习字的传统程式是以方笔入手,他偏偏从圆笔入手;结体的传统程式是正势,毛泽东却取侧势,完全不受这些传统程式的束缚。这种超常规的艺术轨迹又是同他那种叛逆、挑战、反抗旧世界的刚毅与顽强的性格相一致的。

  毛泽东又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进取、不断创新的人,尽管毛泽东在指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中有过不少失误甚至错误。但他的思维和观念始终是向上的、是新的,直至晚年仍在大声疾呼:“不进则退”。这种品格在他的书法艺术生涯中,也有充分的反映和体现。1958年,我们国家探索、创新、变革风云际会,毛泽东这一时期的字也与他前后时期的字体能保持相对时期的稳定大相径庭。1月12日,他写给广西负责人刘建勋、韦国清信的手迹宽大疏散,不拘章法,“勋”、“国”两字的结字线条竟如仿宋,“国”仅有从左下而右上的方框,这在他的墨迹中和中国书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又如1961年9月9日,毛泽东手书的他的庐山仙人洞诗手迹(见《毛泽东墨迹鉴赏大观》)中的“无”字,既非行,又非草,是繁体正书,中间四竖笔压了第一、二笔,笔笔出头,这又是在书法实践中的罕见的在结体上追求新的视觉美感的一种探索与创新,令人拍案称绝。毛泽东还是一个知识渊博、胸罗万有的学者。清代书法理论家杨守敬在《学书逸言》一书中说,书法家“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气自然溢于行间,古之大家,莫不备此。断无胸无点墨而能超轶等伦者也。”毛泽东作为书法家,所具备的知识是多方面的,关于书法美学、关于书学理论、关于文字学、关于文学诗词、关于中国历史、关于碑版篆刻、关于音乐舞蹈等等与书法创作有关的知识毛泽东均有广泛的涉猎、有独到的见解。以中国古典文学诗词为例,毛泽东就精读了从《诗经》以下至元、明、清的诗别裁集、《词综》、《曲选》等,对其中的许多佳词丽句、绝妙篇章段落更是背诵如流,《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收入毛泽东手书的上至远古的宋玉、下至清末的林则徐等创作的诗词117首,其中大部分为背诵默写的。有一次,毛泽东一连为身边工作人员张仙朋默写了近20首古诗、古词、古曲。毛泽东更是一个在感情上既炽烈豪放又细腻丰富的人。对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豪放派和婉约派词人,毛泽东曾说过,他“崇尚豪放,不废婉约”。这两种绝然相反的情愫在毛泽东的书法墨迹中也可以得到清晰的印证。1964年,国际上反华势力猖狂肆虐,毛泽东率领中共坚决反抗,决不退让。这年二月他手书的唐・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墨迹(见《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铁划银钧,斩钉截铁,“不斩楼兰誓不还”一句墨酣笔劲、笔笔如剑如刀,字字如岩如磐,刚烈之气,力透纸背。1962年11月,杨开慧的母亲病逝,毛泽东得电后,写给其兄杨开智的信墨迹 (见《韶山毛泽东旧居纪念馆》)笔势舒柔,犹如肝肠寸断,墨迹中更有“杨开慧同志我的亲爱的夫人”一句,其情其意,通过轻柔回婉的墨迹线条表达得淋漓尽致。总之,我个人认为,毛泽东是当代的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留下的书法墨迹是我们民族艺苑中的一份瑰宝,他的伟大的书法实践为我们树立了一座丰碑。随着历史的发展,毛泽东的书法在中国民族传统艺术中所占的地位将愈加辉煌,所产生的影响将愈加深远。

  1992年8月1日于湖北天门市
sbj014

Add comment


Security code
Refr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