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金华宗旨》坎离交媾(原文+译文) | 太乙金华宗旨 | 道家

《太乙金华宗旨》第11章 坎离交媾

(原文+译文)

凡漏泄精神,动而交物者,皆离也。凡收转神识,静而中涵者,皆坎也。七窍之外走者为离,七窍之内返者为坎。一阴主于逐色随声,一阳主于返闻收见。坎离即阴阳,阴阳即性命,性命即身心,身心即神气。一自敛息,精神不为境缘流转,即是真交。而沉默趺坐时,又无论矣。

达道居士译文

吕祖说:如果用卦象来解释功理,那么凡是漏泄精神,流动而接触外物的,都属于离卦;凡是收转神识,静定而涵养中心的,都属于坎卦。七窍中外走的是离卦;七窍内返的是坎卦。

离卦中间那一阴爻,以追逐颜色和声音为本职;坎卦中间那一阳爻,以收回听觉和视觉为本职。广义言之,坎离就是阴阳;阴阳就是性命,性命就是身心,身心就是神气。 学道的人,一开始收敛气息,他的精神就不再随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流转。广义言之,就是已经真正的坎离相交了。何况沉默安静下来打坐,那当然更高一等了。


分类:道家 书名:太乙金华宗旨 作者:吕洞宾
《太乙金华宗旨》周天(原文+译文) | 太乙金华宗旨 | 道家

《太乙金华宗旨》第12章 周天

(原文+译文)

周天非以气作主,以心到为妙诀。若毕竟如何周天,是助长也。无心而守,无意而行。仰观乎天,三百六十五度,刻刻变迁,而斗枢终古不移。吾心亦犹是也。心即斗枢,气即群星。吾身之气,四肢百骸,原是贯通。不要十分着力,于此锻炼识神,断除妄见,然后药生。药非有形之物,此性光也。而即先天之真气,然必于大定后方见,并无采法,言采者大谬矣。见之既久,心地光明。自然心空漏尽,解脱尘海。若今日龙虎,明日水火,终成妄想。吾昔受火龙真人口诀如是,不知丹书所说,更何如也。

一日有一周天,一刻有一周天。坎离交处,便是一周。我之交,即天之回旋也。未能当下休歇,所以有交之时,即有不交之时。然天之回旋,未尝少息。果能阴阳交泰,大地阳和,我之中宫正位,万物一时畅遂,即丹经沐浴法也,非大周天而何?此中火候,实实有大小不同,究竟无大小可别。到得功夫自然,不知坎离为何物,天地为何等,孰为交,孰为一周、两周,何处觅大小之分别耶?

总之,一身旋运难真。不真,见得极大亦小;真则一回旋,天地万物,悉与之回旋,即在方寸处,极小亦为极大。故金丹火候,全要行归自然。不自然,天地自还天地,万物各归万物。若欲强之使合,终不能合。即如天时亢旱,阴阳不和。乾坤未尝一日不周,然终见得有多少不自然处。我能转运阴阳,调摄自然,一时云蒸雨降,草木酣适,山河流畅,纵有乖戾,亦觉顿释,此即大周天也。

问活子时甚妙,必认定正子时,似着相?不着相,不指明正子时,何从而识活子时?既识得活子时,确然又有正子时。是一是二,非正非活,总要人看得真。一真则无不正,无不活矣。见不得真,何者为活,何者为正耶?即如活子时,是时时见得的。毕竟到正子时,志气清明,活子时愈觉发现。若未识得活的,且向正的时候验取,则正者现前,活者无不神妙矣。

达道居士译文

吕祖说:所谓周天,并不是以气为主体,而是以心到为妙诀。如果要问究竟怎样来实行周天,那就等于揠苗助长了。无心而守,无意而行,这就是周天的要领。

请大家仰望天空,那半球的天穹被人们划分为三百六十五度,日月星辰无时无刻,不在天球上变换位置,可是北极星这个斗枢,却终古不移。我们的心也是这样。那心好比斗枢,气好比群星,绕着斗枢在转。

我们身上的气,在四肢百骸当中,原是贯通着的,炼功时也不要十分用力。只要利用这血肉之躯,锻炼好识神,断除了妄见,炼丹的药于是就会产生。那药,并不是什么有形之物,而是性光;也就是先天的真气。他必须在寂然大定以后才会出现。这种药并没有什么采法,侈谈什么采法的人,那就大错而特错了!

持久也出现了真气,心地一片光明,自然会达到心空尘漏的境界,于是就能从尘海中解脱出来。如果你今天大谈"龙虎",明天大谈"水火",把功理挂在嘴里,不去实践,最终只能成为妄想,我从前亲受火龙真人(郑思远)的口诀,讲的就是这样。不知现在的养生丹书上是怎么说?

一天有一次周天,一刻也有一次周天。坎离相交之处,就是一周。我身中的坎离相交,也相当于天穹的不停回旋。但是有相交之时,也就有不交之时。而天穹的回旋,却没有一刻停止过。如果能做到那样的阴阳交泰,达到大地阳和;这时,我的中宫居于正位,万物随着一时畅遂,这就是养生经典中所提的"沐浴法"。那不是大周天又是什么? 这里头的火候,实实在在有大小的不同;但认真说来,却又没有大小之分别。等到你功夫纯熟自然,也不知到坎离是什么东西!天地是什么类别!什么叫相交?什么叫一周叫两周?又从何处去找那大与小的分别呢。

总之,身中的回旋运行,很难达到"真"的地步,不真,虽然看起来很大,实际上还是很小;而真,身内一回旋,天地万物一齐跟着回旋;即使在一方寸的地方运行,当然是很小了,实际上却是极大。所以,金丹的火候,全要尊循"自然"二字;不自然,天地还是那个天地,万物还是各自的万物,如果想硬行让它们揉合在一起,却始终也合不起来。比如天气干旱,阴阳不合,但天穹中的乾坤运行,未尝不按周天规律在运转;不过始终觉得有许多不自然的地方。如果我们能转运阴阳,调和自然,云满天空,甘霖下降,草木都得到了充分湿润,山河也随之运行流畅,这时,即使有些不对头的地方,也就觉得很快烟消云散,这就是大周天的原理。

有人问:活子时本来很妙。可是你说必须先认定正子时,这不是着相了吗?

答复是:不着相,如果不指明正子时,又怎样来认识活子时?既然认识了活子时,毕竟还有那正子时的存在,它们是一是二,非正非活,总归要人们看得真切才行,看得真,就没有不正,没有不活了。如果看得不真,能弄清楚哪个是活?哪个是正吗?提到活子时,那是时时都可能出现的,但在半夜那个正子时里,人的意气毕竟清明一些,活子时就显得更加容易出现。如果没有发现过活子时,暂且可以在正的时候去等待、去求取;当正子时显到来时,那活子时也无不显其神妙了。


分类:道家 书名:太乙金华宗旨 作者:吕洞宾
《太乙金华宗旨》吕洞宾著 | 道家|道家思想

(吕祖先天一气)太乙金华宗旨

作者:吕洞宾
第01章 天心 第02章 元神、识神
第03章 回光守中 第04章 回光调息
第05章 回光差谬 第06章 回光证验
第07章 回光活法 第08章 逍遥诀
第09章 百曰筑基 第10章 性光识光
第11章 坎离交媾 第12章 周天
第13章 劝世歌  

《太乙金华宗旨》劝世歌(原文+译文) | 太乙金华宗旨 | 道家

《太乙金华宗旨》第13章 劝世歌

(原文+译文)

吾因度世丹衷热,不惜婆心并饶舌。
世尊亦为大因缘,直指生死真可惜。
老君也患有吾身,传示谷神人不识。
吾今略说寻真路,黄中通理载大易。
正位居体是玄关,子午中间堪定息。
光回祖窍万神安,药产川源一气出。
透幕变化有金光,一轮红曰常赫赫。
世人错认坎离精,搬运心肾成间隔。
如何人道合天心,天若符兮道自合。
放下万缘毫不起,此是先天真无极。
太虚穆穆朕兆捐,性命关头忘意识。
意识忘后见本真,水清珠现玄难测。
无始烦障一旦空,玉清降下九龙册。
步霄汉兮登天阙,掌风霆兮驱霹雳。
凝神定息是初机,退藏密地为常寂。

吾昔度张珍奴二词,皆有宗旨。子后午前非时也,坎离耳。定息者,息息归根,中黄也。坐者,心不动也。夹脊者,非背上轮子,乃直透玉清大路也。双关者,此处有难言意。忘神守,而贵虚寂与无。所守,守此义也。液于是化,血于是成,而后天于是返先天。气于是返神,神于是还虚,虚于是合道,道于是圆志,志于是满愿。诀不胜述,此处是也。至于"地雷震动山头雨"者,真气生也。黄芽出土者,真药

生也。小小二段,已尽修行大路,明此可不惑于人言。

昔夫子与颜子登泰山顶,望吴门白马,颜子见为匹练,太用眼力,神光走落,故致早死,回光可不勉哉!

回光在纯心行走,只待真息凝照于中宫,久之自然通灵达变也。总是心静气定为基,心忘气凝为效,气息心空为丹成,心气浑一为温养,明心见性为了道。子辈各宜勉力行去,错过光阴可惜也。一日不行,一日即鬼也。一息行此,一息真仙也。参赞化育,其基于此,七子勉之!

达道居士译文

吕祖《劝世歌》(释文)是:

我因度世心肠热,不惜苦口婆心在饶舌。
如来佛也为了大因缘,直指生死真是可惜;
老君说忧患由于有身,传示谷神但人不识。
我现在讲讲求真之路,《易》中"黄中通理",
"正位居体"即玄关,子午中间可以定息。
光回到祖窍万神安,药产在川原一气出;
透过帏幕度化出金光,一轮红日经常耀日。
世人把它错认为坎离精,搬运心肾反而违隔;
不如用人道来合天心,天若符合道自符合。
放下万缘丝毫不起,这是先天的真正无极;
太虚穆穆没有征兆,性命关头忘了意识。
意识忘后见了本真,水清珠现玄妙难测。
无始的烦恼一旦空,玉清宫降下九龙册。
升上云霄汉登上天阙,掌握风云驱赶霹雳。
总之,凝神定息是起点,退藏到密地达到常寂。
我从前引度张珍奴时,曾给她写过两首词,其中含有功法宗旨。

"道无巧妙,与你方儿一个;子后午前定息坐,夹脊双观昆仑过。这时得气力,思量我。"

"坎离震兑分子午,须认取自家宗祖。地雷震动山头雨,带洗濯黄芽出土。捉得金精牢闭固,炼甲庚要生龙虎。待他问汝甚人传?但说道先生姓吕。"

词里的"子后午前",不是指时间,而是指坎离。"定息",就是息息归根于中黄部位。"坐",指的是心不动。"夹脊",不仅是指背上轮子,而且是直通玉京的大道。"双关",这里不大好解释。炼功时要避免忘神而守,而要注重虚极和无所守。按这样的原则去守,液于是会转化,血于是会生成,最后就会返归于先天,达到气归于神,神还于虚,虚合于道,道圆于志,志满于愿。口诀真是说不完的,这里就是个例子。至于"地雷震动山头雨",说的是真气生成。"黄芽出土",说着是真药生成,而它们的基础,都建筑在神守双关上。短短两首词,已经把修行的大路概括完了。读懂了它,对于别人随便侈谈的理论,你就不致被他迷惑了。

从前孔子和颜回一同登上泰山顶峰,望见山下东吴地界有一匹奔驰的白马。颜回说:"看见那白马奔跑的轨迹,就好象一匹白布"。唉!他也太浪费眼力啦!结果走落了神光,所以他会过早的夭折。大家练习回光功法,可要注意啊!

回光全在专心一志去实行。只须将真息凝照于中宫,久而久之,自然通灵达变。总之,要以心静气定为基础,心忘气凝为效验,气静心空为丹成,心气合一为温养,明心见性为了道。

各位最好分头去认真实行,错过了光阴,那就太可惜了。一天的时间不回光,那一天就做了鬼,一息的功夫能回光,那一息就成了仙,悟道参禅,脱胎换骨,就从这里开始,各位要勉力啊!


分类:道家 书名:太乙金华宗旨 作者:吕洞宾
《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道家,老子

《道德经》01章 道,可道,非恒道


译文 注释 引语 评析 解读

道可道也①,非恒道也②。名可名也③,非恒名也。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①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第二个"道"是动词。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 ②恒:一般的,普通的。 ③第一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第二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 ④无名:指无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体,根源。 ⑦恒:经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边际、边界。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谓:称谓。此为"指称"。 ⑾玄:深黑色,玄妙深远的含义。 ⑿门:之门,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用来比喻宇宙万物的唯一原"道"的门径。

老子破天荒提出"道"这个概念,作为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它的涵义博大精深,可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也可从文学的方面去理解,还可从美学原理去探求,更应从哲学体系的辩证法去思维

哲学家们在解释"道"这一范畴时并不完全一致,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同时也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泉源。不过在"道"的解释中,学者们也有大致相同的认识,即认为它是运动变化的,而非僵化静止的;而且宇宙万物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一切运动,都是遵循"道"的规律而发展变化。总之,在这一章里,老子说"道"产生了天地万物,但它不可以用语言来说明,而是非常深邃奥妙的,并不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加以领会,这需要一个从"无"到"有"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这一章里,老子重点介绍了他的哲学范畴--"道"。道的属性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这是早已存在的一个问题,自古及今,它引起许多学者的浓厚兴趣。在历史上,韩非子生活的时代距离老子比较近,而且他是第一个为《道德经》作注的学者。关于什么是道,在《解老》中,韩非子这样说:"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这表明,韩非子是从唯物的方面来理解老子的"道"的。在《史记》中,司马迁把老子与韩非子列入同传(还附有庄子、申不害),即认为韩、庄、申"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汉代的王充在《论衡》一书中,同样认为老子的"道"的思想是唯物论的。但是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代,情形有了变化。一些学者体会老子哲学所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妙义,肯定宇宙的本体只有一个"无",号称玄学。随后佛学传入中国并渐渐兴盛起来,玄与佛合流,因而对"道"的解释,便倒向唯心论方面。宋明时期的理学家同样吸取了佛学与玄学思想,对老子的"道",仍旧作了唯心主义解释。总之,"道"是唯物还是唯心论,学者们一直有根本不同的看法。

"道"的革命性和权威性

"道"这个哲学概念,首经老子提出。

这个颇带东方神秘主义的名词,在《老子》一书中频频出现,它有时似乎在显示宇宙天地间一种无比巨大的原动力;有时又在我们面前描画出天地混沌一片的那种亘古蛮荒的状态;或展示天地初分,万物始生,草萌木长的一派蓬勃生机,如此等等。

从老子对"道"的种种构想中,我们完全可以体味到他对"道"的那种近乎虔诚的膜拜和敬畏的由来。老子对"道"的尊崇,完全源于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诚信,这完全有别于那个时代视"天"和"上帝"为绝对权威的思想观念。"道",对老子来说,仅仅是为了彻底摆脱宗教统治而提出的一个新的根据,它比"上帝"更具权威性。

老子的"道"是具有一种对宇宙人生独到的悟解和深刻的体察,这是源于他对自然界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一种强烈的神秘主义直觉而至。这种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着意关注,是构成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石。

源于一种生物学上的意义,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无论在精神上亦或在物质方面,从古迄今,都表现为一种近乎原始的依赖性,有如婴儿之对母体。古人有云:"人穷则反本。"这个所谓的"本",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也就是指"自然",这个人类和万物的母亲。屈原长诗《天问》为什么会提出许多对宇宙天体、历史、神话和人世方面的疑问?当他对政治前途和黑暗现实感到失望时,很自然地会产生一种对自然的返归心态和求助愿望。出于一种对现实的不满和焦虑,推本极源,急切希望找到人在神秘的自然力面前的合适位置。

弗洛伊德的"快乐原则"说,论述了文明给人类带来物质利益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精神带来了极为沉重的压抑,这是文明之一大缺憾。然而他所说的人类天生的追求快乐的原则,也正是建立在人和自然的谐合关系上。今天,人们在生活需求和文化思想方面涌动的"回归自然"潮流,不也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解释了古代学家们对宇宙自然竭力尽智地探索的原因吗?由此我们也可理解老子哲学里尊崇自然,否决知识,追求"小国寡民"的政治生活,以及对"道"纯朴本性和神秘的原始动力的渲染的历史原因所在了。

春秋战国时期,王权上移,陪里执命,政治和社会关系均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当现实社会中的氏族制束缚着历史的发展,旧有的"天命观"和"天道观"同样也束缚着思想的发展。老子形而上学的"道"的提出,是从对自然史的认识上寻找否决"天命观""天道观"的理论根据,因而具备了中国古代哲学史的革命性和合理性。


分类:道家 书名:道德经 作者: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