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于《文新》的意见〔1〕




 
我对于《文新》的意见〔1〕

  《文艺新闻》所标榜的既然是Journalism〔2〕,杂乱一些当然是不免的。但即就Journalism而论,过去的五十期中,有时也似乎过于杂乱。例如说柏拉图的《共和国》,泰纳的《艺术哲学》都不是"文艺论"之类,〔3〕实在奇特的了不得,阿二阿三不是阿四,说这样的话干什么呢?
  
  还有"每日笔记"〔4〕里,没有影响的话也太多,例如谁在吟长诗,谁在写杰作之类,至今大抵没有后文。我以为此后要有事实出现之后,才登为是。至于谁在避暑,谁在出汗之类,是简直可以不登的。
  
  各省,尤其是僻远之处的文艺事件通信,是很要紧的,可惜的是往往亦有一回,后来就不知怎样,但愿常有接续的通信,就好。
  
  论文看起来太板,要再做得花色一点。
  
  各国文艺界消息,要多,但又要写得简括。例如《苏联文学通信》〔5〕那样的东西,我以为是很好的。但刘易士被打了一个嘴巴〔6〕那些,却没有也可以。
  
  此外也想不起什么来了,也是杂乱得很,对不对,请酌为幸。
  
  鲁迅。五月四日。
  
  〔1〕 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二年五月十六日《文艺新闻》第五十五号。
  
  《文新》,即《文艺新闻》,周刊,中国左翼作家联盟领导的刊物,主办人袁殊(即袁学易)。一九三一年三月十六日创刊于上海,一九三二年六月二十日被国民党当局查禁,共出六十号。该刊创刊一周年时,曾广泛征求意见,本篇即为此而写。
  
  〔2〕 Journalism 英语:新闻学,当时曾译为集纳主义。
  
  〔3〕 赵景深在《文艺新闻》第九号(一九三一年五月十一日)发表的《没有文学概论》一文中说:"我觉得'文学概论'这东西是没有的,我不敢承认有'文学概论'!柏拉图的共和国也不是普通的文学概论而是柏拉图个人的文学论,推而至于太纳的英国文学史和艺术哲学都不是普通的文学概论,而是太纳个人的文学论。"《共和国》,通译《理想国》,柏拉图关于政治、社会问题的重要著作。泰纳(H.A.Taine,1828-1893),法国文艺理论家。《艺术哲学》是他的艺术理论批评著作。
  
  〔4〕 "每日笔记" 《文艺新闻》的一个专栏,主要登载文艺界人物动态。《文艺新闻》第三号(一九三一年三月三十日)该栏内,刊载过"叶灵凤赴西湖从事长篇著作"和"章衣萍赴西湖吟诗"的消息。
  
  〔5〕 《苏联文学通信》 《文艺新闻》第五十号、五十一号(一九三二年四月十一日、十八日)连载的署名雷丹林的文章,其中介绍了苏联当时的各派文学思潮和高尔基的情况。
  
  〔6〕 刘易士被打了一个嘴巴 《文艺新闻》第十二号(一九三一年六月一日)刊载过一则消息,题为《一巴掌!正义之击:德兰散打鲁意丝的耳光》。德兰散(T.Dreiser,1871-1945),通译德莱塞;鲁意丝,即刘易士(S.Lewis,1885-1951),二人都是美国小说家。
    




前记〔2〕




 
前记〔2〕

  司基塔列慈(Skitalez)〔3〕的《契诃夫记念》里,记着他的谈话--

  "必须要多写!你起始唱的是夜莺歌,如果写了一本书,就停止住,岂非成了乌鸦叫!就依我自己说:如果我写了头几篇短篇小说就搁笔,人家决不把我当做作家!契红德!一本小笑话集!人家以为我的才学全在这里面。严肃的作家必说我是另一路人,因为我只会笑。如今的时代怎么可以笑呢?"(耿济之译,《译文》二卷五期。)

  这是一九○四年一月间的事,到七月初,他死了。他在临死这一年,自说的不满于自己的作品,指为"小笑话"的时代,是一八八○年,他二十岁的时候起,直至一八八七年的七年间。在这之间,他不但用"契红德"(Antosha Chekhonte)〔4〕的笔名,还用种种另外的笔名,在各种刊物上,发表了四百多篇的短篇小说,小品,速写,杂文,法院通信之类。一八八六年,才在彼得堡的大报《新时代》〔5〕上投稿;有些批评家和传记家以为这时候,契诃夫才开始认真的创作,作品渐有特色,增多人生的要素,观察也愈加深邃起来。这和契诃夫自述的话,是相合的。

  这里的八个短篇,出于德文译本,却正是全属于"契红德"时代之作,大约译者的本意,是并不在严肃的绍介契诃夫的作品,却在辅助玛修丁(V.N.Massiutin)〔6〕的木刻插画的。玛修丁原是木刻的名家,十月革命后,还在本国为勃洛克(A.Block)〔7〕刻《十二个》的插画,后来大约终于跑到德国去了,这一本书是他在外国的谋生之术。我的翻译,也以绍介木刻的意思为多,并不著重于小说。

  这些短篇,虽作者自以为"小笑话",但和中国普通之所谓"趣闻",却又截然两样的。它不是简单的只招人笑。一读自然往往会笑,不过笑后总还剩下些什么,--就是问题。生瘤的化装,蹩脚的跳舞,那模样不免使人笑,而笑时也知道:

  这可笑是因为他有病。这病能医不能医。这八篇里面,我以为没有一篇是可以一笑就了的。但作者自己却将这些指为"小笑话",我想,这也许是因为他谦虚,或者后来更加深广,更加严肃了。

  一九三五年九月十四日,译者。

  ※        ※         ※

  〔1〕《坏孩子和别的奇闻》 契诃夫早期的短篇小说集,收《波斯勋章》等八篇。鲁迅据德译本《波斯勋章及别的奇闻》于一九三四年、一九三五年间翻译,最初在《译文》月刊第一卷第四期、第六期及第二卷第二期(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一九三五年二月及四月)发表七篇;但《波斯勋章》当时未能刊出,一年后始载于《大公报》副刊《文艺》。单行本于一九三六年由上海联华书局印行,列为《文艺连丛》之一(封面题《坏孩子和别的小说八篇》)。

  契诃夫(A.Q.jInTJ,1860-1904),俄国作家,曾做过医生。

  一八八○年开始发表作品,作有大量短篇小说及剧本《海鸥》、《万尼亚舅舅》、《樱桃园》等。

  〔2〕本篇最初连同《波斯勋章》的译文,发表于一九三六年四月八日上海《大公报》副刊《文艺》第一二四期。后印入《坏孩子和别的奇闻》单行本。

  〔3〕司基塔列慈(C.M.d]PYNUIh,1868-1941) 俄国作家。

  他早期的短篇小说主要为描写一九○五年革命前的俄国农村生活。十月革命时流亡国外,一九三○年回国。著有长篇小说《切尔诺夫家族》及有关托尔斯泰和契诃夫等作家的回忆录等。

  〔4〕"契红德" 即安托沙-契红德(EFYTAN jInTFYI),契诃夫的早期笔名之一。

  〔5〕《新时代》 俄国刊物,一八六八年创刊。沙皇统治时期为自由派所掌握,一九一七年二月革命后为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利用,成为反革命的宣传工具。十月革命时被彼得堡苏维埃军事革命委员会封闭。

  〔6〕玛修丁(B.LNXVYPF) 苏联铜版画和木刻画家,后离苏去德国。

  〔7〕勃洛克(A.A.aUT],1880-1921) 俄国诗人。《十二个》,反映十月革命的长诗,有胡学中译本,为《未名丛刊》之一,一九二六年八月北京北新书局出版,鲁迅为它作的《后记》现收入《集外集拾遗》。

    




题记一篇〔1〕




 
题记一篇〔1〕

  在昔原始之民,其居群中,盖惟以姿态声音,达其情意而已。
  
  声音繁变,紊成言辞,言辞谐美,乃兆歌咏。然言者,犹风波也,激方已,余踪杳然,独恃口耳之传,殊不足以行远或垂后,故越吟〔2〕仅一见于载籍,绋讴〔3〕不丛集于诗山也。幸赖文字,其散亡,楮墨所书,年命斯久。而篇章既富,评骘遂生,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4〕,西则有亚理士多德之《诗学》,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式。所惜既局于地,复限于时,后贤补苴,竞标颖异,积鸿文于书○,嗟白首而难测,倘无要略,孰识菁英矣。作者青年劬学,著为新编,纵观古今,横览欧亚,撷华夏之古言,取英美之新说,探其本源,明其族类,解纷挈领,粲然可观,盖犹识玄冬于瓶水〔5〕,悟新秋于坠梧〔6〕,而后治诗学者,庶几由此省探索之劳已。
  
  一九三二年七月三日,鲁迅读毕谨记。
  
  〔1〕 本篇据手稿编入,是给一个青年作者的文学论著写的题记。
  
  原有句读,无标题。
  
  〔2〕 越吟 指古代越国的民歌,汉代刘向《说苑-善说》中载有春秋时的《越人歌》一篇。
  
  〔3〕 绋讴 古代出殡时挽柩人所唱的歌,如汉乐府《相和曲》中的《薤露曲》、《蒿里曲》。
  
  〔4〕 刘彦和(?-约520) 名勰,字彦和,南朝梁南东莞(今江苏镇江)人,文艺理论家。《文心》,即《文心雕龙》,十卷,是他所撰的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专著。
  
  〔5〕 识玄冬于瓶水 《吕氏春秋-察今》:"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尔雅-释天》:"冬为玄英。"
  
  〔6〕 悟新秋于坠梧 《淮南子-说山》:"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明代王象晋《群芳谱》:"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
    




《奔流》凡例五则〔1〕




 
《奔流》凡例五则〔1〕

  1.本刊揭载关于文艺的著作,翻译,以及绍介,著译者各视自己的意趣及能力著译,以供同好者的阅览。
  
  2.本刊的翻译及绍介,或为现代的婴儿,或为婴儿所从出的母亲,但也许竟是更先的祖母,并不一定新颖。
  
  3.本刊月出一本,约一百五十页,间有图画,时亦增刊,倘无意外障碍,定于每月中旬出版。
  
  4.本刊亦选登来稿,凡有出自心裁,非奉命执笔,如明清八股者,极望惠寄,稿由北新书局收转。
  
  5.本刊每本实价二角八分,增刊随时另定。在十一月以前豫定者,半卷五本一元二角半,一卷十本二元四角,增刊不加价,邮费在内。国外每半卷加邮费四角。
  
  〔1〕 本篇最初刊载于一九二八年六月二十日《奔流》第一卷第一期。
  
  《奔流》,参看本卷第193页注〔1〕。
    




译者后记〔1〕




 
译者后记〔1〕

  契诃夫的这一群小说,是去年冬天,为了《译文》开手翻译的,次序并不照原译本的先后。是年十二月,在第一卷第四期上,登载了三篇,是《假病人》,《簿记课副手日记抄》和《那是她》,题了一个总名;谓之《奇闻三则》,还附上几句后记道--

  以常理而论,一个作家被别国译出了全集或选集,那么,在那一国里,他的作品的注意者,阅览者和研究者该多起来,这作者也更为大家所知道,所了解的。但在中国却不然,一到翻译集子之后,集子还没有出齐,也总不会出齐,而作者可早被压杀了。易卜生,莫泊桑〔2〕,辛克莱〔3〕,无不如此,契诃夫也如此。

  不过姓名大约还没有被忘却。他在本国,也还没有被忘却的,一九二九年做过他死后二十五周年的纪念,现在又在出他的选集。但在这里我不想多说什么了。

  《奇闻三篇》是从Alexander Eliasberg〔4〕的德译本《Der Persische Orden und andere Grotesken》(Welt-Verlag,Berlin,1922)〔5〕里选出来的。这书共八篇,都是他前期的手笔,虽没有后来诸作品的阴沉,却也并无什么代表那时的名作,看过美国人做的《文学概论》之类的学者或批评家或大学生,我想是一定不准它称为"短篇小说"的,我在这里也小心一点,根据了"Groteske"这一个字,将它翻作了"奇闻"。

  译者后记第一篇绍介的是一穷一富,一厚道一狡猾的贵族;第二篇是已经爬到极顶和日夜在想爬上去的雇员;第三篇是圆滑的行伍出身的老绅士和爱听艳闻的小姐。字数虽少,脚色却都活画出来了。但作者虽是医师,他给簿记课副手代写的日记是当不得正经的,假如有谁看了这一篇,真用升汞去治胃加答儿〔6〕,那我包管他当天就送命。这种通告,固然很近于"杞忧",但我却也见过有人将旧小说里狐鬼所说的药方,抄进了正经的医书里面去--人有时是颇有些希奇古怪的。

  这回的翻译的主意,与其说为了文章,倒不如说是因为插画;德译本的出版,好像也是为了插画的。这位插画家玛修丁(V.N.Massiutin),是将木刻最早给中国读者赏鉴的人,《未名丛刊》中《十二个》的插图,就是他的作品,离现在大约已有十多年了。

  今年二月,在第六期上又登了两篇:《暴躁人》和《坏孩子》。那后记是--

  契诃夫的这一类的小说,我已经绍介过三篇。这种轻松的小品,恐怕中国是早有译本的,但我却为了别一个目的:原本的插画,大概当然是作品的装饰,而我的翻译,则不过当作插画的说明。

  就作品而论,《暴躁人》是一八八七年作;据批评家说,这时已是作者的经历更加丰富,观察更加广博,但思想也日见阴郁,倾于悲观的时候了。诚然,《暴躁人》除写这暴躁人的其实并不敢暴躁外,也分明的表现了那时的闺秀们之鄙陋,结婚之不易和无聊;然而一八八三年作的大家当作滑稽小品看的《坏孩子》,悲观气息却还要沉重,因为看那结末的叙述,已经是在说:报复之乐,胜于恋爱了。

  接着我又寄去了三篇:《波斯勋章》,《难解的性格》和《阴谋》,算是全部完毕。但待到在《译文》第二卷第二期上发表出来时,《波斯勋章》不见了,后记上也删去了关于这一篇作品的话,并改"三篇"为"二篇"--

  木刻插画本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共八篇,这里再译二篇。

  《阴谋》也许写的是夏列斯妥夫的性格和当时医界的腐败的情形。但其中也显示着利用人种的不同于"同行嫉妒"。例如,看起姓氏来,夏列斯妥夫是斯拉夫种人,所以他排斥"摩西教派〔7〕的可敬的同事们"--犹太人,也排斥医师普莱息台勒(Gustav Prechtel)和望-勃隆(Von Bronn)以及药剂师格伦美尔(Grummer),这三个都是德国人姓氏,大约也是犹太人或者日耳曼种人。这种关系,在作者本国的读者是一目了然的,到中国来就须加些注释,有点缠夹了。但参照起中村白叶〔8〕氏日本译本的《契诃夫全集》,这里却缺少了两处关于犹太人的并不是好话。一,是缺了"摩西教派的同事们聚作一团,在嚷叫"之后的一行:"'哗拉哗拉,哗拉哗拉,哗拉哗拉'";二,是"摩西教派的可敬的同事又聚作一团"下面一句"在嚷叫",乃是"开始那照例的--'哗拉哗拉,哗拉哗拉'了"但不知道原文原有两种的呢,还是德文译者所删改?我想,日文译本是决不至于无端增加一点的。

  平心而论,这八篇大半不能说是契诃夫的较好的作品,恐怕并非玛修丁为小说而作木刻,倒是翻译者Alex-ander Eliasberg为木刻而译小说的罢。但那木刻,却又并不十分依从小说的叙述,例如《难解的性格》中的女人,照小说,是扇上该有须头〔9〕,鼻梁上应该架着眼镜,手上也该有手镯的,而插画里都没有。大致一看,动手就做,不必和本书一一相符,这是西洋的插画家很普通的脾气。虽说"神似"比"形似"更高一著,但我总以为并非插画的正轨,中国的画家是用不着学他的--倘能"形神俱似",不是比单单的"形似"又更高一著么?

  但"这八篇"的"八"字没有改,而三次的登载,小说却只有七篇,不过大家是不会觉察的,除了编辑者和翻译者。

  谁知道今年的刊物上,新添的一行"中宣会图书杂志审委会〔10〕审查证字第号",就是"防民之口"的标记呢,但我们似的译作者的译作,却就在这机关里被删除,被禁止,被没收了,而且不许声明,像衔了麻核桃的赴法场一样。这《波斯勋章》,也就是所谓"中宣审委会"暗杀账上的一笔。

  《波斯勋章》不过描写帝俄时代的官僚的无聊的一幕,在那时的作者的本国尚且可以发表,为什么在现在的中国倒被禁止了?--我们无从推测。只好也算作一则"奇闻"。但自从有了书报检查以来,直至六月间的因为"《新生》事件"〔11〕而烟消火灭为止,它在出版界上,却真有"所过残破"之感,较有斤两的译作,能保存它的完肤的是很少的。

  自然,在地土,经济,村落,堤防,无不残破的现在,文艺当然也不能独保其完整。何况是出于我的译作,上有御用诗官的施威,下有帮闲文人的助虐,那遭殃更当然在意料之中了。然而一面有残毁者,一面也有保全,补救,推进者,世界这才不至于荒废。我是愿意属于后一类,也分明属于后一类的。现在仍取八篇,编为一本,使这小集复归于完全,事虽琐细,却不但在今年的文坛上为他们留一种亚细亚式的"奇闻",也作了我们的一个小小的记念。

  一九三五年九月十五之夜,记。

  ※        ※         ※

  〔1〕本篇最初印入《坏孩子和别的奇闻》单行本,未在报刊上发表过。

  〔2〕莫泊桑(G.de Maupassant,1850-1893) 法国作家。

  著有短篇小说三百多篇及长篇小说《一生》、《俊友》等。

  〔3〕辛克莱(U.Sinclair,1878-1968) 美国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屠场》、《石炭王》等,以及文艺论文《拜金艺术》等。

  〔4〕Alexander Eliasberg 伊里亚斯堡,本书的德译者。

  〔5〕德语:《波斯勋章及别的奇闻》(世界出版社,柏林,一九二二年)。

  〔6〕升汞 一种杀菌的外用药,有剧毒。胃加答儿,日语:胃炎。

  〔7〕摩西教派 摩西是犹太民族的领袖,相传犹太教的教义、法典多出于摩西,所以犹太教亦称摩西教派。

  〔8〕中村白叶(1890-1974) 原名中村长三郎,日本的俄国文学研究者及翻译者。译有《契诃夫全集》等,并曾与米川正夫合译《托尔斯泰全集》的一部分。

  〔9〕须头 即须()儿,流苏,子。小说中说的是"缀有须头的扇子"。

  〔10〕中宣会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 全称"国民党中央宣传委员会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一九三四年五月在上海设立,次年五月被裁撤。关于它的活动,可参看《且介亭杂文二集-后记》。

  〔11〕"《新生》事件" 一九三五年五月四日,上海《新生》周刊第二卷第十五期发表易水(艾寒松)的《闲话皇帝》,泛论古今中外的君主制度,涉及日本天皇,当时日本驻上海总领事即以"侮辱天皇,妨害邦交"为由提出抗议。国民党政府屈从压力,并趁机压制进步舆论,即查封该刊并判处主编杜重远徒刑一年二个月。国民党中央宣传委员会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也因"失责"被撤销。