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民牧唱-序文》译者附记〔2〕




 
《山民牧唱-序文》译者附记〔2〕

  《山民牧唱序》从日本笠井镇夫〔3〕的译文重译,原是载在这部书的卷首的,可以说,不过是一篇极轻松的小品。

  作者巴罗哈(Pio Baroja Y Nessi)以一八七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生于西班牙的圣绥巴斯锵市,从马德里大学得到Doctor〔4〕的称号,而在文学上,则与伊本纳兹〔5〕齐名。

  但以本领而言,恐怕他还在伊本纳兹之上,即如写山地居民跋司珂族(Vasco)〔6〕的性质,诙谐而阴郁,虽在译文上,也还可以看出作者的非凡的手段来。这序文固然是一点小品,然而在发笑之中,不是也含着深沉的忧郁么?

  ※        ※         ※

  〔1〕《山民牧唱》 短篇集,巴罗哈作。收作品连《序文》共七篇,其中除《放浪者伊利沙辟台》最初印入《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之二《在沙漠上》(一九二九年九月上海朝花社出版)外,其它各篇译出后都曾分别在《奔流》、《译文》、《文学》、《新小说》等月刊发表。鲁迅的译文系从日译本转译(其中《钟的显灵》一篇未译)。

  巴罗哈(1872-1956),西班牙作家。一生写有小说一百余部和论文集十余本。他的作品反映了巴斯克族人民的生活,但有无政府主义、虚无主义的倾向。主要作品有描写二十世纪初西班牙下层人民生活的长篇小说《为生活而奋斗》,以及反映西班牙渔民的贫困和不幸的长篇小说《香蒂-安地亚的不安》等。

  〔2〕本篇最初连同《〈山民牧唱〉序》的译文,发表于一九三四年十月《译文》月刊第一卷第二期,署张禄如译。一九三八年《山民牧唱》编入《鲁迅全集》第十八卷时,本篇未收。

  〔3〕笠井镇夫 日本的西班牙文学研究者,曾留学西班牙,著有《西班牙语入门》等。

  〔4〕Doctor 西班牙语:博士;医生。

  〔5〕伊本纳兹(V.Blasco-lbánJez,1867-1928) 通译伊巴涅思,西班牙作家、共和党领导人。因参加反对王权的政治活动,曾两次被捕,后流亡国外。主要作品有小说《农舍》、《启示录的四骑士》等。

  〔6〕跋司珂族 通译巴斯克族,最初散居于西班牙与法国毗连的比利牛斯山脉两侧。公元九世纪到十六世纪曾建立王国,十六世纪时沦为法国属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归属西班牙。

    




无题〔1〕




 
无题〔1〕

  一枝清采妥湘灵,九畹贞风慰独醒。〔2〕
  
  无奈终输萧艾密,却成迁客播芳馨。〔3〕
  
  〔1〕 《鲁迅日记》一九三三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为土屋文明氏书一笺云:'一枝清采妥湘灵,。'"
  
  〔2〕 湘灵 传说中的湘水之神。参看本卷第146页注〔1〕。九畹贞风慰独醒,屈原《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东汉王逸注:"十二亩曰畹"。又《楚辞-渔父》:"众人皆醉我独醒"。
  
  〔3〕 萧艾 恶草。屈原《离骚》:"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
    




《放浪者伊利沙辟台》和《跋司珂族的人们》译者附记〔1〕




 
《放浪者伊利沙辟台》和《跋司珂族的人们》译者附记〔1〕

  巴罗哈(Pio Baroja y Nessi)以一八七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生于西班牙之圣舍跋斯丁市,和法兰西国境相近。先学医于巴连西亚大学,更在马德里大学得医士称号。后到跋司珂的舍斯德那市,行医两年,又和他的哥哥理嘉图(Ricardo)到马德里,开了六年面包店。

  他在思想上,自云是无政府主义者,翘望着力学底行动(Dynamic action)。在文艺上,是和伊巴臬兹(Vincent Ibanez)齐名的现代西班牙文坛的健将,是具有哲人底风格的最为独创底的作家。作品已有四十种,大半是小说,且多长篇,又多是涉及社会问题和思想问题这些大题目的。巨制有《过去》,《都市》和《海》这三部曲;又有连续发表的《一个活跃家的记录》〔2〕,迄今已经印行到第十三编。有杰作之名者,大概属于这一类。但许多短篇里,也尽多风格特异的佳篇。

  跋司珂(Vasco)族是古来就住在西班牙和法兰西之间的比莱纳(Pyrenees)山脉〔5〕两侧的大家视为"世界之谜"的人种,巴罗哈就禀有这民族的血液的。选在这里的,也都是描写跋司珂族的性质和生活的文章,从日本的《海外文学新选》第十三编《跋司珂牧歌调》中译出。前一篇(Elizabideel Vaga-bundo)是笠井镇夫原译;后一篇是永田宽定〔4〕译的,原是短篇集《阴郁的生活》〔5〕(Vidas Sombrias)中的几篇,因为所写的全是跋司珂族的性情,所以就袭用日译本的题目,不再改换了。

  ※        ※         ※

  〔1〕本篇连同《放浪者伊利沙辟台》及《跋司珂族的人们》两篇译文,最初印入《在沙漠上》一书。一九三八年《山民牧唱》编入《鲁迅全集》时,本篇未收。

  〔2〕《一个活跃家的记录》 巴罗哈的包括二十二部历史小说的总题名。

  〔3〕比莱纳山脉 通译比利牛斯山。

  〔4〕永田宽定(1885-1973) 日本的西班牙文学研究者,曾任东京外国语大学教授。著有《西班牙文学史》并译有《堂-吉诃德》等。

  〔5〕《阴郁的生活》 巴罗哈的短篇小说集,出版于一九○○年。

    




理惠拉壁画《贫人之夜》说明〔1〕




 
理惠拉壁画《贫人之夜》说明〔1〕

  理惠拉(Diego Rivera)以一八八六年生于墨西哥,然而是久在西欧学画的人。他二十岁后,即往来于法兰西,西班牙和意大利,很受了印象派〔2〕,立体派〔3〕,以及文艺复兴前期的壁画家〔4〕的影响。此后回国,感于农工的运动,遂宣言"与民众同在",成了有名的生地壁画家。生地壁画(Fresco)者,乘灰粉未干之际,即须挥毫傅彩,是颇不容易的。
  
  他的壁画有三处,一为教育部内的劳动院,二为祭祝院,三为查宾戈(Chapingo)农业学校。这回所取的一幅,是祭祝院里的。
  
  理惠拉以为壁画最能尽社会的责任。因为这和宝藏在公侯邸宅内的绘画不同,是在公共建筑的壁上,属于大众的。因此也可知倘还在倾向沙龙(Salon)〔5〕绘画,正是现代艺术中的最坏的倾向。
  
  〔1〕 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一年十月二十日《北斗》月刊第一卷第二期,原题《贫人之夜》。未署名。
  
  理惠拉(1886-1957),通译里维拉,墨西哥画家,墨西哥壁画运动重要成员之一。主要作品有壁画《人--世界的主人》、《大地的母亲》等。
  
  〔2〕 印象派 十九世纪后半期在欧洲(最早在法国)兴起的一种文艺思潮。印象派的绘画强调表现艺术家瞬间的主观印象,重在色彩光线,不拘泥于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绘。这种思潮后来影响到文学、音乐、雕塑等各方面。
  
  〔3〕 立体派 二十世纪初形成于法国的一种资产阶级艺术流派。它反对客观地描绘事物,主张以几何图形(立方体、球体和圆锥体)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作品构图怪诞。
  
  〔4〕 文艺复兴前期的壁画家 文艺复兴前期,意大利壁画艺术空前繁荣,代表人物有乔托(Giotto di Bondone,1267-1337)、马萨丘(Masaccio,1401-1428)等,他们所绘宗教题材的人物画具有世俗的生活气息,注意运用透视学、解剖学和色彩学,对后来的绘画艺术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5〕 沙龙 法语Salon的音译,本义为客厅。沙龙绘画,指上流社会的绘画。
    




无题〔1〕




 
无题〔1〕

  烟水寻常事,荒村一钓徒。
  
  深宵沉醉起,无处觅菰蒲。
  
  〔1〕 《鲁迅日记》一九三三年十二月三十日:"午后又为黄振球书一幅云:"烟水寻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