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友消息过来,讲在书店发现了一本很有意思的道书,咨询一下我对其看法。我甚为奇怪,此友与我皆为实修之人,平时眼高过顶,只好读古文丹经,如今所谓新道家道教书籍多为现炒个人幻想或心得或哲学或空口禅或摘道藏经书自编的神功内丹术,怎么会引起他注意。昨日终于学而优书店订了回来,花了一个上午翻完,明白缘由,亦几分欢喜几分忧。

  欢喜,是因为这本书明显是已经稍微入道之人写的,里面采用了《说文解字》的注释来讲明《道德经》所记载的概念。这样理解道家修持的术语是正确的,这在道内人叫做“字字不虚”,也即是《道德经》和其它丹经里面所书写的字与此汉字代表的象形、物和义一一对应。作者无疑已经摸到这个在道门修真士中秘隐不露的共识。自从已故的第一任道教主先生提出建立中土仙学门,与其让江湖术士混淆修道者的声誉,不如正式与世俗道教的脱离,堂堂正正的存在。这也是历史上道门丹客修真士第一次正式披露在公众面前,可惜不久逢文革,跟着先生身故,留下“还丹失败”之言,其仙学发展坎坷之路难于言述,再之先生发文披露道家丹道有嫁栽续命返老还童之术,一百二十岁只有一息还在,皆可还。知识界一片轰然,赞毁纷纷,续命还童,谁人不喜欢?之后,受道门男女阴阳派影响,人元龙虎三家丹法露面,道教文化虽然兴起,但丹道走向方术和神化,失其本源,究其原因是大道唯精微秒难懂难行,人心贪婪欲念难清所致,而新道家更受释门和西方哲学的影响,虽然名为思想上的“天人合一”,与世界哲学思想同步俱进,其实质完全走向历来实修真士所批评的顽空,不得自知。如今此类书籍露面,或可让丹道回归本源性命双修的研究,从新认识中土这自古流传下来的技术和文化。言技术者,即是丹道的命,言文化者,即是丹道的性,性命双修才是古传道家丹道的真传,缺一不成不得入其门,如此在世界古代文化亦唯有我们中土道家文化仅有而已。

  其担忧却有二。

  其一:作者提取《说文》中解释是对的,但是其后的个人自我解释是否正确,却存疑问。举例:

  1.眇:作者解释为“老子认为人原有双重功能”,其实单目,双目,是指 “形”和“神”。当丹道修炼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内观“形”和“神”存在,也即是“身外身”现之前真身露出那个阶段。

  2.玄:作者解释了一段生物科学的话,其实那个玄字古书的象形如串珠,这代表一物,在还丹后可以在自身上内观到,见到那珠就意味一个境界已经达到。

  3.浴神,浴神,是发生在丹道换形阶段,就是用元气洗神,从脚洗起洗到头,无一处不到,嗯,后期还有一种是从头顶百会穴洗起。不是指精神状态。另一版本为“谷神”,那是因为,洗过后,神就会更强壮,养神,这个养神是用元气养神,不是日常讲的休息。

  4.表,即是外衣,就是皮囊,这个都是在丹道可以内观到的特指事。

  5.王:的确是在脑袋,但不是脑,是脑袋那一点中心,它统帅了周身所有神经网络的运行,这个也是内景。见到王之后,小心同化,会达到控制全身的内在运动,包括呼吸和血液流动等,所以道家相传有龟息法,而得道之人也会假死,例如记载张三丰就展示这种神通,死了几天,又复活。

  以上略举例子,在书中众多,不想打字,却不是在诋毁这书,而是想告诉读者,看这书关键看那《说文》解释,作者的感悟参考即可,不必一一全信。大道无形各有各的身体各有各人的体会和领悟,所以讲性命双修的“性”要自悟,不能传,而我也曾讲过,闻道有三,后天亦可以返回先天,最适合自己的性与情的道就是自我的真道。当然,我上面讲的那些修炼中出现的阶段内景是几乎一致的,难道你的肉体更特别,不是人吗,对不对?

  

  其二:

  作者在对比两个版本言辞中,观点认为《道德经》是或主要是一个生命修炼秘诀,不是世界观哲学,这个就是大错了。例如:

  1.德:德在命功的确是指一种状态下的元气,又因境界不同分几种德。但是这种元气出现的时候,人心会偏善,恶念消除不起,也就是走到这步人会变得和睦慈善,是得道高士。所以古人认为德是一种美好的境界,名“性”。只要达到这种德的本性,人就可以重新或一直让身体处于让天地元气“牧”养的状态,这样人就可以长生久视,富贵长寿也,故名叫道德,道之德。

  2.聲人,圣人,其实不是指修道者,而是指“真人”,当修道者和真身合一,

名圣人,圣胎,全真,这些都是丹道后期的内观和感悟。

  3.昆,混,昆就是混也,混沌,天地未分之初,也是后期的内观境界。这个书上解释完全是附会。

  

  分析,出现这种原因,我个人看法是由于作者仍处于一种由气功向丹道转化的过程,尚没有经过丹道的几个标志阶段。实修道家有三大阶段目前已经被证实古人言不虚,玉液还丹后此谓“法财侣”具备,丹客;金丹时期;道胎时期。因为如果已经过了这些阶段,一定会内观到代表的物和象,那么就不会把书写成这样了。作者可能是据《道德经》自练了一种静坐的气功,这类气功,例如目前流行所谓的皮肤息,全身一张一合,这些都是道家筑基前的基本功,这种气功同样会让人体吸收一些天地能量,让人觉得舒服,身体更健康。但是这个不是丹道,丹道是丹道,气功是气功,练气是练气,炼丹是炼丹,不能同等。所以作者既无法内观到丹道内景实像,自然不明白由内景感悟到的天地之理,不明白其实两个版本《道德经》所表达意思是一个样,一命一性,穷理尽性以致于命,没有任何冲突,所以理解难免有误,但无损这书对于愿意初学实修修道者的作用,理清根源,以免误到宗教的神鬼旁门和浪费时间在气功上去。

  

  那么在我这么一个实修丹道人眼中,道家宝典《道德经》究竟是生命科学还是目前的哲学文化呢?答案是既然生命科学又是哲学文化,两者悟道,就叫性命双修。

  这个问题解释太复杂了,我只能简单讲,究竟什么才是道家所追求的目标?长生不老,仙人,还是目前宗教讲的轮回,天堂地狱之类?这些都是古代和今人神化的解释或迷信,不准确。道家的真正目标是虚实共存,是谓大同。道家认为这个世界一虚一实,只要我们处于这个虚实之间,既不虚又不实,又同虚同实,则可以长久。用目前物理的前沿理论就是时间可能不是连续的,而是有一个很短的空隙,这是物理在微粒高速运动下观察到的现象。道家就是这样一个目的,把肉体和元神通过利用天地的元气炼化,直到处于这个时间空间空隙中,那里面没有时间所以不老,存亡由自己内心,脱离五行之外,这个也就是所谓的“神性虚融,体元变灭,存亡在己,出人无间”。

  再比喻这个世界有两道门户,一实一虚,虚的就是释门所谓的佛,空性,灵魂,法身所在,实就是现实世界,肉身,世人生存。道家跨在门槛中间,一脚在一边,处于不实不虚,同时又实又虚这种玄妙微通境界就是道家的目的,也就是所谓的性命双修,而不是什么神神鬼鬼之类的宗教迷信,道家是人,故历来道家真传人都是上士的读书人,而不是山民野夫,没有相当智慧谁能悟通这种不虚不实的微妙境界,庸俗人要么一心抱实眼前现实富贵要么都会一心去虚,上西方极乐世界。从这里可以看出原本的道家是一种自身精神和肉体双修的研究者,相当于目前的人体生命科学研究,再加上未来可能发展出现的人体和自然能量交换的科学研究,只不过目前科学用外物工具研究他人,而道家研究自己而已。道家也因为这样通过实修内观到自身的规律,然后发展成天地的哲学一般规律和世界观,就象先有基础物理实验,一步一步,然后就产生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这个就是道家一直批评顽空类佛理的理由,没有基础实修,怎么讲也不过是个空口嘴皮,就象看了几本描述相对论的书,你认为那个人是物理家吗?就象南大师早年批评道家执着肉体,这几年保养期过了,老人期到了,出本《长生不老》,让人失笑。

  当然这种虚实转化理论和目标的来源古人是怎么样发现和达到的,我目前自然不清楚,就象目前不明白人为什么可以自燃一样,另一个困惑是《周易》这本书究竟是哪里来的,上古,究竟是上古多久啊。

  当初入道,是因为我得知道家修炼有真内丹真实像不是气功气丹,其玉丹若肉丸,其金丹若小夜明珠,非常惊讶,所以以身入道,想知道经书上讲长生久视之道究竟是怎么回事。

  书评就写到这吧,想不到我那么懒惰,在豆瓣这么多年下来,终于写了第一篇书评。本来不想写,只因感觉这书阐述还停留在气功那个味道和方式,如果它象我在书店看到的其它道书没有什么实修内容,让人当气功和养性或哲学研究也罢,但又讲道家修真,又讲得那么接近真相,而又似走向“形而下者”,而不是“形而上者”,这违背“道”,更不合丹道的性命双修,恐不明丹道实修的人看了,误以为道家丹道就只有这么一点下乘形体术,跟气功和养生术没有两样。其实认真想想可知,上古之道神通微妙,几千年来吸引无数高人名士前赴后继,岂仅如此。

  口水到这里,让我借粤.宁生在回复他那篇《略辩我所闻内丹之龙虎一事真相》的一段话结束:

  “我发这文的目的只想告诉那些向道的人,道德经不止是哲学,道德经为理,是论道,参同为术,讲炼丹,两者加在一起另有玄机,是性命双修,不是佛法只了性,没有分先后,从道来入身,便性命同修,修性命炼形,自然而然。长生久视是不是真的,我讲我不知道,我还是中年,我只能告诉你,其中有象有信有物,经书讲的不是全假的,里面有真东西,的确可结丹,真丹实像不是气功气丹,不是比喻,不必怀疑。至于有多真,那是另一回事,值得研究,尤其象我这种自然科学出身,又充满好奇心和研究精神的人,虽然个中有些危险。 ”

  

  咳,就是如此,经过的修炼自悟,再加上目前空口禅的新道家哲学理论,一个人结合这两边俱一身,这个就算是一个修道者。性命双修,缺一不成修道者。

【导读】气功,作为医疗保健,其历史源远流长。说到气功强身的时候,可能很多人会想起来的就是老头子老太太一早在公园里比划的那几下子,很显然这是一种常识性的认知错误。气功不仅是一种强身健体的有效方法,还是一种养颜美容的有效方法哦。

1、松弛原理:松弛就是指要松、静、自然;要精神松、情绪松、肉体松、内脏松,从内到外,从心灵到肉体,无处不放轻松。处于气功高度放松状态下的人,基础代谢会明显降低,在低代谢生理状态下,体内能量的贮存便相对增加,换成中医或气功术语,贮能就是贮气,气足则属于气的推动、温煦、气化、防御、固摄等功能都增强。此外,气能生神,气足则神旺,精神自然也就饱满,在这种状态下人体潜能就容易被激发出来。

2、三调效应:三调即气功讲究的调心、调息、调身。

调身:是调控身体的动静姿势状态,也称为练形,其意义在于透过身体摆出各种自觉性的姿势,使身体状态与练功所要求的境界相呼应。练动功的多与疏通经络、调动内气运行相应;练静功的各种静止姿势与入定的气功境界相应。

调息:是调控呼吸的状态,也称为练气。呼吸与内气直接相关,其意义在于透过呼吸的调整来产生或导引内气。

调心:是调控心理意识的状态,也称为练神,其意义在于改变意识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调心即调整大脑皮层处在放松状态,此时人的潜意识(中医或养生家称为“元神”)易显现出来,元神的作用在于对人体起自我调节作用,越是在清静安宁状态,元神就越容易起调整作用。

 

 

 

道为中华文化之根底.道家修炼观念不像佛家那样把肉体视为臭皮囊,只重视心性修炼,它是以阴阳五行原理为哲学依据的更为系统和科学的修炼方式,中医也是直接从中影响而来的.瑜珈并非不重视肉体的修炼,但肉身只不过是它观念中的工具而已.各家的具体修炼方法都可以相互借鉴,只是我以道家为本位而已.道家的太极哲学是科学性和宗教性的二元合一.黑格尔的哲学则是螺旋前进式的否定之否定的发展体系,把黑格尔看作是自己最喜欢的哲学家.可能因为我们同属处女座的缘故,我觉得我的思维方式最接近他.他认为,哲学必须采取一种体系的形式,他的博学和他所创建的三一体式的绝对体系使他成为近现代西方世界的第二个亚里士多德,后来人的哲学探索无不打上他的烙印.作为武道家的李小龙和作为科学家的爱因斯坦都是哲人型的大家,他们都不是以研究哲学为职业的专业哲学家,但都以哲学来指导他们的本行.这的确也是我想达到的做人方式和人生境界。 

身体:体,命,精,气。

心灵:灵,性,神,意。

强身健命:身法,手法,步法,拳法,腿法

明心见性:心法,止法,观法,定法,悟法 

虚领顶劲,沉肩垂肘,含胸拔背,松腰正脊 

转腰旋背,背带肩,肩带肘,肘带腕,腕带手,手随腰转,形于手指,劲达指端 

转腰旋骶,骶带髋,髋带膝,膝带踝,踝带脚,脚随腰转,着地踏实,劲根于脚 

身心合一 以心行意,以意导气,意道气到,以气运身,以身发劲。

 

 

 

《道教与养生》一书,内容丰富,辞藻华丽,说理周详。但由于作者圆顿子(陈樱宁)是一名符其实的书橱,可谓之道学界的大文豪。虽曾受西派汪东亭师祖影响,而又不肯虚心,师心自用,故其所阐述的丹诀莽杂不纯,从其所著本书内容,亦可见其一斑。

如其《辩(楞严经)十种仙》之作,有如生公说法能使顽石点头之能,而重仙轻佛之言, 自不免溢于句里行间,又不免存门户之偏见矣。则又不如海印子(徐颂尧)求同存异,融仙佛为一体也。

《静功总说》和《灵源大道歌》、《最上一乘性命双修二十四首丹诀串述》等,尤其是所引用的绝大部分书之原文,确乎是西派"心息相依,神定于虚"的翻版。但圆老某些布局与见解,仍不免与原旨略有出入,此即我所谓的"读书过多,用诀不专"也。

比如《最上一乘性命双修二十四诀串述》,是依据《性命圭旨》为底本,揉取张三丰、李道纯等各家祖师丹诀于一炉而成,绝大部分都是好诗真诀。但据我浅见,仍不免略有矛盾。如"真心浩浩无穷极,无限神仙从里出,世人航着小形骸,一颗玄珠迷不识"(据《性命圭旨》),三丰祖师已将丹诀要妙一泄无遗。既说明只有浩浩无穷极的虚空大洞,才是生仙生佛生圣生贤的真心,和尹真人"空洞无涯是玄窍"之说,确乎同一旨趣。诗中点出世人执着小形骸之色身的错误,一颗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玄珠却没有人能知道。第三首所引是李道纯《中和集》的"两仪肇分于太极,乾以直专坤辟翕。惟赖中间玄牝门,其动愈出静愈入",则窍妙之位置、功法与立竿见影之显效均尽泄之矣。第四首薛道光《虚中诗》、五首出自白玉蟾、六首出自李道纯、七首出自刘长生《仙乐集》、八首出自《弄丸集》、九首十首出自陈抟,十一首出自《悟真篇》、十二首十三首出自邵康节等诗一线贯串,直示此虚空大洞玄牝之门的大作大用,但十四首出自陈泥丸、十六首出自《原道歌》、十七首出自陈泥丸、二十一首出自陈致虚等诗的涉人,又不免落人后天搬运,有"世人执着小形骸"之嫌了。尽管作这些诗的人,也都是数一数二的高真前辈,或许别有可解,但二者放在一起,总觉有点尴尬,不可融会贯通。

曹文逸《灵源大道歌》原文一线贯通,以神气(性命)为主体,一贯到底,大丹窍妙全彰,是造丹嫡旨的直叙。而圆老之《白话注解》,于其中的部分章句,仍不免有穿凿附会之嫌。如"九年功满火候足"之解是中肯的。而"应物无心"之解,未免就不够全面。"应物无心神化速"。撄宁解云:"应物,就是在世间做利人济物事业,无心就是随缘去做,不是有心要做功德。神化速,就是用自己全神来行教化,功效自然很快。"此句原意出自《定观经》"应物无心",应解当事来则应,事去不留,虽然形去接触事物,而心仍不动,傻子一样,随物现形心不动念,方可谓之 "应物无心"。神化速,即元神能很快获得显现。"故应物无心"者,谓我人在作功时,能如水镜之鉴物,而原无心计之丝毫夹杂也。在日常时,事来则应,事去不留,亦不有丝毫心计夹杂于其间,实即有事无事,常若无心,处静处喧,其志惟一之意。圆老则将"应物无心"解成"应物就是在世间做利物济人的事业,无心就是随缘去做,不是有心要做功德"。圆老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和本文之原意来分析,就不能说没有偏颇了。特作诗评三首以讽之。其一:聪明白误叹撄宁,注解依然又失真。应物物无心无物,安能解作物济人。其二:无心本是没繁心,过眼无心镜自明。解作随缘做功德,不由人笑是非生。其三:神化速即快化神,岂是耗神教化人。总是离题千万里,如将布种说耕耘。

又如"神是性兮气是命,神不外驰气自定"句,曹氏直示神气就是人的心根命蒂,有互相依止的重要,点穿心息相依为性命双修的玄旨。古丹经《人药镜》谓:"是性命,非神气"。也是直接说明神气即是性命,非神气以外别有性命,作者恐后人执着在色体身上。正如圆老说的,"因为普通人只认得他自己的肉体,从来不注意到神气上去。故用反义词,似否定而深肯之"。《人药镜》续说:"水乡铅,只一味"。水乡铅是神气之合体,即先天真一之气。故圆老说"修炼家初等工夫,离不掉神气",也是对的。其实中等工夫,以至高等功夫,一直到脱胎神化,又如何能离开神气呢?而圆老接着说:"须要把自己的神收在肉体里面,然后气方能定得下",就完全错了。其实神不外驰者,即神不离气也。即如《胎息经》所说:"神行则气行,神住则气住,若欲长生,神气相注"。岂能把神收在肉体里面,而学世人之"执着小形骸"乎?下文之"本来二物更谁亲,失却将何为把柄"。进一步把神气二物紧紧扣住,不容你有再向肉体分散的余地。这二句圆老也已解了。只是若根据圆老上句把神收在肉体里之说,与圆老对于本句之解,上下就脱节了。而再接上去之"混合为一复忘一,可与元化同出没",也就无从去"混合为一",亦无从"与元化同出没"。圆老于此等关键处却都未注意,还不是因未得真诀之过吗?恰切言之,本文所言之二物,不惟可作神气解,实际上也可以作呼吸解,呼吸是神气的双胞胎,性命的总根子,呼吸一断,性命即非我有,尚有何物可为本柄乎?古人云:"人之性命在于呼吸之间",

岂虚语哉!此呼吸之间,内蕴先天之气,是我人的真种子真性命,与我人心息相依之后天神气,实有不同之处,但无此后天神气之结合,先天之物,不易露颜耳。《人药镜》所以说“是性命,非神气”者,其义在是矣。故《人药镜》此说,不过明示“过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之义也。

  又如圆老在注解“专气致柔神久留,往来真息自悠悠”时,虽然也承认“专气,是专心一志在气上做功夫”,试想所谓“专心一志”者,还不是您的“神在专”、“神在一”吗?神在气上做功夫,还能说不是使“神”去和“气”合一吗?神气合一以后,身体还会不柔软吗?所谓“铅汞归真土”,自然“身心寂不动”矣!我们元神还会逃得了吗?但圆老下解又说:“果能如此,神就要久留于身中,而不向外驰”。此又似是而实非矣!将此神久留于气中,神去恋气,气来恋神,方能神不外驰。若把此神久留于色身之内,六贼纷起,七情互扰,岂能不外驰乎?气非神恋,亦无从以定矣!非神气之结合,在中虚土釜之分金炉中,拨阴取阳,真息又从何而产生乎?试问又能从何处去可以“往来真息自悠悠”乎?圆老之解,不无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之感。

  “绵绵迤逦归元命,不汲灵泉常自流”两句,也是直承上文来的。真息往来之处,即元命所在之处,实即指中虚土釜玄牝之门言也。不然便无“存无守有”之可求,“出元人牝”之足言。又何有乎“往来真息自悠悠,绵绵迤逦归元命”之可言乎?往来者,内外交流之地也。即“真心浩浩无穷极”、“空洞无涯是玄窍”之窍也。此为我人之心根命蒂,谓之元命,其谁曰不然。色身肉体之内,有实无虚,实不容易将虚实融通,更无法与外面往来交流。可见真息往来之处,确是活水源头,是人身三关三田的总门户、要路头。灵泉有二义,在后天人身之元精元气也。从先天即天地之真阳也。心息相依到神气结合以后,真息自生,天地真阳自然不召自归,后天精气,自然不逆自转。内外交媾,所谓“四者混沌,径人虚无”者,存于外而形于中,能不薰蒸百体,有“不汲灵泉常自流”之象乎?

  又如“元和内运即成真,呼吸外求终未了”,本来亦是以呼吸是性命根源的直指。从字面上来解说:元和之气能向内回旋便能成为真人,即《心印经》“回风混合,百日功灵”之嫡旨。离开呼吸到呼吸以外去求道,到底是不能了道的。呼吸不是人身之气吗?与上文“本来二物更谁亲,失却将何为把柄”之句,首尾相应,而又进一步点穿之。而圆老竟把“呼吸外求终未了”之句解成“倘若在外面呼吸上永远执着,不肯放松,到底没有了脱之日”。这不但和上面一气下来的道理不能贯通,连字面的意义也完全相反了。此句原意平铺直叙,非常清楚,明明教人不可到呼吸之外去别求大道,否则就不能修性了命,获得圆成,离了阴阳不是道,呼吸亦阴阳也。请读者好自理会。特作诗一首以讽:离了阴阳不是道,岂可远离呼吸求。呼吸外求终未了,分明指出莫糊涂。

  限于篇幅,择要谈一下。金丹之道,确非得诀不行,紫阳所谓“任君聪慧过颜闵,不遇真师莫强猜”。学丹之人,总得多具只眼,不然出自名人之口,又谁能不妄从呢?总的来说,圆老此篇佳作与当代一般注作来说,已是大有不同,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特别是其高超之志向,救世之苦心,忧国忧民,悲天悯人之心,确乎是难能可贵的。他的文章,也确乎使我十分爱读。无奈失之毫厘之误,诚可惜也。


 

 

 

 

少林排打功
气功心法 >> 硬气功 >>

少林排打功

         “排打功”是少林拳中的基本功法之一,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可以强身自卫,健身治病.在少林拳法中索享盛名.
 少林“排打功”是一种内外兼修的功法,可增强力量和提高肌体的抗击能力.也是一种效果显著的健身手段.它不仅使经常锻炼者的肌肉、筋骨健壮,肺活量增加,内脏器官增强,而且可以促进人体经络、血脉顺通,消除疾病,增进健康.

         少林“排打功”有单人与双人的功法练习.单人练习包括砂袋击法、板击法、棍击法、石拍法、撞击法等等.双人练习有互击法、排打法等等.“排打功”的练习不仅可以锻炼人的果敢,不畏困难和勇于进取的精神,而且能增强肌体(特别是皮肤)的适应性,耐久力和爆发力。在武林的实战中,对来自对方(有时是不可避免的)的袭击,能够具有充分的精神准备和抗
击能力,同时对迅速进入冷静的反击状态和树立战略-上的信心,都有较好的实际作用。
少林“排打功”的姿势和方法 这里介绍部分传统少林“排打功”的锻炼内容,供武犬爱好者练功时参考。

 

共6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